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国际刊号:1004-6194
  • 国内刊号:12-1196/R
  • 影响因子:1.09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71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维普收录(中)
  • 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睡眠总时长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自我报告睡眠总时长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风险的关系,为MS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2015年于深圳市南山区开展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和“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1820名18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问卷均由通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询问填写,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吸烟状况、饮酒频率、业余时间体育锻炼情况、睡眠总时长以及既往疾病史等信息,进行身高、体重、腰围等体格检查和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测定.依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流行病学和预防专委会联合声明(JIS)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定义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MS诊断.根据自报睡眠总时长将研究对象分成3组,其中≤6.0 h/d组266名、6.1~8.0 h/d组1 288名和>8.0 h/d组167名.采用易侕软件version 2.14.9和R软件version 3.2.0软件进行x2检验,自我报告睡眠总时长与罹患MS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1 721名信息完善者,调查对象平均每天睡眠总时长为(7.36±1.00)h.24h睡眠总时长为≤6.0、6.1~8.0和>8.0 h的人群分别占总人群的15.46%、74.84%和9.70%.按照JIS和IDF诊断标准,MS患病率分别为31.49%和21.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45岁以下人群24 h睡眠总时长≤6.0h是MS(JIS)、MS(IDF)和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81 (95%CI:1.14~2.87),2.52(95%CI:1.52~4.20)和2.35(95%CI:1.42~3.87),45岁以上人群未发现这种相关性;未发现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总时长>8.0 h/d与罹患MS风险之间的关联.结论 45岁以下人群24h睡眠总时长≤6.0h与MS相关,睡眠总时长≤6.0h可能是其发生MS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娟;曾志伟;王长义;马剑平;张敏;张春惠;张竞文;张媞;郝丽萍;彭晓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北京市老年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北京市老年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60~79岁常住居民1 880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慢性病患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Hcy、叶酸、肌酐、尿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M-W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K-W检验)、趋势x2检验和x2检验,并构建复杂样本的一般线性模型.结果 有效样本量为1 776人,北京市老年人叶酸、肌酐和尿酸的加权平均水平分别为7.46、63.03和321.62 μmol/L,TC、LDL-C、TG和HDL-C的加权平均水平分别为4.79、2.77、1.34和1.36 mmol/L,加权吸烟率为20.75%.Hcy中位数为14.70 μmol/L,加权后的中位数为14.90 μmol/L,男性(17.00μmol/L)高于女性(13.50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病率为39.08%,HHcy加权患病率为41.29%,男性(58.26%)明显高于女性(2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年龄增加,HHcy的患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HHcy患病率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区和郊区老年人群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cy患者中,知晓自己患HHcy者仅占0.57%.复杂样本的一般线性模型结果显示,Hey水平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叶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与年龄、男性、现在吸烟和肌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 北京市老年人Hcy水平和HHcy患病率均较高,建议应定期检测Hcy水平,控制叶酸和肌酐在正常水平,吸烟者应戒烟,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作者:马爱娟;董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河车大造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河车大造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为COPD稳定期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绍兴市立医院)呼吸二科门诊收治的94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对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河车大造胶囊治疗,均连续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纤维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和MMP-9/TIMP-1]水平,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62%,44/47)高于对照组(78.72%,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IL-6、IL-1β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CRP、IL-6、IL-1β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FEV1、FEV1%和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河车大造胶囊能降低COPD稳定期患者炎症因子和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永兴;杨剑烨;陶学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自我调节疲劳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自我调节疲劳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内科连续招募冠心病患者27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RF-S)、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为(75.85±11.62)分,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冠心病患者自我调节疲劳评分为(46.19±5.64)分,处于自我调节疲劳状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自我管理行为总分高于男性;≥60岁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低年龄患者;大专或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居住在城市或城市近郊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均高于农村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与自我调节疲劳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症以及行为控制维度得分对自我管理总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有待提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症以及自我调节疲劳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作者:高倩;李晓敏;孙王乐贤;刘海宁;杜玉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对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程度判定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白细胞(WBC)计数对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判定及预后评估的价值,为DFI病情的早期判断及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宁波市中医院外科和内分泌科就诊后住院治疗且符合DFI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按DFI程度不同,分为轻、中、重度3组;依据病程中有无合并骨髓炎,分为骨髓炎和非骨髓炎组;依据预后不同,分为截趾组和非截趾组.患者于住院当日(基线)抽取静脉血,行WBC计数和CRP水平测定;同步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CT水平,比较各组间基线时WBC计数、CRP和PCT水平的差异.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x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DFI患者发生截趾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WBC计数、CRP和PCT水平对截趾的预测效力.结果 随着感染程度的加重,DFI患者血清WBC计数、CRP和PCT水平逐渐升高,轻、中、重度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骨髓炎组血清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骨髓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截趾组患者更易发生肢体缺血、深部溃疡和骨髓炎;与非截趾组比较,截趾组患者血清WBC计数、CRP和PCT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肢体缺血(OR=8.348,95%CI:1.634~42.684)、骨髓炎(OR=9.362,95%CI:1.825~46.312)、基线PCT水平(OR=6.524,95%CI:1.754~22.645)和CRP水平(OR=4.412,95%CI:1.292~13.892)是患者截趾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和CRP水平预测患者截趾的AUC依次为0.892和0.852(P<0.01).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WBC计数、CRP和PCT水平有助于判断DFI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基线血清PCT水平对截趾的预测价值优于CRP.在临床工作中,医师需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指标评估DFI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采取综合治疗,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超;赵金峰;张言涛;陈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因素,为预防DPN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17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合并周围神经病变105例(DPN组),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71例(非DPN组).比较两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吸烟比例、BMI、血压和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构成、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PN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和HOMA-IR均明显高于非DPN组,FINS明显低于非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病程(OR=3.056)、HbA1C(OR=1.360)、FINS(OR=0.717)和HOMA-IR (OR=1.920)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DPN的发生.

    作者:王娟;赵建勇;童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的治疗效果,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常规组,每组61例.常规组患者生活习惯不变,不予以任何运动训练,而运动组患者则接受为期7周的中等强度有氧训练,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动态血压、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试验前,两组患者动态血压、血浆内皮素和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7周的训练后,运动组患者的动态血压、血浆内皮素及NO水平均明显低于试验前,且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自身内分泌功能,在降低动态血压的同时,还能够调节血浆内皮素及NO水平,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在患者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应用和借鉴力度.

    作者:沈志涛;张健;张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7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联合治疗组(44例).对照组应用曲美他嗪治疗,联合治疗组应用曲美他嗪+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各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T细胞亚群各指标[调节性T细胞(Treg)、CD4+]和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79.07%,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各指标、T细胞亚群指标和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LVESD及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Treg及CD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可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水平,增强机体免疫,有助于其心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杨俐;黄珍伦;刘勤;韩宪忠;黄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称“亚甲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和叶酸(FA)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以期能够提供临床上早期发现娠期亚甲减的依据,及时给予治疗.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妊娠期亚甲减的80例孕妇作为亚甲减组,选取该院同期行孕期检查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孕妇血清FA、维生素B12、Hcy水平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孕妇年龄、体质指数、孕期比例、收缩压和舒张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减组及对照组孕妇血清FA水平分别为(9.62±3.97)、(12.37±4.25) ng/ml,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401.55±101.74)、(446.82±98.28) pg/ml,Hcy水平分别为(9.82±2.07)、(7.64±2.31) μmol/L,两组FA、维生素B12和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亚甲减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与维生素B12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223),与Hcy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0.471),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Hcy与TSH呈明显的正相关(r=0.354),与FT4、FT3均呈负相关(r=-0.268、-0.271),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妊娠期亚甲减孕妇应及时补充FA及维生素B12,关注FA、维生素B12及Hcy水平的变化.

    作者:唐禹馨;吕芸;丁海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宁海县不同地域人群糖尿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 了解宁海县不同地域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布特征,为宁海县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3 210例宁海县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其中城关居民715人、沿海居民1413人、山区居民1 082人.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比较宁海县不同地域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布差异,采用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法进行风险评分.用SPSS 24.0软件进行x2检验、趋势x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宁海县城关、沿海和山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3.99%、7.29%和7.84%,糖尿病风险评分分别为(5.10±3.63)、(5.41±3.66)和(5.98±3.43)分.城关地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平均每日静态行为时间高于沿海和山区居民,谷薯类饮食频率低于沿海和山区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沿海地区男性有害饮酒率高于城关和山区,牛奶摄入频率低于城关和山区,女性中心性肥胖率高于城关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山区居民糖尿病患病风险、男性吸烟率高于城关和沿海,平均每日身体活动时间、新鲜绿色蔬菜摄入频率低于城关和沿海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城关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山区居民糖尿病患病风险高,要重点关注与干预,应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监测和体检,针对不同地域危险因素特征做好精准化预防.

    作者:王惠琴;陈荣;周伟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遵义市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现况及其相关性

    目的 探讨遵义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选取已确诊且居住于遵义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5例作为病例组,通过宣传招募1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定调查对象的生活质量.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Stroop测验调查对象的认知功能状况.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数据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病例组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觉、自身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CST测验结果显示,病例组的正确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完成测验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错误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troop错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生活质量各领域与WCST正确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完成测验用时以及Stroop正确数和错误数均未发现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与认知功能未见相关性.

    作者:曹家艳;王来利;向玉林;杨云亮;李泽琼;郭黄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城市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大量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所造成的重大疾病负担和风险因素的证据,且人们普遍认为,NCD所造成的不断增长的疾病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宏观驱动因素的结果[1],例如城市化,这里的城市化是指一个社会经济动态转化的过程,包括人口、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文化等诸方面向现代城市特征的转变,本文所述的城市化包含城镇化,城镇化与城市化虽形式有别但本质相同,在英文中统称urbanization.虽然城市化可以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促进健康,但早已有研究强调了城市化在提高NCD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方面可能起到一系列作用[2],换言之,城市化对NCD的影响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议题.

    作者:李哲;刘剑君;韩晓燕;么鸿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07-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2007-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7-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常住人口死因监测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计算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等.结果 2007-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恶性肿瘤年平均死亡率为135.55/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死亡率为163.31/10万,女性死亡率为107.30/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岁以下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较低,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50岁开始死亡率上升幅度较大,5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高.2007-2017年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中肺癌位于第1位,其次为肝癌,食管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以及胃癌,上述5种恶性肿瘤死亡例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1.69%.结论 恶性肿瘤是导致北京市昌平区居民死亡的重要死因,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

    作者:邢卫东;王靓洁;王秀云;解春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居民死因分析

    目的 了解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居民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居民期望寿命损失的主要死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疾病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7年滨海新区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根本死因进行分类和编码,采用我国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标化死亡率,利用SAS 8.1、DeathReg 2005软件及预期寿命管理系统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在565.58/10万~625.83/10万之间波动,平均粗死亡率为605.58/10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P<0.01).5年间,男性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粗死亡率呈升高趋势(P<0.01).15~44岁青壮年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Z=-3.25,P<0.01),其他年龄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组(45岁及以上年龄组),占所有死亡的95.15%.死因前3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平均粗死亡率分别为186.74/10万、169.26/10万和118.01/10万,占全部死亡的78.22%.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5,P<0.01).去死因期望寿命增加前3位的疾病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依次增加5.13、3.63和2.44岁.结论 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是滨海新区居民的3大死因,也是造成滨海新区居民期望寿命损失主要的3类疾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

    作者:贾翠;宋富军;王亭;倪明;田薇;齐秀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15与2017年天津市河西区15~69岁居民健康素养比较

    目的 了解天津市河西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河西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5和2017年分别抽取河西区15~69岁常住居民255和240名,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统一编订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2015和2017年天津市河西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12.5%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P<0.05).健康素养水平的3个方面调查结果比较显示,2015和2017年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具备基本技能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24.2%)高于2015年(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类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比较显示,2017年具备科学健康观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48.8%)高于2015年(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5类健康问题调查结果两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7年河西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2015年有所提升,还应在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传染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等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全面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作者:张璐;訾桂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金华市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金华市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为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金华市纳入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3 3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第1次随访和后1次随访的信息,比较血糖和血压的控制情况、低血糖的发生情况、足背动脉搏动触及情况、体格检查情况、生活方式情况及服药情况等.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和x2检验.结果 社区糖尿病规范化管理后,糖尿病患者强化管理率(30.73%)、血糖控制率(77.49%)和血压控制率(52.42%)较规范管理前明显提高(分别为25.25%、66.56%和47.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管理后低血糖发生率(0.53%)和空腹血糖水平[(6.79±2.21) mmol/L]较规范化管理前[分别为7.42%和(7.04±1.56) mmol/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化管理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服药依从性、餐后血糖水平、随机血糖水平、足背动脉搏动触及情况、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变化情况,超重、肥胖率和生活方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血糖控制率,对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小红;陈左霞;徐则林;王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代餐饮食主导的生活方式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代餐饮食主导的生活方式管理对2型糖尿病防治的效果,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探索简便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于2017年3-8月选取132例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6例,干预42 d.干预组给予代餐包辅以个性化餐单、有氧运动、一对一健康指导的综合干预手段进行干预;对照组予以传统的糖尿病饮食兼有氧运动并根据病情予以降糖药物.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第16天停药减药情况及体重、身体脂肪率(简称体脂率)、体质指数(BMI)、内脏脂肪率(简称内脂率)、腰围,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情况.用SPSS 22.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干预期间,干预组停药、减药率为90.9%(60/66),对照组无停药减药者.干预前,两组患者体脂率、TG、TC、HDL-C、LDL-C、FPG、FINS、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体重、内脂率、腰围、BMI、HOMA-IR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体重、BMI、腰围、体脂率和内脂率均较干预前下降,对照组仅BMI、体脂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FPG、FINS、HOMA-IR、HbA1C、TG、TC和LDL-C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HDL-C水平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仅TC水平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FINS、HOMA-IR、HbA1C、TG、TC和LDL-C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体重、BMI、腰围、体脂率、内脂率、TG、TC、LDL-C、HDL-C、FPG、FINS、HbA1C、HOMA-IR差值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两组各有3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代餐饮食主导的生活方式管理可以有效减重、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并可在干预期间停药或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

    作者:张倩;张永莉;逯明福;杜彩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房颤患者的脑血管功能变化特征及脑卒中风险分析

    目的 研究房颤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和脑卒中发病风险,为脑卒中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4月至2004年12月上海市奉贤区光明社区、钱桥社区建立的10 565例脑卒中危险因素队列人群中基线调查时明确诊断的99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以1∶2的比例在队列研究人群中随机选择年龄、性别一致的198例无房颤者作为对照组,由课题组心内科医师和经过专门培训的2名技师进行心电图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检测,比较两组调查对象CVHI的差异,评估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作为预测因子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分析危险因素与疾病病因学联系,计算房颤组与对照组脑卒中发病率的比值(RR值).结果 房颤组脑血管功能平均积分值为(64.59±31.77)分,低于对照组[(74.98±28.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组和对照组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低于佳截断点(75分)的比例分别为55.6%和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组左侧大流速,右侧平均流速、大流速、小流速、舒张压与临界压差值低于对照组,右侧外周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脑血管功能积分值降低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有显著的病因学联系,RR值为3.96,95%CI:1.09~14.30,其作用强度明显高于房颤病史(RR=2.00,95%CI:0.66~6.04).结论 房颤患者有明显的脑血管功能损害,脑血管功能积分值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比房颤病史更强.

    作者:郭吉平;曹奕丰;杨永举;王艳;黄久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对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的影响

    目的 了解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对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利用2016年重庆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比较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4种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2016年非示范区报告死亡率(783.79/10万)高于示范区(704.2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09,P<0.01).非示范区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率(636.85/10万)高于示范区(588.0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5,P<0.01).非示范区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17.18%)高于示范区(1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98,P<0.01),非示范区的恶性肿瘤早死概率与示范区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早死概率(6.88%、2.25%和0.52%)均高于示范区(5.65%、2.04%和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2.71,29.28和42.43,P<0.01).结论 重庆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低于非示范区,示范区建设对降低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有积极的影响,应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

    作者:丁贤彬;唐文革;毛德强;焦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德清县农村社区糖调节异常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

    目的 构建农村社区糖调节异常(IGR)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T2DM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估工具.方法 收集2006-2014年浙江德清县农村社区28 251名非糖尿病成人健康数据,筛选出基线调查中5 656例IGR作为本研究队列人群,并按2:1随机分为建模队列(n=3 803)和验证队列(n=1 853).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基于建模队列采用Cox回归分析筛查T2DM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根据纳入模型的危险因素系数β建立风险评分表,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在验证队列中进一步验证,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 终纳入模型的变量有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史、蔬菜摄入量和食物偏好.建模队列的AUC=0.71 (95%CI:0.66~0.77),验证队列的AUC=0.65(95%CI:0.58~0.73).风险评分提示,总评分≥5分的对象发展为T2DM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所构建的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在农村社区IGR人群中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而且简单、使用方便,具备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芸;叶雷;肖霜;张一鸣;董晓莲;王学才;王娜;姜庆五;付朝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PR间期延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PR间期延长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发现DR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于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797例为研究对象.用免散瞳的眼底摄像技术对DR进行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组539例、有视网膜病变(DR)组258例.进行心电图检测得到PR间期,测量血压、血糖和血脂等.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PR间期、D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分析,PR间期、DR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2DM患者的PR间期均值为(162.90±22.25)ms,其中DR组患者PR间期的平均长度为(170.08±23.78) ms,显著高于NDR组[(157.11±19.08)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间期与DR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2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163 ms的T2DM患者是PR≤163 ms的患者患DR风险的2.071倍(OR=2.071,95%CI:1.477~2.905,P<0.01);PR>200ms的T2DM患者是PR≤200 ms的患者患DR风险的4.060倍(OR=4.060,95%CI:1.653~9.972,P<0.01).结论 心电图PR间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相关性,应提醒PR间期显著延长的患者进行DR筛查.

    作者:张艺;李西红;邹健;王述进;黎国红;翟佳佳;李泽平;李晓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支气管舒张试验适应证探讨

    目的 探讨有咳嗽、咳痰和活动气短呼吸道症状,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患者选择支气管舒张试验的肺功能适应证指标,以利于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和诊断慢阻肺.方法 选取2015年2月1日至12月2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有咳嗽、咳痰、活动气短症状,疑为慢阻肺的3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基础肺功能测定及支气管舒张试验.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70%作为慢阻肺持续气流受限的标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况等,并进行慢阻肺患者气流受限的肺功能分级.用SPSS 20.0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以舒张试验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70.0%和FEV1/FVC<70%分别作为舒张试验适应证指标,评价诊断慢阻肺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可靠性.结果 137例患者诊断为慢阻肺,其余256例患者为非慢阻肺.慢阻肺患者中气流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受限者分别为30例(21.8%)、79例(57.7%)、19例(13.9%)和9例(6.6%).支气管舒张试验前,慢阻肺组FEV1%<70%的患者有100例(73.0%),非慢阻肺组有26例(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阻肺组FEV1/FVC<70%的患者有133例(97.1%),非慢阻肺组有22例(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气管舒张试验前,FEV1%<70%和FEV1/FVC<70%为舒张试验适应证的灵敏度分别为73.0%和97.1%,特异度分别为89.8%和9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当患者有咳嗽、咳痰、活动气短呼吸道症状,疑为慢阻肺行基础肺功能检查时,FEV/FVC<70%可以做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适应证.

    作者:张荣葆;魏敬安;陈清;改军;王妍;刘栋;何权瀛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