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利用术后3 d内清晨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和24 h尿游离皮质醇(24 h UFC)来预测库欣病术后长期疗效的价值。方法对2012至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40例手术治疗、病理学诊断明确且围手术期内分泌检查完整的库欣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与术后血总皮质醇( F)相比,术后3 d内清晨血ACTH和24 h UFC预测手术长期疗效的价值和优劣。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早缓解和未缓解两组间术前ACTH、术前24 h UFC、术后ACTH和术后24 h U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早缓解和未缓解的两组间术后ACTH和术后24 h UF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ACTH和24 h UFC佳临界值分别为4.11 pmol/L和281.42 nmol(102μg)/24 h,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17(P<0.01)、0.814(P<0.01),术后ACTH的评价效果优于24 h UFC(P<0.01)。结论术后3 d内清晨ACTH和24 h UFC可用来评价和预测库欣病术后长期疗效,术后ACTH的判断意义较24 h UFC更大。
作者:冯铭;刘小海;包新杰;杨程显;卢琳;邓侃;连伟;幸兵;朱惠娟;马文斌;姚勇;王任直 刊期: 2016年第45期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 DLS)长节段近端融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35例)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例)55例经不同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D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近端融合椎的不同选择,分为A组(17例,固定至水平椎)、B组(18例,固定至中立椎体)和C组(20例,固定至侧凸上端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法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分别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指数( ODI)对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及腰部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测量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对3个组的临床和影像学做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结果55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肺部严重感染死亡,54例获得2~4年的随访。各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之间的腰痛VAS、ODI指数、冠状面平衡指标、矢状面平衡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的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5.8%±12.8%、69.6%±11.8%、63.4%±15.3%,A和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早期并发症率52.9%、22.0%和1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C组近端邻近节段病变发生率12.5%、22.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结论3种近端融合椎的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DLS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但是在改善冠状面畸形方面固定至水平椎优于侧凸的上端椎;固定至侧凸的上端椎有利于减少早期并发症,但是较选择水平椎更容易发生影像学上的远期近端邻近节段病变。
作者:徐用亿;田纪伟;赵庆华;董双海;王守国;孙进 刊期: 2016年第45期
目的:研究江门市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方法。方法截至2016年5月10日,国内共报道16例寨卡输入性病例,其中广东省11例,均为广东省江门市恩平籍居民或华侨,其中10例在江门市恩平(县)接受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指标。收集患者的血液、唾液和尿液,用于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10例患者仅2例有轻度发热;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全身性或局部皮疹;7例有充血性结膜炎症状;仅1例有轻度皮肤瘙痒;无任何患者具有肌肉痛和关节痛症状;除2例患者白细胞轻度降低和1例患者血小板轻度升高外,其他患者临床实验室检验指标正常。患者尿液核酸阳性持续时间长,发病后第7天采样,检测血液、唾液和尿液检测核酸阳性率分别为0、5和8例。结论流行病学史、皮疹、充血性结膜炎和尿液检测寨卡病毒核酸阳性,为临床确诊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依据。
作者:郑南才;刘鹰航;陈清;陈茂余;郑崇广;杨治文;胡静;梁均和;薛美华;陈阿群;冯绮雯 刊期: 2016年第45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 HCC )患者确诊前行超声筛查频率与其总病死率的相关性,以明确HCC高危人群佳超声筛查频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丽水市中心医院615例乙肝后肝硬化发展为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确诊HCC之前接受超声筛查的频率,分为5组:0~6个月组,7~12个月组,13~24个月组,25~36个月组,3年内未做超声筛查组(未筛查组)。分析各组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比例、5年总病死率及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615例HCC患者中,0~6个月组,7~12个月组,13~24个月组,25~36个月组及未筛查组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8.2%、27.2%、25.4%、23.8%和19.7%( P<0.05),各组5年总病死率分别为76.4%、77.7%、79.3%、82.5%和84.6%,与0~6个月组相比,其他各组调整后OR值分别为1.112、1.235、1.305和1.451(均P<0.05)。多元分析结果显示,超声筛查频率、根治性治疗及Child-Pugh分级( A/B级)是影响HCC患者远期生存的因素(均P<0.05)。结论 HCC高危人群佳的超声筛查频率是6个月以内,高频率的超声筛查可增加HCC高危人群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降低总病死率,提高总生存期。
作者:宋晶晶;卢伟业;赵中伟;范晓希;涂建飞;纪建松 刊期: 2016年第45期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肿瘤、创伤、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因无法提供细胞移植后生物学行为的有效信息,不能作为评估细胞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干细胞治疗在临床上的普及。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分子成像技术如生物自体发光成像、荧光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以及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技术,可从细胞层面将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图像的形式直观表达,为干细胞在体示踪提供了可行性。生物自体发光成像及荧光成像技术的组织穿透力低,目前仅在动物实验中开展应用[1]。与放射性核素成像相比,MRI技术具有无电离辐射、检查成本较低以及较好的空间分辨率等优点[2],引起了越来越多关注。其中,超顺磁性氧化铁( SPIO)作为MRI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MRI信号敏感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示踪的研究中。基于此,现将对SPIO在干细胞示踪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吴佳琪;曾嘉齐;王培军 刊期: 2016年第45期
一、脑皮质发育不良的概述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变化过程,包括神经元的形成、增殖、分化、迁移和突触的形成。而人脑皮质的发展更加漫长和复杂。在这个过程中,基因和环境的改变都可以影响皮质的发展[1]。脑皮质发育不良( cortical dysplasia, CD)首次发现是在1867年, Virchow研究了1例44岁的男性患者,发现大脑皮质局部有细胞的聚集和膨胀。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异位。有代表性的脑皮质发育不良是儿童癫痫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局部皮质发育不良,此外还包括小头畸形、多小脑回、脑裂畸形等[2]。
作者:范慧敏;张国君;杨小枫 刊期: 2016年第45期
一、脑皮质发育不良的概述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变化过程,包括神经元的形成、增殖、分化、迁移和突触的形成。而人脑皮质的发展更加漫长和复杂。在这个过程中,基因和环境的改变都可以影响皮质的发展[1]。脑皮质发育不良( cortical dysplasia , CD)首次发现是在1867年, Virchow研究了1例44岁的男性患者,发现大脑皮质局部有细胞的聚集和膨胀。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异位。有代表性的脑皮质发育不良是儿童癫痫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局部皮质发育不良,此外还包括小头畸形、多小脑回、脑裂畸形等[2]。
作者:范慧敏;张国君;杨小枫 刊期: 2016年第45期
例1男,14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臂抬举不能,左上肢屈肘无力,持续1周左右逐渐缓解。3d前左上肢肘部支撑操作手机时上述症状再次加重,伴左上肢麻木感,无疼痛。否认家族史。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就诊时肌力检查:左三角肌3级,肱二头肌4级,肱三头肌4级,余肢体肌力均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感觉查体正常,病理征及高足弓(-)。发病3个月时外院左侧肢体神经传导检查(表1,2)提示脱髓鞘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合并尺神经在肘部受损;肌电图提示C5-C7所支配肌肉均可见自可见活动性失神经及神经再支配表现,考虑臂丛上干、中干损害。给予泼尼松30 mg 口服,每日一次,持续2周,以后每周减5 mg。发病4个月时电话随访患者左上肢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
作者:赵冰;张永庆;孙媛;焉传祝 刊期: 2016年第45期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EVAR )以其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成为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腹主动脉瘤同时累及单侧或双侧髂动脉分别占43%及11%[1],其治疗棘手,术后易发生内漏、髂支闭塞、瘤体破裂等并发症。为了减少Ⅰb型和Ⅱ型内漏,需将覆膜支架延伸至髂外动脉,并进行髂内动脉(ⅡA)栓塞或封堵,但可出现各种临床并发症,随着腔内治疗器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多种保留或者重建ⅡA的方法得以发展。
作者:严泽振;张岚 刊期: 2016年第45期
20世纪90年代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 EVAR )开始兴起[1-2]。早期,受到患者解剖条件、年龄以及器具的限制, EVAR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其后腔内技术日趋成熟,腔内器具性能不断改善,使得腔内治疗可以应用于更加复杂的病变,治疗效果得以提高。
作者:陆清声;景在平 刊期: 2016年第45期
腹主动脉瘤( AAA )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血管外科疾病,腹主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曾经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措施。1997年,汪忠镐院士在国内首先运用自主研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由此开创了国内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EVAR)的新时代。19年来在中国,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和腔内器械的改进, EVAR已经成为国内常应用的腹主动脉瘤治疗措施。然而,国内各中心开展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可能采取怎样的对策?现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剖析阐述。
作者:陈跃鑫;刘昌伟 刊期: 2016年第45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48岁,因“右眼睑下垂1 d”入院。入院前1d无诱因出现进行性右眼睑下垂,伴视物成双,无头痛、呕吐,无畏冷、发热。急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0.675,淋巴细胞0.133,嗜酸性粒细胞0.13(↑);急诊生化:血糖6.7 mmol/L (餐后);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CT+CTA ):左上颌窦炎症(图1A),头颅CTA无异常(图1B),拟“右动眼神经麻痹”收住院。既往史:慢性鼻炎3年。高血压1年,不规则治疗。4个月前因反复咳嗽、气喘于当地医院行肺功能检查确诊为“哮喘”。3个月前因“发作性胸闷、心悸1个月”住我院心内科,查肌钙蛋白-Ⅰ( cTnⅠ)、B型心纳素( BNP)、甲胎蛋白( AFP)、抗核抗体均正常;动态心电图:基础心律为窦性,部分时间MV3、MV5 ST段近水平型压低0.1~0.3 mV;心脏彩超:左室肥厚;腹部彩超:右肝前叶实性病变(图2),子宫肌瘤;肝脏MRI(图3A,B):增强扫描门脉晚期肝右前叶稍高信号;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2级、左室肥厚、哮喘、子宫肌瘤、右肝病变待查”,治疗后好转出院。住院期间,曾出现一过性血白细胞增加(10.7×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高(0.058),后复查正常。
作者:林若庭;蔡若蔚;许东明;施宏莹;叶励超;杨美丽;唐婷 刊期: 2016年第45期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来验证子宫内膜刺激术和行人工授精术助孕患者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了2000年1月至2016年5月与子宫内膜刺激术和行人工授精术助孕患者妊娠结局之间关系方面的中文和英文文献,检索包括在线数据库MEDLINE、CNKI、VIP、万方、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进行检索。分析包括6项研究,所有这些研究均是病例对照设计。6项研究共包括1349例行人工授精助孕患者,其中行内膜微刺激术有734例。结果行内膜刺激术的患者较未行任何处理的患者更易获得临床妊娠。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更高临床妊娠率(RR=0.88,95% CI:0.82~0.95, P=0.001),而流产率( RR=0.72,95% CI:0.37~1.4, P=0.33)和多胎率( RR=0.78,95%CI:0.3~2.01, P=0.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刺激术有助于提高行人工授精术助孕患者的妊娠率,且不增加其流产率和多胎妊娠率。
作者:王靖媛;翟军 刊期: 2016年第45期
目的:比较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切开入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性回顾了1999至2015年发表的腹主动脉瘤经皮穿刺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切开入路手术比较研究的英文文献,提取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数据,合成为整体的比值比( OR ),并对经皮穿刺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切开入路的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包括1504例患者的10篇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经皮穿刺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切开入路的技术成功率接近,分别为95.1%和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57,95% CI:0.31~1.04, P>0.05)。而经皮穿刺股动脉入路组术后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0%,低于股动脉切开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2,95% CI:0.37~0.42,P<0.01)。结论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切开入路有相似的技术成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可以作为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优先选择入路。
作者:曹战江;朱融融;吴巍巍;赵克强;赵俊来;杨宇;蒋超 刊期: 2016年第45期
目的回顾性总结自身免疫病相关性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AIPA)腔内修复术的临床结果,分析影响治疗结果和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至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的AIPA病例29例,其中男25例,女4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39.3±11.4)岁。分析患者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病变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主动脉腔内修复与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结果,分析长期免疫治疗与随访结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9例AIPA病例中,白塞病22例,大动脉炎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其中假性动脉瘤破裂/先兆破裂8例,其余21例均为腹部隐痛或无明显症状。假性动脉瘤破口部位:24例为肾下腹主动脉,2例为肾旁和肾上腹主动脉,2例累及腹腔干动脉以上的腹主动脉,1例为胸腹主动脉多发假性动脉瘤。除急诊手术的3例外,其余26例均接受规律免疫治疗后再行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均于全麻下完成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单纯行覆膜支架植入19例,开窗支架植入5例,支架联合内脏动脉或外周动脉旁路复合手术5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围手术期发生伤口并发症3例,肺部感染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全组术后随访1~120个月,共有5例出现假性动脉瘤复发,1例髂支血栓形成,再次外科干预5例。无内脏重建血管再闭塞发生。随访期内死亡3例,1例为动脉瘤相关性死亡,2例为其他原因死亡。对于术后发生严重临床不良事件( MACE)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在随访期内停药、年龄≥40岁与随访期内出现MACE有相关性(P<0.05),而原发自身免疫病种类、非标准EVAR手术等因素与MACE无相关性。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AIPA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结合术前免疫活动的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的免疫治疗和术后长期应用免疫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叶炜;狄潇;刘琦;李拥军;郑月宏;曾嵘;宋小军;刘志丽;刘昌伟 刊期: 2016年第45期
目的探讨台上体外开窗腔内动脉瘤修复术( FEVAR)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初步研究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4例应用台上体外开窗EVAR技术治疗的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CT血管成像( CTA)数据体外自制开窗支架,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植入术。结果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器械释放成功率100%。术后均无Ⅰ型内漏。2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损伤,经内科治疗后改善。4例患者平均随访4.7个月(1~9个月)。3例患者术后复查CTA、1例患者术后复查彩色超声多普勒造影均显示腹主动脉主体开窗支架通.、无内漏、内脏动脉通.。结论FEVAR技术的初步研究证实这一技术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安全可行,拓展了EVAR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结果需要进一步评估。
作者:朱杰昌;胡凡果;张益伟;冯舟;范海伦;罗宇东;戴向晨 刊期: 2016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