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合并PFO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隐源性脑梗死(CS)46例,归为CS组,其他类型归为非C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PFO特点,分析PFO相关性CS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98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合并PFO 88例,PFO的发生率为29.5%.CS组46例,非CS组PFO 42例.CS组患者心房纤颤(0例)、颈动脉狭窄(ICAS)(4例)例数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HCY)[(10.4±1.1) mmol/L]显著低于非CS组[12例、22例、(14.6±2.4) mmol/L,P<0.05];偏头痛(18例)例数和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评分(RoPE)[(6.8±2.5)分]显著高于非CS组[4例、(5.5±1.4)分,P<0.05].CS组大面积PFO(26例)、持续性右向左分流(RLS)(36例)、房间隔瘤(ASA)(5例)例数显著多于非CS组(6例、18例、0例,P<0.05).CS组后循环梗死灶(25例)、单发皮质梗死(15例)和多血管支配区的多发梗死灶(20例)的例数显著多于非CS组(18例、7例、8例,P<0.05).结论 合并偏头痛、RoPE高分值、大面积PFO、持续性RLS和ASA均提示PFO在中青年CS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梗死灶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李晓晴;袁鹏;马闻建;刘广志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流速和脑氧摄取率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早期脑损伤(EBI)及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无亚低温疗法禁忌证的重症SAH成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入院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行血性脑脊液引流,解痉、3H治疗等措施;亚低温组除常规治疗组的治疗外,于入院当天2~8h内开始亚低温疗法,降低直肠温度并维持在(35±1)℃,维持5~7d.两组治疗期间以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MCA)及Lindergaard指数间接评估CVS程度及演变,同时行血气分析获得两组患者同期5个时点动脉和颈静脉的血氧含量(CaO2/CjvO2),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2)=(CaO2-CjvO2)/CaO2.结果 入院后d1、d2、d3、d7和d14这5个时点VmMCA结果比较,两组间d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d3、d7和d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4个检测时点测得的VmMCA均值亚低温组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CERO2的变化:组间d1与d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2、d3和d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温组均低于常规组.CERO2与VmMCA相关分析发现,亚低温组CERO2与VmMCA相关性很弱(P>0.05),常规治疗组CERO2与VmMCA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对降低CVS的发生率、程度和持续时间,打破了CVS与脑缺氧程度的显著相关关系,通过降低代谢而减轻脑组织缺氧损害,改善EBI造成的不良后果.治疗中设定适宜的目标温度、疗程和平缓的复温过程,可减少亚低温的不良并发症发生.
作者:水涛;郭再玉;张国哲;陈谦;李博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索寰枢椎复合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正常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ABAQUS 6.12软件,建立4种不同类型的寰枢椎复合骨折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C1(Jefferson)骨折+C2(Ⅱ型骨折)、C1(Jefferson)骨折+C2(Ⅲ型骨折)、C1(Jefferson)骨折+C2(Hangman)骨折、C1(Jefferson)骨折+C2(稳定性骨折)模型(FEM/fracture) (FEM/fracture),测量颈椎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活动度(ROM),并与正常全颈椎有限元模型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的寰枢椎复合骨折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各个工况下活动度在不同节段有不同改变.C1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其C0/1、Ci/2相对于正常模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活动度明显增加,分别增加57.45%、29.34%、48.09%及95.49%、88.52%、36.71%;C1骨折+Ⅲ型齿状突骨折其C0/1、C1/2节段分别增加47.01%、27.30%、45.31%及90.38%、27.30%、30.02%;C1骨折+Hangman骨折其C0/1及C1/2分别增加32.68%、79.34%、77.62%及60.53%、81.20%、21.48%;C1骨折+稳定性枢椎骨折其C0/1及C1/2分别增加15.00%、29.30%、8.47%及37.87%、75.57%、8.30%.结论 不同类型寰枢椎复合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能较好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可对寰枢椎复合骨折的患者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寰枢椎复合骨折时比无损伤状态时有更大活动度,提示应进行手术处理.
作者:唐晓明;柳超;黄凯;朱国太;孙海浪;戴健;田纪伟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使用大转子顶点至泪滴间线距离(GT-IT)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105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双侧髋关节X线正位片,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患者双侧髂前上棘至内踝顶点距离(ASIS-MM)、双侧髋关节正位片上GT-IT、小转子顶点至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LT-BI)、小转子顶点至泪滴间线的距离(LT-IT),测量数据时考虑X线的放大率.使用同类相关系数检测测量数据的可靠性,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方法计算4种方法的差异性,使用Bland-Altman图做一致性检测.结果 各组测量数值同类相关系数值均>0.80,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一致性优.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4组术前术后对LLD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14、0.886,均P>0.05).GT-IT组术前LLD测量结果与ASIS-MM组、LT-BI组、LT-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14、-0.690、0.683,均P>0.05),GT-IT组术后LLD测量结果与其他3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044、-1.544、-0.925,均P>0.05).而LT-BI组手术前后LLD测量结果与ASIS-MM、LT-I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7、0.976、1.344、-0.087,均P>0.05);LT-IT组手术前后LLD测量结果与ASIS-M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30、1.063,均P>0.05).Bland-Ahman图示4种方法一致性良好.结论 使用测量GT-IT方法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作者:路玉峰;刘林;许鹏;朱玉杰;郝阳泉;刘晖;杨治;彭侃;许珂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评估成人脊柱侧凸委员会(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在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PTK)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术后的矢状面平衡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31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10)岁(30 ~ 59岁).31例患者均行后路SRS-Schwab Ⅳ级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在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全脊柱正侧位片上评估如下指标: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局部后凸畸形角(F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位平衡(SV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残障指数(ODI)评估疼痛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损伤程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3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8±5)个月(24~38个月).术前TK为15.6°±7.8°,术后升至28.1°±6.2°(t=-6.985,P=0.000),末次随访时为27.3°±6.9°;TLK由术前的29.4°±12.2°降至术后的7.7°±5.3°(t=9.083,P=0.000),矫正率73.8%,末次随访矫正丢失2.4°±2.0°.FK由术前的36.4°±9.5°改善至术后的5.6°±4.2°(t=16.510,P=0.000),平均矫正率为84.6%,末次随访矫正丢失平均为2.3°±2.2°.LL术前为67.3°±12.2°,术后减小为48.1°±9.3°(=6.968,P =0.000),末次随访平均为49.4°±7.9°.与术后即刻相比,TK、TLK、FK及LL末次随访时均未见显著矫正丢失.PI、PT、SS及SVA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无显著变化.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4例术前存在神经损害的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评分均由D级改善为E级.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固定节段均获融合,无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通过对胸腰段局部后凸畸形的矫正能满意恢复PTK患者的矢状面形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赵清华;朱泽章;孙旭;史本龙;王斌;钱邦平;刘臻;杜长志;徐亮;邱勇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引起肺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功能障碍(PGD)的风险因素,为PG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 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30例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制定的PGD分级标准对肺移植术后患者的肺功能进行评级,对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14例(46.7%)被诊断为PGD3.经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术前诊断、麻醉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以及供体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GD3患者体质指数(BMI)、供肺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体外膜肺氧合器(ECMO)应用、收缩期肺动脉压和供体吸烟史例数均高于非PGD患者(均P<0.05);经多变量Logisitc回归分析:供体肺冷缺血时间(比值比1.032;可信区间1.000~1.065;P=0.048)、收缩期肺动脉压(比值比1.258;可信区间0.969~1.632;P=0.007)和供体吸烟史(比值比8.879;可信区间1.096 ~ 71.913;P =0.041)术后PGD显著相关,可作为衡量PGD3的风险指标.结论 供肺冷缺血时间、收缩期肺动脉压力以及供体吸烟史是肺移植术后发生PGD3的风险因素.
作者:李基伟;徐磊;韩志军;魏立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检查对提高乳腺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肿块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患者72例,终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确诊的乳腺肿块共79个.根据常规超声对所有肿块行BI-RADS分类,并行CEUS检查.根据CEUS预测模型结果,重新判定乳腺BI-RADS 4类肿块良恶性:(1)常规超声BI-RADS分类+CEUS预测模型:两者均提示恶性时诊断为恶性;(2)利用CEUS预测模型重新调整BI-RADS分类:若为恶性CEUS预测模型,则上调一类,若为良性CEUS预测模型,则下调一类.比较两种方法对乳腺B1-RADS 4类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1)79个乳腺肿块中,恶性肿块36个,良性肿块43个;常规超声BI-RADS分类、CEUS预测模型、常规超声BI-RADS分类+CEUS预测模型及调整后BI-RADS分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1%、65.1%、74.7%、67.4%、84.8%;88.9%、76.7%、82.3%、76.2%、89.2%;80.6%、86.0%、83.5%、82.9%、84.1%;97.2%、76.7%、86.1%、77.8%、97.1%.(2)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常规超声BI-RADS分类、CEUS预测模型、常规超声BI-RADS分类+CEUS预测模型及调整后BI-RADS分类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828、0.833、0.870,调整前、后BI-RADS分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322,P<0.05).结论 利用CEUS预测模型调整乳腺BI-RADS 4类肿块分类后诊断效能更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作者:梁永超;贾春梅;薛影;吕琪;陈菲;王婧婕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定量分析无症状吸烟者在多层螺旋CT(MSCT)呼吸双相扫描下肺气肿及空气潴留(AT),并探讨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进行体检的72例吸烟者,根据肺功能检查结果分为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24例和吸烟非COPD组48例,另纳入39名不吸烟且肺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MSCT呼吸双相扫描和肺功能检查.CT肺气肿定量参数包括:深吸气末阈值-950 HU以下低衰减区占全肺体积的百分率(LAA%-950)、深吸气末全肺像素CT值直方图上第15百分位点对应的CT值(P15-IN),深呼气末全肺像素CT值直方图上第15百分位点对应的CT值(P15-EX)、呼吸相对容积改变(RVC)及平均肺密度呼吸比值(E/I MLD).肺功能参数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V/TLC)及单位肺泡容积一氧化碳扩散量(DLCO/VA).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三组间CT定量参数、肺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吸烟非COPD组及吸烟COPD组间肺气肿参数LAA%-950(三组数值分别为0.5%±0.7%、0.7%±1.2%及2.0%±2.4%)、P15-IN[三组数值分别为(-892±33)、(-905±15)及(-907±22)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功能参数FEV1%(三组数值分别为88.4%±8.8%、84.2%±7.5%及82.1%±8.0%)、FEV1/FVC(三组数值分别为78.0%±3.8%、76.6%±4.3%及67.3%±5.5%)、DLCO/VA[三组数值分别为(1.36±0.25)、(1.30±0.22)及(1.21±0.22) mmol·min-1·kPa-1·L-1]、RV/TLC(三组数值分别为49.5%±6.6%、45.9%±6.0%及53.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吸炯对照组的LAA%950与FEV1/FVC、DLCO/VA(r=-0.32,P=0.04;r=-0.69,P=0.00),P15 IN与FEV1%(r=-0.14,P=0.02)均存在负相关性;P15-IN与DLCO/VA(r =0.55,P=0.00)存在正相关性.吸烟非COPD组的LAA%-950与FEV1/FVC、DLCO/VA(r=-0.31,P=0.04;r=-0.42,P=0.00)均存在负相关性;P15-IN与FEV1/FVC、DLCO/VA(r=0.33,P=0.02;r =0.30,P=0.04)均存在正相关性.吸烟COPD组的LAA%-950与DLCO/VA存在负相关性(r=-0.62,P=0.00),与RV/TLC存在正相关性(r=0.59,P=0.00);P15-IN与DLCO/VA存在正相关性(r=0.53,P=0.01).结论 MSCT呼吸双相扫描能有效评价吸烟者肺气肿及空气潴留的改变,且LAA%-950及P15-IN指标能更敏感评价吸烟者肺功能改变.
作者:张迪;管宇;范丽;夏艺;刘士远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以姜黄素为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PDT)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实验中,分析利用Notch受体阻断剂N-[N-(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s)-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抑制Notch信号通路前后、Notch及通路下游节点分子NF-κB、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PDT治疗宫颈癌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背部皮下接种人宫颈癌Me180细胞200μl建立裸鼠宫颈癌模型,造模成功后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姜黄素PDT组、单纯DAPT组、姜黄素+ PDT+ DAPT组),每组12只.分析各组肿瘤体积变化,观察各组HE染色结果,利用RT-PCR、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检测DAPT抑制Notch信号通路前后的肿瘤组织中Notch1及其下游NF-κB,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姜黄素PDT组、单纯DAPT组、姜黄素+PDT+ DAPT组肿瘤体积在治疗后1~7 d保持不变或略减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见姜黄素+ PDT+ DAPT组坏死为明显.DAPT和姜黄素-PDT均可降低Notch1的mRNA表达水平,抑制率分别为42.17%和40.54%,且姜黄素+PDT+ DAPT组对Notch1的表达抑制作用强(79.22%)(P<0.01),二者联用后有协同增效作用.但对Notch2的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DAPT和姜黄素-PDT均可抑制Notch1、NF-κB、VEGF的蛋白表达,二者联用后有协同增效作用.结论 DAPT可有效阻断NOTCH信号通路的传导,抑制裸鼠体内宫颈癌移植瘤的生长.应用DAPT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进行光动力治疗,可达到协同增效作用,其作用主要与Notch1、下游NF-κB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Notch信号通路可能是姜黄素-PDT的作用靶点之一.
作者:贺桂芳;牟天龙;潘彦舒;陈志华;向青;杨文艳;张媛;原亚莉;孙霭萍 刊期: 2018年第19期
全球范围内宫颈癌是女性第4常见的恶性肿瘤,8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女性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位癌症死亡原因[1].2012年估计全球新发宫颈癌52.8万例,死亡26.6万例[2].我国宫颈癌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2015年新发病例9.89万人,死亡3.05万人[3].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的指南,宫颈癌根治术(也称为广泛全子宫切除术,RH)及系统性的淋巴切除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方案[4].不同类型的RH都需要切除一定范围的宫旁组织以实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作者:孙婷婷;李雷 刊期: 2018年第19期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躯体疾病也常伴随抑郁症状.抑郁症的自杀率高、自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说明抑郁症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全球估计有超过3.5亿的抑郁症患者.2014年Nature上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的抑郁症患病率为3.02%[1].现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得抑郁症成为一个发病率逐年攀升的高发病种.抑郁症的临床核心症状主要有:(1)“三低”——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2)精神心理症状:“三无”——无助、无望、无用;(3)“三自”——自卑、自杀、自罪;(4)躯体症状:睡眠障碍、乏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性欲减退、便秘、疼痛、不适主诉涉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5)其他症状: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强迫症状[2].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导致病情加重进入恶性循环,导致高自杀率、高自残率,给患者和家属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严重损失.
作者:李阳;谢伟晔;刘通;罗蔚锋 刊期: 2018年第19期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肺癌治疗已经从基于临床特征、病理分型的传统治疗模式发展到基于基因分型的精准治疗模式.而对人体免疫机制及肿瘤与人体免疫间相互作用的深入探究.使得免疫治疗在多个瘤种均获得很好的效果.晚期肺癌的治疗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化疗,而是迈入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以及多种方式联合的精准治疗时代.既往对于预测化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未能实现预测或筛选适合某一化疗药物人群的目的,而二代测序(NGS)技术等新型检测手段的出现,为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精准选择指明了方向.
作者:段建春 刊期: 2018年第19期
患者男,37岁,已婚,因“左下肢麻木2年余,右下肢麻木16个月,反复头痛伴发热14个月,视物成双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015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趾麻木,未予特殊治疗,2015年底症状自行缓解.2016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后背部疼痛,为持续性刺痛,较剧烈,当地医院行“伏针”治疗,疼痛好转,但逐渐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主要为右侧小腿、右足麻木,逐渐加重.
作者:卫杏利;李一凡 刊期: 2018年第19期
患者男性,57岁,因肉眼血尿1周于2013年4月19日到我院就诊.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不肿,心肺(-),肝脾肋下未及,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侧肾区叩痛(-),输尿管行径无异常,膀胱区叩痛(-),NS(-),血尿好转.泌尿系彩超检查: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整,皮髓质结构清晰,肾盂、肾盏未见扩张;左肾偏上级部位见30 mm×27 mm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尚规则,向包膜外突,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见点条状血流信号;CDFI:双肾内血流充盈良好呈树枝状.
作者:潘志立;吕维富 刊期: 2018年第19期
患者女,56岁,因上腭部肿物3年于2017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肿物切除+上颌窦根治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上颌骨)间叶源性肿瘤,而后又因头痛、右眼睑下垂10 d于2017年7月入住济宁医学院神经内科.头痛主要为右侧半头部,呈阵发性,较为剧烈,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意识不清.体格检查:右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左侧上颌骨局部缺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未引出,感觉检查无异常,双手指鼻稳准.
作者:赵国栋;孔令胜;李根华;冯嵩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痴呆已经成为老年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首要病因.根据中国认知与老化研究(COAST研究),截止到2009年,中国有920万痴呆患者,其中62.5%的痴呆患者都是AD导致的[1].AD致残率高,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护理负担.AD目前仍然缺乏能够改变疾病进程的药物,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因此,明确A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开展早期干预和预防,是降低或延缓AD发病的可行方法之一.
作者: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写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19期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在真核细胞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分子结构是由α、β、γ3个亚基构成的异三聚体蛋白,α亚基是由α1、α2.2个亚单位组成,β亚基由β1,β2 2个亚单位组成,γ亚基是由γ1,γ2,γ3 3个亚单位组成,α亚基是其催化异构体,β和γ亚基在维持稳定性和作用底物的特异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晨;唐其柱 刊期: 2018年第19期
风湿免疫性疾患多属于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累及髋/膝关节时,可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疼痛和功能障碍,常需采用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THA/TKA).THA/TKA成功的重点在于优化围手术期管理[1],提高手术效果及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增加患者满意度,以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多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围手术期感染、脱位、再住院率及疾病活动复发等风险较高[2-4];现阶段疾病“长程管理、达标治疗”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疗中,抗风湿类药物围手术期的管理是矫形外科医师在临床活动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和美国髋/膝关节医师协会(AAHKS) 2017年6月底联合发布了《风湿性疾病患者择期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抗风湿药物管理指南》[5](以下简称《指南》).现将《指南》关于抗风湿类药物围手术期管理的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与总结,作为临床实践参考.
作者:刘立华;孙伟;高福强;李子荣 刊期: 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