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支架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 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EVAR术后支架感染病例资料,对感染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再次干预方式及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收治的患者共有10例EVAR术后支架感染病例,均为男性,年龄45~ 72岁(平均62.5岁).其中2例初次EVAR手术于我院进行,占我院同期EVAR手术的0.23% (2/885).本次发病与EVAR手术间隔0~27个月(平均6.9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100%)及腰背部疼痛(40%).8例患者有明确感染诱因(80.0%),其中腹主动脉瘤肠瘘4例(40%),炎性动脉瘤3例(30%),上呼吸道感染并败血症1例(10%).9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干预,其中局部清创+引流1例,支架切除+双侧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例,支架移除+右侧腋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7例.随访2~ 60个月(平均24.1个月),1例失访,1例术后死于腹主动脉残端破裂(12.5%),7例迄今存活,其中1例解剖外旁路闭塞(12.5%)但无严重下肢缺血.结论 腹主动脉瘤肠瘘和炎性腹主动脉瘤是本组病例支架感染的主要原因,在充分抗炎治疗的基础上建立解剖外旁路并移除移植物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殷恒讳;王冕;李梓伦;姚陈;胡作军;王劲松;常光其;王深明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蛋白尿对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危重事件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0例住院心力衰竭(HF)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3~4级)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首次尿试纸法检测的结果判断蛋白尿并分级.比较分析蛋白尿和无蛋白尿患者两组间的临床特点,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蛋白尿与临床不良危重事件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心力衰竭患者57.7% (300/520)合并蛋白尿.合并蛋白尿的HF患者,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199例与122例)、糖尿病(120例与50例)和贫血(169例与97例)的比例更高,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血清肌酐值、C-反应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更高,住院时接受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eGFR、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分析显示,蛋白尿是HF患者机械通气(0R=2.916,95% CI:1.712 ~4.968,P<0.001)、心肺复苏(OR=1.956,95% CI:0.997~3.843,P=0.049)和院内死亡(OR=2.490,95% CI:1.188~5.218,P=0.016)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合并蛋白尿的患者病情严重,蛋白尿是肾替代治疗、机械通气、心肺复苏和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一种能反映HF患者危重不良事件和预后的潜在指标.
作者:柳学;李志莲;曾文新;何楷然;甄向凡;黄澄;梁馨苓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术后创面缝合与否的利弊及对生殖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118例因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接受了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取胚术并有随诊条件的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A组49例,行输卵管开窗取胚后创面缝合术;B组69例,行开窗取胚术后未缝合,创面开放.两组术毕均予甲氨蝶呤50 mg注射于病变侧输卵管系膜处,并行美兰通液了解双侧输卵管通畅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3个月患侧输卵管通畅度、术后12个月内宫内妊娠率、患侧输卵管重复性异位妊娠及继发不孕的风险.结果 术后3个月患侧输卵管通畅率:A组85.71%(42/49),B组62.32%(4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宫内妊娠率:A组34例(69.39%),B组29例(42.03%);患侧输卵管重复性异位妊娠发生率:A组5例(10.20%),B组19例(27.54%),继发不孕A组7例(14.29%),B组19例(27.54%),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患侧输卵管通畅率、宫内妊娠率明显高于B组,而患侧输卵管重复性异位妊娠率及继发不孕率明显降低.结论 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术后行输卵管缝合,可以减少电凝对输卵管损伤并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保留患者生育能力.
作者:李琳;王金娟;成九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在妇科腹腔镜术中放置或常规放置对LNG-IUS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2006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门诊或住院部通过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给予LNG-IUS治疗,在放置前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评估患者的携带情况、痛经症状、疼痛评分、出血评分、生化指标、体格参数、月经模式以及不良反应,分析不同放置时机(在妇科腹腔镜术中放置,或在经期常规放置)对LNG-IUS治疗效果、月经模式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1 100例,中位年龄36(20 ~44)岁,中位随访时间35(1~ 108)个月,其中385例(35.0%)在妇科腹腔镜术中放置LNG-IUS.主要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或病理检查发现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大部分为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术中放置患者和非术中放置患者在60个月的累积续带率分别为73%和63%(P<0.001),失访率分别为8.1%和16.8% (P <0.001),取出率分别为7.8%和10.3% (P =0.044).是否术中放置LNG-IUS是惟一影响失访率(P<0.001)和取出率(P<0.001)的相关因素.LNG-IUS放置前患者的手术情况、病理学类型等因素不影响LNG-IUS的治疗效果、月经模式改变、总体不良反应以及各种亚型的不良反应.结论 妇科腹腔镜术中放置LNG-IUS能够提高症状性腺肌病患者的续带率,减少失访和取出率,但并不影响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作者:李雷;冷金花;张俊吉;贾双征;李晓燕;史精华;刘真真;游姗姗;常晓燕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水通道蛋白(AQP)-9的蛋白含量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探讨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n=51)和未治疗组(n=45),另选择20例同期正常分娩的孕妇作为对照组.3组孕妇均于分娩后取胎盘组织,采用酶联免疫(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胎盘中MMP-9和AQP-9的蛋白含量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结果 治疗组胎盘组织中MMP-9含量(5.89 ±0.52) ng/L,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灰度值)125.2±0.5;AQP-9含量(4.3±0.5) ng/L,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灰度值)110±4;未治疗组胎盘组织中MMP-9含量(1.85±0.26)ng/L,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灰度值)148.6±5.2;AQP-9含量(9.4±0.8) ng/L,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灰度值)92±3;对照组胎盘组织中MMP-9含量(6.13±0.84) ng/L,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灰度值)120.7±4.4;AQP-9含量(4.1±0.7) ng/L,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灰度值)114±3.未治疗组较对照组胎盘组织中MMP-9蛋白含量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降低,AQP-9蛋白含量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升高(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胎盘组织中MMP-9蛋白含量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略降低、AQP-9蛋白含量及蛋白阳性表达强度略升高(均P>0.05).结论 硫酸镁能够上调MMP-9蛋白水平及下调AQP-9的蛋白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介岩;张为远;王欣;邹丽颖 刊期: 2016年第30期
伊曲康唑于1980年首次合成,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剂,其三唑环位于分子侧链,是伊曲康唑的活性位点.伊曲康唑能抑制细胞膜色素P450氧化酶介导的麦角甾醇的合成,进而抑制真菌的生长[1],临床上广泛用于用于多种真菌感染.近年不断有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具有多种非抗真菌作用,其中基础研究发现伊曲康唑有抗血管生成、抑制Hedgehog(Hh)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调节胆固醇转运、抑制P-糖蛋白等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对部分癌症/肿瘤、感染及炎症性疾病均有效,尤其对于多种难治性肿瘤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在此系统综述伊曲康唑与人类疾病相关的非抗真菌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唐教清;陈爽;穆潺;冉玉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患者男,14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尿量与饮水量大致相当,尿色清亮.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1.005,余(-);禁水-加压试验:禁水8h尿量110~330ml/h,尿比重1.003 ~1.006,予5U垂体后叶素后尿量减少至15 ~60ml/h,尿比重1.010~1.018;考虑为中枢性尿崩症收入北京协和医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内分泌方面: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总皮质醇(F)、24 h尿游离皮质醇(UFC)、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均正常,血泌乳素(PRL) 18.14 μg/L ↑ (2.64~13.13);血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及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均正常;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正常;脑脊髓液常规、生化均(-).
作者:刘子源;冯铭;王任直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垂体-性腺疾病门诊,常接诊这样一类反复转诊而诊断不明的男性不育症患者,其“性激素”水平接近正常,往往被诊为“特发性男性不育症”.若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可发现:他们青春期前身高多明显高于同龄儿,成年后常常表现为婚后不育、身材偏矮、皮肤偏黑、睾丸体积小或不光滑甚至有结节感,检测血孕酮和17羟孕酮水平高,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21羟化酶缺陷症(21-hydroxylase deficiency,21OHD).
作者:伍学焱;郑俊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首选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依从性并不理想[1].影响依从性的因素包括疾病和治疗因素,并涉及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因此,针对每一个体,应基于生物-心理-社会(BPS)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应对的整合策略[2].对于包括OSAHS在内的各种慢性病来说,整合策略对提高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其效能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言“整体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2].
作者:李庆云;林莹妮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60岁,间断咳嗽、气促4年余,左侧胸痛10d,于2012年3月12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促,“感冒”及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并逐渐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或黄痰.4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自述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效果.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痛,呈牵拉样痛,能耐受,咳嗽及用力吸气后明显加重.患者自发病来无发绀、发热、盗汗、纳差、乏力、咯血、消瘦等.体查左侧胸前区有压痛,余未见明显胸部阳性体征.胸部X线片(图1)示“双肺间质性病变并感染”.肺高分辨率及平扫增强三维成像CT(图2)示“双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囊状影及小结节灶,考虑淋巴系统增殖性病变可能,淋巴瘤及肺癌待排”.为进一步诊疗,于2012年3月17日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科.
作者:徐根;熊曾;刘进康;李懿莎;胡成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以3D打印技术制备颅脑实体模型,应用于术前手术计划及模拟手术.方法 颅脑CT薄层扫描厚度为0.5 mm,MRI层厚1 mm,由CT、MRI、CT血管造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别提供骨组织、脑组织及肿瘤、脑血管及动脉瘤、传导束及功能区等影像数据,通过mimics三维重建软件的识别,将不同灰度表示的组织抽离出来,重建成彩色的三维图像,通过3D打印制备颅脑实体模型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手术.结果 利用3D打印颅脑模型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鞍区各手术间隙的大小,有利于术前手术间隙的选择;脑动脉瘤成像模型可直观体现动脉瘤与周边组织关系,可直接应用于动脉瘤夹闭模拟手术,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颅脑肿瘤模型可清晰显示肿瘤与传导束、功能区的空间关系,体现头颅标本无法显示的传导束及功能区位置,有利于功能保护.结论 3D打印颅脑实体模型有望极大地提高神经外科术前手术设计的质量,将虚拟可视化模型观察进展到实体模型模拟手术,并有利于颅脑功能解剖知识学习.
作者:兰青;陈爱林;张檀;朱卿;徐弢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聚类分析,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诊断为OSAS的成年中重度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5项临床表现纳入聚类分析,聚类完成后分析各类的特点.结果 共1 008例患者,分别被聚类为日间嗜睡组、夜间失眠组、轻微症状组三组,各占450例(44.64%)、351例(34.82%)、207例(20.54%).日间嗜睡组白天嗜睡、疲劳、情绪急躁的发生率及Epwoth嗜睡量表评分高[分别为329例(73.11%)、280例(62.22%)、223例(49.56%)及(13.50±4.93)分].夜间失眠组失眠、夜间多尿、盗汗、呼吸暂停、憋醒的发生率高[分别为177例(50.43%)、157例(44.73%)、130例(37.04%)、296例(84.33%)、182例(51.85%)],轻微症状组缺乏典型OSAS症状,但更易有相关合并症,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慢阻肺、胃食管反流分别占118例(57.00%)、41例(19.81%)、44例(21.26%)、34例(16.43%)、38例(18.36%);以上结果均显著大于另外两组(均P <0.012 5).轻微症状组合并糖尿病者28例(13.53%),也大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聚类分析可以给OSAS患者复杂的临床表现分类,这对认识疾病的异质性和早期诊治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汤思;周秀芳;胡克;许利芳;余嘉欣;李慧敏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间歇低氧(IH)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与线粒体细胞色素C(cytC)释放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分为IH组和对照组,IH组HUVECs接受IH刺激,置于1% O25 min与21% O25 min循环交替(37℃,5% CO2)的孵育箱,观察时间分别为8、16、24h;对照组细胞则置于普通常氧孵育箱(37℃,5% CO2)内24 h.应用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结构变化,差速离心法分离HUVECs胞质与线粒体并分别检测各组分中cytC的相对表达量.分析cytC的释放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结果 IH组HUVECs内线粒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现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化等现象;而对照组线粒体超微结构仍保持完整.IH组8、16、24h的HUVECs凋亡率分别为(6.710±0.599)%、(8.863±1.190)%、(9.607±1.26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50±0.795)%(均P<0.05);且凋亡率随IH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胞质cytC含量与细胞早期凋亡率呈正相关(r =0.741,P=0.022).结论 IH可致内皮细胞线粒体cytC释放入胞质,促进细胞凋亡,参与IH致血管内皮损伤.
作者:王琼;蓝孝斐;周丽娜;周剑平;李宁;顾晨鹃;李庆云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的长期依从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诊断并接受CPAP治疗的OSA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探讨其治疗的长期依从性.OSA的诊断、压力滴定和CPAP治疗均采用中心外睡眠诊疗模式,以治疗后第1、3、6、12个月及之后的每年定期1次与专科医师面对面形式完成随访,内容包括患者主观症状、CPAP治疗的依从性、对患者定期教育及不良反应的处理,并分为依从性好与差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截至2015年12月,共入选77例患者,73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3.93±1.29)年,总体CPAP治疗依从性为54.8% (40/73),平均用机时间(4.02±1.87)h/晚.长期依从性趋势为治疗初始3个月升高,随后下降,至第2年随访点后又升高.依从性好组治疗的依从性初始3个月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第1年随访点后稳定至第3年,再次下降,至第4年随访点后再次升高.依从性差组自治疗开始即呈下降趋势,到第2年有一小段上升,后呈直线下降.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依从性与第1周自动压力滴定时间(P <0.001)、气流监测时间(P<0.01)及压力滴定次数(P<0.05)相关;与年龄、白天嗜睡、氧减指数、焦虑、抑郁等均无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 OSA患者CPAP治疗的长期依从性呈曲线式改变,依从性的升高与定期随访有关.患者初期的诊治配合度可预测长期依从性.
作者:王倩;欧琼;田相亭;陈勇池;聂志强;高兴林 刊期: 2016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