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70
  • 国内刊号:12-1108/R
  • 影响因子:1.63
  • 创刊:197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77
  • 全年订价:15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际药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
  • 中药学
中草药杂志   2013年19期文献
  • 宽苞水柏枝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宽苞水柏枝Myricaria bracte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宽苞水柏枝嫩枝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和大孔树脂30%乙醇洗脱部分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1)、(-)-南烛木脂酚(2)、(-)-异落叶松脂素(3)、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4)、N-反式阿魏酰基-3-甲氧基酪胺(5)、N-反式阿魏酰基-2’-甲氧基酪胺(6)、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6”-甲酯(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6”-甲酯(8)、槲皮苷(9)、鼠李柠檬素(10)、没食子酸(11)、没食子酸甲酯(12)、E-咖啡酸(13)、E-阿魏酸(14).结论 化合物1~6、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12、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佳宝;张瑛;崔保松;李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接骨木中1个新的降三萜成分

    目的 研究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和RP-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接骨木茎枝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羟基-3-羰基-28-去甲基-12,16-二烯齐墩果烷(1)、3-羰基齐墩果酸(2)、齐墩果酸(3)、白桦酸(4)、棕榈酸(5)、正二十八醇(6).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降三萜类化合物,命名为接骨木烷A;化合物2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许蒙蒙;段营辉;戴毅;王振中;萧伟;姚新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蓝萼香茶菜根中的1个新松香烷二萜苷类化合物

    目的 对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var.glaucocalyx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蓝萼香茶菜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松香烷二萜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蓝萼香茶菜苷(1)和内折香茶菜苷A(2).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松香烷二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蓝萼香茶菜苷,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董婧婧;闫志慧;赵敏;向华;李玉山;朱仝飞;王大成;邓旭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滇虎榛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滇虎榛Ostryopsis nobili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采用改进的DPPH方法对主要成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 从滇虎榛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黑麦草内酯(1)、山楂酸(2)、香草酸(3)、3β-(3,4-dihydroxycinnamoyl)-erythrodiol (4)、dammarenediol Ⅱ 3-caffeate (5)、松脂素(6)、槲皮素(7)、胡萝卜苷(8)、山柰酚(9)、3,5-dihydroxy-1,7-bis (4H-hydroxyphenyl) heptane (10)、赤杨二醇(11)、木麻黄酮二醇(12)、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3)、异槲皮苷(14)、2,3-二羟基苯甲酸(15)、异槲皮苷-6”-丁酸酯(16)、异槲皮苷-6”-苯甲酸酯(17)、4”-反-香豆酰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8)、4”-顺-香豆酰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9)、山楂酸-28-O-β-D-葡萄糖苷(20)、没食子酸(21)、桦木四醇(22)和肌醇(23).结论 化合物1~2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测试显示,滇虎榛叶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包括4个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在内的6个单体化合物也呈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冯萌萌;张艳侠;夏兵;何达海;丁立生;周燕;叶晓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糖蛋白(P-gp)功能和表达的影响,探讨甘草解毒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甘草黄酮类成分处理后Caco-2细胞对罗丹明123摄取量的影响,以评价P-gp的外排功能;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gp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总黄酮5、10、50、100 μg/mL作用Caco-2细胞1h后,使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分别减少61.1%、56.3%、49.2%、45.4%;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在相同质量浓度,使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减少了19.3%~37.9%.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总黄酮10~400 μg/mL给药后72 h,使Caco-2细胞膜上P-gp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5~400 μmol/L,异甘草素、芹糖基异甘草苷10~400 μmol/L对此也有显著作用(P<0.01).结论 甘草黄酮类成分增强Caco-2细胞P-gp的功能,上调P-gp的表达,促进细胞内有毒物质的外排,减少有毒物质在肠道的吸收,这可能是甘草配伍其他中药的解毒机制之一.

    作者:彭燕;谭晓斌;贾晓斌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丹红注射液对乳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对缺氧致原代培养的乳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rBMECs,并对其进行兔抗鼠Ⅷ因子鉴定.实验设对照组,缺氧模型组,丹红注射液低、中、高剂量(25、50、100 μL/mL)组,给药后,rBMECs缺氧4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DNA的量,按试剂盒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丹红注射液50、100 μL/mL可显著对抗缺氧造成的损伤,明显改善rBMECs形态,使缺氧所致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有效抑制缺氧诱导的rBMECs发生G1/S期阻滞,抑制LDH释放,增强SOD活性.结论丹红注射液对缺氧所致原代培养的rBMECs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周鹏;周惠芬;何昱;张宇燕;杨洁红;赵涛;付巍;邢攀科;万海同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莪术醋制前后抗复合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莪术醋制前后对复合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sc 40%CC14橄榄油溶液合并ig乙醇、饲喂高脂饲料制备肝纤维化模型,持续给予诱导剂7周.实验设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0.2 mg/kg)阳性对照组、生莪术(0.95、1.90 g/kg)给药组、醋莪术(0.95、1.90 g/kg)给药组,各给药组于造模同时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给药8周.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水平,肝脏指数,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的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出现典型的肝纤维化病理改变,血清ALT、AST、TBiL、HA、LN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Hyp、MDA的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生莪术、醋莪术给药组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醋莪术作用效果明显优于生莪术,且其高剂量组有明显的治疗优势.结论 莪术醋制后抗复合因素所致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显著增强.

    作者:李金慈;陆兔林;毛春芹;季德;李林;肖永庆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哈蟆油石油醚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哈蟆油石油醚提取物(PERO)对慢性温和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10 mg/kg)阳性对照组和PERO各剂量(30、100、300 mg/kg)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1d.PERO和模型组末次给药后1h、盐酸氟西汀于末次给药后0.5h,每天进行慢性应激刺激,制备抑郁模型,连续21d.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采用旷场实验和蔗糖偏好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皮质酮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蔗糖偏爱度下降,在旷场实验中的运动距离明显减小,血清中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海马中BDNF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PERO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抑郁大鼠体质量的下降,增加蔗糖偏爱度和在旷场实验中的运动距离,降低大鼠血清皮质酮的水平,增加大鼠海马中BDNF的蛋白表达.结论 PERO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和提高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游杰舒;张瑞睿;郭建友;刘勇;史淑宁;候文慧;石晋丽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甘草黄酮提取物对小肠上皮细胞IEC-6迁移及多胺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甘草黄酮提取物对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迁移及迁移过程细胞内多胺量的影响.方法 划痕法制备细胞迁移模型,观察在多胺合成抑制剂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及钾通道抑制剂4-氨基吡啶(4-AP)存在情况下,甘草黄酮提取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IEC-6细胞在正常及DFMO存在条件下,给予甘草黄酮提取物12、24 h后细胞内多胺(精脒)的量.结果 甘草黄酮提取物可逆转DFMO或4-AP所致IEC-6细胞迁移抑制;其给药12、24 h后可提高细胞内精脒的量,并逆转DFMO对多胺合成的抑制.结论 甘草黄酮提取物促进细胞迁移的作用与影响细胞内多胺调控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茹柳;陶玉珠;温鹏;赵世清;徐颂芬;陈蔚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基于聚类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的北柴胡保肝作用谱效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北柴胡正丁醇萃取部位的保肝作用及与其HPLC指纹图谱间的谱效关系,以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ELSD法获取北柴胡正丁醇萃取部位的指纹图谱;检测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利用聚类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法对色谱-药效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从HPLC指纹图谱中共提取出12个能够标示药材特征的皂苷类成分的共有峰.不同产地北柴胡药材的保肝作用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明确了给予北柴胡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和肝组织中SOD活性与皂苷类化合物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北柴胡保肝作用的部分药效物质基础为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

    作者:张华锋;刘炯;张杰;杨云;卫冰;王启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6种委陵菜属药用植物的ISSR分析

    目的 研究委陵菜属PotentillaL.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方法 对6份供试材料进行ISSR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分析遗传相似系数,UPGMA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结果 11条引物共得到105条扩增条带,其中有89条呈现多态性,占84.76%.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447 6~0.790 5.结论 聚类结果显示,来源于同一地区的委陵菜属药用植物种质聚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从分子水平对委陵菜属药用植物的鉴定和开发提供遗传基础,更好地指导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

    作者:罗玥佶;陈丹娜;李妍;龙昱;粟敏;陈琳;王义军;曾杰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三七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过程中主要皂苷成分的累积

    目的 分析以栽培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过程中总皂苷及3种人参皂苷(人参皂苷Rg1、Re、Rb1)的累积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体细胞胚发生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总皂苷累积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人参皂苷(人参皂苷Rg1、Re、Rb1)的累积量.结果 体胚苗中的总皂苷质量分数高,为7.79%,占栽培三七根(8.61%)的90.48%,质量分数低的为胚性愈伤组织,为2.47%.因材料的比生长速率存在差异,总皂苷累积效率的顺序为体胚苗>前期体胚>后期体胚>胚性愈伤.对3种人参皂苷单体物质的分析显示:后期体胚中3种人参皂苷的量总和大,为7.05 mg/g,胚性愈伤组织的低,为2.78 mg/g;人参皂苷Rg1在前期体胚时质量分数达到高,为2.24 mg/g;人参皂苷Rb1在后期体胚中的质量分数达到高,为4.03 mg/g;人参皂苷Re在胚性愈伤组织中的量高,为1.21 mg/g.3种人参皂苷的总累积效率在前期体胚中达到大,为5.022 5 mg/(g.周),在体胚苗中低,为1.947 4 mg/(g·周).结论 总皂苷质量分数及累计效率均在体胚苗中达到大值;3种人参皂苷总量及总累计效率分别在后期体胚和前期体胚中达到大值.

    作者:孙凤阳;胡盈;赵越;韩东洺;尹绍鹏;由香玲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黄花蒿氮、磷、钾、钙、镁营养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目的 研究黄花蒿植株干物质累积规律,以及对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并为制定黄花蒿科学施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黄花蒿不同生育期进行取样,分别测定植株不同功能构件的干物质量及氮、磷、钾、钙和镁的量.结果 移栽后前40 d为黄花蒿幼龄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叶片;移栽40~ 100 d为营养生长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叶片及枝;移栽100~180 d为生殖生长期,其中100~140 d为生殖生长前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枝及花蕾,140~180 d为生殖生长后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枝和种子.黄花蒿幼龄期营养元素累积量低;营养生长期对各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开始增加,主要分配于叶片和枝;生殖生长前期仍主要分配于叶片,但开始向花蕾转移;生殖生长后期主要分配于种子.黄花蒿干物质总量与营养元素吸收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生育期氮、钾、镁、钙、磷总累积量比约为4.21∶4.17∶0.74∶0.63∶0.24.结论 黄花蒿幼龄期应少施肥,以减少养分流失;移栽40~140 d,黄花蒿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应及时追肥以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尤以氮、钾和镁肥为主;磷、钙和镁在100~120 d需求较大,应尽早施入及在现蕾期喷施速效钙镁磷肥,以保证花蕾的分化和种子的形成.

    作者:杨美权;刘大会;邵爱娟;陈美兰;金航;杨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基于生物效价-多成分整合的中药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研究

    目的 探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的化学-生物联合评价模式.方法 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模型药,考察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溶出介质中,不同溶出时间的复方鳖甲软肝片溶出液对LX-2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提出基于细胞抑制率所得复方鳖甲软肝片的累积溶出度,与HPLC法所测的芍药苷、连翘苷、人参皂苷Rg1各指标成分的溶出度及自定义权重系数的多成分整合的溶出度运用f2相似因子法分别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 芍药苷、连翘苷、人参皂苷Rg1各指标成分的溶出度及其整合的溶出度f2相似因子依次为43、58、61、59,说明多成分整合的溶出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全方的生物效价.结论 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的多成分整合的溶出度评价方法有望成为评价中药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戴领;申宝德;吕青远;徐和;白金霞;于超;肖云芝;尹蓉莉;韩晋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NIRS法用于药物共晶质量控制的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的药物共晶质量控制方法,以大黄酸赖氨酸(大赖酸)共晶为例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积分球漫反射附件采集大赖酸共晶光谱,结合偏小二乘回归(PLS)算法,建立NIRS定量分析模型,用于考察在不同环境因素以及湿法制粒过程中共晶降解状况.结果 大赖酸共晶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r)、校正集均方差(RMSEC)、预测均方差(RMSEP)、交互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9995、0.0093、0.0110、0.0120.高温和光照情况下,大赖酸共晶质量分数变化(<1%)基本稳定;在高湿和制粒过程,质量分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3%),但变化不显著.结论 建立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在质量控制方面快速、无损、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大赖酸共晶在不同环境因素和模拟制粒过程中能基本保持稳定.

    作者:刘绍光;张雯雯;华一卉;迟宗良;丛晓东;蔡宝昌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雷公藤红素环糊精与油自组装小珠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

    目的 制备雷公藤红素环糊精与油自组装小珠,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连续振摇法制备雷公藤红素自组装小珠,通过显微方法观察小珠的粒径和药物分布;差示扫描量热方法考察药物形态;HPLC法测定小珠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载药小珠体外释放度进行了测定.结果 制得的载药小珠粒径(1.49±0.20) mm;载药量为(87.21±0.58) μg/g;包封率为(80.14±1.24)%.差示扫描量热表明药物以非晶形态存在.荧光标记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水难溶性药物主要分布在大豆油内核中.小珠在模拟肠液中6h大累积释药量可达80%.结论 制备的自组装小珠载药系统工艺简单,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适用于水难溶性中药的药物传递系统.

    作者:夏海建;张振海;蒋俊;孙桂青;贾晓斌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胶束增溶技术在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试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对以挥发油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为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的中试生产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制备方法,以期促进我国中药巴布剂的快速发展.方法 对含挥发油的中药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乙醇回流提取法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将3种提取物分别制备成巴布剂,考察不同提取方式对于巴布剂成型工艺与质量的影响;将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并考察胶束增溶后对于巴布剂质量的影响.结果 3种不同提取方式对于巴布剂成型工艺与质量影响不同: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提取物制备过程易于进行,且巴布剂外观均匀一致、黏性良好、膏体柔软,不足之处为蒸馏液久置后发生油水分离而导致批次间有效成分的量差异过大;采用胶束增溶后,不仅能够完全避免久置后由于发生油水分离而导致的批次间差异过大的问题,还能够显著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损失而提高其稳定性(P<0.01).乙醇回流提取法所得提取物由于在室温下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制备过程需要水浴加热,且加入真空搅拌器后极难与其他物料混合均匀;因而导致制备过程不易控制,巴布剂外观色泽差异大易出现黑斑,且膏体柔软性降低.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所得提取物含有大量的油脂性杂质,提取物呈半固体状而致使其不易与其他物料混合均匀,还降低了巴布剂的黏性;且能耗大,生产成本较高.结论 将含挥发油的中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蒸馏液,再将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技术得到胶束增溶体系,以胶束增溶体系作为制备巴布剂的水相应用,是一种合理可行的巴布剂中试生产方法,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伟泽;赵宁;师湘月;孔朋;梁泽;康瀚方;李金杰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醋蒸香附炮制工艺研究

    目的 建立醋香附蒸制炮制工艺,为提高醋香附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浸出物检测、挥发油定量检测分析方法,考察辅料米醋稀释倍数、闷润时间、蒸制压力、蒸制温度及蒸制时间对醋香附质量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不同炮制工艺得到的醋香附样品外观及指标成分测定比较,表明取药物质量20%的米醋,用米醋质量20%的水进行稀释搅匀,闷润70 h,蒸制压力为0.10 MPa,蒸制温度为110℃,蒸制时间为4.5 h(大档)或4h(小档),效果佳.结论 该炮制工艺稳定可靠,相比《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炒制炮制工艺,能更好地控制醋香附工艺参数,为醋香附的炮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陈华师;杨克义;郑芝銮;马兴田;许冬瑾;向飞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干法制粒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了干法制粒技术以及影响干法制粒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其在中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现状.针对其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提出了借助计算机软件和数值模拟来构建中药干法制粒专家系统的研究思路,为干法制粒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曹韩韩;杜若飞;冯怡;杨嘉宁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川芎在治疗头痛中成药中的组方应用分析

    对《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中收载的已上市用于治疗头痛的520种中成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含川芎的中成药制剂有100种,处方有62种.对这些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以期发现含川芎的中药处方的主治病症、配伍规律、剂型设计原则和用量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川芎治疗头痛和脑部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治疗脑部疾病的组方和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

    作者:郑琴;魏韶锋;熊文海;薛鑫;喻进;伍振峰;李颖萌;杨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人参蛋白研究进展

    人参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长期以来除对人参皂苷等少数几种物质进行广泛研究外,对人参蛋白也进行了一定研究.已从人参根中分离纯化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多肽及蛋白质,以及重要生物合成酶蛋白并开展了相应的人参代谢工程研究.人参根中差异蛋白的发现为人参蛋白研究、品质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目前人参蛋白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参研究的热点之一,就人参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归纳,以期对人参蛋白的研究提供帮助.

    作者:王逸;鲍勇刚;贾韦国;刘新民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