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12例经过功能神经外科颅内电极证实确诊为岛叶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头皮脑电图表现,为岛叶癫痫早期诊断及临床评估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搜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并经功能神经外科颅内电极确诊为岛叶癫痫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及头皮录像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1.7%患者发作前有感觉先兆,发作起始意识清楚,常见的发作表现为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常以躯体运动结束;头皮脑电图表现无特征性.结论 岛叶癫痫的诊断应重视其临床发作的特征,当患者具有感觉先兆,发作起始意识清楚,以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为主要表现,以躯体运动结束,而常规头皮脑电图无特征性改变时,需警惕岛叶癫痫可能.
作者:秦培英;李莉萍;王红星;刘静;王晓妮;宋雷;张进;孙志超;户宁宁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目的 评估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淋巴结转移率对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阅片确诊的573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计算累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淋巴结转移率对食管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73例患者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5%、46.1%和32.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部位(P=0.020)、肿瘤长度(P=0.009)、肿瘤浸润深度(P=0.011)、淋巴结转移数目(P<0.01)、淋巴结转移率(P<0.01)均对预后有影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 =0.047)、淋巴结转移数目(P =0.018)和淋巴结转移率(P=0.011)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淋巴结转移率(AUC=0.680)较淋巴结转移数目(AUC =0.579)对预后的评估更有价值(P=0.029).结论 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可联合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阳性淋巴结转移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邓文英;魏辰;李宁;张燕平;申威;张弛;罗素霞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PI)检测并进行比率低频振幅分析,研究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术后脑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及感染科就诊的TIPS术后患者,收集TIPS术后1、3、6、12个月四组共96例肝硬化患者血氨数据,均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静息态fMRI数据处理助手DPARSF及统计参数图软件包SPM12软件进行静息态功能数据处理,计算全脑比率低频振幅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TIPS术后1、3、6和12个月四组患者脑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包括,双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海马(x=24,y=-9,z=-21)、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梭状回(x=--42,y=-36,z=-24)、左侧嗅皮质及左侧额上回眶部(x=-21,y =36,z=-18)(均P<0.005).多重比较显示,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个月功能增强脑区包括:左侧嗅皮质、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豆状壳核、左侧小脑,减低脑区为左侧舌回;术后6个月功能增强脑区包括:左侧颞中回、右侧缘上回、右侧颞极、右侧中央沟盖,减低脑区包括:左侧顶下缘角回、左侧中央后回;术后12个月功能增强脑区包括:右侧海马、右中扣带回;减低脑区为右颞中回.与术后3个月相比较,术后6个月功能增强脑区包括:左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极、右岛盖部额下回,减低脑区包括:左侧小脑、左侧眶部额上回;术后12个月患者无明显功能增强及减低的脑区.与术后6个月相比较,术后12个月无明显功能增强脑区,减低脑区为双侧颞中回(P<0.001).与血氨水平正相关脑区包括:中扣带回,右中央沟盖,左侧海马旁回;负相关脑区包括:双侧前额叶内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右侧顶下缘角回、右侧颞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及中央后回(均P<0.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静息态脑功能随病程变化而增强或减弱,边缘系统及感觉运动系统脑区活动均与血氨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术后6个月血氨水平及相关脑区功能可逐渐改善.
作者:刘灿;王海宝;余永强;汪名权;张国兵;徐丽艳;吴津民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早期评价无肺动脉高压(PAH)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右心房心肌受损情况.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5月间就诊于宁波市李惠利医院的40例临床确诊无PAH的SLE患者与40名健康对照,测量右心房整体纵向应变值(RAGLS)和各类右心房容积指数(RAVI),研究三尖瓣环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S',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RVMPI),ETV/e'TV等与右心房参数之间的关联.结果 SLE组的右心房大容积指数(RAVImax) (33.5±11.1) ml/m2、右心房小容积指数(RAVImin)(13.2±4.5) ml/m2、右心房收缩前容积指数(RAVIpre)(2.57±10.2) ml/m2、右心房主动排空容积指数(RAVIa)(12.5±7.5)ml/m2、右心房总排空容积指数(RAVIt) (20.2±8.1)ml/m2均增大,而右心房被动排空容积指数(RAVIp)(7.8±2.7)ml/m2和RAGLS(38.2%±7.7%)减低(均P<0.05);RAGLS与S'Tv、TAPSE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5与0.445(均P<0.01);RAVIpre、、RAVIa与ETv/e'Tv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9与0.481(均P<0.05).结论 应用RT-3 DE和2D-STI可以早期检测无PAH的SLE患者右心房心肌受损情况,方法简便,具有明显临床价值.
作者:葛晓颖;邵璐;郑哲岚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目的 分析3D打印个体化非共面模板(简称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主要剂量学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至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10例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治疗流程:术前CT模拟定位、术前计划设计、3D打印个体化模板设计制作、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粒子植入和术后即刻CT扫描剂量验证.本组患者中位粒子活度0.63(0.58~0.70) mCi[(2.15 ~2.59)×107 Bq],中位粒子数目80(19~192)颗.评估术前计划、术后验证90%靶区体积的剂量(D90)、100%靶区体积的剂量(D100)、10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100)、150%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V15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等剂量学参数,以及膀胱、肠道等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配对t检验评价患者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计划、术后验证的吻合度.结果 10例患者术前计划、术后验证的中位D90分别是13 761.0和12 798.8 cGy,中位D100分别是5 293.6和5 397.9 cGy,中位V100分别是90.0%和90.0%,中位V150分别是63.8%和62.4%,中位CI分别是0.73和0.67,中位EI分别是0.22和0.30,中位HI分别是0.29和0.31.术前计划、术后验证的膀胱D2.的中位数分别是3 088.8和4240.4 cGy,肠道D2.的中位数分别是7051.6和7 903.9 cGy.术前计划、术后验证的主要剂量学参数和危及器官剂量吻合度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 I粒子植入治疗盆腔复发直肠癌,有利于实现术前计划的设计,达到预计的肿瘤处方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剂量限值,有助于实现精准放射性粒子植入和质量控制的标准化.
作者:王皓;王俊杰;姜玉良;田素青;吉喆;郭福新;孙海涛;范京红;徐允鹏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目的 对比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治疗伴有颈椎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伴有颈椎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29例(颈椎前路组),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者25例(颈椎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节段、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的差异及并发症的差异情况.结果 颈椎前路组和后路组的平均末次随访时间分别为27个月和29个月,颈椎前路组和后路组的出血量、融合节段分别为(135.6±27.8)、(255.2±32.3)ml和(4.1±0.3)、(5.3±0.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62.7±21.3)和(176.3±29.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的平均JOA评分、平均NDI评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术前为(8.3±2.7)分和(8.9±2.1)分,(33.8±11.0)分和(34.4±8.7)分;术后为(13.6±2.5)分和(14.0±1.7)分,(16.9±7.5)分和(15.6±8.1)分,(1.2±1.2)分和(1.2±1.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5.7%±16.3%)及(58.3%±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的Cobb角和平均颈椎活动度术前分别为(-24.3±4.4)°和(-22.7±3.7)°、(29.0±6.7)°和(30.4±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分别为(13.7±3.2)°和(6.2±4.2)°(P<0.01)、(11.7±6.5)°和(8.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出现并发症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和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发颈椎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可以更好的矫正后凸,融合更少的节段,但并发症明显升高,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并发症较少,虽然融合了更多节段,但患者生活质量较前路手术并无明显差异.
作者:申庆丰;徐天同;夏英鹏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目的 探讨多药物耐药(ABCB1/MDR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因脑梗死住院的患者300例,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结果将其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直接测序方法对ABCB1基因C1236T、G2677T/A、C3435T 3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C1236T、G2677T/A、C3435T两两间分别存在连锁不平衡(D'=0.8;r2=0.9).位点C3435T T的等位基因频率在AR组和AS组中分别为57.3%和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143,P=0.002),且AR组中(CT+TT)基因型高于AS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 =4.369,P=0.037).而C1236T和G2677T/A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3位点所构建的单倍型进行分析,单倍体(C-T-T)的OR值为1.602 (x2 =5.374,P=0.02),单倍体(C-G-C)的OR值为0.495(x2=8.775,P=0.003),单倍体(T-G-C)的OR值为3.010(x2=5.846,P=0.015),单倍体(T-T-T)的OR值为3.308(x2=4.650,P=0.031).结论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患者AR有关.单倍体(C-T-T,T-G-C,T-T-T)亦与缺血性卒中患者AR发生有关.
作者:王召月;王雁;隋爱华;董永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术后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对比及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第三○七医院骨科和放疗科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选择,将行PVP联合术后放疗的患者纳为A组(60例),行单纯放疗的患者纳为B组(5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INS)、体能状况评分(KP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脊柱稳定改善度和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原发肿瘤类型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生存期与内脏转移、系统内科治疗、病变椎体数目和治疗前体能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联合术后放疗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后1、3、6、12个月均明显低于单纯放疗组(P<0.05);PVP联合术后放疗的患者的脊柱SINS评分由术前的7.8±1.2分降至术后的(6.3±0.9)分(1个月)、(6.1±0.8)分(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放疗的患者的SINS评分由放疗前的(7.6±0.9)分降至(7.4±0.7)分(1个月)、(7.3±0.6)分(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PVP联合术后放疗组患者的6、1年和3年的生存率与单纯放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原发肿瘤对患者的生存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内脏转移、系统内科治疗、病变椎体数目和治疗前体能状况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 PVP联合术后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比单纯放疗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维持椎体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患者生存预后相近.原发肿瘤类型、内脏转移、系统内科治疗、病变椎体数目和治疗前体能状况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预后因素.
作者:曹叙勇;刘耀升;雷明星;刘蜀彬;周诗国;曹云岑;蒋伟刚 刊期: 2016年第47期
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mmunoglobulin-G4-related 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IsG4-RHP)是近年来发现的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2009年由香港广华医院的Chan等[1]首先报道.本病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为特点,可出现头痛,颅(脊)神经麻痹,癫痫发作等症状,影像学上可见局部或弥漫硬脑(脊)膜增厚.根据文献检索,目前国外有50余例报道,而国内罕见.现就IgG4-RH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作一系统综述,旨在提高相关医生的认识和重视,避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张碧君;章殷希;丁美萍 刊期: 2016年第47期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原因.血管壁增厚、强化以及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等,在不伴有血管腔狭窄的情况下常被传统成像方法所忽视,但这些管壁特征对于明确缺血性卒中的机制却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给无创显示颅内动脉的管壁及斑块特征带来了希望,被认为是目前唯一能在体进行颅内动脉血管管壁成像研究的方法.
作者:赵登玲;李澄;滕皋军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病例1男,16岁,因发作性视物模糊1周于2014年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患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伴咳嗽咳痰,发作期仅表现视物模糊,持续十余秒后可恢复正常,病情反复未缓解.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1.0,左侧1.2,双眼眼球运动正常,双眼角膜透明,前房(-),虹膜未见粘连.视觉诱发电位提示双眼视神经传导正常.头部MRI提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影(图1A,B).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门诊考虑“脱髓鞘性脑病”,给予口服艾地苯醌等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
作者:陶媛;许志强;胡银;刘娟 刊期: 2016年第47期
患者女,55岁,主因“右下肢麻木无力5d”于2015年8月5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入院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脚趾麻木,后背阵发性疼痛,后进展为整个右下肢麻木无力;入院前1d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行胸椎增强核磁提示“胸3-8节段脊髓灰质异常信号考虑炎性改变”收入神经内科.既往干燥综合征2年,服用环孢素25mg 2次/d、甲氨蝶呤2.5 mg1次/周;IgA肾病14年;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年.查体:神清,言语流利,颅神经大致正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Ⅴ-级,肌张力不高,腱反射对称,指鼻、跟-膝-胫试验稳准.右侧胸4以下针刺觉减退.双侧病理征阴性.颈软,无抵抗.内科查体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
作者:袁俊亮;王双坤;郭晓娟;顾华;张小雨;胡文立 刊期: 2016年第47期
近年来,精准医学颇受关注[1].作为医疗保健领域中的新策略,精准医学旨在提高个性化诊断、医疗决策及临床预后,即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等精准医疗服务[2-3].精准医学的实施中,整合基因组学、计算机生物学分析、临床信息学、疾病特异性动态标志物等技术非常重要[4-5].尤其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结合生物学标志物,了解表观遗传学、代谢组学以及患者临床特点等方面的信息,将会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6].
作者:刘梅颜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26岁,因下肢肿痛1年,晕厥4个月,皮肤变黑3个月于2015年6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2013年10月患者因右足韧带损伤卧床1个月后出现右小腿肿痛,外院检查D-二聚体升高,超声检查显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口服华法林(3 mg,1次/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症状缓解,D-二聚体降至正常未复查超声.2014年4月患者无诱因出现左小腿肿痛,检查血小板67×109/L,超声检查显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继续口服华法林.无腹胀、腹围增加及肝脾肿大等.2014年12月超声检查显示:双侧髂外、股总、股浅及腘静脉陈旧性血栓.继续口服华法林治疗.
作者:吴夕;赵谧;吴婵媛;王曦;赵久良;张文;曾小峰 刊期: 2016年第47期
1954年Whipple将肝前性门静脉高压(PPH)首次分为肝内型和肝前性[1].目前的治疗方式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各种分流术远期效果要强于单纯断流手术治疗,且具体分流术式的选择基于患者的病因、病情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本研究对30例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病例进行了经验总结,希望可以为肝前性门静脉高压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连利珊;朱仁明;冯海;李晨宇;陈学明 刊期: 2016年第47期
目的 系统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BIOSIS,Springer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关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制定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0(Cochrane Library)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有17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 402例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组687例,外固定组715例.分析结果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比较,在术后总并发症、感染、畸形、肌腱断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2 =8%,RR=0.77(95%CI0.65 ~0.91,Z=3.10,P<0.05);而不愈合、再次手术、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神经失用、肌腱炎、疼痛、瘢痕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均存在术后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总并发症、感染及畸形发生率较低,而外固定肌腱断裂发生率较低.
作者:杨召;苑珍珍;马剑雄;马信龙 刊期: 2016年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