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在老年人中开展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改善便秘的方法,为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相关干预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专科医院收集老年便秘患者,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在试验组进行定量增加膳食纤维的干预,对照组食用安慰剂.应用SPSS11.5软件分析自身前后及组间便秘程度的改善.结果试验组自身前后的排便次数、排便状况、粪便性状均改变(P<0.01);试食后组间的排便次数、排便状况、粪便性状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通过定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达到改善老年人便秘的作用.
作者:顾清;郑文龙;杨溢;李静;吴彤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河南省2004年中国国际戒烟竞赛的效果.方法戒烟竞赛开展1个月后,对来自17个省辖市的7 378名参赛者进行系统抽样,共抽取936名参赛人员,通过电话或面谈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1个月戒烟率为53.0%;没有戒烟的人中,平均每日吸烟量由原先的18支/d降至为8支/d(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戒烟态度、参赛目标、使用特别戒烟方法与终戒烟效果有关,而参赛目标对戒烟成功与否影响大(P<0.001),其次是戒烟态度(P=0.0042).结论戒烟竞赛的效果令人满意.通过营造全方位的戒烟氛围,戒烟竞赛使多种戒烟方法得以综合运用.
作者:张联;周刚;王卫峰;冯石献;王盟;张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上海城区40岁以上女性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区40岁以上1 840名女性应用外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非优势侧前臂远端骨密度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体重、月经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育次数、母乳喂养子女数、母乳平均喂养月数、绝经年龄、绝经年数、喝牛奶习惯、母亲骨折史、本人骨折史、哮喘史、高血压史均与骨密度值有关.结论年龄、低体重、绝经、月经初潮年龄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敏;李德禄;郁泉珍;冯晓刚;潘起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广西城市居民冠心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7 806人,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测定生化指标等方法收集资料;对其中的43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x2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x2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有家族史、高血压史、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年龄及职业.其中男性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史、冠心病家族史、年龄、TG及职业;女性有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家族史、TG、HDL及职业;<65岁组危险因素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史、TG及职业;而≥65岁有高血压史、TG、冠心病家族史、HDL及职业.结论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TG、HDL、职业、年龄是广西城市居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云;韦波;陈娜萦;蒙晓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频发TI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照组仅用扩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频发TIA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志云;刘国萍;叶文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葡多酚(GPC)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14名健康女性的外周血,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一次性照射.设高、低剂量GPC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在培养24、48、72 h后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率、增殖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指标.结果照射后48h,阳性对照组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和增殖活性分别为(45.19±4.80)%和0.66±0.03;高剂量GPC组则为(36.26±6.77)%和0.86±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PC可降低X射线对淋巴细胞损伤的程度,对淋巴细胞辐射损伤有良好防护作用.
作者:刘玉娟;钟进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疾病死因监测报告系统常住人口死亡年报表.死亡原因由死者生前就诊医疗机构医生填报北京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医院专职人员定期收集核实上报.为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人员向死者医疗机构或家属逐一核实,年终订正.人口资料由北京市公安朝阳分局提供.计算标准化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作者:徐晓莉;王翔军;张洪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绝大多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近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胆红素可以通过防止脂质和脂蛋白被氧化,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笔者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胆红素浓度及血脂、载脂蛋白的变化,了解血胆红素浓度与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及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与社会加快发展、人类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时代.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由各种自然、社会因素及人类生活方式、生产行为影响人群健康甚至造成死亡的各类卫生与健康问题,都属于公共卫生问题的范畴.伴随工业化、环境污染、人口老化、生活节奏加快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吸烟、酗酒、吸毒,饮食无节制,缺乏体育运动,精神压力等不良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影响的日益加重,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肺心病、肿瘤、糖尿病等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伤害,正大幅度上升[1].目前,这些疾病已构成城市地区全部死因的80%以上,农村地区的70%以上[2].由此可见,21世纪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将是环境恶化、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作者:孙雯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的疾病之一.探讨影响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索社区干预的对策,降低心脑血管病对生命和健康的危害,已成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内容.笔者于2002年8-10月对枣庄市城乡社区人群进行了心脑血管病入户问卷调查,对有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为社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路开顺;李祖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社区卫生服务提倡建立新型的医患,用健康教育吸引居民,用慢性病管理管住居民,用优质服务留住居民.全科医生必须转变、更新自己的观念,做一名能防治结合的医生,要做到技术服务与知识服务并重,健康教育是好的切入点.
作者:唐国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估计有50%归因于行为危险因素.20世纪90年代,北京近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迅速上升至城区水平,1996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超过城市30%.慢性病已成为北京农村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改变人们的不健康的行为对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2年3-4月开展农村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行为及危险因素的调查,以了解农村慢性病患病和危险因素状况,推进农村慢性病防治工作.
作者:邓利群;左惠娟;姚崇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糖尿病(DM)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3位慢性病,DM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在我国,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DM患者逐年增多,目前已经达到3 000万左右.据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2000年统计调查,本市的中老年人群DM患病率已达9.74%,糖耐量受损(IGT)的患病率已达11%.针对本市DM日益上升的趋势,笔者进行了克拉玛依市DM三级防治相关课题的研究,旨在发现血糖异常者,并建档,干预治疗,归口管理.
作者:吴胜利;李农;高晖;黄雪芳;谢爱霞;伊力哈木;李铁军;张明涛;阿丽同古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高血压是我国老年人患病率高的疾病,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已跃居我国人口死因第1位.为了解常熟市老年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血压患病率和并发症,笔者于2000年6月进行了高血压患病调查.
作者:李建清;孙国祥;徐敏皋;周正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吸烟危害是当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有11亿吸烟者,每年导致近500万人死亡.我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量大的国家,分别占全球1/3以上.目前,全国约有3.5亿吸烟者,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近100万,占全部死亡的12%,预计在203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至33%.
作者:姜垣;魏小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肺部周围性肿块,在临床上诊断其性质相对困难,笔者应用CT引导下行经皮肺活检术,诊断其性质,取得较好的结果.
作者:栾念旭;朱向宁;谭恩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左心室假腱索常不被临床医师重视.笔者于1998-2003年采用超声心动图确认了398例左心室假腱索,并对其进行了观察.
作者:秦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主要缩血管因子--内皮素(endothelin,ET)与内皮衍生舒血管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维持血管基础张力的主要血管活性物质.ET、NO合成、释放失衡直接影响血管的基础张力、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等,所以ET、NO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王秀红;路方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