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骨密度(BMD)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为T2DM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2例T2DM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达美康、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健康教育,二甲双胍组加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测定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IC)、脂联素(APN)、瘦素(LE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第1-4腰椎(L1-4)及左股骨颈BMD.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同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参考数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FPG、HbAI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BMI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二甲双胍组APN、IGF-1、L1-4及左股骨颈BMD均升高,TNF-α、IL-6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后LE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L1-4及左股骨颈BMD与APN、IGF-1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3、0.326、0.291和0.314,P<0.05),与LEP、TNF-α和IL-6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1、-0.338、-0.298、-0.371、-0.364、和-0.299,P<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以通过纠正相关细胞因子紊乱,从而改善T2DM伴高血压患者的BMD,可能具有降低T2DM伴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作者:宋美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西城乡居民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和控制的现状及变化情况,为制定和完善高血压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2013年广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专项调查数据资料,加权后采用x2检验比较分析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治疗控制率及其变化情况.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组间比较用x2检验.结果 2013年广西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3.1%,农村(24.3%)高于城市(20.6%),男性(24.9%)高于女性(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010年高血压患病率(22.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P>0.05).2013年广西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分别为30.4%、19.6%,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学意义(x2值分别为91.86、42.04,P<0.01),知晓率、治疗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30、79.71,P<0.01),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与2010年高血压知晓率(26.6%)相比,2013年高血压知晓率(30.4%)明显提高(x2=5.50,P<0.05).2013年广西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控制率、治疗控制率分别为8.4%、27.8%,城市控制率、治疗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农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结论 广西城乡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有所提高,但是治疗率和控制率没有明显改善,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控制率.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及落实重点人群高血压健康教育及干预管理.
作者:黄颖;杨虹;罗水英;毛玮;许晶晶;秦秋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椎体楔形变与骨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其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行骨密度、膝关节X线片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的53例绝经女性患者为PMOP组,51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女性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椎体楔形变程度、骨密度和Cobb角,同时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及空腹晨尿,测定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的血清水平.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Peamo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MOP的影响因素.结果 PMOP组T11~L2的椎体Cobb角[(6.35±1.02)、(5.47±0.93)、(5.09±0.89)和(4.32±0.63)度]与TL Cobb角度数[(8.94±1.67)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3±0.46)、(1.87±0.67)、(2.11±0.57)、(1.75±0.53)和(3.82±0.73)度],骨密度(BMD)[(0.713±0.103) g/cm2]和骨矿含量(BMC)[(38.24-±6.33)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23±0.125)g/cm2和(44.53±7.06)g],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21.66±3.51) μg/L]、骨钙素(BGP)[(4.26±0.86) μg/L]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31±4.01)和(6.38±1.06) μg/L],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8.33±1.02) U/L]水平高于对照组f(6.34±0.76)U/L],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 x)[(73.52±11.30) nmol/L BCE/mmol/L Cr]水平高于对照组[(51.33±8.24) nmol/L BCE/mmol/L 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MOP患者的BMD、BMC、血清B-ALP、BGP水平与TLCobb角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9、-0.735、-0.876和-0.725,P<0.05),血清TRACP-5b水平与尿NT x水平和TL Cobb角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4、0.817,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ALP、TRACP-5b是PMOP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3.14、0.81).结论 PMOP患者的骨生化指标能够预测椎体楔形变程度,尤其是血清B-ALP、TRACP-5b水平,可为其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朱东;王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不同用药时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为临床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人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6例,观察A组67例和观察B组67例,对照组每日晨起7:00-8:00顿服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观察A组每日晨起7:00-8:00顿服氨氯地平,晚间19:00-20:00顿服厄贝沙坦,观察B组每日晨起7:00-8:00顿服厄贝沙坦,晚间19:00-20:00顿服氨氯地平,3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3组患者均测量24 h动态血压,记录3组患者24 h、白天、夜间舒张压和收缩压(24 h DBP和24 h SBP、dDBP和dSBP、nDBP和nSBP),计算24 h、白天、夜间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标准差(24 h DSD和24 h SSD、dDSD和dSSD、nDSD和nSSD),比较3组的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阳性发生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各血压值(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和n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血压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A组和观察B组患者24 h SBP、dSBP和nS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之间各血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各血压变异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A组和观察B组24 h DSD、24 h SSD、dDSD、dSSD和nSS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血压晨峰阳性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A组和观察B组血压晨峰阳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晚分服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并可显著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阳性发生率.
作者:李淑华;蔡书雄;刘月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指导T2DM患者控制血糖和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86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进一步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糖尿病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组),另选取在该院门诊体检的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量调查对象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m)、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两变量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T2DM组、NPDR组、PDR组的FPG、HbAI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TBIL、DBIL、IBI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组比较,NPDR组、PDR组FPG、HbAIC水平明显升高,TBIL、DBIL、IBI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PDR组比较,PDR组FPG、HbA1c水平明显升高,TBIL、DBIL、IBI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胆红素与FPG、HbAIC无明显线性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及PDR组胆红素均与FPG、HbA1c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血清胆红素可反映其血糖控制水平,胆红素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某种关系.
作者:冯静;张海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外周血细胞自噬因子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96例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分为Ⅰ、Ⅱ、Ⅲ3组,同时以3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进行同步研究.取空腹静脉血,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噬小体;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自噬因子Beclin-1、LC-Ⅱ/LC-Ⅰ及p62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血清水平.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SNK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对照组、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自噬小体荧光强度逐渐增强,Beclin1、LC-3Ⅱ/LC-3 Ⅰ表达逐渐升高,p62表达逐渐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的血清ox-LDL、Lp-PLA2、TNF-α、IL-6水平逐渐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CVD患者的LC-3Ⅱ/LC-3 Ⅰ表达与ox-LDL、Lp-pLA2、TNF-α及IL-6水平均呈正相关性,Beclin1表达与ox-LDL、Lp-PLA2水平呈正相关性,p62表达与Lp-PLA2、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ICVD患者外周血细胞自噬因子水平关系到患者斑块的炎性反应和稳定性,可能是其介导ICVD病理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费丰敏;褚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温州市中学生伤害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5 199名中学生,对其过去1年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7.69%,伤害发生人次率为23.50%.男性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高中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初中生,乡镇伤害发生率高于城市.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学校(50.41%)、宿舍或家里(24.71%)、街道(13.58%).伤害类型居前3位的依次为扭伤、跌倒或坠落、碰撞或挤压伤.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差、男性、惯用左手、做家务多、母亲学历低、父亲是工人、高中生和视力异常可能是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温州地区中学生伤害发生率水平相对不高,但危险因素较多,须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减少伤害的发生.
作者:章显传;陈镭;刘桂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城市中老年女性社区居民患骨质疏松症(OP)的影响因素,为OP的社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3年7月到2015年6月,以宣传发动和自愿参与的形式招募东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40~89岁中老年女性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骨密度(BMD),共332名女性参与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的影响因素,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D的影响因素.结果 332名女性中未绝经10名,平均年龄(48.2±4.8)岁;绝经322名,平均年龄(62.7±8.3)岁,平均绝经年限为(12.6±8.5)年.检测出OP患者143例(43.07%),骨量减少146例(43.98%),骨量正常43例(12.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长(OR=1.13,95%CI:1.09~1.17)和肉类食用频率高[肉类食用以<2次/倜为参照组,≥5次/周OR值为2.38(95%CI:1.16~4.85)]是患OP的危险因素;高体质指数(BMI)是保护因素(OR值为0.85,95%CI:0.78~0.9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BMD与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和骨折史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473、-0.114和-0.102,P<0.01),与BMI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09,P<0.01),与肉类摄入、睡眠时间及坚果摄入也呈一定关联(P<0.05);腰椎BMD与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18,P<0.01),与BMI呈显著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263,P<0.01),与肉类摄入及睡眠时间呈一定关联(P<0.05).结论 应加强对绝经年限长、初潮年龄晚、肉类摄入频率高的老年女性进行OP防治,提倡适合的睡眠时间并适度摄入坚果预防OP的发生.
作者:王俊;王雪君;方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4年3-10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肝硬化住院患者200例分别进行一般情况调查、体格测量、生化检验、营养风险筛查,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用SPSS 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x2检验,比较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 分别用体质指数(BMI)、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判定营养不良,各指标判定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1.50%、48.50%和44.00%,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率为32.00%,贫血发生率为56.50%,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2.50%,以上评价指标在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住院患者营养不良、营养风险发生率均较高,随着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营养不良、营养风险发生率相应增加.对肝硬化患者进行综合营养评估和营养风险筛查并尽早给予适当营养支持十分重要.
作者:施万英;陈会杰;张焱;陆金鑫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网络直报丙肝报告数据质量,为提升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8-10月从商丘市各县(区)各选择1所医疗机构开展核查,每县(区)抽取1家丙肝病例报告数较多的医院,核查2016年一季度丙肝病例原始登记资料与网络报告情况.应用SAS 9.2统计软件计算率、构成比等指标,对样本特征及调查指标进行描述,两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结果 196例实验室检出抗-HCV阳性者中,98例进行了报告,报告率为50.0%,1 10例进行了HCV-RNA检测,检出阳性者58例,56例进行了报告,报告率为96.55%.104例报告病例中,诊断分类正确的79例,正确率为75.96%;急慢性分类正确的63例,正确率为60.58%.结论 抗-HCV和HCV-RNA阳性报告率有待提高,丙肝病例报告符合率较低,建议完善修订现行《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加强督导,提高丙肝病例报告工作质量.
作者:徐春华;刘瑾;宋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禄劝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流行特征,为制订慢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3年禄劝县所有医疗机构上报的脑卒中、冠心病登记报告卡,应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疾病分类.对禄劝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的地区分布特征和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SPSS17.0软件包对计数资料进行U检验.结果 2013年禄劝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145.78/10万,城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262.13/10万,农村为123.1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地区为屏山镇(262.13/10万),低的地区为雪山乡(24.55/10万).60岁及以上年龄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932.14/10万),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174.27/10万)明显高于女性(115.3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民族人群中,汉族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182.70/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数的85.14%.不同职业人群中,农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例数为623例,占89.00%.结论 应加强对禄劝县老年人群、男性、城镇居民、汉族居民及农民进行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监测,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李华云;陈莹;王琼珲;钟玉美;郑敏;许传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前,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较普遍.GC对COPD急性加重(AECOPD)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肯定[1-4].但GC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其在COPD治疗中的收益和潜在的风险是临床实践中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1 GC治疗COPD的效果1.1 治疗效果 GC具有抗炎及抗过敏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几年的COPD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即GOLD“全球倡议”)均将激素列为治疗COPD的重要手段,并肯定其治疗效果[5-7].规律吸入GC可改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计值小于60%的COPD患者症状,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6,8].
作者:潘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而且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估计全世界有高血压患者10亿,我国有3.3亿[1].高血压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疾病负担相当严重.据估计,2008年所导致直接经济负担达2 235亿元[2],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造成的伤残调整寿命年,高达3 794万人年[3],死亡的心血管病例中,1/3是由高血压引起的[1],是我国居民健康损失的首要危险因素[4].本文中就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现状及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娄荷清;董宗美;张盼;张训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制专科宣教视频在择期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围手术期老年患者宣教中的应用及影响,为提高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和预后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前列腺增生行电切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视频宣教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常规宣教;病例组则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增加自制专科宣教视频,在宣教前1周、手术后1周内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精神状态评估和生存质量评价,并统计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平均住院天数等.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在宣教前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教后视频宣教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32.5±6.8)和(31.2±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6±7.3)和(37.1±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宣教前两组间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教后视频宣教组的各项评分有显著提升,其中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4个领域得分[分别为(68.5±15.4)、(69.1±10.1)、(64.5±15.1)和(61.7±1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6.6±14.0)、(55.1±11.2)、(56.9±14.9)和(53.2±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频宣教组满意度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84.7%);住院天数为(6.7±3.2)d,少于对照组[(9.9±4.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运用自制专科宣教视频对择期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围手术期老年患者进行宣教,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徐文仙;许建伟;刘水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跟进式家庭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外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院内的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出院后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跟进式家庭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并运用焦虑自量表(SAS)评分、运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两组6个月后不同护理效果.用SPSS 17.0软件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跟进式家庭护理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家庭护理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跟进式家庭护理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入睡等待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睡眠持续时间及PSQI总分比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也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跟进式家庭护理应用在脑卒中患者,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姜海碧;明莹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北京广外社区居民慢性病流行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外社区15~79岁的6 51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用SPSS 2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广外社区居民慢性病的总体患病率为56.2%,其中前8位慢性病的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24.1%)、糖尿病(8.7%)、冠心病(7.5%)、血脂异常(6.8%)、慢性骨关节病(4.1%)、脑卒中(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和恶性肿瘤(0.9%).广外地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为缺乏体育锻炼(52.20%)、超重(31.90%)、嗜盐(20.30%)、吸烟(17.40%)和饮酒(9.72%).对居民健康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的需求高(35.4%).居民就诊时首选三级医院的比例为56.6%,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仅为24.6%,首诊选择二级医院的比例为17.0%.结论 慢性病成为威胁广外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应有效加强慢性病管理,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大力提倡合理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在社区首诊,形成分级诊疗格局.
作者:郑颖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