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感染是影响母婴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的研究中.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宫内感染进行基因诊断,并逐步发展为新的定量PCR基因诊断技术.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研究活动性病毒感染所致的宫内感染,也可研究宫内感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也已应用在宫内感染的研究中,在研究中新的可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也不断被发现.
作者:董兆文;顾忠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妊娠成功的关键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在正常人类子宫内膜的表达呈周期性特征,主要受雌、孕激素调节,能在局部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和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容受性,胚胎的种植和发育密切相关.本文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它们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徐向荣;周馥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阴道冲洗这一行为在我国有增多的趋势,即缺少相关的临床研究.综述国外对于阴道冲洗与盆腔炎、性传播疾病、异位妊娠、宫颈癌、不孕及低出生体重的研究,以期医务工作者对这一行为的潜在危险性引起重视.
作者:周白;沙玉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沙眼衣原体(Ct)感染是当今世界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而疫苗在预防和控制Ct感染方面将是有效措施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细胞介导免疫是体内清除Ct的主要应答机制,动物实验也支持体液免疫抗Ct感染的可行性.本文从Ct的免疫清除机制和可能的靶抗原分析等角度,综述了目前抗Ct疫苗研制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探讨实施佳免疫路径和发展新型Ct疫苗的可能性等新进展.
作者:徐万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基因芯片是在承载基片上,通过微加工技术构建不同的基因片段阵列,可用于比较正常/病变组织或药物作用前后基因表达的变化,从而发现疾病相关基因作为药物靶标;亦可确立病原体,指导临床药物治疗.目前已用于感染性疾病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筛选、肿瘤药物靶标的确立、内分泌激素药物筛选及毒理学方面的研究.综述了基因芯片和药物筛选的概念、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成丽俊;赵白鸽;沙家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已明确,现更多研究着重其避孕作用,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是避孕的关键之一.本文简述近年来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方面的研究.着重从3大方面来讨论:①子宫内膜形态学方面,其中包括子宫内膜厚度、重度、血管、腺体和间质等;②雌孕激素受体变化;③对细胞因子及其他的影响.
作者:庄亚玲;黄丽丽;黄荷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瘦素(leptin)是近年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它除可调节机体脂肪贮存、能量代谢外,还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激素之一,对青春期的发育、生殖器官的成熟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董秀华;赵跃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综述类固醇5α-还原酶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进展.不仅已经发现5α-还原酶多种基因水平的缺陷与男性的外生殖器发育、前列腺疾病发生及生精功能密切相关,且发现其对女性生殖如分娩及多囊卵巢发生等也具有一定作用.另外,5α-还原酶可以调节皮肤中雄激素代谢情况从而影响痤疮、多毛症等发病.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具有重要的激素平衡调节功能,具有抗痫效应并且参与中枢性分化过程,甚至有人提出脑中存在第3种5α-还原酶.
作者:贾悦;崔毓桂;狄福松;王兴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染色体易位的携带者因其具有很高的生殖危险性,成为寻求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重要人群.而易位染色体减数分裂的特点决定了其分离产生的配子的多样性,给PGD造成困难.近年来各种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开发,使易位PGD变为可能,而比较基因组杂交和间期转换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染色体易位的PGD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刘群;朱桂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传统的内分泌机制外,内异症的发生似乎更与异位子宫内膜自分泌机制有关.这表现在异位内膜异常表达芳香化酶,不表达17β-羟甾脱氢酶-2,结果雌激素生成代谢增加,而雌激素分解代谢减少,在局部造成一个高水平的雌激素微环境,是导致内异症病理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东至;黄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是近年来有关细胞外基质研究中的热点,它们能降解绝大多数细胞外基质,在女性生殖生理及病理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者:王凌;濮德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SCSA)利用吖啶橙的异染性与专用软件计算机界面的流式细胞仪相结合,快速识别带有不正常染色质结构的精子.SCSA参数在预测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等辅助生殖技术的成败,比较密度梯度离心法、上游法、玻璃毛过滤及冷冻保存对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以及癌症患者治疗前、后生殖功能的评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宁;张黎;闫素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遗传因素是男性不育的主要病因之一,并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垂直传递给男性子代.相当数量的临床非特发性重度少精子或无精子患者有AZF缺失.与精子发生有关的基因大量集中在Y染色体长臂的AZF区.在男性不育临床有必要开展使用外周血细胞DNA的AZF检查.
作者:汪竞成;胡承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对哺乳动物精浆蛋白与精子成熟的相关性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中与精子运动相关蛋白有精浆精子活动抑制剂(SPMI),精液凝胶素-Ⅰ和Ⅱ(Sg-Ⅰ和Sg-Ⅱ),子宫珠蛋白(UG),转谷氨酰胺酶(TG),转铁蛋白,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LPI),α 2-巨球蛋白(α 2-M),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高分子量Zn结合蛋白(HMW),前列腺体等.与精子形态、获能、顶体反应及受精相关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BSP家族,caltrins,胰蛋白酶抑制剂(P12),抗凝集素样唾液酸蛋白,cathelicidin(hCAP-18),GP-83,新型纤维粘连蛋白Ⅱ型(Fn2),岩藻糖结合蛋白,金属蛋白酶-2(TIMP-2)等.对精浆中与精子成熟相关蛋白的研究在生殖和避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丁之德;吴明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技术解决了以往无法解决的由男方因素造成的不育,但由于男性不育的遗传缺陷,如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的发生率远高于表型正常的有生育能力的男子,尤其是性染色体的畸变率明显升高,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引进增加了这些遗传缺陷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因此,男性不育夫妇在进行助孕治疗前一定要做体细胞及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检查,必要时应做胚胎植入前的遗传学诊断和产前诊断.
作者:李娟;王克华;张琦;董云玲;孟祥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男子性功能障碍在临床常见,如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伴有性腺功能低减.所有主诉性功能障碍的男子应检查血睾酮水平,而促性腺激素测定有助于判断性腺功能低减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其它内分泌病因还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皮质激素增多症、高泌乳素血症、下丘脑-垂体肿瘤等,导致性功能障碍的机制除继发性腺功能低减外,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有血管、神经及其心理的变化.
作者:崔毓桂;王兴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