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70
  • 国内刊号:12-1108/R
  • 影响因子:1.63
  • 创刊:197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77
  • 全年订价:15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际药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
  • 中药学
中草药杂志   2015年13期文献
  • 山银花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干燥花蕾(山银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1)、槲皮素(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3'-O-α-L-鼠李糖苷(4)、芹菜素-7-O-α-L-鼠李糖苷 (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醛(7)、2,5-二羟基苯甲酸-5-O-p-D-吡喃葡萄糖苷(8)、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脱落酸(10).结论 化合物4~10首次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

    作者:温建辉;倪付勇;赵祎武;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玫瑰花蕾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目的 对玫瑰Rosa rugosa花蕾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食用玫瑰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玫瑰花蕾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乙酰基-4',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山柰酚(2)、山柰酚-3-0-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芦丁(7)、木犀草素(8)、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9为首次从玫瑰花蕾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1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对NB4、SH-SY5Y、PC3、A549和MCF7的IC50值分别为6.8、5.6、2.2、1.8、7.4 μmol/L.

    作者:刘贵有;李丽梅;娄洁;王欢;杨娟霞;王月德;董伟;周堃;胡秋芬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五味子藤茎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藤茎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五味予藤茎9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3)、芦丁(4)、芹菜素(5)、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染料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绿原酸(9)、阿魏酸(10)、咖啡酸(11)、齐墩果酸(12)、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胡萝卜苷(14).结论 化合物3、7、8、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俊霞;侯微;窦凤鸣;金银萍;王玉帅;王英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pre-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NMR等波谱学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红花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苷(1)、野黄芩素(2)、正二十六烷酸(3)、(2S)-1-O-heptatriacontanoyl glycerol (4)、4,4-二甲基庚二酸(5)、5,7,4 '-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3-O-β-D-芸香糖苷(6)、n-tetratriacont-20,23-dienoic acid (7)、香草酸(8)、没食子酸(9)、tetrephthalic acid mono-[2-(4-carboxy-phenoxycarbonyl)-vinyl] ester (10)、七叶亭(11)、6-羟基芹菜素-6-O-β-D-葡萄糖苷-7-O-β-D-葡萄糖醛酸苷(12)、槲皮素-3,7-二-O-β-D-葡萄糖苷(13)、6-甲氧基山柰酚(14)、紫丁香苷(15)、反式-1-(4 '-羟基苯基)-丁-1-烯-3-酮(16)、熊果酸(17)、1-hexadecanoyl propan-2,3-diol (18)、柠黄醇(19)、东莨菪内酯(20).结论 化合物1、5、7、10、18、19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8、9、11、17、20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

    作者:瞿城;乐世俊;林航;开均;尚冠雄;唐于平;陶伟伟;段金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GC-MS代谢组学分析逍遥散干预抑郁模型大鼠盲肠代谢物组的变化规律

    目的 采用GC-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逍遥散干预抑郁模型大鼠盲肠组织代谢物组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程序对大鼠进行造模,以逍遥散及盐酸氟西汀(氟西汀)为干预药物,采用GC-MS方法分析大鼠盲肠组织代谢物组及其变化规律.化合物的结构通过NIST 05数据库检索及对照品指认确定,将数据预处理后导入SIMCA-P 13.0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CUMS抑郁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氟西汀及逍遥散干预后大鼠盲肠组织中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减少,氟西汀组棕榈酸、硬脂酸升高,且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逍遥散干预后CUMS大鼠盲肠组织的代谢物组发生明显变化,该研究可为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田俊生;左亚妹;孙海峰;秦雪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扶正消瘤方对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扶正消瘤方抗脑胶质瘤的药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原位接种C6脑胶质瘤细胞建立大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给药组ig给予扶正消瘤方,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取血,测定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取血后处死大鼠,取脑,称质量,计算脑指数;测定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及抑瘤率;测定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前列腺素E2 (PGE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 扶正消瘤方(1.2、2.4、3.6 g/kg)均对脑胶质瘤大鼠肿瘤体积有抑制作用;能不同程度降低肿瘤组织中IGF-1、PGE2、VEGF及血清IgG水平,升高血清IgA、IgM、TNF-α、IL-2、IFN-γ水平;降低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P<0.05、0.01).结论 扶正消瘤方对C6脑胶质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降低血液黏度.

    作者:陈素红;张丽丹;金泽武;苏洁;李波;刘霞;南中兴;吕圭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益母草总碱对老龄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母草总碱对老龄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雌雄激素诱导法复制老龄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ig 50.0、25.0、12.5 mg/kg益母草总碱溶液,阳性对照组给予30 mg/kg癃闭舒混悬液,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另设老龄大鼠及青年大鼠各1组为对照,ig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0d;实验结束测定大鼠的前列腺湿质量,计算前列腺指数;检测血清中雌二醇(E2)和前列腺组织中双氢睾酮(DHT)、睾酮(T)及前列腺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前列腺增生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益母草总碱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大鼠前列腺湿质量及前列腺指数(P<0.05),益母草总碱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大鼠前列腺指数(P<0.05);益母草总碱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前列腺中的T及DHT水平(P<0.01),以及前列腺组织中bFGF、EGF、IGF-1表达(P<0.05、0.01),益母草总碱低剂量组可显著升高前列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P<0.01);益母草总碱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前列腺的体密度(P<0.05、0.01),显著增加前列腺比膜面及比表面值(P<0.01),可使模型所致的前列腺细胞胞浆内线粒体显著减少,减轻线粒体嵴等的病理变化.结论 益母草总碱对雌雄激素诱导法所致的老龄大鼠前列腺增生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苗明三;肖开;高渐联;白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象皮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 建立象皮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控制以及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6 mol/L盐酸溶液水解象皮中的氨基酸,以异硫氰酸苯酯(PITC)为柱前衍生剂,用Hypersil ODS-2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40℃.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 建立了象皮HPLC指纹图谱共用模式,确定18个共有峰,并根据对照品指认17个共有峰,10批象皮药材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可反映象皮所含的17种氨基酸成分.结论 首次建立了象皮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可为象皮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周永梅;刘素香;许浚;房德敏;薛坤;张铁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绞股蓝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

    目的 研究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n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为绞股蓝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6对SSR引物对绞股蓝28个自然居群426份个体进行研究,计算遗传参数,分析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绞股蓝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PL)为58.33%,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平均为0.18,Shannon指数(I)在0.02~0.50.AMOVA揭示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居群间变异78.86%,居群内变异21.14%),居群遗传分化(FsT=0.673)明显,基因流水平(Nm=0.142)较低.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倍性的居群间遗传关系较为明显.结论 绞股蓝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遗传结构清晰;建议对绞股蓝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居群进行原地保护,同时对一些包含特有基因型的居群进行原地和迁地重点保护.

    作者:张笑;郑骑坚;李忠虎;赵桂仿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金线莲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 研究金线莲Anoectochilus candidus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 以Agilent TC-C18 (250 mm×4.6 mm,5μrn)为色谱柱,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结果 在色谱指纹图谱中,确定了22个共有峰,建立了金线莲的共有模式,并利用高分辨LC-MS/MS方法对22个共有峰中的7个色谱峰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该方法测定10批不同产地的金线莲药材,其相似度均在0.9以上.同时也对该指纹图谱检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论 该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为全面评价金线莲药材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作者:吴萍萍;黄丽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响应面法优化十味盆安颗粒真空带式干燥工艺研究

    目的 优选十味盆安颗粒真空带式干燥的佳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选择进料速度、加热温度、干燥时间3个主要因素,以干膏含水率、虎杖苷和芍药苷转移率的综合评分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十味盆安颗粒真空带式干燥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优选的佳工艺条件为进料速度1.6 kg/h,加热温度105℃,干燥时间104 min,此时干膏平均含水率为2.80%,虎杖苷平均转移率为92.55%,芍药苷平均转移率为94.77%,综合评分为95.35,RSD为0.42%.结论 采用响应面法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有效成分转移率高,可指导产业化生产.

    作者:刘长龙;李云霄;钱俊;吴云;萧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上海地区10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情况研究

    目的 考察上海地区生产的10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情况.方法 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3公示稿微生物相关检查方法,对94份样品进行微生物计数、耐热菌计数和7种致病菌的检查,初步了解各类中药饮片的生物负载水平.结果 样品需氧菌总数计数结果介于10~108 CFU/g,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结果介于10~107 CFU/g,耐胆盐革兰阴性菌(MPN法)和耐热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2.3% (21/94)和76.6% (72/94),有1批样品检出大肠埃希菌(100<N< 103 MPN/g).样品中均未检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志贺氏菌(GB 4789.5)和溶血性链球菌(GB 4789.11).按《欧洲药典》8.0版、《日本药典》16版和《美国药典》37版相关限度标准判断,本实验考察的中药饮片样品中微生物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5.3%、18.1%和23.4%.结论 中药饮片极易受到多种微生物的污染,需要开展更深入的风险评估工作,完善中药饮片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作者:范一灵;李琼琼;房蕊;杨美成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微粉化对蒸附片粉体学性质的影响

    目的 研究微粉化对蒸附片粉体学性质的影响,为其制剂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微粉碎机制备3种不同粉碎时间的蒸附片粉末,检测其粒径分布、比表面积与孔隙度、流动性、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吸湿性及溶出速率等性质,再对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中粉、微粉Ⅰ与微粉Ⅱ的粒径逐渐减小,形态及结构趋于均匀化,但粒子易黏附聚集;同时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增大;压缩度增大,休止角增大;红外光谱无明显变化;吸湿性无显著差异;溶出速率加快.结论综合蒸附片粉体学特征及溶出速率,蒸附片入丸散剂粉末超微粉碎时间宜控制在25 min左右,粒径d0.9宜在100.46μm左右.

    作者:韩雪;张定堃;杨明;郑全福;郭治平;柯刚;邹文铨;傅超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茶树油微乳凝胶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目的 研究茶树油微乳凝胶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与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配伍试验与伪三元相图筛选并优化微乳处方与工艺,采用凝胶加入法制备茶树油微乳凝胶,并对其外观性状、pH值、黏度、保湿率与药物浓度进行评价.结果 所得茶树油微乳凝胶处方:茶树油0.6%、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1.2%、聚乙二醇400 0.2%、卡波姆-980 0.2%、甘油2%,加蒸馏水至50g;茶树油微乳凝胶外观澄清透明、均匀细腻、黏稠度适中、涂展性良好;平均粒径(38.38±2.30) nm,Zeta电位(-56.00±5.82)mV,pH值5.52±0.01,黏度(48 834±5)Pa·s,保湿率(96.74±0.52)%,含茶树油(5.79±0.03)mg/g;耐热耐寒试验表明茶树油微乳凝胶应低温贮存.结论 茶树油微乳凝胶制备工艺简单,符合凝胶局部外用制剂主要指标要求,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卢秀霞;潘婷婷;洪于琦;许宏磊;谢宇;龙晓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UPLC-DAD法同时测定珍龙醒脑胶囊中的9种成分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珍龙醒脑胶囊中没食子酸、肉桂酸、甘草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桂皮醛、丁香酚、甘草次酸、麝香酮等9种成分的UPLC-DAD方法.方法 采用RP-UPLC法,Agilent Zorbax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体积流量0.3 mL/min,梯度洗脱,柱温35℃,进样量为1μL.分别对待测物考察其提取溶剂、线性范围、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等方法学内容.结果 9种指标成分没食子酸在0.2~20.0mg/L (r=0.999 0)、西红花苷Ⅰ在0.022~2.200 mg/L (r=0.999 3)、西红花苷Ⅱ在0.02~2.00 mg/L (r=0.999 6)、甘草苷在0.093~1.860 mg/L (r=0.999 4)、肉桂酸在0.020 4~2.040 0 mg/L (r=0.999 9)、桂皮醛在0.042~4.200 mg/L (r=0.999 9)、丁香酚在0.95~95.00 mg/L (r=0.999 9)、甘草次酸在0.012 9~1.290 0 mg/L (r=0.998 9)、麝香酮在0.073 8~7.380 0 mg/L(r=0.999 0)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1.02%;重复性良好,RSD≤1.13%;加样回收率在93.8%~112.1%,RSD≤1.28%.供试品溶液在室温条件下24 h内稳定.3批次供试品中没食予酸、西红花苷Ⅰ和Ⅱ、甘草苷、肉桂酸、桂皮醛、丁香酚、甘草次酸、麝香酮质量分数分别为0.422~0.448、0.093~0.105、0.096~0.112、0.026 8~0.028 5、0.142~0.153、0.140~0.158、1.519~1.547、0.007 55~0.008 04、0.117~0.121 mg/g.结论 本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高、专属性好,为珍龙醒脑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魏霞;谢强胜;祝清芬;王海苹;刘娜;武继彪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模式在参芎养心颗粒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与一测多评(QAMS)结合的考察模式,验证该方法在制剂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以参芎养心颗粒为研究对象,以葛根素为参照物建立参芎养心颗粒HPLC指纹图谱,计算该成分与阿魏酸、橙皮苷、丹酚酸B、甘草酸铵、五味子醇甲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其量,实现QAMS.同时对QAMS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以确证QAMS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 建立了参芎养心颗粒HPLC特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10批参芎养心颗粒的相似度均大于0.99.10批参芎养心颗粒中6个主要成分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QAMS结合指纹图谱的质量控制模式在参芎养心颗粒中得到验证,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为参芎养心颗粒定量测定和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作者:张婷;郑夺;王文彤;陶遵威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欧盟新银杏叶专论详细解读及对银杏叶产品在欧盟注册的影响分析

    2014年1月,欧洲药品监督管理局(EMEA)发布了新的欧盟银杏叶专论的征求意见稿.自此,讨论了近2年的银杏叶专论在欧盟终于尘埃落定.概述了银杏叶专论的基本内容,介绍了植物药在欧盟进行传统注册的2种途径和各自的注册要求,详细解读了新银杏叶专论.分析新专论对银杏叶产品在欧盟注册的影响,该专论的出台将为银杏叶产品在欧盟的传统植物药注册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作者:罗瑞芝;赵利斌;郭治昕;孙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是雷公藤属植物,民间常用于治疗跌打骨折、关节炎、肿瘤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昆明山海棠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二萜、三萜和倍半萜类生物碱,此外还有黄酮、甾体、鞣质、糖类等成分,其中二萜和生物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昆明山海棠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抑制、抗病毒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慢性荨麻疹等疾病.对昆明山海棠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昆明山海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谢晨琼;周萍;李祥;陈建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方剂剂量与君臣佐使关系初探

    以2 022个方剂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中中药剂量及君臣信息,计算中药的相对剂量,并进行方剂内的中药相对剂量排名,利用相关关系分析方法,进行“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君臣佐使情况”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检验.探讨中药剂量与中药“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君、臣地位存在相关关系,且为负相关.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佐、使地位不存在相关关系.某味中药在处方中如果相对剂量高,越有可能成为该方的主要药物,而某味中药是否为该方的佐药或使药与相对剂量无关.

    作者:李园白;崔蒙;杨阳;李萌;陈广坤;王静;刘方舟;王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中药成分影响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靶点的研究进展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异常沉积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Aβ为靶点,寻找治疗AD的潜在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作用特点.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文献,就中药成分通过减少Aβ产生、促进Aβ清除、拮抗Aβ毒性等几个方面阐述其对AD中Aβ靶点的影响.以期为中药成分防治A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杜仕静;王蕾;苏萍;张文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基于“中药成分临床利用率”的中药材药用品质评价模式的商建

    探讨目前中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中药成分临床利用率”的中药材药用品质评价模式,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该方法可解决目前中药材品质评价主要以测定药效成分量为评价指标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重视中药临床应用效果,体现中医药特色,进一步丰富中药材品质评价理论,促进学科发展.

    作者:刘涛;苟小军;万德光;徐玉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