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7年29期文献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伴有脊髓空洞症样表现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 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伴有脊髓空洞症(SML)样表现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6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7例NMOSD伴SML样表现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等.结果 7例患者中女6例,男1例,年龄27~67岁,病程3~12年,复发次数2~7次,脑脊液寡克隆区带(CSF OCB)均阴性,5例血视神经脊髓炎IgG(NMO-IgG)抗体阳性,以肢体感觉、运动及二便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尤其疼痛明显,脊髓空洞样表现主要出现在C4~T10,空洞长2~6 mm,直径0.8~3.6 mm,脑叶受累5例,长节段脊髓炎受累6例.结论 NMOSD伴有SML样表现患者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以肢体疼痛为著,病情易进展,复发率、致残率高,血NMO-IgG抗体阳性多见,脊髓空洞主要位于脊髓下颈段上胸段,以脑叶、长节段脊髓炎受累常见.

    作者:王玉鸽;王炎强;邱伟;胡学强;陆正齐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2至12月手术治疗23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术前症状、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术前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接受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手术顺利,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2~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18例(78.3%),4分2例(8.7%),3分2例(8.7%),1分1例(4.3%).结论 通过眶上外侧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前循环动脉瘤,从而安全、有效地完成动脉瘤夹闭,该手术入路简便、创伤小,在熟练掌握翼点入路的前提下采用,可充分发挥其优势.

    作者:孟庆虎;续继军;魏胜程;于锐;姜军;王骥;曲春城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多模态导航联合术中磁共振在颅内病变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多模态导航联合术中磁共振(iMRI)在颅内病变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2月至2016年12月共有156例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多模态导航联合术中磁共振辅助下活体组织检查手术.多模态中的代谢信息指导穿刺靶点的选择,功能和结构信息引导穿刺针避开重要结构,术中磁共振用于反馈穿刺部位的准确性及修正错误的穿刺靶点.记录活体组织检查阳性诊断率、术前后神经功能、手术过程参数及手术结果等指标.结果 第1次术中扫描修正了7例(4.5%)错误的穿刺点,后1次扫描证实穿刺靶点准确率为100%,术后病理学诊断阳性率为96.8%(151/156).尽管术前86(55.1%)例病变紧邻功能区,但活体组织检查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扫描发现6例(3.8%)穿刺部位血肿,均得到及时处理.结论 多模态导航与术中磁共振辅助下颅内病变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的手术方式,对于提高手术的准确性,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有所帮助.

    作者:张家墅;陈晓雷;王群;侯远征;孙国臣;李昉晔;余新光;许百男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53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重复神经刺激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重复神经刺激(RNS)特点及其与相应肌肉临床表现和针极肌电图(EMG)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16年4-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的53例ALS患者行EMG及RNS检查.比较不同神经、不同频率RNS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增减情况,分析性别、起病年龄、病程、起病部位、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ALSFRS-R)及疾病进展速率(ΔFS)与副神经低频递减之间的关系.结果 ALS患者副神经低频RNS波幅递减阳性率为49.1%,尺神经(4.3%)及腓总神经(2.6%)则较低.不同频率刺激时副神经CMAP波幅递减的阳性率为49.1%(3 Hz)和30.2%(1 Hz).没有患者出现高频递增阳性.病程长、上肢起病、ALSFRS-R分值低的ALS患者副神经低频递减阳性率更高.胸锁乳突肌EMG神经源性损害与副神经低频递减具有相关性(r=0.365,P=0.007).有3例副神经低频RNS波幅递减阳性患者不伴有胸锁乳突肌临床受累及针极EMG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ALS患者存在副神经低频RNS时CMAP波幅递减现象,提示可能存在神经肌肉接头(NMJ)处的异常.某些患者副神经RNS低频递减不伴胸锁乳突肌临床受累和针极EMG神经源性损害,提示ALS患者存在发病起源于运动神经末梢或NMJ而逆行向神经元胞体发展的可能.

    作者:刘文秀;陈朝晖;凌丽;任雨婷;孙博;杨飞;崔芳;黄旭升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

    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磁共振(MR)表现及MR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10名健康志愿者,北京积水潭医院26例经手术治疗的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健康志愿者包括男5名、女5名,年龄21~27岁,平均年龄(24.4±2.2)岁;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者包括男16例、女10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8.6±12.8)岁.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行踝关节MR检查,将外侧韧带损伤患者与正常志愿者的MRI表现进行影像对照,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损伤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10名正常踝关节外侧韧带MRI表现为T1WI和质子密度压脂(PD-FS)序列均为条带状均匀低信号.正常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至少可在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韧带的全长.跟腓韧带至少在3个层面上清晰显示,但不能在1个层面完整显示韧带全程,需三个层面结合,观察韧带全长.26例外侧韧带损伤患者(其中单纯距腓前韧带损伤19例,单纯跟腓韧带损伤1例,距腓前韧带合并跟腓韧带损伤3例,距腓前韧带合并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损伤3例)主要表现为损伤韧带T1WI序列信号不清晰、纤维连续性中断,PD压脂序列韧带信号不均匀增高,肌纤维连续性中断,形态异常,腱鞘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 MR检查是明确踝关节外侧韧带正常结构及损伤的有效方法,在踝关节韧带外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钱占华;刘悦;白荣杰;詹惠荔;张恒;李亚雄;吴伯栋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图像融合技术对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和术后计划靶区及剂量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靶区定义以及术后图像融合技术在术后靶区剂量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3-4月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恶性肿瘤10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设计术前计划.根据计划实施穿刺及植入粒子,植入后即刻行剂量学评估.以术后靶区确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术后1组:术后CT图像与术前图像融合,术前肿瘤靶区作为术后靶区,拾取粒子,验证靶区体积及剂量学参数;术后2组:由三位高年资医师分别在术后图像上勾画靶区、拾取粒子,验证靶区体积及剂量学参数,取三次勾画平均值.两组分别与术前相对比,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1组GTV体积平均数为12~167(73±56) cm3、D90平均数为101~153 (142±19)Gy,术后2组GTV体积平均数为14~186(80±58)cm3、D90平均数为96~146(122±16) Gy.术后1组与术前靶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90平均数较术前略低,但差值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术后2组靶区平均体积与术前靶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90平均值较术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图像融合后术前靶区导入技术能减少术后靶区勾画中各种人为因素影响术后剂量验证的准确性,更客观反映了术后真实的靶区体积和剂量.

    作者:姜玉良;于江平;孙海涛;郭福新;吉喆;范京红;张路静;李旭;王俊杰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院前急救的治疗进展

    启动急救系统(EMS)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即刻采取院前及院内各种急救措施,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挽救频临死亡心肌是临床重要的手段.ACS院前急救是指出现症状开始,在家庭、工作单位、公共场所自救或公众参与的急救,启动EMS,从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ect,FMC)到急诊室时间以及院前急救与急诊室或导管室(FMC-to-Door,FMC-D或FMC-to-Balloon,FMC-B)的无缝衔接所能采取的一系列医疗措施,这对医院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团队和整个医疗救助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者:杨华;张灵;王瑛;魏万林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调节性B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B细胞通常被认为是产生高亲和力、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并诱导T细胞活化的致病细胞之一[1].近年来,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B细胞,在RA的病因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调节性B细胞是一类发挥负性调控功能并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的B细胞,其中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B细胞是当前受关注的调节性B细胞[2],其通过分泌IL-10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3],发挥免疫负调控功能,故有学者称之为调节性B细胞(Breg)、B10或分泌IL-10的B细胞,但至今,命名仍未统一,本文中暂将这类细胞称为调节性B细胞.研究证实,在RA中调节性B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均发生了改变[4-5],在胶原诱导关节炎(CIA)模型中,过继转移调节性B细胞可以减轻小鼠的关节炎[6].因此,调节性B细胞可能对RA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深入了解调节性B细胞,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RA的发病机制,也为寻求RA治疗的新策略开拓了新思路.现就调节性B细及其在RA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记;李建红;石连杰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经颈内静脉途径治疗复杂破裂脑动静脉畸形

    患者男,59岁,以突发头痛17 d为主诉于2016年11月14日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入院mRS评分1分,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言语稍少.2016年10月29日头颅CT平扫及头颈部血管CTA提示:左侧额顶颞叶血管畸形及岛叶血肿(图1).2016年11月7日外院DSA证实AVM存在,供血动脉为左侧Heubner回返动脉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多支分支供血,畸形通过额部皮质静脉单一引流入上矢状窦(图2),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平均动脉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收缩压120 mmHg左右.2016年11月16日复查CT示血肿仍未完全吸收同时伴有较大低密度区,考虑水肿带,给予脱水治疗1周后复查CT示血肿仍未完全吸收且低密度区未见明显缩小(图3).

    作者:贺迎坤;白卫星;李天晓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重症血液净化:从技术到科学

    重症血液净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在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常常会用到血液净化,但迄今为止,对重症血液净化的概念尚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经过多年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重症血液净化已经发展为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而是成为在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原则与方法、治疗实施细则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的科学体系.一、 重症血液净化的理念和定义重症血液净化学(critical care blood purification,CCBP)是在重症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机体内环境与重症的相关性及变化规律,研究并运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重症的科学.虽然在内容上可涵盖肾脏、循环、呼吸、消化、中毒、感染、免疫、神经和肌肉等多个器官或系统,重症血液净化学的研究并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从涉及范围来看,针对肾脏的治疗仅仅是重症血液净化的一个主要分支.

    作者:杨荣利;李素玮;陈秀凯;王小亭;刘大为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反射性癫痫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反射性癫痫(reflex epilepsy)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约占所有癫痫患者的5%[1],是指在反复、固定的、明确的感知或认知刺激下激发的癫痫,多在各种不同的感觉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躯体觉、内脏觉及精神刺激下引起,特发性或症状性癫痫均可发生,前者较为多见[2-3].作为一类特殊的癫痫[3],本文从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生理等方面对反射性癫痫进行总结,以有助于临床上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坤;王红星;王玉平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检测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检测的可行性,以及评价术后即刻梗死区域心肌的IMR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首次AMI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梗死相关血管的IMR,并评价IMR与住院第1天和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结果 28例前壁AMI患者入选,平均年龄(56±13)岁.IMR检测的成功率为100%,平均IMR值为(33±18) mmHg·s,未见静脉ATP(140 μg·kg-1·min-1)相关的并发症.相关分析显示IMR与女性、CK和TnT峰值呈正相关(r=0.430,P=0.022;r=0.431,P=0.025;r=0.434,P=0.024),与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呈负相关(r=-0.386,P=0.043).随访6个月,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非计划再次血管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需住院治疗和严重心力衰竭需住院治疗).LVEF较术后第1天明显增加(0.54±0.08 比 0.47±0.06,P=0.001);IMR与 6个月后的LVEF呈负相关(r=-0.477,P=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K峰值及IMR是6个月后LVEF值的预测因素(β=-0.595,t=-3.814,P=0.01;β=-0.352,t=-2.26,P=0.036).结论 前壁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即刻检测IMR安全、可行.PCI术后即刻的IMR反映了心肌坏死程度和心肌灌注水平,是PCI术后6个月LVEF的预测因子.

    作者:韩江莉;何立芸;崔鸣;张永珍;刘兴邦;徐昕晔;汪宇鹏;王方芳;王贵松;牛杰;张福春;米琳;郭丽君;高炜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患者手术后应用注药型气管导管疗效的评估

    目的 评估注药型气管导管在手术后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后行机械通气的重症医学科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注药型气管导管向气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对照组患者用生理盐水替代利多卡因.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12 h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能力、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镇静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机械通气12 h内呛咳、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次数分别为(0.6±0.3)、(0.8±0.3)、(1.3±0.6)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9±2.1)、(6.0±1.9)、(4.9±1.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12 h内镇静药物平均使用次数为(0.8±0.3)次,咪唑安定的使用剂量为(1.2±0.3)mg.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12 h内镇静药物平均给药次数为(5.1±1.9)次,咪唑安定的使用剂量为(9.9±3.2)mg.观察组患者无论是镇静药物的给药次数,还是药物的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注药型气管导管进行气道表面麻醉能够提高重症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量,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刘胜群;刘喆;杨五臣;胡振华;张俊莉;李轶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重型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与保守治疗出院结局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重型脑室出血(SeIVH)脑室外引流(EVD)与保守治疗的出院结局.方法 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住火箭军总医院、陆军总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的SeIVH患者中检索接受EVD治疗者,作为治疗组;并从接受保守治疗的SeIVH患者中根据脑室出血量和年龄按照1:1随机匹配出对照组.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法是否会影响出院时发生中度及以下程度残障(mRS ≤3分)或者死亡(mRS 6分)的结局.结果 6年间连续收治361例SeIVH患者.其中75例为治疗组;286例保守治疗者中匹配出75例为对照组.入院时两组脑室出血量分别为(55.8±22.7)ml和(53.7±23.3)ml(P=0.569)、脑实质出血量分别为(23.6±5.3)ml和(24.0±5.4)ml(P=0.631)、中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为4(1/4和3/4四分位数分别为3和7)和 5(1/4和3/4四分位数分别为4和7)(P=0.131).出院时治疗组mRS≤3分的患者比例为16%(12/75),对照组为2.7%(2/75),两组比较P<0.005,绝对危险度降低(ARR)了13.3%,获益1例所需治疗例数(NNT)为7.5;治疗组的死亡率为13.3%(10/75),对照组为41.1%(31/75),两组比较P<0.001,ARR为27.8%,NNT为3.6.结论 尽管SeIVH的预后差,但与保守治疗相比较EVD治疗明显改善了这类患者的出院结局.开展验证EVD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是需要的.

    作者:刘永飞;仇汉诚;赵贵锋;杨佳蕾;吕桂林;吕进;康伟民;闫斌;刘佳;赵素民;姜卫剑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重症医学科与产科联合治疗产后出血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重症医学科(ICU)与产科联合治疗的产后出血(PP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干预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9年2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产科自然分娩或手术后因产后出血而需要转入ICU加强治疗的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血量分为出血量≥500~1 000 ml组,≥1 000~1 500 ml组,≥1 500~2 500 ml组和≥2 500 ml组.分层分析患者的出血原因、各器官功能情况、外科干预时机和方式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结果 共20 504例次,因发生产后出血需入住ICU的患者有95例(0.463%),其中9例死亡.患者的肾功能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 Ⅱ)评分和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可能性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对于出血原因为产道损伤和胎盘因素的患者,其出血量在上述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干预措施比较中,药物治疗和子宫切除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需要外科干预解除病因的患者,6 h内,6~12 h及>12 h给予产道填塞、介入或其他外科干预,则住院期间输血量分别为(759±114) ml,(2 000±829) ml,(4 999±1 699) ml,且各组之间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产后出血量进行临床分级处理,对出血量较大或伴有重要脏器衰竭倾向的孕产妇,应及时转入ICU加强治疗.同时在器官功能维护、各项指标监测与调控等的基础上,与产科密切协作,给予合理的外科干预时机及方案,能提高高危孕产妇救治成功率.

    作者:潘爱军;杨田军;梅清;张蕾;陈琳;吴大宝;刘宝 刊期: 2017年第29期

  • 改良肺超声失充气评分对重症医学科内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改良的肺超声失充气评分(mLUS)对重症医学科(ICU)内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4至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休克患者90例,在休克6 h内进行床旁重症心肺超声检查,采集mLUS等超声指标及临床指标,随访患者结局.统计分析mLUS等指标与ICU内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检验其对ICU内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和生存组相比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乳酸、mLUS、氧合指数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00,0.048,0.000,0.004).单因素分析示APACHE Ⅱ评分、乳酸、mLUS、氧合指数与住院病死率相关,纳入有意义的临床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示,乳酸、mLUS为影响ICU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0.045;AUC=0.793,0.733).结论 改良的肺超失充气评分与乳酸同为ICU内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邹同娟;尹万红;秦瑶;李易;曾学英;康焰 刊期: 2017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