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刺五加总甙穴位贴敷疗法的抗睡眠剥夺作用,为研制一种适合于部队应用的外用抗睡眠剥夺制剂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小平台水环境法(flower pot technique)对大鼠进行连续96 h快速动眼相睡眠剥夺,以自制刺五加总甙复方制剂于神阙穴处贴敷,观察其对睡眠剥夺动物外观疲劳程度及血乳酸、皮质醇、睾酮等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96 h睡眠剥夺后,刺五加总甙穴位贴敷组大鼠外观疲劳程度较轻,血乳酸浓度(2.025±0.920)mmol@L-1低于对照组(4.855±0.769)mmol@L-1,血清睾酮含量(5.249±1.783)nmol@L-1高于对照组(3.061±2.003)nmol@L-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血清皮质醇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刺五加总甙穴位贴敷可减轻实验动物疲劳状态,调节机体应激反应水平,具有对抗睡眠剥夺所致疲劳的作用.
作者:李求实;王升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驻戈壁沙漠环境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干预,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驻戈壁沙漠环境某部队共201人为研究组,以驻平原某部队为对照组共136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以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18.4%的驻戈壁沙漠军人存在心理障碍,与对照组的(9.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CL-90测试表明,总分(149.76±43.80)高于对照组(135.94±40.78),(P<0.01).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躯体化及精神病性.社会支持量表总分(37.97±6.88)及主客观支持分[(8.51±3.10)、(20.99±4.72)]均低于对照组[(40.08±8.13),(9.28±3.37),(22.33±3.95),P<0.05,P<0.01];戈壁沙漠组EPQ各维度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以及神经质个性是影响驻戈壁沙漠军人心理卫生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部分驻戈壁沙漠军人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障碍.
作者:刘光雄;杨来启;张宏斌;胡淑芳;王晓峰;张彦;马文涛;吴兴曲;王蓉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研究长时间水面和水下航行对艇员心身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其特点,为提高长航艇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分水面舰艇组、核潜艇组,对照组包括岸勤组和中国军人常模.(2)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在长航前后对艇员进行测评和结果比较.结果:(1)个性特征:水面舰艇组航后内-外向得分较航前增高41.0%(P<0.05);核潜艇组航后内-外向得分较航前增高57.3%(P<0.01),并有精神质得分降低和掩饰倾向得分增高(P<0.05).(2)心身健康评分:与军人常模比较,水面舰艇组航后忧郁、焦虑因子分非常显著增高(P<0.01),核潜艇组航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因子分非常显著增高(P<0.01).(3)心理应激评分:水面舰艇组航后心理应激总分、负性情绪分、正性应对分增高(P<0.05),核潜艇组航后负性应对分增高(P<0.05),而心理应激总分、负性情绪分则非常显著增高(P<0.01).结论:水面舰艇及核潜艇长航两种特殊生活和作业环境均对艇员的心理卫生状态造成了明显影响,但两者导致的心理行为障碍特点和造成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程度有所不同.
作者:赵红;吴力克;梁冰;刘文;房芳;杨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武警新兵过劳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为部队选兵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武警某部2000年男性新兵805人,随访1年;对其体质、体能进行测量和评价,检出其中过劳性损伤病例93人,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结果:武警新兵过劳性损伤的累积发生率为8.5人次/100人年,占军事训练伤的77.7%.过劳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为训练中间无休息、应激性生活事件、缺乏体育活动和下肢损伤史.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OR值,分别为10.19、14.57、2.36、4.53.结论:在选兵时应选择身体素质好,剔除有下肢损伤史者.在训练中,及时与战士沟通了解情况,避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还要加强新兵的营养,减少过劳性损伤的发生.
作者:王心;单学娴;冯凯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使用活性污泥法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各排污单位治理与排放情况,并分析其对外环境的影响.方法:对使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5家排污单位进行现场监测与分析,根据国家水质测定标准方法(GB11914-89),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污染因子的化学需氧量(COD).结果:经统计分析,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达标率为93.3%,所选5家排污单位测定的COD值相差显著(P<0.05),而对所选取的采样时间上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活性污泥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特别是污染因子的COD效果好、结果稳定,对污水处理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对活性污泥排放应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其次应用该方法对污水处理厂工人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作者:刘慧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某试验部队战士自尊水平,并与心理健康、自我和谐性、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自尊(SES)、SCL-90、CSQ、SCCS量表,以团体测试方式,统一指导语,对220名战士进行测评.结果:战士的自尊总体水平为29.14±2.53.SES均分1年兵为28.81±3.22,与两年以上军龄者(30.11±2.78)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技能成绩好的战士31.57±3.12,与技能差的战士(28.10±4.32)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获得好评的战士31.31±4.02,与受过批评的战士(28.52±3.6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关系密切的战士30.97±3.34,与家庭关系紧张的战士(28.96±4.5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的对比研究可见,高自尊组SCL-90各因子分、SCCS中的不和谐性、刻板性、CSQ中的NC低于低自尊组,而SCCS中的灵活性、CSQ中的PC增高.相关分析显示,自尊与SCL-90各因子、CSQ中的不和谐性、刻板性及消极应对之间有显著负相关,与SCCS中的灵活性和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社会因素、家庭关系、自身能力、自我意识影响自尊,自尊水平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作用,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有关联.
作者:王鲁豫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工程部队某部伤残人员致残规律,为预防和降低工程作业中的致残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评残材料,统计1981~2000年间所有伤残人员在各种原因下致残率.结果:在638名伤残人员中,1~2年军龄的官兵致残率为55.80%,明显高于军龄3~4年和5年以上人员;从致残因素看,工程作业致残高,占伤残人数的52.04%,其中砸伤致残占工程作业伤残的59.64%;从致残人员看,战士多,占61.13%;从致残部位看,四肢高,占52.19%;从伤残等级看,三等甲级为41.85%,三等乙级占30.88%.结论:工程作业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必须加强工程部队施工安全防护措施,提高部队防护水平,保障施工作业官兵的身心健康.
作者:刘传瑞;刘德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新兵HBsAg携带情况,为新兵预防乙型肝炎和退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部1991~2000年度新兵HBsAg、ALT等项目进行检测,用ELISA法检测HBsAg,检测结果呈阳性者,再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测滴度和用ELISA法测HBeAg,ALT测定用赖氏法.结果:10年间共检测新兵25 330名,HBsAg的总检出阳性率为1.17%.不同征集地新兵的HBsAg阳性率山东籍低(0.60%),四川籍高(1.68%),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城镇籍新兵HBsAg阳性率为0.90%,低与农村籍1.26%的阳性率(P<0.05).入伍前为学生的新兵HBsAg阳性率(0.83%)与非学生的新兵(1.61%)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BsAg阳性新兵ALT异常率为17.85%,明显高于HBsAg阴性新兵(P<0.01);297名HBsAg阳性新兵HBeAg阳性率为50.17%.结论:经地方体检后的入伍新兵仍有一定比例的HBsAg携带者,且其中半数HBeAg同时阳性;建议改进征兵体检中的HBsAg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严格地方征兵时检测HBsAg,对新兵预防乙型肝炎采取必要措施.
作者:张玉军;伍佰玉;林荣莉;姜怀玉;杨怀芳;李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水面舰艇和核潜艇长航条件对艇员血清矿物元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艇员健康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水面舰艇组、核潜艇组和岸勤组(对照).Na、K检测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Ca、Mg、Zn、Fe、Cu、Mn、Mo和Cd、Pb、Al、Cr、Co.结果:水面舰艇组和核潜艇组航后艇员血清中的常量元素Mg均明显低于航前和岸勤组(P<0.05).水面舰艇组航后艇员血清中的微量元素Zn和Fe均较航前降低(P<0.05);核潜艇组航后艇员血清Zn较航前和岸勤组降低非常显著(P<0.01),血清Fe较航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Mn和血清Mo均较航前显著降低(P<0.05).水面舰艇组和核潜艇组航后血清中的有毒元素Cd、Pb、Al、Cr、Co较航前均有增高趋向.结论:长航对艇员血清矿物元素的水平产生明显影响,其中又以核潜艇长航的影响为著,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长航艇员体内元素代谢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并采取有力预防措施,确保长航艇员的健康和战斗力.
作者:吴力克;梁冰;杨朋;徐春红;赵红;房芳;吴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评价某部队二次加压供水卫生现状,为部队营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范春等人建立的二次加压供水卫生管理指数模型,采取整群调查的方法,对某部队15处二次加压供水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水样的采集、保存与检测均按照GB 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进行25项必测项目检验.评价标准按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JB 1100-91<军队营区集中式给水卫生管理规范>进行监督和评价.结果:某部队营区配水设备比较简陋,生活饮用水无净化消毒措施的有15处,占此次调查总数的100%;对二次加压供水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有9处,占60.00%;水箱周围环境差的有7处,占46.67%;水箱长期不清洗的有13处,占86.67%;二次加压供水设备年久失修,水质微生物指标长期超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26.67%,二次加压供水发生污染事故的可能性为31.30%.结论:加强部队营区二次加压供水卫生管理,安装操作简便、利于长期坚持使用的生活饮用水消毒设备十分必要.
作者:徐英杰;李玉萍;张健;韩兴罡;王辉;刘林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了使部队在驻训期间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官兵身体健康水平,保障部队驻训任务顺利完成.方法:随同部队一起野外训练,边保障,边体验,边总结海岛高温条件下的卫生保障工作经验.结果:针对野外驻训的特点,总结出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体会:(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是卫生防病的关键;(2)做好宣传教育是卫生防病的基础;(3)抓好环境卫生是卫生防病的条件;(4)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是卫生防病的保障.结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为部队在高温条件下海岛野外驻训中的卫生保障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刘德熙;朱献国;王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保障部队顺利完成野营驻训任务和确保官兵身体健康,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方法:针对部队驻区的特点和部队管理的实际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抓好市场检疫监督,严把采购供应关;抓好服务中心供应监督,把住验收供应关;做好输送卫生监督,把住输送卫生关;狠抓食品加工卫生监督,把住烹调关;搞好储存卫生监督,确保食品的食用质量.结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在野营驻训期间食品卫生监督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1)领导机关必需重视食品卫生监督工作;(2)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素质;(3)部队必须认真搞好食品卫生防护.通过上述措施,从根本上减少了发生食物中毒的可能性,确保了驻训官兵吃得安全、卫生、有营养,保证了部队战斗力.结论:经部队历年的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对部队野营训练时的卫生防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罗平;杨智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大型会议期间的卫生防疫保障任务.方法:领导主抓,加强教育,依法监督,落实制度,采取现场检查、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大型会议的防疫保障经验.结果:总结出以下4点做法与体会:(1)思想重视,密切协同是搞好会议卫生防疫保障的前提;(2)制定计划,精心准备是搞好会议卫生防疫保障的基础;(3)依法监督,落实制度是搞好会议卫生保障的关键;(4)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是搞好会议卫生防疫保障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做法使饮食、饮水检测合格率从64.4%提高到97.8%;环境检测合格率从83.3%提高到100%;各类服务人员的卫生行为养成率从75%提高到95%以上;未发生一例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卫生防疫保障任务.结论:这些做法对今后重大任务的卫生防疫保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房育玉;任春海;殷宏;刘金利;王现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军队医院如何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院预防工作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提高军队人员的整体健康水平.方法:通过查阅资料,系统分析并结合本院的实践提出自己的思考.结果:调查分析后指出当前军队医院工作中存在着观念滞后,管理缺乏力度和资金短缺以及预防功能不健全的问题,提出了转换工作模式,适应医学发展需要的思考:(1)军队医院应从单纯医疗服务转向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2)预防工作应从传染病转向兼顾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控制,(3)预防工作内涵应从医学科学扩大到包括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体系.结论:医学模式的转变,突出了预防工作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地位,军队医院必须加强预防工作的力度,才能做到保障有力,促进军队人员整体健康水平提高.
作者:乔剑;张素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解住院患者未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自身感染情况,我们对3 604例住院患者进行了HBV、HCV、HIV、梅毒螺旋体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程玉萍;王燕;鲁然;郭春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解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在新兵中的感染情况,掌握疫情,防止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流入部队,提高兵源质量,我们对某部1998~2000年度入伍的新兵进行了抗-HIV和HBsAg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忠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做好军队离休干部的卫生保健工作,对老干部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本所2002年度的体检结果,对83名老干部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赵峰;李冰清;梁国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某军校2000年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为了解社会化服务后食堂卫生状况,确保教职员工及学员身体健康,我们对该校4个食堂进行了卫生状况调查.
作者:黎露刚;唐庆;叶东;李锦华;王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们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比较分析了三种不同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成本与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张晓萍;邵捷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军训中伤病的发生,我们对军区所属驻军以上医院1995~2000年收治的因军事训练中造成的2 123例军人训练伤住院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隋艺;邢永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2002年2月1~21日,驻高寒地区某部暴发一起阿米巴痢疾.我们对暴发的主要原因、感染方式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了疾病的蔓延.报告如下.
作者:金兆清;李晋;刘长林;李启华;詹光友;王坤;夏永勤;华满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武警部队曾参加过各种不同类型灾难救援工作.为了研究部队在不同灾害救援行动中疾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防治灾害医学水平,有效控制救援部队官兵的发病率,我们对参加1998年张家口抗震救灾6 000名武警部队救援官兵的发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役兰;郑际峰;陈振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存环境中大的污染源.电磁辐射对人类生殖危害的影响,不仅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安宁,也涉及人类未来.本文就电磁辐射对妊娠及子代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研究资料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水明;王德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第14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于2002年7月7~12日在西班牙巴塞罗纳召开,总后卫生部组团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文根据多方面了解和交流的情况,简要概述了如下几个方面问题:(1)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从1981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起,20年来现已传入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感染人数超过6 000万人,死亡人数达2 500万人,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 390多万人,并且仍以每天感染1.4万人、死亡8 500人的速度快速蔓延,艾滋病已成为威协人类生命的第四杀手;其流行趋势在发达国家中已趋于稳定,重灾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感染者占全球总数的90%以上.(2)艾滋病防治研究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发病机理、临床治疗、新型药物、疫苗、病毒变异及毒种进化和疾病预后关系、免疫学动态变化及发病机理的信号传导、干预和预防等7个方面的研究概况.(3)加强军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艾滋病流行蔓延的严峻形势,警示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军队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努力探索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建立协调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施行管理;加强确认实验室建设,确保领先水平;抓好检测监控,防止传入传播;落实医疗保障,妥善治疗病人;分类宣传教育,增强自我防护.
作者:李建华;李鲁滨;王福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1995年美国两个研究小组同时发现庚型肝炎病毒(HGV),这一新型肝炎病毒名称:一谓HGV(庚型肝炎病毒),一谓GBV-C.自庚型肝炎病毒发现以来,各国学者纷纷进行深入研究,目前HGV/GBV-C已呈全球性分布.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庚型肝炎病毒学谈几点认识.主要内容包括:(1)HGV的发现和命名;(2)HGV的结构;(3)HGV的诊断检测;(4)HGV的传播;(5)HGV的临床学和预防学.
作者:刘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大鼠松果体中褪黑素(MT)的含量,以观察睡眠剥夺对MT分泌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只,置于睡眠剥夺装置中,适应1周后,随机分配为正常对照组和睡眠剥夺组,暴露72 h后,动物处死,取出松果体,采用HPLC测定松果体上清液中MT的含量.结果:建立了测定大鼠松果体中MT含量的HPLC法.在MT的含量为50~1 000pg范围内线性良好.MT的检测下限为10pg.精密度测定,其批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0%(n=10)和2.67%(n=8);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79%(n=7)和2.94%(n=8).结论:采用HPLC法测定MT,灵敏度较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方法.
作者:佘晓俊;韦京豫;李慧琴;陈良恩;吴铭权;郭长江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