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7年36期文献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和中远期结局,分析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2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3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结果 369例患者共实行了407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中远期(≥30 d)随访率为89.9%,随访时间为11.8~48.3个月,其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分别为78.0%(317/407)、98.4%(400/407)和12.0%(49/407).术后早期(<30 d)卒中、心脏事件、死亡总发生率为3.9%(16/407),且各个危险因素对术后30 d结局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中远期卒中、心脏事件、死亡总发生率为8.7%(32/366),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者中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吸烟者(12.1%比5.1%,P<0.05);对侧颈动脉狭窄者高于非狭窄者(28.6%比8.0%,P<0.05).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吸烟、心肌梗死史、对侧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中远期不良结局的风险比(HR)分别为2.59、2.66、2.48、6.06.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安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之一;而年龄≥65岁、吸烟史、对侧颈动脉狭窄和心肌梗死史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发生中远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作观;李拥军;刁永鹏;孙蕊;郑月宏;刘昌伟;陈跃鑫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miR-24-3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 观察微小RNA-24-3p(miR-24-3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9月至2012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消化科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的石蜡包埋胃组织样本共158例,根据组织形态学检查分为4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3例、肠上皮化生(IM)41例、异型增生(Dys)39例;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arry银染检测H.pylori感染;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miR-24-3p的表达.结果 miR-24-3p在CSG、CAG、IM、Dys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0.0%(28/35)、39.5%(17/43)、36.6%(15/41)、38.4%(15/39),CSG组中miR-24-3p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H.pylori阳性的CSG标本中,miR-24-3p的表达率较相应H.pylori阴性标本显著降低(P=0.001),在其他各组中miR-24-3p的表达率与H.pylori感染状态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miR-24-3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早期阶段高表达,并随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而降低;H.pylori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早期阶段抑制了miR-24-3p的表达.

    作者:李超;朱娅丽;李倩;李德善;杨桂彬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梅毒血清学检测不同方法的准确性分析与比较

    目的 回顾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情况,分析梅毒各检测方法间的差异,探讨影响基层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能力的因素,促进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方法自2011至2016年每年进行1~2次室间质量评价,每次发放5份质评样本;各参评机构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检测,并回报检测结果、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等信息;经汇总后统计分析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参评基层医疗机构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法、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等,对各方法在2011至2016年间的合格率和阴阳性符合率分别进行分析.6年间不同检测方法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合格率不尽相同,胶体金法的合格率从2011年的67.78%升至98.89%;TPPA法的合格率从2011年的27.27%升至100%.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检测方法和非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的阴阳性符合率变化较明显.TPPA法阴性符合率低为9.09%,高为100%,阳性符合率由54.55%升高到100%;TRUST法阴性符合率从78.95%升至100%,自2012年后每次波动在±10%以内.结论梅毒血清学检测不同方法间存在差异性,随着该项目室间质评在各基层妇幼医疗机构的开展,各方法的合格率和阴阳性符合率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作者:胡梅;刘娜;蔡宇雨;雷婷;张曼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发病及临床表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987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IHP共203例作为病例组,年龄及性别匹配的20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Sequenom Mass Array方法检测VDR基因rs739837、rs3847987、rs2228570位点的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分析其与IHP发病的相关性.在IHP患者中比较各SNP位点不同基因型的临床特点及生化指标,以探索上述不同SNPs分型与IHP临床表型的关系,并在接受普通维生素D治疗的IHP患者中比较不同基因型间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VDR基因上述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初治IHP患者中,rs739837基因型与血钙水平相关(r=0.186,P=0.026);且rs2228570位点的GG基因型患者接受普通维生素D联合钙剂治疗后的24 h尿钙水平较GA及AA基因型者升高(277.7 mg比141.1 mg,P=0.024).结论 VDR基因的rs739837、rs3847987和rs2228570功能性SNP位点可能与IHP发病无关,但rs739837基因型与血钙水平相关,VDR基因rs2228570多态性可能对IHP维生素D制剂治疗效果存在影响.

    作者:全婷婷;聂敏;李悦芃;姜艳;李梅;夏维波;孟迅吾;邢小平;王鸥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TGF-3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为后续骨性关节炎中软骨细胞再生修复寻找一种可靠的种子细胞.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SD大鼠股、胫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用含TGF-β3的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对P3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在不同诱导时间下检测细胞向成软骨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 原代及传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呈梭形,部分呈三角形,传代后,P3代细胞增殖速度快,呈鱼群样或漩涡样生长;经含TGF-β3的培养基诱导培养后,可见细胞呈多角形和三角形,类似软骨细胞样形态,各细胞有集聚生长现象,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及蛋白印迹法可见细胞有大量colⅡ的荧光表达,阿尔新蓝染色可见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蓝染,第7天和第14天无明显差别;加入Wnt信号阻断剂后,colⅡ蛋白表达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3能快速地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为今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再生修复关节软骨进而治疗骨性关节炎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作者:刘登榜;韩小松;黄文良;邓江;佘荣峰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转录因子E2F1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E2F1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前列腺癌临床基因芯片微列阵数据分析E2 F1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构建稳定沉默E2F1表达的前列腺癌PC3细胞株;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转染细胞株中E2F1和相关肿瘤侵袭分子标志物蛋白表达水平;按照空白对照组和sh-E2F1实验组进行细胞侵袭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两组在单位时间内的细胞迁移数量.结果 E2 F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与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率和总体生存率的降低呈正相关(P=0.047,0.035),而且E2F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稳定沉默E2F1的前列腺癌PC3细胞构建成功,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E2F1抑制组的波形蛋白(Vimentin)、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而E-钙黏附蛋白(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E2F1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侵袭和迁移功能均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F1通过多种机制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其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存在重要关系.

    作者:毕学成;蒲小勇;刘久敏;黄尚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脾区结肠癌手术入路分析研究进展

    1991年,腹腔镜首次被报道应用于结肠癌手术, 2009年,德国学者Hohenberger等[1]提出了适应于结肠癌的完整系膜切除原则( CME) ,迅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极大地规范了腔镜技术在结肠癌手术当中的应用[2] ,使腹腔结肠癌手术的肿瘤根治效果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目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效果已经在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进而写入指南. 但至今,学术界对脾区结肠癌的腹腔镜手术仍有争议[3]. 脾区结肠即横结肠远端三分之一至降结肠的降乙交界以上区域的结肠,由于脾区结肠癌发病率相对低,前期报道仅占大肠癌总体发病率的2%~5%[4-7] ,故其手术入路选择的研究相对于右半结肠癌、直肠癌明显减少,多数文献一笔带过,且对比发现出入颇多,因此,我们对既往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如下特点,并为探索更合适的手术入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入路提供选择.

    作者:杨栋;王景宇;苏同荣;孙东辉;Harun Nur Mohamed;王权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非常高,这些患者往往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其中抗凝剂的选择非常重要. 使用全身肝素化抗凝发生出血的风险高[1-2] ,导致死亡率升高,而局部枸橼酸抗凝( 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可明显降低患者出血的风险,随着理论的更新、经验的掌握以及血气分析仪的普及,RCA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3] ,尤其适用于存在出血风险、需要长时间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通过监测代谢相关的指标可及时避免或纠正并发症,甚至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也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 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 KDIGO)指南[4]推荐:只要无使用枸橼酸的禁忌,即使无出血风险或凝血功能障碍,RCA仍可作为重症AKI的患者行CRRT治疗时抗凝的首选.

    作者:庄冰;杨俊伟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肺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一例

    患者,男,17岁,于2015年7月25日体检发现左下肺占位,于次日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心外科. 病程中无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低热、盗汗等不适. 曾分别于2011年7月3日及2012年7月8日在我院胸心外科行胸腔镜外科手术( VATS)下双肺大疱切除术,其间多次胸部X线及CT检查,均未见明显阳性表现.

    作者:刘晨晨;蔡武;龚建平;张云;时代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中国女性尿路感染诊疗专家共识

    女性尿路感染是女性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女性每年尿路感染的发病率近10% [1] ,女性尿路感染也是肾脏病专科门诊就医的常见病因,治疗有待规范,我国尚缺乏女性尿路感染诊疗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女医师协会肾脏病与血液净化专委会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基因指导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华法林是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因其廉价、有效,常常作为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房颤等患者的首选抗凝治疗药物.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目前的医疗条件,华法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主要的抗凝药物.

    作者:范俊平;施举红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相关代谢基因及药代动力学

    全世界范围内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极高,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在临床的应用非常普遍,但是不同的个体对抗凝药物的反应性存在差异,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这些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用基因检测指导个体化抗凝治疗为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现就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NOACs)的相关代谢基因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简要阐述如下.

    作者:庞文翼;陈新旺;翟振国;孙艺红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肺血栓栓塞症发病相关的特征性基因谱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含肺血栓栓塞症(PTE)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二者被认为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 来自北美及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VTE年发病率为(104~183)/10万,与脑卒中的年发病率相当,PTE年死亡率约为20%[1].

    作者:张泽宇;张萌;万钧;翟振国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血栓负荷评估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作用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潜在致死性,占心血管系统死亡原因第3位[1]. 其发病常隐匿,而加重过程又往往非常迅速,未经治疗的PTE患者致死率高达30%,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诊断和采取治疗措施,其病死率可降至2%~10%[2].

    作者:谭政;许小毛 刊期: 2017年第36期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生物学标志物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内科急重症之一,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1-2]. 急性PTE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CT肺动脉造影、肺通气灌注扫描等.

    作者:缪冉;张萌;陶新曹;柳志红 刊期: 2017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