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淋巴结转移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阅片的133例结直肠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患者随访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33例中69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组),64例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未转移组).与淋巴结未转移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更易发生神经侵犯(20.29%比3.13%)和脉管侵犯(36.23%比3.13%),肿瘤浸润深度更深(浆膜外:1.45%比0),肿瘤分化更低(低分化:26.09%比14.06%),死亡(11.59%比1.56%)及远处转移比例(17.39%比4.69%)更高(均P<0.05).淋巴结转移组中不同淋巴结N分期(N0、N1a、N1b、N2a、N2b)在神经侵犯、脉管侵犯、环周切缘、肿瘤大径、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及远处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检出淋巴结数目<12个的患者与检出淋巴结数目≥12个的患者各临床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淋巴结转移及其分期与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死亡及远处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淋巴结数目< 12个或≥12个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无关.
作者:赵晓丽;徐仟;张勇;邢莉;刘红刚;金玉兰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比较椎板开窗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FDAR)与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早期疗效.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单节段单侧LDH的26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FDAR组12例,FD组1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12个月腰椎MRI上责任椎间盘硬膜外压迹大小,按Pfirrmann分级评价其退变程度;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12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FDAR组男7例,女5例,年龄16~20岁,平均(17.9士1.3)岁;FD组男9例,女5例,年龄16 ~21岁,平均(18.2±1.8)岁,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盘退变程度按Pfirrmann分级评价结果接近,术前FDAR组Ⅲ级8例Ⅳ级4例,FD组Ⅲ级9例Ⅳ级5例;术后FDAR组Ⅲ级10例Ⅳ级2例,FD组Ⅲ级10例Ⅳ级4例.FDAR组和FD组术后12个月硬膜外压迹大小分别为(7.3±2.6)和(7.4±3.1)mm,均显著小于术前的(1.3±0.8)和(2.9±0.7)mm(均P<0.05).术后3、12个月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 <0.05).FDAR组与FD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及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均相近(88.5%比87.2%及89.3%比88.5%,均P>0.05).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FD组有1例复发,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 FDAR和FD均能有效治疗青少年LDH,早期临床效果相近.
作者:李杰;马超;李益明;王兆红;赵猛;冯杰;戴维享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总结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数据库中自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穿刺组织病理确诊为HER2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接受4~8周期新辅助化疗的病例资料,其中接受抗HER2治疗的病例均为术前开始抗HER2治疗且抗HER2治疗疗程满1年.结果 全部561例病例中,新辅助化疗联合抗HER2治疗病例原发病灶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48.4%,未联合抗HER2治疗者原发病灶pCR率为17.2% (P =0.000).随访自2001年1月至2015年11月,中位随访时间62(6 ~ 160)个月,总体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DDFS)率为85.5%.联合抗HER2治疗与未联合抗HER2治疗患者5年DDFS率分别为93.5%、83.3% (P =0.006).原发病灶有、无浸润性癌残留的患者5年DDFS率分别为82.6%、94.7% (P =0.001).在原发病灶无浸润性癌残留的病例中,联合抗HER2治疗(60例)与未联合抗HER2治疗(75例)的患者5年DDFS率分别为95.0%、94..6% (P =0.960).在原发病灶有浸润性癌残留的病例中,联合抗HER2治疗(64例)与未联合抗HER2治疗(362例)患者5年DDFS率分别为92.2%、81.0% (P =0.028).结论 术前联合抗HER2治疗可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原发病灶pCR率.新辅助化疗未联合抗HER2治疗、原发病灶无浸润性癌残留的病例与联合抗HER2治疗、原发病灶无浸润性癌残留者发生远位转移的风险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子甲;何英剑;李金锋;解云涛;王天峰;范照青;范铁;欧阳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在输尿管结石所致上尿路急性感染的治疗中,双J管留置时间对结石及其所致感染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2例输尿管结石同时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患者分为双J管留置7d手术组(63例)、留置>7d手术组(79例).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双J管前血、尿常规及中段尿培养,留置双J管后即刻尿常规及尿培养,留置双J管7d后血、尿常规及尿培养;分析碎石术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留置双J管前血白细胞计数、尿白细胞计数、尿培养阳性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留置双J管7d后,血白细胞、尿白细胞、尿培养细菌阳性率均较留置前明显好转[留置7d手术组:(8.1±1.7)比(14.8±3.1)×109/L,(356±44)比(3 077 ±643)个/μl,1.6%比52.4%;留置>7d手术组:(7.9±1.1)比(15.1±3.8)×109/L,(363±52)比(3 122士805)个/μl,3.8%比48.1%],炎症状态减轻,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比96.2%,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感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输尿管结石继发上尿路急性感染的患者,留置双J管7d后可有效控制感染,安全进行针对结石的碎石手术治疗,减少双J管留置时间.
作者:施云峰;李维国;张捷;夏术阶;孙晓文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研究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HTGP)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AP)在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上的差异,并分析HTGP发病24 h的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AP数据库中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年龄≥18岁且≤85岁并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的患者,按新指南进行病因分类和严重程度分级,比较HTGP患者(HTGP组)和其他病因AP患者(非HTGP组)的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选取发病24h内入院的HTGP患者,比较轻症、中度重症和重症HTGP患者发病24h血清TG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TG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3 558例AP患者,其中HTGP组623例(17.5%),非HTGP组2 935例(82.5%).HTGP组与非HTGP组的胰腺坏死发生率为28.3%比18.1%、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率为6.1%比3.7%、器官衰竭发生率为35.8%比29.1%、持续性器官衰竭发生率为24.4%比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TGP组的病死率、中位重症监护天数也高于非HTGP组(均P<0.05).发病24 h内入院的291例HTGP患者中,轻症、中度重症和重症患者发病24 h血清TG水平分别为(9.38土9.00)、(11.90±9.02)和(16.47±11.7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发病24h的TG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26,P<0.01).结论 HTG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比其他病因AP更重,临床预后更差.HTGP患者发病24 h的血清TG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何文华;祝荫;朱勇;刘丕;曾皓;夏亮;黄鑫;雷宇鹏;吕农华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海拔下大鼠肺组织中Egl九同源物1(EGLN1)基因表达及其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相关性.方法 121只雄性Wista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低海拔组(11只)、中海拔组和高海拔组,后两组又各分为低氧第1、3、7、15和30天5小组,每小组11只.低海拔组于498 m地区进行生理信号采集和组织样本的收集,中海拔组置于2260 m自然环境,高海拔组置于低压氧舱,模拟海拔为4500m.中海拔组和高海拔组在低氧暴露第1、3、7、15和30天进行生理信号采集和组织样本的收集.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测定mPAP;Western印迹法测定肺组织EGLN1蛋白表达水平,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蛋白是否与低氧下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用实时定量-PCR测定肺组织EGLN1 mRNA水平,用2-△△Ct倍数法分析PCR数据,评估低氧下EGLN1基因是否为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初始原因.结果 低海拔组mPAP为(20.0±3.2) mmHs(1mmHg=0.133 kPa);中海拔组mPAP于第15天开始有所升高,第30天为(22.7±4.1)mmHg,但与低海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海拔组mPAP于暴露低氧第7天[(28.7±7.7) mmHg]就显著高于低海拔组(P<0.05),第30天[(42.3 ±9.1)mmHg]升高更明显(P<0.001).高海拔组EGLN1蛋白表达水平随暴露低氧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且均显著低于低海拔组和中海拔组(均P <0.05),EGLN1蛋白表达水平与mPAP呈负相关(r=-0.662,P<0.05).高海拔组EGLN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是中海拔组的72倍和低海拔组的近300倍(均P <0.001).结论 大鼠肺组织EGLN1基因表达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但其蛋白水平却相反,并与mPAP呈负相关.
作者:李生花;李胜;孙莉;白振忠;杨全余;嘎琴;靳国恩 刊期: 2016年第32期
患者女,48岁,因反复口腔溃疡6个月入院.外院考虑“真菌感染”,治疗无效.溃疡逐渐增大,伴口腔白膜及疼痛,影响进食及说话,消瘦,遂就诊于我院口腔科,行左舌尖部溃疡切除术,病理示:(左舌尖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倾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图1),于2014年8月27日收入我院淋巴瘤科.既往患系统性红斑狼疮25年,一直服药(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甲泼尼龙片等)治疗.3个月前确诊2型糖尿病.1个月前确诊脑梗死.
作者:黄韵红;胡云飞;张盈;吴涛;刘秋琳;胡丽丽;雷鹰;何常 刊期: 2016年第32期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是指起源于上消化道腺上皮并侵犯食管胃结合部的腺癌性病变.目前,东西方学者对于如何定义AEG仍存在争议[1].随着远端胃癌发病率下降的同时,AEG发病率逐年升高[2],且由于AEG生物学行为与真正意义上的食管癌和胃癌均不相同[3],因而更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治疗联合围手术期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仍是治疗AEG的主要方式,但预后仍较差[4].由于AEG解剖位置特殊,外科诊疗方式仍存在诸多争议.因而,明确相关问题对AEG临床诊疗大有裨益,特别是合理的分型、分期、外科手术方式、食管和胃切除范围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张军;郑智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46岁,因左胸背痛20 d,伴喘息3d,于2013年10月18日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下感左胸背部疼痛,无咳嗽咳痰,无发热,无胸闷气急,未予重视,发病前曾有鼻塞、带血丝脓涕等症状.于2013年10月10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胸部X线片(图1)示左肺感染.后收住当地医院治疗.住院后查红细胞沉降率(ESR)110 mm/1 h;血常规:白细胞10.20×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0.60×109/L,嗜酸粒细胞比例5.8%.给予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治疗.10月13日胸部CT(图2)示左肺上叶前段、左肺下叶背段团块影伴渗出.肺部病变较前加重,并有发热,体温高38.2℃,并诉有关节疼痛、以左肘关节、右膝关节疼痛为主,无皮疹,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慌.10月17日开始出现双眼巩膜炎,右肩部疼痛,并出现夜间哮喘症状,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1.93×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1.18×109/L,嗜酸粒细胞比例9.9%.17日开始予甲泼尼龙静滴(80 mg/d),更换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眼部症状及哮喘症状有所好转,但胸闷气促等症状有加重.于10月18日收住我科.既往有贫血史,病程有数年.个人婚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作者:李洁;王翎;郭凌川;郭雨凡;杨程德 刊期: 2016年第32期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以呼吸困难、乏力和活动耐力减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肺动脉血栓栓塞反复发作、不能溶解,进而导致肺血管重构,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不全.据报道急性症状性肺栓塞发生后,CTEPH的两年累积发病率为0.1% ~9.1%[1],发生率产生如此巨大偏差的原因为判断的标准不同所致,目前尚无确切人群发病率的数据,有些数据显示其发病率约为每年5/100万人口[2].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ESC/ERS)联合颁布了新版《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3].现针对指南关于CTEPH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介绍如下.
作者:杨媛华;缪冉;刘岩岩 刊期: 2016年第32期
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执业医师237.49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89.25万人,注册护士300.41万人[1].医护人员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是我国庞大的创新群体,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好的治疗方法和新技术.现实中,已经有大量的医院申请专利,许多医护人员以发明人的身份出现在专利申请材料和专利授权证书中.遗憾的是,作为发明人和创新群体的医护人员,接触专利相关知识和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医护人员如果能将多年的基础研究转化为具有实用性的专利产品和方法,就会促使产、学、研三方有效结合,并将普惠大众,促进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获得和运用专利,是医护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纽带和基石,没有专利的保障,这三方的合作则无从谈起.为此,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医护人员需要重视这些专利问题.
作者:张南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观察BGC-823人胃癌细胞株中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簇2(SOX2)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探讨SOX2基因去甲基化后对BGC-823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嘧啶(5-Aza-CdR)对BGC-823细胞SOX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E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经不同浓度5-Aza-CdR作用前后BGC-823细胞中SOX2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存活率,Transwell小室法和划痕实验检测侵袭及转移能力变化.建立裸鼠BGC-823胃癌移植瘤模型,40只移植瘤小鼠平均分为2组,腹腔分别注射磷酸缓冲液(PBS)、5-Aza-CdR,通过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5-Aza-CdR的抑瘤效果.结果 5-Aza-CdR逆转了BGC-823细胞SOX2的甲基化状态,SOX2 mRNA表达恢复,且恢复表达程度与5-Aza-CdR药物浓度呈正比.BGC-823细胞SOX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胃黏膜GES-1细胞[(22.80 ±0.36)和(0.49±0.01)比(20.36±0.45)和(0.91±0.28),均P<0.05],经系列浓度(0、1、10 μmol/L) 5-Aza-CdR处理后BGC-823细胞SOX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99±0.42)和(0.65±0.19)比(21.78±0.41)和(0.73±0.13)比(20.51±0.47)和(0.83±0.14),均P<0.05].经不同浓度(1、10、20umol/L)处理后,BGC-823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减慢,与浓度为0μmol/L的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迁移、侵袭能力减弱(均P<0.05).裸鼠移植瘤结果显示:5-Aza-CdR组的终肿瘤体积、终瘤重较小[(286.6±37.5)mm3和(325.2±32.2)mg比(540.7士42.6)mm3和(694.7±36.1)mg,P<0.05],生存期较长[(22.5±1.0)比(18.7±1.6)d,P<0.05],SOX2蛋白表达量高[(0.96±0.25)比(0.73±0.15),P<0.05],免疫组化评分高[(6.23±0.45)比(3.76±0.43),P<0.05].结论 人胃癌BGC-823细胞株SOX2基因启动子处于甲基化状态,通过去甲基化作用能够恢复SOX2基因的表达,降低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抑制裸鼠BGC-823胃癌移植瘤的生长,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魏斌;刘刚;蔡桦立;李庚鹏;黄河庆;罗琪;黄正接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多态性作用于C-反应蛋白、D-二聚体对维吾尔族胃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使用抽签法随机选取新疆肿瘤医院就诊的维吾尔族胃癌患者147例(A组)及同民族健康对照者151例(B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测定两组Fok Ⅰ位点多态性找寻胃癌易感基因;全部胃癌患者经PCR-RFLP测定按是否带有f基因分为FF组(a组)与Ff+ff组(b组),比较组间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表达水平.结果 胃癌患者的f等位基因表达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57.8%与47.4%,P<0.05);含f等位基因(Ff +ff)的研究对象患胃癌的风险较高(OR=2.85);带有f等位基因组中C-反应蛋白、D-二聚体测定水平分别高于不含f等位基因组(4.72±1.65)与(2.81±0.93)、(2.79±1.21)与(1.09士0.6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吾尔族胃癌易感性有关,f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f等位基因可能是分别调节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之一,与维吾尔族胃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方法;高洁;韩峰;王海江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糖脂代谢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43例入住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统计胃癌患者初入院空腹糖脂代谢指标水平及所占百分比,分析糖脂代谢指标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糖脂代谢指标正常水平的胃癌患者相比,血清低水平总胆固醇(x2 =7.676)男性胃癌患者显著较少(P<0.05),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x2 =7.520)、低水平载脂蛋白A1(x2=6.253)男性胃癌患者均显著较多(P<0.05).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患者年龄(r=-0.116)、肿瘤直径(r=-0.117)及TNM分期(r=-0.111)均呈负相关(P <0.05);HDL与肿瘤直径(r=-0.094)、转移淋巴结数量(r=-0.106)、原发灶浸润深度(r=-0.112)、淋巴结转移分级(r=-0.102)及TNM分期(r=-0.107)均呈负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患者年龄(r=-0.116)呈负相关(P<0.05);血清脂蛋白a与肿瘤直径(r=0.170)、转移淋巴结数量(r=0.151)、原发灶浸润深度(r=0.160)、淋巴结转移分级(r=0.153)及TNM分期(r =0.115)均呈正相关(P<0.05);载脂蛋白A1与远处转移(r=-0.168)、TNM分期(r=-0.120)均呈负相关(P<0.05);载脂蛋白B与远处转移(r=-0.132)呈负相关(P<0.05).血糖及三酰甘油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低脂代谢水平、高脂蛋白A血症可能是胃癌恶性程度及进展的代谢特征,监测血脂指标变化可能对胃癌患者病程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张婷;崔戈;冯文明;石麒麟;崔杰;李希宁;王旗春;沈洪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治疗时CSⅡ对胰岛功能评估的影响.方法 2015年5至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住院的1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原降糖药物1d后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C肽(空腹、固定餐餐后30 min、2h),检测后接受CSⅡ治疗.血糖达标后在继续使用CSⅡ的情况下检测空腹、固定餐餐后30 min、2h C肽.检测当天晚上22时开始停止CSⅡ治疗,第2天重复前1天检测.结果 与CSⅡ治疗前比较,停CSⅡ后空腹[(0.41士0.16)比(0.35±0.20) nmol/L,P=0.015]、餐后30 min[(0.71±0.33)比(0.57±0.31) nmol/L,P=0.005]、餐后2 h[(1.37±0.75)比(0.84 ±0.54) nmol/L,P<0.001]C肽水平均较治疗前各相应时间点C肽水平升高,而停CSⅡ前空腹[(0.23 ±0.13) nmol/L]、餐后30 min[(0.39 ±0.26) nmol/L]、餐后2 h[(0.67±0.50) nmol/L]C肽水平则低于治疗前相应时间点C肽水平(P <0.001,P<0.001,P=0.023).经CSⅡ治疗后,停CSⅡ后各时间点的C肽水平较停CSⅡ前明显升高(均P<0.001),各时间点C肽升高百分比分别为:141%(空腹)、127%(餐后1h)及219%(餐后2h).结论 为提高评估胰岛功能的准确性,使用CSⅡ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评估胰岛功能时好停用CSⅡ.
作者:谭莺;骆斯慧;温春苗;严晋华;朱延华;蔡梦茵;姚斌;曾龙驿;许雯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比较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西格列汀和伏格列波糖分别联合实时动态胰岛素泵(SAP)方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6例新诊断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9%~11%.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SAP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西格列汀100 mg,1次/d(S组,28例)和伏格列波糖0.2 mg,3次/d(V组,28例),共9d.同时启用实时持续血糖监测,观察血糖波动参数.本研究通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14-08).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9d后V组及S组空腹血糖(FPG)[(6.4±1.1)比(11.4±3.0)mmol/L,P=0.008;(5.5±0.8)比(11.0 ±2.1)mmol/L,P<0.001]、平均血糖(MBG)[(7.5±0.8)比(12.0±1.1) mmol/L,P=0.045;(6.7±0.7)比(12.5±1.3) mmol/L,P=0.002]、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P =0.024、0.029)、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 (P=0.023、0.036)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02、0.001).S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P =0.027)、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P=0.033)、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39).V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三餐分别为P=0.003、0.026、0.011)及低血糖指数(LBGI)(P=0.025)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糖达峰时间(△t)延长(三餐分别为P=0.028、0.026、0.030).治疗后V组PPGE显著低于S组(三餐分别为P=0.041、0.032、0.036),S组FPG、MBG显著低于V组(P=0.041、0.039).结论 针对新诊断T2DM患者,西格列汀或伏格列波糖联合SAP方案短期均可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血糖波动,保护胰岛功能.西格列汀对平均血糖及空腹血糖的控制优于伏格列波糖,伏格列波糖对餐后血糖波动的改善优于西格列汀.
作者:史春虹;王璐;白然;王咏波;刘丹;张雪扬;王浩;杨郁;杜建玲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 系统评价德谷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Corch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和中国知网进行计算机检索,查找关于德谷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采用德谷胰岛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治疗,随访时间> 12周.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6年2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RCT并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5.0统计软件对提取的相关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研究终纳入12个RCT,共计6 527例糖尿病患者,其中试验组4 358例,对照组2 169例.德谷胰岛素注射频率为1次/d时,降低空腹血糖的能力优于对照组(MD=-0.40,95% CI:-0.65~-0.16,P=0.001).但在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德谷胰岛素略逊于其他基础胰岛素(MD =0.13,95%CI:0.08~0.17,P<0.001).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德谷胰岛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8,95%CI:0.87~ 1.10,P=0.700),但德谷胰岛素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OR =0.82,95%CI:0.72~0.94,P=0.004).结论 德谷胰岛素的降糖效果并不劣于其他长效胰岛素,但是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好.其远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孙世萌;丁乐;刘宏霞;邓欣如;景春贝;郑瑞芝;汪艳芳 刊期: 201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