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术前尿道纤维化程度是否对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功能的恢复存在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例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一名医师完成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并且根据其术前磁共振成像(MRI)判断尿道壁和尿道周围组织纤维化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无/轻微纤维化组(≤2级)144例,严重纤维化组(≥3级)59例.比较两组术后1、3、6、12个月尿控情况.结果 两组年龄、体重指数(BMI)、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前列腺体积、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神经保留与切除、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术后病理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 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术后1个月两组尿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无/轻微组较严重纤维化组尿控情况好(术后3个月,50.0%与28.8%,P=0.005;术后6个月,91.0%与59.3%,P<0.001;术后12个月,98.6%与88.1%,P=0.003).结论 术前尿道纤维化程度是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远期尿控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尿道纤维化严重的患者,术后远期尿控较差.
作者:梁迎春;吴宇鹏;蔡海;陈少豪;魏勇;薛学义;郑清水;黄金杯;林云知;许宁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慢性高原病(CM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情况以及相互影响.方法 流式细胞术及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34例CMS患者及30名对照者骨髓MNC 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和VEGFR2蛋白及mRN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VEGF/VEGFR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流式细胞测定CMS骨髓MNC VEGFR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20.7%(8.1%,67.6%)比8.1%(2.2%,14.9%),P<0.05];两组骨髓MNC中VEGF及VEGFR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骨髓MNCVEGFR2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1.7(1.0,5.1)比1.0(0.4,2.7),P<0.05],两组骨髓MNC中VEGF及VEGFR1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患者骨髓MNC中VEGFR2阳性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VEGF阳性细胞数均正相关(r=0.453,r=0.373,均P<0.05).结论 骨髓MNC VEGFR2表达异常增高,可能促进VEGF信号传导通路,参与CMS的发生发展.
作者:苏娟;李占全;崔森;冀林华;柴克霞;耿惠;马晓静;杨应忠;白振忠;格日力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盐酸小檗碱(BBR)对小鼠慢性炎症痛及其伴发的抑郁样症状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本实验使用雄性ICR小鼠40只,2月龄,体质量25 ~ 30 g.采用小鼠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的方法建立慢性痛动物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4组(n=10):生理盐水组(A组)、慢性痛组(B组)、生理盐水+ BBR组(C组)、慢性痛+BBR组(D组).所有动物在注射CFA或生理盐水之前均进行疼痛和抑郁行为学实验以测量行为学基线值.之后在实验第1天(d1),B组和D组足底注射50μl CFA(生理盐水1∶1稀释),A组和C组足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d15~d21,C组和D组腹腔注射BBR 50 mg/kg,共持续7d,A组和B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通过Hargreaves方法和Von Frey纤毛在建模以前、d7、d14、d17和d21分别进行热痛和机械痛阈值测定;通过强迫游泳和摄食抑制实验在建模以前和d21进行抑郁样行为指标测定.在行为学结束之后处死所有动物,取L4~L5段脊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小鼠脊髓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析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的mRNA水平.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小鼠在d7、d14、d17、d21的热痛阈值均显著降低[(3.40 ±0.67)s比(10.55±1.58)s、(7.49±1.04)s比(11.47±1.92)s、(6.46 ±0.56)s比(11.60±1.86)s、(6.04±0.54)s比(10.33±1.59)s,均P<0.01],机械痛阈值均显著降低[(0.15±0.03)g比(0.78 ±0.24)g、(0.23 ±0.12)g比(0.60±0.16)g、(0.30 ±0.12)g比(0.72±0.25)g、(0.40±0.00)g比(0.72±0.19)g,均P<0.01],在d2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161.60 ±35.79)s比(88.92±53.24)s,P<0.05],摄食潜伏期延长[(227.40±57.5)s比(77.25±26.45)s,P<0.01],提示CFA可诱发痛觉过敏和抑郁样行为.连续7 d BBR处理后,与B组比较,D组小鼠的热痛阈值[(9.99±2.68)s比(6.04±0.54)s,P<0.01]显著升高,机械痛阈值显著升高[(0.80 ±0.21)g比(0.40±0.00)g,P<0.01],其不动时间缩短[(92.97±44.31)s比(161.60±35.79)s,P<0.05]以及摄食潜伏期缩短[(105.00±50.00)s比(227.40±57.5)s,P<0.01].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检测提示,与A组比较,B组小鼠脊髓中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均升高[(29.90±4.87) pg/ml比(21.00±5.46) pg/ml、(131.10±26.12) pg/ml比(60.68±23.47) pg/ml、(21.54±4.93) pg/ml比(11.39±3.66) pg/ml,均P<0.01],CCL2的mRNA表达也显著上调[(2.21±0.60)比(1.00±0.37),P<0.01].连续7 d BBR处理后,与B组比较,D组小鼠脊髓IL-1β、IL-6和TNF-α的浓度显著下调[(19.44±4.83) pg/ml比(29.90±4.87) pg/ml、(57.82±32.28)pg/ml比(131.10±26.12) pg/ml、(9.29±2.46) pg/ml比(21.54±4.93) pg/ml,均P<0.01],CCL2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1.33±0.40)比(2.21 ±0.60),P<0.05].结论 盐酸小檗碱可以改善CFA诱导的慢性炎症痛以及与其共患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盐酸小檗碱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和下调CCL2的转录水平有关.
作者:徐芳;杨婧;孟波;郑晋伟;廖奇;陈骏萍;陈晓薇 刊期: 2018年第14期
中国老龄化进程较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65岁以上人口达到9.1%,这为有限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日间手术通常是指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的一种手术模式,原则上不超过48 h.常见的老年患者日间手术种类有:白内障取出和晶体植入术、疝气修补术、肛门直肠手术、乳房手术、膝关节镜、膀胱和前列腺手术、静脉曲张手术、胃肠内镜检查与治疗等.与择期手术相比,它有一些明显的优点:(1)减少住院天数从而减少医院获得性感染;(2)降低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有助于快速恢复;(3)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4)降低医疗费用[1].而我国日间手术中心近年来起步,发展模式各异,目前尚无全国层面统一标准.故本文围绕老年患者进行日间手术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麻醉方式选择、术后镇痛管理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老年患者日间手术的规范化开展提供帮助.
作者:王若曦;殷文渊;俞卫锋 刊期: 2018年第14期
肾脏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当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时,患者必需依赖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肾移植)才能维持生存,其昂贵的治疗费用为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成为我国人口健康及医疗保障工作中一个沉重的话题.为进一步提高肾脏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水平,我们需要明晰目前面临的问题、所处的时代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病历摘要患者4岁9个月女童,主因“阴蒂增大、生长加速2年余”于2017年6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患者系第1胎第1产,足月头位顺产,出生时无产伤、窒息史,出生身长52 cm,体重3.4 kg;肤色不深,女性外阴.自幼无喂养困难,2岁前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2岁时身高为90 cm.此后开始出现生长加速,3岁2个月时为108 cm,此次就诊身高已达126 cm.同期出现声音变低沉、肤色加深,周身毛发增多、增粗;阴毛长出,阴蒂增大,伴白色阴道分泌物.2017年1月(4岁4个月)于当地医院查血电解质未见异常(具体不详);清晨8时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8:00)4.55 pmol/L(参考值:<10.12 pmol/L),血皮质醇8.00 375.36 nmol/L(参考值:138~690 nmol/L);卵泡刺激素(FSH)0.81 U/L,黄体生成素(LH)<0.07 U/L,雌二醇145.14 pmol/L,睾酮11.84nmoL/L,17α羟孕酮(17αOHP)312.76 nmol/L.
作者:薛瑜;王林杰;李姗姗;茅江峰;冯凯;伍学焱;杨佳欣;朱惠娟;邢小平 刊期: 2018年第14期
肾活检病理初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应用于临床.随着肾活检技术和组织标本处理的不断改进,免疫、补体及肾脏疾病发病机制等研究的进展,肾脏病理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的选择、预后及疗效的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成为肾脏病临床和科研不可或缺的手段.实际工作中,同一种肾脏疾病有时具有不同的病理表型,不同病因可以有相同的病理表型.此外仍有一些疾病的诊断只停留在肾脏病理表型上,缺乏基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病理诊断,而后者对临床治疗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曾彩虹 刊期: 2018年第14期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特征性病理表现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并因此而命名.IgA肾病是一种复杂性疾病,迄今为止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晰.IgA肾病的检出率在世界各地各种族间差异较大,占肾活检的10% ~ 50%不等.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亚州地区IgAN检出率高(39.5%),欧州地区次之(22.1%),拉丁裔美国人低(6.1%),提示该病具有遗传倾向[1-2].目前多重打击致IgA肾病发病的学说获得学术界广泛认可.此学说认为IgA肾病患者循环中具有O-糖基化异常的IgA1分子(一重打击)和针对这种异常O-糖链的IgA1自身抗体(二重打击),这两种蛋白结合后形成循环IgA1复合物(三重打击),进而沉积在肾脏引起肾脏损伤(四重打击)导致IgA肾病的发生和进展[3].
作者:朱厉;张宏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精准医学定义之初就决定了它是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学交叉的新型医疗概念.其本质是利用高通量产出的组学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分子标志物进行精准鉴定,并在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状态下进行准确验证和应用,以提升对病人的精准诊断分型和准确治疗匹配.可以说精准医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组学检测技术;二是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三是将大数据信息合理运用于临床决策的平台技术.
作者:谢鹭;李威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病因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DN已经超越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住院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diseases,CKD)患者的首要病因[1].遗憾的是,目前DN主要干预方式仍然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和改善肾脏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等,临床医师仍缺乏合适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分子靶向性的药物延缓或终止DN患者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过去20年由糖尿病所导致的其他重要并发症,如心血管事件、脑卒中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糖尿病所导致的ESRD患病率并没有明显改变.由此可见,进一步的解读DN的新型分子机制、发现新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和揭示新的分子干预靶点,从而构建DN精准诊疗模式,已经成为阻击这一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的当务之急和关键所在.
作者:蒋松 刊期: 2018年第14期
“精准医学”是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理念,其核心是考虑到每个人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个体差异,更为准确地针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诊断、靶向治疗及疗效预测.在肿瘤学领域精准医学迅速发展,逐步实现对特定通路和靶标的识别和干预,而慢性肾脏病(CKD)等慢性疾病由于机制相对复杂,实现精准医疗更为困难.随着系统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基因组学研究(新一代测序技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的不断深入,精准医学在CKD中亦取得一定成果,比如成功定位新的CKD致病基因(如INF2、ADCK4等),发现新的分子标志物并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如Gd-IgA1、M型磷脂酶A2受体1(PLA2R1)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常见的肾小球肾炎之一,约占儿童肾病综合征的20%,是成人及儿童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和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原因之一[1].
作者:刘韵子;谢静远 刊期: 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