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 LN-prRLN)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前评估进行探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301例行手术治疗的右叶或双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LN-prRLN转移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等因素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LN-prRLN的强化CT差值进行分析.结果 46例患者存在LN-prRLN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喉前淋巴结转移、右侧喉返神经前方淋巴结(LN-arRLN)转移数量、右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数量与LN-prRLN转移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arRLN转移及右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是LN-prRLN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均P<0.05).甲状腺 CT 强化 CT 差值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948 ( P<0.001),切点值为72 Hu,佳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5%及94.1%,此时约登指数为0.846.结论 当PTC患者存在LN-arRLN转移或右侧侧颈淋巴结转移,尤其当术前增强CT显示LN-prRLN且强化CT差值较大(≥72 Hu)时,建议行LN-prRLN清扫术.
作者:张挺;曲幽;贺亮;邵亮;张大林;吕承州;张平;张浩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总结脾切除术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和靶向药物的疗效.方法 系统整理2006年10月至2017年3月阜外医院住院收治的18例脾切除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靶向药物治疗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女11例,男7例,年龄(41 ± 11)岁,脾切除术至诊断肺动脉高压间隔为(11 ±6)年,常见症状为气短(14/18 例)和胸闷(12/18例),世界卫生组织(WHO)功能分级Ⅲ~Ⅳ者9例,合并肺栓塞2例.依据脾切除术病因分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组10例和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组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组患者伴慢性肝病表现,不合并肺栓塞,心输出量和心指数显著高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组患者(P=0.007和P=0.011),肺血管阻力显著低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组(P=0.013),两组肺动脉平均压和WHO功能分级无显著差别( P=0.448 和P=0.379). 8例患者接受靶向药物治疗3个月后,3例WHO功能分级改善(P=0.102),超声心动图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从(84 ±10)降至(71 ±12)mmHg(1 mmHg=0.133 kPa)(P=0.005),右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从(0.78 ±0.17)降至(0.62 ±0.16)(P=0.010),血浆氨基酸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呈下降趋势.结论 脾切除术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因脾切除病因而异,肝硬化门脉高压是脾切除术的常见病因,此类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好.初步提示靶向药物治疗脾切除术后肺动脉高压有效.
作者:黄丽;杨涛;李雯;王晓彤;熊长明;倪新海;顾晴;何建国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建立慢传输型便秘(STC)犬模型,并检测其排便、胃肠传输及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方法 观察和记录8只比格犬的基线信息,将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给予肉制罐头饮食联合口服复方地芬诺酯、盐酸阿洛司琼共计5周,监测2组犬的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测定胃肠传输时间(GITT)并进行比较.开腹手术取直乙交界处的全层结肠组织,通过光镜、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观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组犬结肠神经组织标志物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突触素、Cajal间质细胞(ICC)标志物c-kit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8只犬均顺利完成所有实验项目,造模干预后,造模组大便干硬明显,排便频率、大便性状得分均较对照组下降(F=6.568, P=0.043; F=25.954, P=0.002);造模组GITT较对照组延长(F=42.573, P=0.001).电镜下可见造模组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和Cajal间质细胞出现核周间隙增大、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等损伤.免疫组化示造模组结肠组织PGP9.5、突触素累计光密度值较对照组降低(t=3.471, P=0.013; t=2.506, P=0.046), c-kit累计光密度值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9, P=0.138).结论 成功建立了符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变化特点的STC犬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电刺激、外科手术等复杂操作的疗效观察和评价.
作者:朱丹;陈朔;姚树坤;李艳梅;陈少轩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桑叶多糖对1型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及肾脏IGF-1和IGFBP-3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对1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大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胰岛素组、桑叶多糖组,每组8只.桑叶多糖组给予桑叶多糖200 mg· kg-1· d-1灌胃,胰岛素组给予短效胰岛素1 U/d皮下注射,干预时间为8周.检测血液和尿液相关指标,计算体重变化量和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的相对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GF-1和IGFBP-3,荧光定量PCR检测肾脏IGF-1、IGFBP-3 mRNA的表达量.结果 干预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24 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桑叶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GF-1 和IGFBP-3 水平升高(均P<0.001),而桑叶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IGF-1[(0.777 ±0.018) ng/ml比(0.864 ±0.022) ng/ml, P<0.001]和IGFBP-3[(0.759 ±0.016) ng/ml比(0.846 ±0.021) ng/ml,P<0.001]均降低.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肾脏IGF-1和IGFBP-3 mRNA表达增加(均P<0.001),而桑叶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肾脏IGF-1 (1.450 ±0.032 比1.810 ±0.090, P<0.001)和 IGFBP-3 (1.684 ±0.018 比1.968 ± 0.044,P<0.001)mRNA表达水平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桑叶多糖组的肾脏病理变化较小.结论 桑叶多糖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血清IGF-1和IGFBP-3及下调肾脏IGF-1和IGFBP-3 mRNA的过度表达来实现.
作者:张舟;李璐;李泽宽;吴凡;杭碧瑶;蔡碧玉;翁卓凡;赵蕾;丁彩飞;杜月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是胆管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管疾病的0.4%~3.8%,为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胆囊癌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仅5%[1].世界范围内,胆囊癌发病率的地理、种族、民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提示遗传、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2].随着近年高通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日趋深入,胆囊癌即在其列.目前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要想真正改善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必须对其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充分的研究.现就胆囊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和前景概述如下.
作者:束翌俊;任泰;刘颖斌 刊期: 2018年第22期
检验医学知识体系包括检验技术和检验结果分析与解释两部分.在医学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过程中,检验技术从检验方法、检验手段和检验质量管理等方面,围绕检验结果的准确、稳定、及时等做了大量工作,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检验医学的第一次飞跃.随着循证医学向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临床对检验结果解释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特别是检验项目的日益增多,检验结果反映的病理变化越来越深入细化.检验指标不仅涵盖了肌体的生理状态、病理生理情况、生化反应及免疫反应和调节等,还与疾病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程演变、用药敏感程度及耐药、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直接相关.因此,临床特别需要复杂的检验结果能有一个专业的、系统的解释,这必将带动检验医学的第二次飞跃发展.
作者:张曼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检验结果是糖尿病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的重要依据,正确的分析检验结果对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病理过程判断和治疗效果评价非常重要.根据病因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各型糖尿病的检验项目多、反映的病理变化不同且结果各具特点,为更好地分析检验报告数据包含的病理意义,节省查阅检验报告的时间,提高检验报告的应用效果,特制定本共识.
作者: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血脂异常通常是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2015年初,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1] 显示,2012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40.40%,由于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风险,所以,由此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作者: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静脉血和末梢血为临床常用血液检测标本.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现代化、微量化、便捷化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末梢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儿童自主配合依从性差、血管纤细,在静脉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相比成人采血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因此末梢血采集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与静脉血相比,末梢血影响因素较多,如采集过程操作不规范,易导致检测结果变异或不准确,因此规范末梢采血操作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缺乏末梢采血操作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国外的相关指南又难以符合我国的实际需求.为规范我国末梢采血操作流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和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共同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提供中国末梢血液标本规范化采集操作的参考依据,提高末梢血标本检验质量.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 刊期: 2018年第22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各界学者普遍接受将哮喘发病机制概括为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其中气道免疫-炎症机制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构.
作者:张丽娇;郭成林;麦日排提·阿不力克木;李文雄;常春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