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 国际刊号:82-256
  • 国内刊号:1006-6586
  • 影响因子:0.37
  • 创刊:1995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256
  • 全年订价:63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2007年6期文献
  •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现状概述

    随着近年医疗器械行业市场以及研发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由同种异体或异种材料来源的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由于该类产品较其他材料类产品的生物相容性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在人体内长期植入的产品人们还是倾向于使用该类医疗器械产品.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同种异体或异种医疗器械产品的采集、制备、消毒和保存方法有了长足的进展,临床使用寿命不断延长,取得了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作者:杨晓芳;奚廷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ISO11137-2:2006验证实验

    本文按照ISO11137-2:2006标准,对5种无菌医疗器械和4种外科植入物产品实施了建立灭菌剂量实验,实验结果全部成功,实验验证了ISO11137-2:2006标准在中国地区的可行性.

    作者:胡金慧;张悦;刘芳;刘宏跃;胡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总后会西门子推新品

    2007北京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即总后会)上西门子的展台格外醒目,钟汉明和总后卫生部的领导在鼓乐声中为西门子新近推出的世界首款具有远程三维后处理功能的网络CT SOMATOM Sensation Web Selection和全新大孔径开放式高场磁共振MAGNETOM Espress Ⅰ-Class揭幕.

    作者:叶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培训网正式开通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培训网于2007年5月正式开通.该培训网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携手中华培训网创办,创办目标是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为专业的网上培训平台.该培训网为广大医疗器械企业和相关组织提供各类培训产品、培训课程及相关信息和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通过预防性措施加强器械使用安全

    现代化的医疗诊断和治疗都高度依赖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治的结果.器械的应用质量差,尤其是器械的安全性低,会对使用者和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诊断器械的故障导致误诊和漏诊,或因治疗仪器的质量问题而无法保证治疗功能的正常发挥,严重时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作者:闻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从MEDICA到China Med——访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冯培喜先生

    MEDICA是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医疗展,被公认为世界上大的医院及医疗设备展览会,以其不可替代的规模和影响力位居世界医疗贸易展的首位.作为一个有着38年悠久历史的展会,MEDICA对中国一系列相关展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MEDICA的主办方--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集团也一直在业界享有盛誉.4月22日,在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China Med 2007)上,本刊采访了China Med的主办方之一--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冯培喜先生.

    作者:闻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追求卓越引领发展——全球领先的CAD产品供应商Medicsight公司推出ColonCAD新品

    2007年5月12日,第十届全国腹部医学影像学学术会议在南宁召开,400多名专家、临床医生及30多家厂商参加此会.全球领先的计算机辅助检测(CAD)技术和软件供应商Medicsight公司在此次会议上隆重举行卫星会议推广其ColonCAD新品.Medicsight公司全球CEO David Sumner先生将其ColonCAD新品的技术特点优势和销售推广策略与到会专家分享.此外,Medicsight公司还专程邀请到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综合检诊部主任饭沼元博士就日本有关大肠癌诊断中CT检查技术的新进展与到会专家分享.

    作者:严晓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第二届全国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规范研究年会在京召开

    2007年6月2日,第二届全国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规范研究年会暨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防治专委会第四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殷蔚伯教授、胡逸民教授、焦海川教授、余子豪教授、张红志教授、史荣教授、肖梓仁教授等多名专家到会为开幕式致辞.

    作者:严晓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洛可可荣摘三项设计大奖科博会参展再度辉煌

    2007年5月25日,唯一独揽三项国际顶级设计大奖--IF国际设计大奖、红点奖、红星奖金奖的中国设计公司--北京洛可可设计公司(LKK DESIGN),携获奖作品参加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可靠性研究在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中的作用

    前言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发展迅速的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呈现着快速发展的趋势.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243家,较2005年同期增长3.3%,其中第二类生产企业6953家,第三类生产企业2117家.2006年全国共计发放医疗器械注册证书11724个,其中国产二类产品5239个、三类产品1231个、进口产品2045个,港澳地区产品39个[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5年我国的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504亿元、488亿元和40亿元,同比均有24%的增幅,增长势头强劲[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

    作者:孟刚;王衫;王兰明;崔利荣;李志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ACS与HIS/RIS的整合技术

    本文介绍了PACS和HIS/RIS所管理的信息对象及遵循的标准,详细阐述了PACS与HIS/RIS之间的集成方法.从我国目前实际的医疗水平出发,提出了3种可行性的整合方案,并对几种方案进行了比较.

    作者:李建华;陈兴新;周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医院运用融资租凭提升设备配置和服务功能

    运用融资租赁工具,加快医院设备配置和更新,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由此,医疗设备成为适宜租赁的物品,通过租赁实现的销售已占到医疗器件相当大的营销比例.大型成套设备(如PET、伽马刀、B超等)的租赁在中国三甲医院已取得成功.

    作者:罗小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疾控系统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疾控中心网站的建设与运行,探讨疾控系统网站建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建议疾控系统在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曹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有关芯片数据写作方面的基本思路

    随着生物芯片技术在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如何比较科学、直观地体现生物芯片实验的结果,是一些初步尝试利用芯片数据来写作论文的科研工作人员希望了解的环节.现就笔者在生物芯片技术领域积累的一些经验,做一个初步的总结.但由于生物技术发展很快,有很多内容可能遗漏,还请读者能及时指出不足之处.

    作者:张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本文从企业自主创新与优势技术、产业集群及产业联盟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作者:秦永清;王雪梅;夏平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Bactec 9120血培养仪用于活菌计数的初步研究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活菌计数技术,经典的浇注MH琼脂过夜培养后计数菌落的方法,耗时、费力、且难以标准化[1].Bactec 9120血培养系统(简称Bactec 9120)系利用荧光增强的原理快速检测血液及无菌体液标本中细菌的生长,该系统配套使用的培养瓶内有微生物生长的各种营养物质,而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产物之一CO2会激活瓶内底部荧光感应物质而发出荧光,荧光信号变化与CO2变化成正比,该荧光信号的变化经一组运算公式的运算,得出荧光信号变化的各种参数,从而判断培养瓶内是否有微生物生长.Bactec 9120设定瓶位探测器检测与计算时间间隔为每10min一次,可以准确提供标本阳性报警时间,并保存在联机计算机内供实验室人员查询[2].过去,国内外学者只关心报警时间长短对标本诊断周期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报警时间长短与初始接种菌量的关系及其临床活菌计数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刘根焰;童明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全自动遗传分析系统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全自动核酸测序分析系统具有遗传信息检测和分析功能,随其应用范围增加,开始进入临床.本文介绍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功能、操作要点以及临床医学应用.

    作者:何晓东;沈佐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应用六西格玛理论评价临床实验室检验性能及设计质控方案

    目的:运用西格玛指标评价临床实验室检验阶段性能,以发现问题,指导质量改进.方法:收集本实验室2006年下半年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及CAP能力比对实验的数据,计算CV%及BIAS%.根据检验项目的CV%、BIAS%及总允许误差计算西格玛值,同时绘制标准化西格玛性能评价图,评价临床实验室检验阶段性能,并设计质量控制方案.计算未达6西格玛的项目的QGI值,查找导致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指导质量改进.结果:60%的检验项目性能大于4西格玛,所有检验项目的平均西格玛值为4.44,在未达6西格玛的检验项目中,63%的项目需要优先改进精密度.结论:检验阶段的质量控制仍不能减少,设计个体化的质量控制方案可更有效地控制质量.

    作者:李园园;李萍;黄亨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定性检测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评估定性检测性能的科学方法.方法: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当诊断明确时,分别将检测方法和可比较方法与明确诊断的检测性能进行比较;当诊断不明确时,比较检测方法和可比较方法的一致程度.结果:以实例的方式将检测方法、可比较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性能较好的定性检测方法.结论:定性检测是临床实验室一种很重要的检测方法,其检测性能如何直接决定患者的检测结果,该评估方法的提出为临床实验室引入一种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指南.

    作者:张建平;王治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气分析仪的发展、临床应用和选购

    血气分析仪(Blood gas Analyzer)是通过对人体血液及呼出气的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进行定量测定,来分析和评价人体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状态的仪器[1].

    作者:李延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网织红细胞检测技术的进展和临床应用

    网织红细胞是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对多种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网织红细胞测定技术在近20余年中发展很快,特别是在自动化分析方面进展迅速.本文详尽介绍了网织红细胞的基本检验方法和技术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织红细胞自动化分析方面的进展,以及随着自动化技术而带来的有关网织红细胞测定新的参数和参考范围.文章结合实际对具有代表性类型的具有网织红细胞分析能力的仪器的测定原理、染色特点、散点图或散射图构成、分析参数等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文章还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进展,详细介绍了网织红细胞及其一些新的相关参数的参考范围,以及这些新的网织红细胞计算和测定参数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资料.

    作者:张时民;李晓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T引导下弯针穿刺乙醇消融对肝脏肿瘤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弯针穿刺乙醇消融术(PEI)在小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残存活性病灶及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7个小肝癌,25个经TACE治疗后的肝癌残存活性病灶,18个微小转移性肝癌病灶,采用CT引导下弯针穿刺无水乙醇肿瘤消融治疗,观察其坏死情况.结果:PEI治疗后一个疗程行动态增强MR或CT复查,37个小肝癌完全坏死率为86.5%,25个经TACE治疗后的残存肝癌完全坏死率为68.0%,18个微小转移性肝癌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4.4%.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术治疗肝脏肿瘤疗效较满意,弯针穿刺技术尤其有助于微小、深在病灶或需多点注射的病灶的治疗.

    作者:邵成伟;左长京;田建明;赵起;吕桃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影像诊断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发展和应用

    乳腺病变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在我国已经跃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它不但给女性的身体带来伤痛,也给女性的精神造成更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因此,对乳腺病变尤其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已经成为乳腺疾病诊治的工作重点.迄今为止,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诊断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下就目前可用的影像诊断方法做一介绍.

    作者:刘书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X线乳腺摄影质量控制与评价

    X线乳腺摄影是乳腺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手段,虽然当前医学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很多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不断应用于乳腺影像学检查当中,但是乳腺X线摄影在乳腺检查中,还是具有其他成像技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便于大家对X线乳腺摄影质量控制与评价的了解,下面对影响X线乳腺成像质量的因素、X线乳腺摄影控制与评价的原则、X线乳腺摄影质量的评估准则和乳腺摄影成像质量的鉴定模型分析这5个方面做系统介绍.

    作者:李坤成;冯树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管造影三维软组织成像技术(DynaCT)

    2005年3月,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欧洲放射年会(ECR)上,一种创新的平板C臂的CT成像技术--DynaCT首次亮相.作为突破性的血管造影三维软组织成像技术,DynaCT是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通过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采用平板C臂的旋转采集技术来同时实现血管造影和CT软组织成像(图1).截止到2006年底,整合了syngo DynaCT软件的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在全球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120台.在我国,这一新技术的用户也已经达到了6家.这不仅证明了该项创新性技术的普及性,同时也证明了其为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早的DynaCT用户,我们已经亲身体验了该技术的神奇,并且有义务将两年来的切身体会与医疗同仁分享.

    作者:翟凤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