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27期文献
  •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中血、尿皮质醇对库欣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中24h尿游离皮质醇(24 h UFC)和血皮质醇对库欣综合征(C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67例CS患者进行联合DST,比较同步血皮质醇和24 h UFC在诊断中的差别.结果 小剂量DST中血皮质醇<50 nmol/L诊断灵敏度高,为97.01%(P<0.05);24 h UFC< 32 nmol,血皮质醇<110 nmol/L、140 nmol/L和对照值50%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2.54%,86.57%,83.58%和70.15%.大剂量DST中如切点为抑制率≥50%,24 h UFC诊断库欣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0.57%和96.00%,均高于血皮质醇的60.38%和91.43%(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 h UFC抑制率为60.85%时,达到灵敏度(92.6%)、特异度(85.7%)佳界值;而血皮质醇抑制率为61.53%时也能达到佳灵敏度(64.8%)和特异度(78.6%).结论 在小剂量DST中血皮质醇<50 nmol/L诊断灵敏度高;而在大剂量DST中24 h UFC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血皮质醇.

    作者:卢琳;陈佳蕙;朱惠娟;宋爱羚;李明;陈适;潘慧;龚凤英;王任直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溶瘤单纯疱疹病毒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溶瘤单纯疱疹病毒Once VexGM-CSF与阿霉素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为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提供新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接受介入治疗的102例恶性肿瘤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局部注射阿霉素,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靶向溶瘤单纯疱疹病毒治疗.采用定量PCR分析病毒增殖能力,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细胞抑制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6.1%(49/5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8.4%(40/5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45,P =0.014).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试验组为86.3%(44/51例),对照组为23.5%(12/51例),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7.859,P=0.013).肿瘤体积缩小率,试验组为76.5%(39/51例)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9.6%(10/5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4,P=0.019).肿瘤标志物CA125减少率试验组为74.5%(38/51例),对照组为23.5%(12/51例),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42,P=0.023).结论 采用靶向溶瘤单纯疱疹病毒Once VexGM-CSF治疗恶性肿瘤可以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缩小肿瘤体积,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云东;陈光利;郭鹏德;杨鑫磊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结核菌感染T细胞干扰素释放检测在脊柱结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结核菌感染T细胞干扰素释放检测(T-SPOT.TB)在脊柱结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来自青岛市胸科医院122例脊柱结核确诊病例和来自青岛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86例疑似但非脊柱结核病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TB-DOT)、T-SPOT.TB及穿刺病变、坏死组织结核分枝杆菌荧光核酸聚合酶链反应(TB-DNAPCR)检测DNA.结果 TB-DOT、T-SPOT.TB、TB-DNA PCR检测灵敏度分别为69.7%、86.1%、56.6%,T-SPOT.TB与TB-DOT相比x2=9.51,P<0.05;和TB-DNA PCR相比x2=25.96,P<0.05;特异度分别为62.8%、88.3%、91.9%,T-SPOT.TB与TB-DNA PCR相比x2=0.59,P>0.05;与TB-DOT相比x2=15.25,P<0.05.结论 T-SPOT.TB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便捷、快速、准确,对脊柱结核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华裕忠;程绍云;姜国红;赵明伟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重症医学科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和评估阳性结果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CU从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住院的379例成人患者送检的1 008次血培养,根据结果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的高体温、送检次数、采血瓶数、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百分比(NEU%)、淋巴细胞数(LYM)、血小板数(PLT)]、血清C-反应蛋白(CRP)、使用抗生素等资料,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血培养检查的阳性率为15.38%,患者的阳性率为24.27%.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送检次数中位数分别是3和1(P <0.000 1),采血瓶数中位数分别是4和4(P =0.001 2),WBC中位数分别是8.61×109/L和9.95×109/L(P=0.001 7),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是179.5 h和47 h(P <0.000 1),住ICU时间中位数分别是17 d和7 d(P<0.000 1).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是35.87%和20.21%(P =0.002 2).两组的体温、NEU%、LYM、PLT、CRP、使用抗生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加送检次数和采血瓶数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体温、WBC、NEU%、LYM、PLT、CRP、使用抗生素、性别、年龄等对血培养阳性率均无影响.血培养阳性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

    作者:伍爱平;刘丹;陈杰;李熙瑶;王辉;安友仲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征象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超声征象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拟发现某些特征,作为应该全面仔细或再次超声检查颈部淋巴结的警示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1至10月期1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按照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40例,其中男7例、女33例,年龄18~ 65岁,平均(39.6±10.3)岁;无转移组96例,男21例、女75例,年龄23~86岁,平均(47.7±12.8)岁.比较分析术后病理证实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PTC患者的超声征象.结果 本组136例共178枚结节,超声检出159枚(159/178,89.3%),未检出19枚(19/178,10.7%).超声检出的159枚结节中,转移组40例51枚结节(40/136,29.4%),无转移组96例108枚结节(96/136,70.6%).转移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未转移组(P=0.000 5),结节多发性高于单发性(P=0.014 6);超声征象多表现为边界不清晰(P=0.018)、实性(P=0.003)、含钙化(P=0.000).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央区(Ⅵ区)占80%,单区分布占72.5%.结论 患者年龄偏低,病灶呈多灶性,癌结节边界不清晰、实性、含钙化等,甲状腺乳头状癌提示伴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大.

    作者:石文媛;胡敏霞;朱强;夏春霞;赵阳;周亚静;方亚琦;荣雪余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骨盆原发尤文氏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骨盆原发尤文氏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骨盆原发尤文氏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 13例骨盆原发尤文氏肉瘤发病中位年龄17岁.X线、CT表现为溶骨性及混合性骨质破坏,CT示混合型10例,8例肿瘤内骨化为絮状,10例见骨质膨胀性破坏,10例见骨膜反应,其中层状5例,放射状5例.13例均见软组织肿块影,呈等或稍低密度.4例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磁共振图像(MRI)示病变T1WI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边界模糊,5例见斑片状坏死区,9例见不完整的假包膜,周围软组织局部受侵.4例MRI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骨盆尤文氏肉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以混合型骨质破坏为主,软组织肿块较大,骨膜反应以层状及放射状为主,多数病例见不完整的假包膜.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该病做出诊断.

    作者:刘杰;陈勇;凌小莉;龚崟;丁建平;张泽坤;王颖杰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性激素与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

    目的 观察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与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其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1-1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的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81例(男39例,女42例)和70名健康对照组(男30名,女40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ROG)及睾酮(TESTO)的水平,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1)男性患者组血清PRL水平[(24 ±9)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10±3) ng/ml](P<0.05),E2[(29 ±10) ng/ml]、TESTO[(3.2±1.7) ng/ml]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35±11) ng/ml]、[(4.4±1.6) ng/ml](均P<0.05);女性患者组血清PRL[(29±16) ng/ml]、TESTO[(0.5±0.4)ng/ml]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RL[(13±5) ng/ml]、[(0.3±0.1)ng/ml](均P<0.05),血清E2水平女性患者组[(51 ±40) ng/ml]低于健康对照组[(63 ±66) ng/ml] (P =0.05).(2)男性患者PRL、E2、TESTO与阴性症状分均负相关(r=-0.478,-0.443,-0.576,均P<0.05),PRL与阳性症状分负相关(r=-0.542,P<0.05);女性患者组PRL与阴性症状分负相关(r=-0.343,P<0.05),E2与阳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PANSS总分均负相关(r=-0.351,-0.487,-0.405,均P<0.05),TESTO与阳性症状分正相关(r=0.445,P<0.05);男性患者PRL与认知功能七大领域中的工作记忆(WMSⅢ)P分及推理及问题解决(NAB)P分均负相关(r=-0.384,-0.374,均P<0.05),E2与信息处理速度(SOP)P分、视觉记忆(BVMT)P分、NAB P分均正相关(r=0.379、0.336、0.407,均P<0.05),TESTO与SOP P分、BVMT P分、NAB P分均正相关(r=0.564、0.513、0.552,均P<0.05);女性患者组PRL与认知功能七大领域中的WMS P分、NAB P分、社会认知(MSCEIT)P分均负相关(r=-0.303,-0.358,-0.368,均P<0.05),E2与SOP P分、词语学习(HVLT)P分、MSCEIT P分均正相关(r=0.376、0.453、0.355,均P<0.05).结论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功能失调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血清PRL水平升高可能是应激状态下机体的反应,血清PRL、E2、TESTO水平可能是评估早期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指标.内源性TESTO、E2可能是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TESTO、E2水平降低是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作者:袁秀霞;朱琦玥;梁怀斌;黑钢瑞;李雪;庞礼娟;李慧慧;李红;宋学勤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类型.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2周岁的患儿资料.分析患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年龄、手术方式,观察白内障手术后青光眼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类型.结果 205例324眼被纳入观察对象,平均手术年龄13.9(2 ~24)个月,手术方式均为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后随访47.6(22 ~63)个月.29例37眼被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发生率为11.42%.发生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患儿白内障手术平均年龄6.8(2~12)个月.未发生青光眼的176例287眼白内障平均手术年龄14.1(10 ~24)个月.37眼青光眼中,早发性闭角型青光眼9眼,发生率为2.78%;发生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 ~ 12(4.2±2.6)个月;迟发性青光眼28眼,发生率为8.64%;其中2眼为闭角型,26眼为开角型;发生时间为白内障术后18 ~64(37.5±11.0)个月.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发生率为11.42%;发生时间为白内障术后2~64个月;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较早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

    作者:马成霞;吕勇;吕建;杨琳;谭凤玲;李彬彬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调控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对体外自然退变终板软骨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终板软骨细胞体外自然退变模型中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分离获取大鼠终板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建立终板软骨细胞自然退变模型.根据细胞传代次数分P2代细胞(空白对照组),P5代细胞(体外自然退变组)及NF-κB信号通路抑制组(细胞传代中加入Bay11-7082的P5代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细胞表型,阿新蓝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变化.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中SOX-9基因,Ⅱ型胶原,蛋白聚糖,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13的表达情况,核质分离及免疫印迹检测胞核与胞质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65、p-P65、IκBα、p-IκBα表达变化.结果 随着体外传代的进行终板软骨细胞表型逐渐丢失,阿新蓝染色可见细胞外基质减少,P5代细胞(体外自然退变组)较P2代细胞(空白对照组)SOX-9(P5/P2=0.488,P<0.01)、蛋白聚糖(P5/P2=0.287,P<0.01)、Ⅱ型胶原(P5/P2=0.182,P<0.01)表达明显降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P65入核增加,胞质中p-IκBα增高,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MP13 (P5/P2=1.324,P<0.05)表达明显上升,NF-κB信号通路抑制组较P5代细胞(体外自然传代组)核内p-P65减少,胞内p-IκBα降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MP13(Bay11-7082/P5=0.611,P<0.05)表达降低,信号通路抑制组中Ⅱ型胶原(Bay11-7082/P5 =4.173,P<0.01)、蛋白多糖(Bay11-7082/P5=2.732,P<0.05)、SOX-9(Bay11-7082/P5=1.567,P<0.05)等基因表达明显回升.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在终板软骨细胞体外退变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调控NF-κB信号通路可能会改善椎间盘退变.

    作者:高智;徐宏光;张晓玲;王弘;马明明;肖良;刘祥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PI3K/mTOR双靶点抑制剂PI-103与TRAIL联合应用对喉鳞癌Hep-2细胞的作用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双靶点抑制剂PI-103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TRAIL)联合应用对喉鳞癌Hep-2细胞的作用.方法 将喉癌Hep-2细胞分为7组,分别为PI3K抑制剂LY294002组、mTOR抑制分子雷帕霉素组、PI3K/mTOR双靶点抑制剂PI-103组、LY294002+ TRAIL组、雷帕霉素+TRAIL组、PI-103+ TRAIL组和阴性对照组,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Hep-2细胞周期及凋亡率.设立PI-103组、PI-103+ TRAIL组和阴性对照组,Transwell检测各组对Hep-2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凋亡及PI3K/蛋白激酶B(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I-103+ TRAIL组能够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G1:(1.80 ±0.30)%;G2:0.00],相比其他各组能显著抑制细胞分裂,增强细胞凋亡[(66.78±2.93)%](均P<0.05).PI-103+ TRAIL组细胞迁移数和侵袭数分别为(17.0±3.4)个和(18.4±5.4)个,PI-103组为(41.2±3.8)个和(41.6±4.7)个,联合用药组可显著降低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PI-103处理组、PI-103+ TRAIL处理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9、8、3的表达量逐渐升高,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E1、p-AKT、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均P<0.05).结论 PI-103与TRAIL联合应用于喉鳞癌Hep-2细胞能显著增强抗瘤效果,有望应用于喉鳞癌的治疗.

    作者:高春丽;李柯楠;周梁;陶磊;张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大动脉炎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大动脉炎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大血管性血管炎,多发生于年青女性,在东南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印度以及中东地区的土耳其等国家常见.大动脉炎呈隐匿性进展,主要累及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肾动脉等分支动脉,血管慢性纤维化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相应脏器缺血、功能损害,患者可表现为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系统症状,以及高血压、无脉、血管杂音,头晕等血管受累的症状或体征.自1908年日本学者报道该病以来,大动脉炎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目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大动脉炎的诊出率也有所上升.但是,大动脉炎的研究在风湿病领域内明显滞后,且多为个案报道、病例分析及横断面研究.

    作者:孔秀芳;姜林娣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CT诊断输卵管残端妊娠破裂一例

    患者女,37岁,腹痛1d入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渐进加重,呕吐2次,腹胀,既往有剖宫产、宫外孕手术史,体格检查腹壁稍紧张,全腹压痛,以下腹部为主,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31 U/L,血红蛋白95 g/L.子宫附件经腹部B超显示子宫后方盆腔内见8.2 cm×3.1 cm混合回声,内部回声杂乱(图1).急诊全腹部CT平扫+增强示:腹盆腔大量积血、积液,子宫形态饱满,宫体周围多发迂曲强化血管影,子宫右侧宫角处可见大小3 cm×2 cm团块状环形强化影,未见明显造影剂渗出影,右侧附件区环形强化影(图2).

    作者:陈敏;田为中;卜新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应重视风湿免疫科的血管内科角色

    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多数是按照系统或脏器划分,并且多有内科与外科的相互对应,如胸外科与呼吸科、心外科与心内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胰腺外科、肛肠外科等也共同与消化内科相呼应.疾病有手术指征者归外科,无手术指征者归内科.许多情况下,疾病需要内外科配合,尤其是择期手术者,常需要先控制疾病活动,为手术创造条件,术后也还需要长期的内科治疗,以防复发.内外科的相互配合,常常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杨岫岩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迎接大动脉炎精准诊治时代到来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tis,T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系统性、肉芽肿性大血管炎.好发于40岁以下的亚洲女性,主动脉、主动脉弓和弓上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升主动脉、胸、腹主动脉、肾动脉、肺动脉等血管均常受累,血管的狭窄、闭塞或扩张致使受累脏器缺血、梗死或出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出现失明、晕厥、偏瘫、昏迷、肾衰竭等表现,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大动脉炎诊治的困难性在于大多数患者呈隐匿起病,悄悄发展,一旦有症状,血管病变已非早期且常常不可逆,因此,这就导致了大动脉炎患者预后差和生存质量低下.

    作者:姜林娣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脑组织铁沉积神经变性病诊治专家共识

    脑组织铁沉积神经变性病(neurodegeneration with brain iron accumulation,NBIA)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导致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伴有其他复杂临床症状,在脑组织特定部位可见异常铁沉积的罕见的神经遗传变性疾病,发病率在(1 ~3)/1 000 000.尽管NBIA疾病谱系具有很高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但此类疾病在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MRI)上因铁离子异常沉积而具有特征性的异常征象.分子遗传学检测致病基因可以确诊.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规范地治疗NBIA疾病谱系,特制定脑组织铁沉积神经变性病诊治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非眼部手术围手术期视力下降

    围手术期视力下降(perioperative visual loss,POLV)可以发生在非眼部手术的术中或术后.该现象非常罕见,可一旦发生,会给医患双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非眼部手术的POLV是一个伴随外科学、麻醉学的发展悄然而至的幽灵,其先由Slocum等[1]于1948年报道,后见报道于各手术领域.基于部分医师的自我保护意识,或担心引起纠纷的心态,见于报道的非眼部手术POLV的病例数应远小于病例的真实数.近年来,随着病例数的逐渐增多,该现象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Anesthesiologists,ASA)于1999年建立起POLV登记处,制定了POLV患者手册,推荐术前充分告知患者POLV的相关知识,并开展相关研究[2].

    作者:吴元;聂红平;晏晓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分析2005至201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和治疗随访的43例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总结临床与实验室特征、治疗与转归.结果 在43例中31例(72.1%)在既往史、现病史和体检中存在变应性症状,其中有哮喘症状或听诊肺部哮鸣音者16例(37.2%).组织和脏器受累包括皮肤、肢端、肺脏、肾脏、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脏等.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18例(41.9%),以MPO-ANCA阳性为主.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39例(90.7%),43例(100%)均有血IgE增高.2例在急性期死于多脏器衰竭,其余41例经用激素和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以损害各个脏器和组织;仅72.1%的患者存在变应性症状,只有37.2%的患者存在哮喘或肺部哮鸣音;超半数的患者ANCA阴性;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苏凡;邱茜;蔡冬梅;梁柳琴;杨岫岩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大动脉炎不同诊断或分类标准的临床诊断效能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大动脉炎日本Ishikawa诊断标准、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分类标准以及基于中国人群的诊断模型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纳入自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大动脉炎患者149例,同期累及主动脉或其分支的其他血管疾病患者12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不同诊断/分类标准/模型对大动脉炎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 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方面,中国诊断模型分别为90.60%、80.95%及86.18%和85.80%,日本Ishikawa诊断标准分别为34.23%、99.21%、64.00%及66.70%,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分别为84.13%、79.87%、81.82%及82.00%,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诊断分类标准分别为83.89%、83.33%、83.64%及83.60%.中国诊断模型、美国分类标准以及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高的是中国标准,特异度高的是Ishikawa标准,诊断效能高的是中国标准,Ishikawa标准诊断效能明显低于其他3种标准.结论 中国诊断模型基于中国人群建立,采用现代影像学技术,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作者:孔秀芳;纪宗斐;马莉莉;戴晓敏;闫焱;陈慧勇;杨程德;马玲瑛;戴生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的临床特点、探索AAV疾病活动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46例AAV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各临床亚型间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并评估疾病活动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6例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14~83(56±18)岁.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分别为22、17和4例,其ANCA阳性率分别为72.7%、88.2%和50.0%,其中GPA以抗PR3或C-ANCA为主,MPA则以抗MPO或P-ANCA为主.上、下呼吸道,肾脏病变和非畸形性关节病变是各型AAV的共同临床表现,GPA的鼻出血、鼻部血痂、鞍鼻、肺部结节和空洞具有特征性,而MPA进行性恶化的肾功能衰竭为突出.从不同类型的ANCA结果来看,对比抗PR3或C-ANCA阳性、抗MPA或P-ANCA阳性和ANCA阴性3组患者,在各系统损害和主要的实验室指标之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在住院和随访期间死亡共7例(15.2%),严重的心、肺、肾损害和并发感染是AAV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AAV以上、下呼吸道和肾脏受累为突出表现,ANCA阳性与否与疾病的活动性和疾病累及范围无关,严重的心、肺、肾损害和并发感染是AAV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清;周惠琼;李艳红;郭娟;徐鹏慧;卢敏辉;刘兴龙;王蕾;李胜光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特点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22例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例(50%),主动脉瓣狭窄1例(4.5%),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4.5%),二尖瓣狭窄1例(4.5%).另7例(36.5%)为多瓣膜病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11例(64.7%)伴有升主动脉根部扩张.临床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63.6%),11例(50%)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1例接受托珠单抗治疗.12例接受手术治疗,术后1周内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结构发生可逆性改变(P<0.05).随访10 ~ 46个月,3例患者死亡,均为未接受过抗炎治疗的患者.结论 大动脉炎的心脏瓣膜病变主要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继发于升主动脉根部扩张.手术治疗可以及时阻断大动脉炎瓣膜病变患者的心肌重构.手术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远期可出现瓣周漏.炎症控制不佳是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作者:高娜;慈维苹;田春营;杜娟;周子杰;王天 刊期: 2016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