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接受择期PCI治疗并且术前有尿酸记录的无痛风患者3 452例.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定义为血尿酸水平男性> 420μmol/L(7 mg/dl),女性>357 μmol/L(6 mg/dl),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经过平均1.5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高尿酸组患者516例,正常尿酸组患者2 936例.高尿酸组患者年龄较大(P =0.003);合并高血压(P <0.001)、脑血管病(P =0.008)、陈旧性心肌梗死(P =0.024)、既往PCI病史比例较高(P =0.023);白细胞(P<0.001)、总胆固醇(P =0.029)、三酰甘油水平较高(P<0.001);糖尿病史比例(P=0.046)、左心室射血分数(P <0.001)、肾小球滤过率(P <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P =0.001).另外,高尿酸组患者住院期间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P =0.017)、利尿剂(P<0.001)、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比例(P =0.022)以及PCI处理病变数较高(P =0.014),而且完全血管重建率低(P =0.014).高尿酸组患者术后病死率(4.1%比2.2%,P=0.011)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因素后,高尿酸是PCI术后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HR 3.252,95% CI 1.902 ~5.560,P<0.001).结论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接受择期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术后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新民;董建增;刘小慧;康俊萍;吕强;张崟;罗太阳;关杨;戴天医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使用残余SYNTAX积分(rSS)判断血运重建程度并探讨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3年1至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 414例中、高危ACS合并多支病变行PCI患者.按rSS分为4组并比较4组间患者2年临床预后.结果 平均rSS为(4.8±6.7)分.591例(41.8%)完全血运重建组(rSS =0),233例(16.5%)为低分组(0<rSS≤3),296例(20.9%)为中分组(3<rSS≤8),294例(20.8%)为高分组(rSS>8).rSS高分组合并更多临床高危因素.2年随访结果显示rSS高分组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1.2%比0.4%、2.O%、4.4%,P=0.003),心源性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也显著升高.Cox回归分析显示rSS是全因死亡(HR=1.05,95%CI 1.01~1.09,P=0.019)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源性死亡、血运重建及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中高危ACS合并多支病变的患者,rSS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血运重建及MACCE独立危险因素且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
作者:宋莹;许晶晶;唐晓芳;马元良;姚懿;何晨;王欢欢;刘如;徐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中岩静脉的特点及对手术视野的影响,分析处理岩静脉的手术入路、指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年至2016年6月北京医院收治的2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岩静脉解剖特点、主干属支情况、术中电凝切断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岩静脉完全保留者152例(54.29%),属支切断者103 (36.79%),主干切断者25例(8.92%).岩静脉为责任血管者17例(6.07%)岩静脉主干为1~3支者分别占67例(23.90%)、168例(60%)、45例(16.10%);静脉属支有1~4支者分别为17例(6.07%)、112例(40%)、136例(48.57%)、15例(5.36%).主干切断者发生术后小脑梗死1例,经2周保守治疗后未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小脑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理想治疗方法,多数情况下不必切断岩静脉,必要时可切断岩静脉属支或主干,主干切断者极少数发生小脑梗死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杨玉明;王作伟;崔壮;姜宏志;沙成;袁庆国;谢红雯;王大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应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技术(ARFI)预测胆道闭锁葛西术后患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胆道闭锁葛西术后患儿42例,应用ARFI技术对其肝脏及脾脏进行弹性测量,与28名健康查体儿童作对照.依据CT检查结果,将胆道闭锁患儿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为两组,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A组)23例及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B组)19例,比较组间肝脏及脾脏ARFI值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G)评价有效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胆道闭锁组肝脏ARFI值[(2.98±0.80) m/s]、脾脏ARFI值[(3.00±0.33) m/s]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肝脏ARFI值[(1.10±0.16) m/s]、脾脏ARFI值[(2.12±0.32)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与B组相比,A组脾脏ARFI值[(3.16±0.26) m/s]高于B组脾脏ARFI值[(2.83±0.32)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肝脏ARFI值[(2.93±0.65)、(3.02±0.96)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ARFI值诊断胆道闭锁患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截断值为3.02 m/s,曲线下面积0.81,敏感度78.6%,特异度84.5%.结论 ARFI技术测量脾脏硬度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手段预测胆道闭锁葛西术后患儿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作者:张国英;唐缨;牛宁宁;武红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制备HepG2细胞与树突状细胞(DC)融合瘤苗,检测其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肝癌细胞HepG2的免疫效应.方法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BMC),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体外诱导培养DC,同时利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培养获得同源T淋巴细胞;采用聚乙二醇(PEG)诱导DC和HepG2融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融合细胞状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融合率;使用ELISA法检测融合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能力,荧光衰减法检测融合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ELISPOT法检测融合细胞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释放干扰素(IFN-γ)的能力;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融合细胞刺激产生的CTL体外特异性杀伤HepG2肝癌细胞的效果.以单纯DC、HepG2和DC混合细胞(mix DC,mDC)作为对照.结果 HepG2/DC融合瘤苗体外融合率为54.5%,融合瘤苗表面高表达DC成熟分子,分别为HLA-ABC 96.7%,HLA-DR 94.5%,CD80 93.2%,CD83 90.4%,CD86 9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融合瘤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组(P<0.01),其分泌IL-12的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0.05);融合瘤苗诱导的CTL分泌IFN-γ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异性CTL在效靶比为30:1和100:1时对HepG2的杀伤率为(31.4±2.4)%和(57.6±7.3)%,比对照组杀伤能力强(P<0.01).结论 HepG2细胞与DC能够成功融合,融合细胞能够有效提呈HepG2抗原,诱导T淋巴细胞在体外产生针对HepG2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作者:庞业滨;崔碧玉;何坚;黄馨萍;梁伟;黎乐群;罗小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超声对载荷万古霉素丙烯酸骨水泥-假体柄界面剪切应力的影响.方法 制备1%万古霉素骨水泥-假体柄界面模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50 mW/cm2超声组和1 200 mW/cm2超声组,每组8个样本.对照组37℃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浸泡30 d,超声组37℃PBS中超声处理7d后再浸泡23 d,试件空气中风干24 h后万能力学试验机检测界面剪切应力,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Image-Pro Plus 6.0图像处理软件分析界面孔隙率.结果 超声干预1周后,450 mW/cm2组和1 200 mW/cm2组界面剪切应力分别较对照组下降9%(P>0.05)和17%(P<0.05),两超声组之间无明显差异;450 mW/cm2和1 200 mW/cm2超声组界面孔隙率较对照组分别增加44% (P >0.05)和110% (P<0.05),1 200 mW/cm2超声组界面孔隙率较450 mW/cm2组增加46% (P <0.05).超声组界面体液渗透明显增加.结论 低频脉冲超声干预1周可显著增加界面孔隙率,提高体液渗透界面,降低界面剪切应力,降低丙烯酸骨水泥-不锈钢假体柄界面初始稳定性.
作者:赵琦辉;朱芳兵;蔡迅梓;严世贵;何荣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短时间内因心血管疾病而诱发的不可预料的死亡,近90%为心律失常型猝死,而极少数为循环衰竭型猝死.其中,心室颤动或者室速为常见.近年研究表明,心肌细胞电重构是心律失常发生的电学基础.线粒体氧化应激可能通过改变离子通道,引起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和能量代谢障碍,从而诱发电重构,造成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因此,本文就线粒体氧化应激引起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与SCD发生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韩璐;颜素娟;李菊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可累及患者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功能障碍不仅是MODS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在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ODS等危重病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创伤及脓毒症时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亢进与免疫功能抑制常同时存在.脓毒症治疗中抗炎治疗失败的反思及对免疫抑制机制认识的深化和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的提出,使探讨危重病免疫功能障碍中免疫与炎症的关系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对于理解危重病免疫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实现免疫功能监测指导下的精准免疫调节治疗具有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随着大型影像检查设备显示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头颈部解剖结构细微复杂而难以显示的难题,并将各类新技术引入头颈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之中,也更好的用于探索头颈部疾病发生的病因学.
作者:满凤媛;王振常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53岁,2013年5月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余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超声发现肝内多发稍低回声团块,大位于左叶包膜下27 mm×19 mm,上腹部CT提示肝实质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造影剂退出,病灶呈低密度,诊断意见为肝脏多发占位,考虑转移性病变.PET-CT检查提示肝内多发低密度伴18 F-FDG代谢异常增高,右肺上叶后段结节18 F-FDG代谢稍增高,上述改变考虑恶性病变.幽门前区胃壁疑似增厚18 F-FDG代谢稍增高,恶性不除外.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转诊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查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及肿瘤指标均未见异常.上腹部磁共振提示肝内示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周边呈稍短T1稍长T2信号影,中央呈稍长T1长T2信号影,部分边界欠清晰,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度环形强化,中心强化程度低,局部示结节状强化.胸部CT提示肺内多发结节,高度怀疑远处转移.胃镜下病理活检诊断为黏膜慢性炎伴急性炎,13C呼气试验阳性,胃部病变终诊断为慢性幽门杆菌阳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排除胃部恶性肿瘤.结合影像学检查(图1)特点,不排除原发灶不明的肝肺转移性肿瘤可能.超声引导下(荷兰,PhilipsIU-22)肝左叶病灶穿刺活检提示异形细胞(图2A).免疫组化的结果提示上皮细胞CD31(+),CD34(+),CK(个另+),CK19(-),CK7(-),Vimentin(+).组织细胞CD68(+),CD163(+).Ki-67(2%)(图2B ~D).综合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终诊断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伴肺内转移.
作者:张梦琦;魏宁;祖茂衡;徐浩;夏风飞;方林;沙雨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读出方向上的分段扩散成像技术(RESOLVE)在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8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利用3.0 T MRI扫描仪进行RESOLVE扫描(b值=800 s/mm2),由2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测量治疗前及同步放化疗2周后病灶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感兴趣区(ROI)面积,并采用ANOVA分析对2名医师的测量结果行一致性评价.以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肿瘤治疗前的ADC值与病理组织学类型、患者临床特点、ROI面积、肿瘤消退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完全缓解(CR)组与非CR组治疗前ADC值的差异;绘制ROC曲线,以约登(youden)指数大时ADC值为界值,计算ADC值,预测CR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1)2名医师所测结果一致性极好,治疗前肿瘤的ADC值和ROI面积以及治疗后非CR组ROI面积的ICC值分别为0.89、0.92及0.95.(2)CR组与非CR组患者治疗前肿瘤的ADC值分别为[(0.877±0.103)×10-3 mm2/s]和[(0.779±0.078)×10-3 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4,P=0.005).(3)治疗前ADC值预测C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以治疗前ADC值0.792×10-3 mm2/s作为预测CR的界值,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2%和71.0%.(4)治疗前肿瘤的ADC值与同步放化疗2周后肿瘤的消退率具有明显相关性(r =0.333,P=0.006),但与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性别、年龄及肿瘤面积均无相关性(均P >0.05).结论 采用RESOLVE技术所测肿瘤的ADC值对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许春苗;袁军辉;陈学军;曲金荣;王立峰;赵妍;张宏凯;葛红;孙学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应用磁共振(MR)定量评价调强放疗(IMRT)后鼻咽癌患者涎腺的早期放射性损伤的价值.方法 对在2014至2015年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1个月行MR检查,测量腮腺及颌下腺的体积、T1WI、T2WI信号强度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脑脊液为对照,计算各涎腺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放疗前后涎腺各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放疗后早期腮腺和颌下腺体积与T1WI RSI值分别为(14.88 ±6.00)、(5.21±1.76) cm3,2.98±1.05、1.88±0.42显著低于放疗前(22.26±8.26)、(7.76±2.45) cm3,3.58±1.02、2.27±0.50(t值分别为9.921、4.013、10.126、4.202,P值均为0.000);放疗后腮腺和颌下腺T2WI RSI值与ADC值分别为0.50±0.08、0.41±0.04,(1.31±0.19)、(1.50±0.13) ×10-3 mm2/s,显著高于放疗前0.45 ±0.07、0.33 ±0.05,(1.02±0.21)、(1.23±0.13)×10-3 mm2/s(t值分别为-4.846、-9.276、-9.957、-10.679,P值均为0.000).腮腺和颌下腺的体积与ADC值有相关性(r=-0.512,P=0.000;r=-0.358,P=0.001).颌下腺体积和ADC值与T1WI、T2WI RSI值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MRI可以无创地定量评价鼻咽癌IMRT放疗后涎腺的早期变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能.
作者:周闪;钱建军;徐亮;田野;范秋虹;沈钧康;范国华;龚建平;钱铭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泪腺炎性假瘤和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来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24例泪腺炎性假瘤及22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比较二者的DCE-MRI及DWI表现,获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峰值强化指数(CIpeak)、大强化率(ERmax)和流出率(WR);DWI b值取0、1 000 s/mm2,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以上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DCE-MRI参数CIpeak、WR、ERmax、TIC类型及ADC值在泪腺炎性假瘤与淋巴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炎性假瘤的ERmax、CIpeak及ADC值的均值>淋巴瘤,WR均值<淋巴瘤.绘制ROC曲线,CIpeak、WR、ERmax及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08、0.70±0.08、0.70 ±0.08及0.84±0.81.以ADC值=1.005×10-3 mm2/s为临界值,其鉴别诊断泪腺炎性假瘤和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4.2%、65.0%及75.0%.DWI联合DCE-MRI鉴别泪腺炎性假瘤及淋巴瘤的准确率高于DCE-MRI(P =0.000)或DWI(P=0.008)单独应用,二者联合鉴别泪腺炎性假瘤及淋巴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6.3%、87.5%和86.9%.结论 CIpeak、WR、ERmax、TIC类型及ADC值均有助于泪腺炎性假瘤及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冯莉莉;鲜军舫;燕飞;付琳;周红悦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