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Ⅱ型(IL-1R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细胞经过可溶性IL-1RⅡ或IL-1RⅡ重组腺病毒(rAd-RⅡ)作用12 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8的水平.另外应用二维电泳和质谱分析鉴定rad-RⅡ作用后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2.μg/mL的可溶性IL-1RⅡ显著抑制了内膜细胞IL-6和IL-8的分泌.rAd-RⅡ感染内膜细胞后IL-1β刺激IL-8的分泌比磷酸盐缓冲液(PBS)和LacZ重组腺病毒(rAd-LacZ)对照组显著降低,而IL-6表达无显著差异.二维电泳分析有62个差异蛋白点,质谱分析鉴定出34个差异蛋白,大多数蛋白和细胞代谢与增殖相关.结论:IL-1RⅡ能阻断IL-1β对内膜基质细胞的作用,可能为EMs治疗提供新策略.
作者:侯振;周静;马翔;樊璐;廖联明;刘嘉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研究发现,与传统的预测卵巢储备能力的指标,如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抑制素B(inhibin B,INH B)和基础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等相比,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作为评估卵巢储备能力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结局的指标,已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有助于指导生殖医生制定合理的促排卵用药方案和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的成功率及其预后.首先论述在人类ART中垂体降调节和控制性超排卵药物对AMH分泌功能的影响,其次比较AMH评估卵巢储备能力和IVF-ET结局的优越性,后评价AMH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n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的特殊应用价值.
作者:冯双苗;苏迎春;孙莹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卵巢储备功能与女性生育力息息相关.辅助生殖技术(ART)为越来越多不孕妇女解决了生育问题.影响ART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卵巢储备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卵巢储备的评估不仅能预测辅助生殖治疗的预后,而且对有效控制超排卵用药具有指导作用.卵巢储备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生活习惯、激素水平、抗苗勒管激素、卵巢形态及刺激试验等.
作者:刘阳;蔡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输卵管积水的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将影响治疗结果,患者的胚胎植入率和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增加.检索有关IVF-ET前对输卵管积水预处理方法的文献,分析对比常用的4种方法(输卵管切除术、结扎术,开窗术、抽吸术)的不足之处,着重介绍输卵管栓塞术的介入治疗.结论:IVF-ET前应用输卯管栓塞术对输卵管积水进行预处理,是一种创新性方法.其简便、安全、经济,对卵巢功能无影响,可显著增加临床妊娠率,并能杜绝输卵管妊娠的发生.
作者:李强;杨慧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辅助生殖中的黄体支持已成为绝大多数生殖中心人工助孕技术的常规步骤之一.在此阶段,诸如天然孕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的补充已经在各中心广泛应用,并证实能够提高临床妊娠率,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随着更多新药和新的给药方式的出现,有关黄体支持的讨论更热烈,黄体缺陷的理论依据仍未十分明确,药物及给药方式、用药时间的选择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而引入相关新药的临床有效性仍在观察之中.
作者:余蓉;赵军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抗苗勒管激素(AMH)是由睾丸未成熟的Sertoli细胞及卵巢生长卵泡的颗粒细胞分泌,参与生殖功能的调节.研究证明,血清AMH是很好的预测卵巢储备及卵巢反应性的指标,AMH能很好地预测IVF周期中未成熟卵母细胞数,其还可能预测受精率以及预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通过AMH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预测作用可对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制定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妊娠率,降低并发症危险因素.
作者:单湘婷;蔡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关键之一是采取佳的控制性超排卵(COH)治疗方案以获得数量适中、质优的卵子及胚胎.而控制性超排卵的效果又取决于卵巢的反应性.目前卵巢低反应临床周期取消率高及妊娠率低,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控制性超排卵治疗时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就卵巢低反应的可能病因、诊断标准、反应性预测和治疗前景综述.
作者:沈妮;刘雨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线粒体DNA含量、线粒体跨膜电位和线粒体的动态分布都与卵母细胞的成熟、受精及卵裂密切相关.年龄和饮食结构的原因可能损伤线粒体而间接影响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卵胞质移植、生殖泡移植、原核移植和线粒体移植,还有双丁酰环磷酸腺苷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线粒体DNA含量、改善了线粒体跨膜电位或线粒体动态分布能力,为提高卵母细胞的受精率及卵裂率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林跃;孙晓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是真核细胞将胞外信号转导至胞内引起细胞反应的一类重要信号系统.此通路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调控,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转化、凋亡及细胞问的功能同步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肥胖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是许多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脂肪细胞分化及其调控机制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脂肪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ERK1/2,JNK和p38 MAPK三条通路通过独立作用及复杂的协调作用,参与调控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各个环节,其调节作用具有多样性.
作者:赵芳;孙莹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以内分泌紊乱为主、多种代谢异常导致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PCOS患者双侧卵巢有大量窦卵泡存在,但是不能周期性产生成熟卵泡,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原发性、内在性卵泡生长异常可能是引起PCOS不排卵及临床内分泌改变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内在性的卵泡发育异常可能与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调控失常有关.通过对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研究,为PCOS病理机制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
作者:李慧蓉;魏兆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雌激素是生理性促泌乳因子之一,已逐渐注意到其在泌乳素瘤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雌激素可通过直接促进泌乳细胞增生或通过下调多巴胺的抑制作用改变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作用,并使原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失衡,诱导泌乳素瘤发生.就雌激素诱导泌乳素瘤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倪丽莉;朱依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宫内节育器(IUD),其通过每天释放小剂量的左炔诺孕酮至宫腔实现孕激素的非全身给药,从而开辟了在非避孕领域的许多新的应用.现就其在治疗月经过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腺肌症、激素替代治疗期间的子宫内膜保护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楚素伟;郎玉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辅助生殖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如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微测序技术、多重置换扩增等.这些方法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大大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减小误诊风险.同时,也有一些关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争议,如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以及对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远期安全性的担忧.就该领域一些新方法及其原理和争议等进行综述.
作者:李雷;金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在胚胎着床前对其遗传物质进行分析,结合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选择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的一门新兴的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在遗传病的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截至到2005年10月世界上已有1959例正常婴儿通过植入前诊断技术诞生.总结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步骤和各项技术,并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作者:蒲祥元;金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卵巢储备功能,又称卵巢储备(ovarian reserve),是指卵巢产生卵子数量和质量的潜能,间接反映卵巢的功能.据估计约10%的不孕妇女罹患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目前卵巢储备功能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它与辅助生殖技术(ART)时卵巢反应性的关系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与妊娠率、分娩率的相关性则研究较少,尚无公认的佳的卵巢储备检测方法,多项指标结合应用检测卵巢储备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探讨卵巢储备的检测方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对指导妇女在卵巢储备明显下降前受孕和治疗不孕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士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COC)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复方组成.临床用于健康育龄妇女的避孕已六十余年,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临床研究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世界上研究广泛、深入的药物之一.其避孕外效益经过长期广泛的研究,目前已多方面取得共识,并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
作者:韩字研;马黔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肾炎灵片是在传统中药基础上的创新药,是一个合理的雷公藤、黄芪复方配伍剂.观察肾炎灵片对普通Beagle犬的在体作用(3个月给药),为进一步长期毒性试验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资料.方法:根据肾炎灵临床治疗剂量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16只普通成年Beagle犬(雌雄各半)分低剂量(0.25 g/kg)、中剂量(1.00 g/kg)、高剂量(4.00g/kg)和对照(0.00g/kg)4组,给予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结束后麻醉取血,检查各主要脏器,并做病理观察.结果:实验动物治疗3个月后一般情况良好,无1例死亡,体质量和食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血液细胞学、生物化学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动物的心电图无异常变化.高剂量组雄性犬附睾精子计数减少.主要脏器组织学检查,质量系数无明显差异,高剂量组的雄性犬睾丸和附睾管腔内精子分布稀疏,数量减少.病理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肾炎灵片在0.25~4.00g/kg剂量内灌胃给药3个月,受试犬不产生明显的积蓄性毒性反应,但大剂量肾炎灵片有一定生殖毒性.
作者:柳于介;王振中;童建孙;高莉;杨明德;蔡瑞芬;贾悦;马鼎志;王兴海;崔毓桂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在哺乳类动物中,只有人类老年男性和老年雄性犬可自发发生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两者的发病机制相似.在对老年雄性犬BPH动物模型病理学和血生化分析基础上,研究犬BPH组织中雄激素(睾酮、双氢睾酮)水平、5α-还原酶活性.方法:选择6~13岁杂种老年雄性家犬,经肛门指检、直肠探头超声和手术直观下测量前列腺体积,后经病理确认7只BPH和5只无BPH老年雄性犬为实验对象.前列腺组织制备匀浆,放射免疫法测定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酶化学分析法测定5α-还原酶2个同功酶活性.结果:与无BPH犬相比,BPH犬血中睾酮及雌二醇(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组织中睾酮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氢睾酮水平升高(P<0.05),5α-还原酶Ⅱ型同功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自发性BPH犬前列腺组织中5α-还原酶活性升高,双氢睾酮积蓄,是人类BPH研究有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崔毓桂;华力新;王兴海;马鼎志;贾悦;蔡瑞芬;童建孙;杨明德;高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