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0-8039
  • 国内刊号:11-5178/R
  • 影响因子:0.17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5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杂志   2018年22期文献
  • 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临床医学集群)暨2018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遴选结果公布

    本报讯(记者 韩静)11月18-27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主任工作会暨主编岗位培训班在京召开,会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临床医学集群)获奖名单及2018年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获奖名单.中国科协及中华医学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奖.

    作者:韩静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让温柔的蓝光照耀每个糖尿病家庭——2018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在我国全面展开

    11月10日,2018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主题活动(“蓝光行动”)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糖尿病关系每个家庭”.“蓝光行动”是为响应国际糖尿病联盟的号召发起的大型公益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此次“蓝光行动”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中华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张勇先生、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友先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贾伟平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主席纪立农教授,候任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副主任委员郭立新教授和周智广教授等十余位教授参加了此次活动.

    作者:刘浩生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人兽同源的开山之作勠力同心的共病时代

    近有幸阅读了美国作者芭芭拉与凯瑟琳联袂撰写的《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一书,不仅使自己脑洞大开,而且获益匪浅.人与动物同源这个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古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半人半兽的结合物,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也有人头蛇身的形象,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更是令人难忘.而人畜共病,一直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普遍引起关注和恐慌的现象.在这部人兽同源学的开山之作中,作者融合了人类学、动物学、生物演化学和医学等研究成果,提出了全新的医疗理念,打破“人兽分野”的医疗局面,为读者展示了一份全面解析人和动物紧密关联的重要医学报告.作者通过崭新而独特的视角,以真实的史料和详实的数据告诉读者,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历史悠久且唇齿相依.从以往人们所熟知的狂犬病、疯牛病,到近期肆虐的禽流感、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感染等,时刻提醒着我们,人和动物的疾病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作者坦言:从身体到行为,从心理到社会,人兽同源形成了我们日常生存和奋斗的基础.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解放思想,让思维跨越病床的藩篱,从狭窄的空间延伸到草地、丛林、海洋和天空.因为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而是由这颗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成长、患病和痊愈共同决定.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创新淋巴瘤个体化诊疗提高诊断准确率与治愈率——记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个体化诊治策略的创新和应用”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目前增长速度快的恶性肿瘤,分B和T/NK细胞两大类型,该病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部分亚型无标准治疗方案,预后极差,对社会和家庭影响极大.针对急需提高其治愈率和降低治疗合并症、毒副反应这一关键问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林桐榆教授带领课题组历经10余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等课题资助下,致力于明确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和维持治疗策略,发现NHL亚型的预后指标并建立预后模型,降低NHL的治疗合并症.项目取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淋巴瘤病理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在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中,林桐榆团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个体化诊治策略的创新和应用”项目荣获一等奖.

    作者:韩静;左舒颖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葛均波院士:牢记120心梗时刻能救命

    11月20日,“1120心梗救治日”活动在北京举办.此次活动以“1120中国心梗救治日”为契机,推动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完善区域网络救治体系,普及和提高胸痛中心诊疗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病死率,进而惠及基层亿万患者.本次“1120心梗救治日”活动,目的是让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树立一种责任,实施一些预防,掌握一点技能,保持一份警惕,为他人也为自己,让血管保持畅通,让心脏永享健康.活动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做了“牢记两个120,心梗时刻能救命”的主题演讲.

    作者:刘浩生 刊期: 2018年第22期

  • 远程医疗:助力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全面提升——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梅浙川教授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将大型或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向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或海岛舰船等特别地区输送,对当地伤患者员进行远距离诊断和咨询.远程医疗旨在提高基层医师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保健需求.近年来,远程医疗技术在重庆市发展较快,尤其是远程心电方面,已颇具规模.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医附二院)副院长梅浙川教授,请他谈一谈远程医疗在重庆市的应用发展过程.

    作者:袁昊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