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工业产品中都含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这一化学成分,近年来发现其对哺乳动物生殖系统有着严重的毒副作用,且在雄性和雌性的发育中均有表现.哺乳动物生殖系统发育涉及多种激素和基因的调节,而DEHP可对其中的某些关键性环节产生干扰作用.研究DEHP毒理的发生及作用机制,将对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婉格;王统菲;周任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宫内节育器(IUD)异位是放置IUD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子宫外异位较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高危因素包括子宫特殊的生理状态、形态异常、子宫疾病和服务提供者经验不足等.因IUD异位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且不具特异性,故临床上IUD异位的诊断以辅助检查为主,其中超声及X线平片(透视)简便、费用低、非创伤,均可作为IUD异位的常规诊断手段,联合使用效果更好.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CT)检查费用昂贵,可作为一种可选择的补充诊断方法.宫腹腔镜可在直视下精确定位,但不适合单纯进行诊断,更适于在诊断的同时,取出异位的IUD.综述IUD异位的辅助诊断方法,并概述产生异位的原因、临床表现及相关知识,旨在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对诊断IUD异位的准确性,促进妇女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作者:王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雄性哺乳动物的睾丸中,紧密连接是血睾屏障中的主要结构,为相邻Sertoli细胞之间的一种联系,并与基部外胞质特殊结构和细胞桥粒连接共同存在.血睾屏障在生理上将生精上皮分为两个腔室:基底小室和近腔小室.基底小室内主要有精原细胞和早期精母细胞,而近腔小室有精子发生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生精细胞.前细线期精母细胞为了能够进入近腔小室必须穿过血睾屏障,该过程涉及多种分子以及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分析目前与血睾屏障相关的细胞连接及连接蛋白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这些细胞连接及连接蛋白对前细线期精母细胞穿越血睾屏障过程的作用.
作者:薛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由促排卵导致的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主要与使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n)有关.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动物、不同的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方案来诱导OHSS的发生,在造模成功的基础上对卵巢的组织学改变、血激素水平、血管活性因子、卵巢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该病发生机制、防治措施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瑞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CSP)是罕见的异位妊娠形式之一,但随着全世界剖宫产的增加,诊断及报道越来越多.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避免子宫破裂及出血,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阴道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诊断的准确率很高.妊娠早期一旦确诊应立即终止妊娠,由于存在子宫破裂的风险,所以不主张进行期待疗法,甲氨蝶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对于是否会重复发生子宫瘢痕部位妊娠、发生子宫瘢痕部位妊娠与前次剖宫产间隔的时间以及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对发生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影响等问题还在探究之中,以期寻找主要致病因素、临床表现、佳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胚胎干细胞(ESC)是来源于囊胚内细胞团的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发育全能性等特点,可自发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肝脏细胞、胰腺细胞和心肌细胞等.在之前的诱导分化方案中,主要通过ESC形成拟胚体后,再进一步进行各种细胞的诱导分化,诱导分化效率较低.目前的研究表明,直接添加诱导因子能够使ESC直接分化成限定性内胚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诱导分化形成肝脏细胞,从而显著提高向肝脏细胞的诱导分化效率.通过鉴定限定性内胚层的表面标记因子SOX17和FOX2来评定限定性内胚层的诱导分化效率.但是,何种诱导因子的组合诱导分化效率高并接近人胚胎正常发育过程并不十分明确.
作者:孙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人类生殖周期以单卵泡发育排卵为特征,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垂体降调节控制性促排卵可以促使多个卵泡发育,获取更多卵母细胞,但因年龄增长、卵巢反应不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原因却无法避免卵泡生长发育的不同步现象.根据患者临床适应证选择合理的降调节促排卵方案,可以通过调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剂量和使用时间、辅助用药以及大卵泡穿刺等方式改善促排卵过程中卵泡发育不同步的现象,以期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作者:李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研究药物胎盘转运对妊娠期安全用药具有重要价值,很多体外实验技术相继展开应用于此.目前,用于研究药物胎盘转运的体外模型有3种,即保留胎盘整个器官的胎盘灌流模型、研究药物跨滋养层细胞转运的BeWo细胞模型、操作更为简便且妊娠各期胎盘组织均可利用的胎盘组织模型.运用适当的模型探讨胎盘调节药物的分布机制,对开发妊娠期用药及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安全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卵巢组织冷冻是保存女性生殖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近20年来,玻璃化冷冻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冷冻保存方法,在冷冻人类及动物的卵巢组织中取得了很大进步.相对于传统的程序化冷冻,玻璃化冷冻方法较简单,耗资少.然而,玻璃化冷冻法方案尚无与程序化冷冻方案一样的统一标准.综述国内外新型的玻璃化冷冻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冷冻方法.
作者:赵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SperMagic在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中对精子活力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2年6月进行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30例精子处理后添加SperMagic者为A组;40例精子处理后未添加SperMagic者为B组,比较2组精子活力和妊娠率差异.结果:A、B组年龄、不孕时间、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精子处理前后密度、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妊娠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有增高趋势.添加SperMagic后精子活力比精子处理后活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技术中,精子处理后添加SperMagic可以明显改善精子的活力.
作者:王雪梅;王兴玲;孙丽君;张霞;娄华;管一春;王婧彦;李真;张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系统性评价二甲双胍对体外受精(IVF)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医学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维普);PubMed、ProQust Medical Libraray (PML)、《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英文缩写FMJS)、读秀学术搜索(www.duxiu.com),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9种,检索时间从各刊建刊至2011年12月底.纳入二甲双胍对IVF中PCOS妇女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质量评价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共计6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二醇(E2)值、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周期取消率较低,妊娠率较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刺激时间、促性腺激素(Gn)总量、获卵数、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显著提高行IVF的PCOS患者的妊娠率,并可以减低OHSS的风险.
作者:肖劲松;陈双郧;张春莲;常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 R-γ)基因表达与不孕症及代谢综合征(MS)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MS未用药组27例,经饮食指导、加强锻炼及运用降脂、降糖药物等治疗后达标者为MS用药组13例,非MS正常体质量指数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竞争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3组妇女卵巢颗粒细胞中IRS-2、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促性腺激素(Gn)用量低于MS未用药组和MS用药组,MS未用药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二醇(E2)水平低于MS用药组和对照组,MS未用药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MS未用药组的获卵数、MⅡ期卵细胞数均少于其余2组.3组患者D3优质胚胎率、胚胎移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IRS-2、PPAR-γ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患者IRS-2、PPAR-γ mRNA的功能缺陷,导致局部存在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女性生殖功能降低.
作者:孙挺;李蓉;郝桂琴;耿岚;郭梁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效果.方法:2008年2月-2010年8月共146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治疗,术后电话随访妊娠情况.术后半年内未妊娠的112例患者中54例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电话随访其妊娠情况.结果:146例患者中宫腹腔镜联合术后妊娠46例(妊娠率36.22%),包括宫内妊娠40例,异位妊娠6例.术后随访0~6个月内妊娠34例,其中宫内妊娠30例,异位妊娠4例;7~12个月内妊娠11例,其中宫内妊娠9例,异位妊娠2例;12个月后妊娠1例,为宫内妊娠.54例患者IVF-ET后妊娠23例,其中宫内妊娠21例,异位妊娠2例.42例输卵管积水患者中,妊娠8例,其中宫内妊娠7例,异位妊娠1例.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对输卵管性不孕有一定的诊疗价值,术后半年内妊娠率高,半年之后妊娠率明显下降,术后半年内未妊娠或输卵管病变严重者建议尽早行IVF-ET助孕.
作者:苏丽霄;张梅;项云改;谭丽;张丹;李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黄体中期长方案垂体降调节中应用重组人黄体生成激素(r-hLH,Luveris)与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11月行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ET治疗的正常促性腺激素(Gn)水平患者28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加用外源性LH的不同分为HMG组和r-hLH组.其中HMG组共100个周期,r-hLH组共181个周期.比较2组在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内膜厚度、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和临床妊娠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HMG组总Gn刺激时间少于r-hLH组(P=0.049),前者hCG日雌二醇(E2)水平高于r-hLH组(P=0.033); HMG组OHSS发生率高于r-hLH组(P=0.016); HMG组受精率高于r-hLH组(P=0.000).2组在Gn总量、hCG日内膜厚度、获卵数、正常受精率、种植率、优良胚胎形成率以及临床妊娠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HMG相比,r-hLH可能具有更为安全的妊娠结局.
作者:王松;陈雷宁;全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14 d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和孕酮对妊娠早期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1月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554例患者胚胎移植后14 d的血清β-hCG和孕酮水平.根据早期妊娠结局的不同分为正常妊娠组(包括单胎和多胎组)、异常妊娠组(包括妊娠早期流产、异位妊娠、生化妊娠)及未妊娠组,比较各组β-hCG和孕酮的水平.结果:①ET 14 d正常妊娠组血清β-hCG高于妊娠早期流产组、异位妊娠组、生化妊娠组和未妊娠组,除妊娠早期流产组与异位妊娠组间血清β-hC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妊娠组血清孕酮高于异常妊娠组和未妊娠组(P<0.05);多胎妊娠组血清孕酮高于单胎妊娠组(P<0.05).③单次β-hCG> 197.27 IU/L时,正常妊娠的可能性为88.9%.β-hCG>613.94 IU/L,妊娠结局较好,但有多胎妊娠的可能.结论:ET 14 d血清β-hCG和孕酮可作为预测IVF-ET后早期妊娠结局的良好指标.
作者:李艳;项云改;张梅;马丽影;谭丽;赵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鞘脂类是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成分,其代谢产物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既可通过胞外受体途径又可作为胞内第二信使发挥重要的生理学功能,如调控细胞存活、生长、增殖和凋亡.S1P但抑制辐射、热刺激等诱发的卵巢、卵母细胞以及男性生殖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而且外源性S1P可减少早期胚胎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胚胎发育潜能.因此,S1P在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结局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耿旭景;郭磊;全松;李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雄激素受体(AR)基因上的2个三核苷酸多态性重复位点(CAG)n及(GGN)n的片段长度多态性的争议一直很多,多数研究显示,这2个位点的多态性与某些雄激素代谢紊乱相关的病理状态有关,但不同种族人群的研究结果差异也较大.介绍AR结构及功能、AR基因组学、AR基因多态性与某些疾病的相关性,如前列腺癌、男性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些疾病中的AR基因多态性与雄激素代谢紊乱相关.
作者:袁纯;刘嘉茵;崔毓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世界范围内,约10%~15%的育龄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困扰.自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ART)呈蓬勃发展之势,并由此引发相关领域在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快速进展.但至今,ART的成功率并不理想,且进步缓慢.探讨影响ART成功率的因素,并予以相应的改进,以改善ART成功率是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选择适宜的促排卵方案、深入研究导致不孕症的病因、降低ART的并发症,将有助于ART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作者:乔杰;李红真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