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结肠黏膜是否存在黏附连接——E-钙黏蛋白(E-cad)、β-链蛋白(β-cat)的改变.方法 以结直肠扩张联合束缚应激建立SD大鼠IBS模型,模型组SD大鼠8只,正常对照组SD大鼠8只,取大鼠距回盲部5 cm结肠组织(I)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结肠组织(R),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E-cad、β-cat mRNA和蛋白水平及黏附连接结构变化.根据罗马Ⅲ标准收集2016年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腹泻型IBS(IBS-D)患者17例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17名,取I处和R处结肠的活检标本,用蛋白印迹、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检测结肠上皮细胞间E-cad、β-cat蛋白表达以及黏附连接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 (1)IBS模型组大鼠I和R处E-cad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均P<0.05).IBS模型组大鼠I处和R处β-cat的mRNA水平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cat蛋白水平表达在I处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在R处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可见IBS模型组大鼠I处和R处E-cad结构较对照组大鼠模糊;β-cat在对照组和IBS模型组大鼠I和R处无明显差异.(2)IBS-D患者的I处和R处上皮组织中E-cad的蛋白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I处:0.85±0.30比1.24±0.34,P=0.00;R处:0.86±0.17比1.14±0.48, P=0.05);β-cat蛋白表达也均低于健康对照(I处:0.85±0.39比1.22±0.51, P=0.04;R处:0.92±0.22比1.16±0.31, P=0.02).免疫荧光结果可见E-cad和β-cat在健康对照的I处和R处结肠上皮细胞均沿细胞膜分布,呈蜂窝线性荧光,而IBS-D患者E-cad和β-cat结构较模糊,胞质内分布紊乱.透射电镜观察到在IBS-D患者I处和R处上皮细胞间连接间隙较健康对照增宽.结论 IBS-D患者存在细胞间连接间隙增宽,全结肠细胞间黏附连接蛋白E-cad和β-cat的降低伴随结构的紊乱.E-cad和β-cat的改变在IBS-D 患者结肠黏膜屏障破坏及肠上皮细胞间通透性的增加中发挥重要的重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超英;张梦;王爽爽;吕宾;王曦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有核红细胞线粒体外膜蛋白NIX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NIX介导线粒体自噬在MDS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4例MDS患者为实验组,并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患者33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中糖蛋白抗原A(GlycoA+)有核红细胞NIX表达水平、线粒体数量、线粒体膜电位和氧自由基(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细胞中GlycoA+有核红细胞NIX mRNA水平.结果 (1)流式结果显示高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NIX表达(0.61±0.24)显著低于对照组(0.79±0.16,P=0.027),显著低于低危组(0.81±0.15,P=0.011),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R结果显示高危组MDS患者GlycoA+有核红细胞NIX mRNA水平(0.36±0.09)显著低于对照组(1.44±0.41, P=0.027) ,显著低于低危组(1.02±0.22, P=0.012),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高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线粒体数量 (平均荧光强度937.17±707.85)显著高于对照组(513.49±372.33,P=0.019),显著高于低危组(461.74±438.02,P=0.008),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高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0.33±0.18)显著低于对照组(0.61±0.32,P=0.001),显著低于低危组(0.61±0.34,P=0.001);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高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ROS水平(平均荧光强度438.65±322.83)显著高于对照组(242.77±136.87,P=0.006),显著高于低危组(197.40±95.07,P=0.001), 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MDS患者有核红细胞线粒体数量与环形铁粒幼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57,P=0.028).(6) 高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线粒体数量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r=-0.521,P=0.009);低危组MDS患者有核红细胞线粒体数量与血红蛋白浓度无相关关系.结论 高危MDS患者有核红细胞NIX水平下降,线粒体自噬缺陷,线粒体清除障碍,有核红细胞凋亡增加,与贫血相关.
作者:杨丽艳;崔宁博;王化泉;付蓉;瞿文;阮二宝;王晓明;王国锦;吴玉红;刘鸿;宋嘉;关晶;邢莉民;李丽娟;江汇涓;刘惠;王一浩;刘春燕;张薇;邵宗鸿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14例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14例患者均接受孙氏手术治疗,并同期行升主动脉-髂动脉转流、升主动脉-股动脉转流、股动脉-股动脉转流或腋动脉-股动脉转流手术.结果 术后患者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余患者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改善,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患者无主动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合并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积极行股动脉转流术,有助于降低手术死亡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薛金熔;李滨;刘永民;白涛;潘旭东;刘宁宁;曲政;孙立忠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外泌体是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胞外囊泡小体,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在细胞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了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细胞凋亡、血管生成、免疫调节、肿瘤迁移等[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关系密切,外泌体所含有的脂肪阿糖甘露聚糖、磷脂酰肌醇甘露糖苷、各种分枝杆菌蛋白参与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抗原呈递、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过程,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广泛前景[2].本文对外泌体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作以下综述.
作者:陈兢兢;李静;高兴林 刊期: 2017年第14期
患者,男57岁,因腰骶部疼痛、胀痛2个月余,发现骶尾部肿块1周.外院行彩超检查显示,骶尾部可见范围约5.4cm×4.7cm囊性团块,内可见条索状分割,边界清.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本院磁共振检查发现:尾骨右前下方见类圆形团状长T1长T2(图1A,B),病变内见条状分隔,DWI(b=1000)上病变明显弥散受限(图1C),病变邻近直肠及肛管受压稍向左侧移位,病变与直肠分界尚清.
作者:李娅;张勇;程敬亮 刊期: 2017年第14期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全程者,继续向下撕裂髂血管往往造成下肢动脉缺血,Lee等[1]和Geirsson等[2]报道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为10%~12.7%,一旦发生病情凶险,是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终末事件常为由坏死产物、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往往对患者造成巨大手术打击,治疗费用巨大且预后极差.合并下肢缺血的患者除表现为典型的胸背部撕裂样剧痛主动脉夹层体征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时可导致相应脏器缺血,如累及髂、股动脉可出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无力、皮温下降及脉搏消失或减弱等下肢灌注不良表现.由于下肢缺血的症状易被主动脉夹层本身症状掩盖,因此对此类患者早期诊断并及时的手术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薛金熔;李滨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喉咽及食管上段异物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急诊常见病,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临床上仍沿用间接喉镜和纤维电子喉镜取喉咽部异物,硬质食管镜取食管上段异物.但往往受制于视野不清和光线弱,或者操作需双人配合.我们综合运用3种方法取喉咽及食管上段异物:硬质鼻内镜视频显示下取异物,支撑喉镜下硬质鼻内镜视频显示下取异物,颈部切开取异物等.其中硬质鼻内镜的创新性运用,直观便捷,提高了检出率和取出率,也减少了医源性的异物嵌顿.现回顾性分析总结181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楚士东;慈军;方英;管骅;邹建军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制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冷冻干燥质控物,并对其外观性状、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性能评价.方法 新鲜O型血小板以一定浓度的乙醛处理液固定,再用咪唑缓冲液洗涤,之后加入一定浓度的冷冻干燥保护液.将处理后的O型血小板分装后进行冷冻干燥,于2~ 8 ℃冷藏保存.参照《中国生物制品检定规程》要求,对质控物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指标(外观性状、残水量、血小板回收率以及再水化性)进行评价;参照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和ISO Guide 35《标准物质的定值-通用原则和统计原理》要求,对质控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将质控物试应用于室内质控.结果 质控物的外观符合要求,残水量分布范围在3.96%~4.04%,血小板回收率分布范围在68%~72%,再水化性良好;均匀性评价数据表明质控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评价数据表明保存第16周时质控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2b、CD41和CD62P的阳性百分率偏差分别为-0.14%、-0.14%和0.74%,质控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2b、CD41和CD62P阳性百分率均未随时间迁移产生趋势性变化(P>0.05).结论 自制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冷冻干燥质控物的外观性状和残水量符合要求,再水化性、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望用于临床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类的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或能力验证.
作者:刘娅琪;龚岩;屈晨雪;由然;李丽萍;邢凌生;王建中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1]概念的提出,医疗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环境等问题出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2],对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度密集的省属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医院现有员工3000余人,其中医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医师占医师总数40.08%.由于医院是技术密集型组织,医院岗位构成的复杂性、绩效的群体性和行为指标的难以量化等特性决定了医院绩效考核的难度[3].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对激发F医院高级职称医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尤为必要.
作者:赖贞华;钱峰;吴奇;刘喜珍;余彦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制订并评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快速诊断问卷.方法 根据BPPV的核心临床表现制订BPPV快速诊断问卷.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头晕与眩晕门诊就诊头晕患者235例[平均年龄(56±16)岁]完成BPPV快速诊断问卷.随后由两名头晕专家明确诊断及随访修正诊断.使用SPSS 19.0软件评估该量表的信度、效度;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的方法,确定该问卷诊断BPPV的截点.结果 信度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分析克朗巴赫α系数为0.644.结构效度:KMO值为0.711;取特征根>0.9的因子2个,总累积贡献率为53.816%,各条目负荷>0.5.该问卷得分范围为0~6分,得分为3分时诊断BPPV的ROC曲线面积大(0.894),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45%和71.60%.结论 BPPV快速诊断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来作为头晕患者快速诊断BPPV的工具;问卷评分≥3分时,可拟诊为BPPV.
作者:李琳;刘建国;王志伟;戚晓昆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误诊情况,并评估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损耗.方法 收集2015年10-12月,上海长征医院眩晕专病门诊确诊的80例BPPV患者,采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就诊史、辅助检查项目以及诊治费用等数据,分析研究BPPV的误诊数据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本.结果 研究表明,BPPV的误诊率为60.0%(48/80),常见的非针对性的检查包括:头颅CT、MRI平扫、颈椎MRI检查、颈部及头颅血管检查等,上述误诊组患者(48例)和非误诊组患者(32例)在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受累半规管、BPPV类型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相较于非误诊组患者,误诊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增加[81.3%(39 /48)比34.4%(11 /32)].单个误诊患者的误诊成本估计为8 502.98元人民币,估算每年上海市由于BPPV误诊导致的相关经济负担为1 318.47~7 886.21万元人民币.结论 本研究表明,BPPV的误诊率较高,而且因BPPV误诊误治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经济成本浪费.对于存在变位性眩晕的患者,在昂贵的医学检查之前,例行床旁Dix-Hallpike诱发试验和平卧侧头试验,可以有效地减少BPPV误诊误诊并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作者:钱淑霞;李斐;庄建华;陈瑛;杨化兰;周晓闻;顾欢欢;高博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伴有头颅磁共振(MRI)影像变化的前庭性偏头痛(V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海军总医院神经科门诊以及住院完成头颅MRI检查的150例V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分析伴有头颅MRI影像变化的94例(62.7%)VM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头颅MRI显示皮质下脑白质内可见多发斑点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或FLAIR上呈高信号.平均就诊年龄(52±15)岁,男女比1∶3.1.头痛与眩晕首次发作的时间前后顺序不固定,其中54.3%的患者头痛早于眩晕数年出现.持续时间以24~72 h(31.9%)多见.视觉先兆(55.3%)、畏光和畏声(67.0%)是常见的伴随症状.结论 伴有头颅MRI影像变化的VM患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主要见于伴有视觉先兆的女性,眩晕发作时更易出现VM的典型伴随症状,脑白质高信号(WMHs)的发病机制不清.
作者:邱峰;宋丹丹;郭起峰;王晴晴;王志伟;刘建国;王雨瑶;戚晓昆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总结眩晕专病门诊患者病因分布特点,进一步明确门诊常见眩晕患者病因,以期为眩晕患者的有效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7月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按照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眩晕专病门诊共诊治各类头晕眩晕患者5 348例(排除复诊患者),男女比例1∶1.52(男 2 117例,女3 231例),年龄16~93岁.各类头晕眩晕疾病所占比例依次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902例(35.56%)、慢性主观性头晕1 329例(24.85%)、前庭性偏头痛624例(11.67%)、梅尼埃病378例(7.07%)、多感觉性神经病231例(4.32%)、前庭阵发症177例(3.31%)、良性复发性前庭病171例(3.20%)、晕厥前状态66例(1.23%)、后循环缺血57例(1.07%)、前庭神经炎54例(1.01%)、突聋36例(0.67%)、其他原因68例(1.27%)、原因不明255例(4.77%).结论 眩晕专病门诊患者病因初步分析显示,眩晕专病门诊前3位的病因分别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头晕和前庭性偏头痛.其他较为常见的疾病为梅尼埃病、多感觉性神经病、前庭阵发症、良性复发性前庭病.晕厥前状态、后循环缺血、前庭神经炎、突聋伴眩晕相对少见.仍有一定比例患者不能明确诊断.
作者:李斐;王兴国;庄建华;陈瑛;周晓闻;高博;顾欢欢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