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不同认知水平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数据,探索其脑功能改变.方法 2013年9 月至2017 年3 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及病房诊断的55例ALS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HC)被纳入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成套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及RS-fMRI扫描.按照其认知功能,ALS患者被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27例无认知功能障碍的ALS(ALS-Cn)、17例ALS伴认知损害(ALS-Ci)及11例ALS合并额颞叶痴呆(ALS-FTD).应用分数低频振幅(fALFF)法和局部一致性(ReHo)法,比较不同亚组间的静息激活差异.结果 四组受试者的fALFF值在双侧额上回、额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扣带回存在差异(P<0.001,未校正),ReHo值在左侧额上回、额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扣带回存在差异(P<0.05,FDR校正),对灰质体积进行校正后上述差异减小.差异来源主要为ALS-FTD较其他三组受试者在上述区域存在fALFF值及ReHo减低,且与健康对照的差异为显著,主要位于左侧前额叶及前扣带回.ALS-Ci与ALS-Cn,ALS-Ci与健康对照,ALS-Cn与健康对照相比较,在设定阈值下(P<0.001,未校正)未发现全脑RS-fMRI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ALS-FTD患者存在运动区外的激活减低,RS-fMRI有助于探索ALS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沈东超;侯波;崔博;李晓璐;彭攀;邰宏飞;张亢;刘双武;付瀚辉;刘明生;冯逢;崔丽英 刊期: 2018年第2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发性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RRTN)患者二次伽玛刀(GKRS)治疗远期预后、不良反应,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1998年8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伽玛刀中心行GKRS治疗,后出现复发并行二次GKRS治疗的患者随访资料,统计分析远期预后、面部麻木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剂量为二次GKRS治疗后远期达到满意预后(BNI-PSⅠ~Ⅲa级)的有利因素;治疗剂量为治疗后远期出现面部麻木(BNI-NSⅢ~Ⅳ级)的危险因素,二次治疗间隔时间为治疗后远期出现面部麻木(BNI-NSⅢ~Ⅳ级)的有利因素;二次GKRS治疗远期预后与治疗剂量呈正相关;远期出现面部麻木不良反应与治疗剂量呈正相关,与二次治疗间隔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RRTN患者二次GKRS治疗安全、有效,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给予个性化治疗.
作者:杨如意;王新军;赵普学;许自强;陈超;杨胜;杨卓;蒋丰泽;安全;李俊武;黄姗 刊期: 2018年第25期
目的 建立大鼠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比较血清及肺组织中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8~10周SD大鼠40只,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假手术组、肺移植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除假手术组大鼠仅行开胸不进行肺移植手术外,其他组大鼠在麻醉下行左侧单肺移植,肺移植后开放肺静脉形成再灌注.缺血再灌注组不做任何处理;MSCs治疗组尾静脉注射MSCs悬液1 ml(1.0×107个/ml);生理盐水组鼠尾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四组大鼠均在缺血再灌注24 h后取血处死,取左肺组织备用.测定氧合指数、肺湿/干比值及制作HE病理切片.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HMGB1水平的变化,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四组肺组织HMGB1表达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24 h各组氧合指数分别为383 ±15、174 ±24、170 ±30、217 ±21,肺移植缺血再灌注组及生理盐水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均P<0.01),注射MSCs后氧合指数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HE染色病理结果提示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比假手术组肺泡间隔增厚,肺泡内出现渗出液,并见少量炎症细胞,提示肺损伤;注射MSCs后肺泡水肿液体减少,肺泡间隔增厚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生理盐水组病理表现同缺血再灌注组.四组湿/干比分别为4.16 ±0.12、5.38 ±0.19、5.24 ±0.15和4.47 ±0.14,缺血再灌注组大鼠高于假手术组(P<0.05),注射MSCs后湿/干比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ELISA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组[(287 ±37)ng/ml]、生理盐水组[(260 ± 24)ng/ml]和MSCs治疗组[(101 ±14)ng/ml],血清中HMGB1 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41 ±5)ng/ml],均P<0.01.其中MSCs治疗组HMGB1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均P<0.01).缺血再灌注组血清HMGB1水平与氧合指数(r=0.759,P<0.05)和湿/干比呈正相关(r=0.725,P<0.05).RT-PCR结果显示HMGB1 mRNA水平在假手术组低,缺血再灌注组明显提高,经过MSCs治疗后显著降低.Western印迹在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与mRNA水平结果一致.结论 肺移植手术可以引起肺组织中HMGB1水平的增高,而输入MSCs治疗后肺组织HMGB1水平有显著的降低.MSCs有可能在肺移植中对移植肺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魏立;韩志军;徐磊;李基伟 刊期: 2018年第25期
肝脏环形强化病变是指在CT/MR增强扫描后,病变周围出现环状增强影,可厚可薄,可光滑可毛糙.这类疾病一般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非肿瘤性病变如肝脓肿、肝结核等.肿瘤性病变如良性的肝血管瘤、肝炎性假瘤,或恶性的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转移瘤.这两类疾病治疗方案及预后差异较大,因此需做出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鉴别诊断.本文就肝脏环形强化病变的影像研究进展以及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潘文彬;姜慧杰 刊期: 2018年第25期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常引起患者腰背部和下肢疼痛、麻木、行走障碍,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35.5 %~68 %[1-2].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ADS,开放手术虽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3].为减小手术创伤,近年来微创手术逐渐被应用于ADS的治疗.脊柱微创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本文将围绕ADS微创治疗的减压效果、固定矫形能力、融合效果和躯干平衡恢复能力进行综述,评价微创手术在ADS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潘爱星;海涌 刊期: 2018年第25期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50 %左右[1].大部分胶质瘤呈侵袭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清,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肿瘤.尽管胶质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明白,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平均生存周期仅仅14.6 个月[2].因此,脑胶质瘤的研究对于提高胶质瘤的疗效和延长患者生存周期至关重要.而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脑胶质瘤发病机制,以及研发新的治疗手段的关键.
作者:代从新;王裕;马文斌 刊期: 2018年第25期
患者男,71岁,因持续声音嘶哑3个月入住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患者于2017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呼吸不畅、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痛、进食呛咳、发音困难及发热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喉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个月后出现进食困难,并较前进行性加重.2017年7月15日复查喉镜提示声带新生物.既往痛风病史10余年,频繁发作手足关节红肿热痛,每年发作2~3次,急性发作时口服秋水仙碱和双氯芬酸钠治疗,未严格控制饮食,饮白酒500 g/d,亦未接受正规降尿酸治疗,血尿酸波动于700 mmol/L左右.
作者:高颖;孔瑞娜;张菊;高洁;张兰玲 刊期: 2018年第25期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一种因增龄退变导致的脊柱三维畸形,并伴有慢性腰背痛及神经症状[1-2].若症状持续存在,保守治疗无效,则需手术治疗.截骨、椎间融合等传统开放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3-4].然而,开放手术也存在出血量大、潜在神经损害、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5-6].为减少组织损伤、出血量及并发症,微创手术(MIS)治疗DS应运而生.
作者:钱邦平 刊期: 2018年第25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而脊柱退变严重的影像学表现就是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因此近年来关于DS的临床研究也呈井喷之势.对于DS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分为两种流派,一种是开放手术,另一种是微创手术.开放手术强调在减压的基础上对畸形的脊柱进行彻底矫形,恢复椎体之间的正常序列(包括冠状面序列和矢状面序列);而微创手术则倾向于从症状入手,采用微创的手段处理引起患者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的责任椎间隙,帮助患者改善疼痛症状,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其同时也有一定的矫形能力.这两种手术方法优缺点明显,适应证存在一定差异,但他们存在共同的目标,就是帮助患者重建良好的躯干平衡.
作者:邱勇 刊期: 2018年第25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均为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病因未明的退行性疾病.研究显示,过多的铁在体内积聚,将诱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自由基,使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受损、细胞内电解质失衡、蛋白酶作用加强、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后导致细胞死亡,出现 PD、 AD 等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1-3].故人们推测铁相关基因在PD、AD疾患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致病基因多认为是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G258S(G/A)及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 S82G(A/G)两个位点多态[4-5].因此,我们对这两个基因位点进行研究,旨在探究PD的致病基因.
作者:肖颖;张本恕 刊期: 2018年第25期
目的 系统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万方数字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截至2016年2月为止的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随机、双盲、非安慰剂对照试验.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727例患者(奥氮平组672例,喹硫平组395例,利培酮组660例).结果显示:(1)奥氮平组嗜睡发生率高于利培酮组[OR=1.49,95%CI(-1.01~2.21),P=0.05],在头晕、激越、意外受伤、体质量增长、步态异常、乏力、睡眠障碍、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利培酮组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高于喹硫平组[OR=0.11,95%CI(0.04~0.27),P=0.64],嗜睡发生率低于喹硫平组[OR=0.03,95%CI(1.06~3.51),P=0.03],在意外受伤、头晕、疲乏、失眠、便秘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奥氮平组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高于喹硫平组[OR=11.10,95%CI(3.35~36.75),P<0.000 1],在嗜睡、睡眠障碍、便秘、激越、体质量增长、头晕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间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中国人群中利培酮组在激越、睡眠障碍方面的发生率高于奥氮平组[OR=0.26,95%CI(0.08~0.82);OR=0.31,95%CI(0.10~0.99)],奥氮平组在体质量增长方面,其发生率高于喹硫平组[OR=6.8,95%CI(2.00~23.14)].结论 在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三者中,利培酮嗜睡症状发生率低,喹硫平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低.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相比,利培酮激越、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奥氮平,奥氮平体重增长发生率高于喹硫平.
作者:薛晓静;何饶丽;李伟兴;辛佳蔚;叶钦勇;陈晓春;潘晓东 刊期: 2018年第25期
目的 通过分期微创手术的方式(侧路腰椎间融合术+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成人重度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评估分期微创手术在恢复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中的功效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分期手术治疗的13例重度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EOS成像系统来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站立位时冠状面、矢状面、骨盆参数变化.所有患者经平均2年(18~32个月)的随访.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各组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分期手术,一期经侧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平均手术时间(231 ±48)min,平均术中出血(253 ±80)ml,第二期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平均手术时间(155 ±33)min,平均术中出血(326 ± 99)ml.两次手术间隔7~42 d,平均14 d.一期侧路腰椎间融合术后影像学参数均有明显改善,二期微创后路固定后这些参数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冠状面上Cobb角从初始43.1°±7.3°经一期手术后降至11.4°±4.0°(t=10.16,P<0.001),二期手术后降至5.5°±1.9°(t=6.14,P<0.001).在矢状面上,腰椎前凸角从16.8°±8.4°提高到30.2°±6.8°(t=5.21,P<0.001),二期手术后恢复到37.1°±4.0°(t=5.04,P<0.001).矢状面垂直轴从(10.5 ±2.4)cm降至(5.3 ±2.1)cm(t=8.52,P<0.001),二期手术后再降至(3.1 ±1.5)cm(t=5.51,P<0.001).在骨盆参数方面,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从术前33.6°±9.6°下降至17.8°±4.5°(t=5.31,P<0.001),二期手术后降至9.9°±3.7°(t=4.68,P<0.001).随访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2、8.94、19.20,均P<0.01).结论 对于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侧路椎体间融合术既可同时纠正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分期微创手术疗效可靠.
作者:虞佩;裘剑如;谢磊;吴文坚;张兴凯;曹鹏;梁裕 刊期: 2018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行微创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并提出分期微创手术策略.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浙江大学第二医院的53例MISDEFⅢ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排除侧凸顶椎在L1/2及关节突关节自发融合的病例,行Ⅰ期多节段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及侧方前柱松解重建技术(ACR),Ⅱ期后路微创固定的分期手术治疗.采集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骨盆指数(PI),Ⅰ期及Ⅱ期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角、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配程度(PI-LL)、脊柱矢状面轴(SVA)、冠状面平衡等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主要及次要并发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评估分期微创手术疗效.结果 共入选53例,男性18例,女性35例,其中45例伴有神经症状及体征.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5个月(6~20个月).总共行侧方腰椎融合节段数为168节段,其中行ACR为113个节段,平均每个ACR节段矢状面矫正角度为15.6°±6.3°(7°~28°).腰椎侧凸Cobb角Ⅰ期术后矫正率为55.4%,总的矫正率为75.6%,术前PI-LL为-32.8°± 14.9°,Ⅰ期术后改善至-9.9°±9.4°,Ⅱ期术后改善至-2.5°±9.4°,达到腰椎矢状面匹配状态.术前SVA为(5.7 ±4.1)cm,Ⅰ期矫正率达80.3%,总的矫正率达88.8%.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恢复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及冠状面距离均有明显改善.Ⅱ期手术经肌间隙椎间孔减压为13例(24.5%).后路微创固定方式中,经肌间隙多节段经椎间孔截骨+内固定例数为11例(20.8%),经肌间隙多节段内固定为36例(67.9%),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为6例(11.3%).平均固定节段数为(7.4 ±1.4)个.Ⅰ期及Ⅱ期手术出血量为(157 ±71)ml、(343 ±224)ml,手术时间为(214 ±60)min、(190 ±54)min.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分期术后有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48、10.099、14.619,均P<0.001).结论 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微创手术治疗能获得很好的临床症状改善和畸形矫正;分期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增加等潜在优势.
作者:徐正宽;陈刚;李方财;陈其昕 刊期: 2018年第25期
目的 比较斜侧方椎间融合术(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效果和术后矢状面前凸恢复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收治的OLIF和TLIF病例共73例.其中男31例,女42例;年龄36~88岁,平均65.8岁.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钙化9例,腰椎管狭窄症34例,退变性腰椎滑移症1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症12例,腰椎峡部裂性滑移症1例.按手术方式为分OLIF组(34例)和TLIF组(39例).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是否输血,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并测量术前和术后腰椎前凸角(LL)和融合节段前凸角(FSL).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 OLIF组有10例(29.4%)使用后路固定,TLIF组全部39例(100%)均使用后路固定(χ2=41.013,P<0.05).OLIF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TLIF组[(163 ± 68)比(233 ±79)min、(116 ±148)比(434 ±201)ml,t=4.019、6.964,均P<0.05].OLIF组和TLIF组在手术后VAS及ODI下降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16、0.522,均P>0.05).OLIF组LL恢复4.0°±10.0°,TLIF组为4.2°±6.1°;OLIF组FSL恢复4.1°±7.0°,TLIF组为5.2°±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39、0.805,均P>0.05).使用后路固定的OLIF组LL恢复显著大于TLIF组(9.9°±11.1°比4.2°±6.1°,t=2.180,P<0.05).结论 OLIF和TLIF都能一定程度上恢复腰椎前凸,但OLIF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有明显优势.同时,在加用后路固定的情况下,OLIF对前凸矫正的效果比TLIF更好.
作者:陈意磊;朱志海;王玉康;范顺武;方向前;万双林;张建锋;赵兴;赵凤东 刊期: 2018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