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70
  • 国内刊号:12-1108/R
  • 影响因子:1.63
  • 创刊:197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77
  • 全年订价:15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际药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
  • 中药学
中草药杂志   2018年17期文献
  • GC-MS/MS自动解卷积和多离子反应监测技术在沉香化气片中挥发性成分定性及定量中的应用

    目的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GC-MS/MS)结合自动解卷积技术对沉香化气片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筛查并采用多离子反应监测技术(MRM)建立沉香化气片中多种成分(樟脑、乙酸龙脑酯、百秋李醇)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HP-5MS色谱柱(30 m×0.32 mm,0.25 μm);升温程序:初始温度100℃,以15℃/min升温至300℃,保持2 min;进样口温度280℃;电离方式:EI离子源(70 eV),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接口温度280℃;进样量为1μL.结果 使用解卷积软件共筛选出13个成分,在设定的MRM条件下樟脑、乙酸龙脑酯、百秋李醇质量浓度分别在4.5~90 μg/mL (r=0.999 8)、3.3~66 μg/mL (r=0.999 8)、2.6~51.5μg/mL (r=0.999 9)与其峰面积的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15%、102.64%、100.10%;10批样品樟脑、乙酸龙脑酯、百秋李醇质量分数分别在0.278~0.311、0.381~0.438、0.229~0.381 mg/g.结论 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沉香化气片中樟脑、乙酸龙脑酯、百秋李醇的含量并为该品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廖强;孙良广;韦日伟;刘珈伶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北葶苈子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北葶苈子Lepidium apetal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 CHP-20、ODS、硅胶、半制备液相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经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北葶苈子水提物中分离得到9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北葶新木脂素A(1)、北葶新木脂素B(2)、erythro-1-(4-O-β-D-glucopyranosyl-3-methoxyphenyl)-2-[4-(3-hydroxypropyl)-2,6-dimethoxyphenoxy]-l,3-propanediol(3)、(7R,7'E,8S)-4,9-dihydroxy-3,3',5-trimethoxy-4',7-epoxy-8,5'-neolign-7'-en-9'-oic acid (4)、spicatolignan B(5)、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落叶松脂素(7)、aegineoside (8)、丁香脂素-4'-O-β-D-单葡糖苷(9).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北葶新木脂素A和B,化合物3~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孟;张志广;张靖柯;曾梦楠;吕锦锦;赵璇;郑晓珂;冯卫生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鄂西鹿药甾体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鄂西鹿药Smilacina henryi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硅胶、葡聚糖凝胶、半制备薄层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1D、2D-NMR,HR-ESI-MS,I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鄂西鹿药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25S)-5α-螺甾-9(ll)烯-3β,17α-二醇3-O-p-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25S)-5α-螺甾-9(11)烯-3β,17α-二醇(2)、(25S)-5α-螺甾-9(11)烯-3β,17α-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3)、薯蓣皂苷元(4)、薯蓣皂苷(5)、henryiosideA(6)、henryiosideB(7).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罕见的9(11)烯螺甾皂苷类新化合物,命名为鄂西鹿药苷D,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林洁;王国全;白璐;余林中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金耳环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

    目的 分析细辛代用品金耳环Asarum insigne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根、根茎、叶和花中所含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分析金耳环中挥发性成分,经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金耳环根、根茎、叶和花中初步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4个部位中共有成分27个,含量高的均是反式-β-金合欢烯、黄樟醚和细辛素等.4个部位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有毒成分黄樟醚在根茎、叶和花中的含量较高,分别是34%、22%和21%;尤其是根茎中黄樟醚的含量是根中含量(12%)的2倍以上,使用时需要注意.结论 HS-GC-MS联用技术可以快速和简便地分析金耳环挥发性成分,可为金耳环进一步开发利用、质量评价等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作者:李耀利;胡海波;罗世恒;蔡少青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基于抗菌活性及病理指标评价子芩与枯芩对肺炎的药效学差异

    目的 比较子芩与枯芩(均为黄芩的根)体外抗菌活性及体内对肺炎大鼠的药效学差异.方法 采用体外实验,以二倍微量稀释法测定子芩与枯芩对肺炎链球菌的小抑菌浓度(MIC);体内实验以肺炎大鼠为模型,选择体温、肺脏指数、血常规检测以及大鼠肺部病理切片为评价指标评价子芩与枯芩对肺炎大鼠作用的药效学差异;采用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对子芩和枯芩的抗菌活性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子芩对肺炎链球菌的MIC为0.5g/mL,枯芩的MIC为0.25 g/mL;子芩和枯芩均能显著降低肺炎大鼠的体温、肺脏指数、全血中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PLS-DA分析显示子芩与枯芩的体外抗菌活性及体内抗肺炎活性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子芩与枯芩对肺炎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两者的作用强度有明显差异,枯芩作用优于子芩.

    作者:赵佳文;李水清;刘艳菊;涂济源;瞿领航;石坤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黄芪甲苷对Aβ1-42诱导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究

    目的 探究黄芪甲苷对纤维状Ap1-42诱导的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Aβ1-42诱导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和原代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非接触式共培养BBB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β1-4230μmol/L)及黄芪甲苷低、高剂量(50、200 μmol/L)组;利用噻唑蓝(MTT)法检测黄芪甲苷对Aβ1-42诱导的bEnd.3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检测荧光素钠透过体外BBB模型的量鉴定BBB的通透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凋亡执行蛋白半胱天冬蛋白酶-3 (Caspase-3)、活化的半胱天冬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以及BBB内皮细胞间相关连接蛋白细胞质透明带蛋白-1 (ZO-1)、Ciaudin-5、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 MT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bEnd.3细胞活性(P<0.001),且保护作用与黄芪甲苷浓度呈正相关;荧光素钠通透性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黄芪甲苷预处理可显著降低BBB的通透性(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预处理后,cleaved Caspase-3/Caspase-3显著降低,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结论 黄芪甲苷可能是通过抑制Aβ1-42诱导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的凋亡及增加其连接蛋白表达而发挥BBB保护作用.

    作者:张乐裕;刘晨阳;于顾然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人参皂苷Rh2对胃癌细胞SGC7901/ADR耐药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h2(G-Rh2)对人胃癌SGC7901/ADR耐药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G-Rh2与阿霉素(ADR)联用对SGC7901/ADR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逆转倍数(RF);流式细胞术检测G-Rh2对SGC7901/ADR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G-Rh2对SGC7901/ADR细胞P糖蛋白(P-gp)、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ADR单药处理后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54.52 μmol/L)比较,G-R112与ADR联用时SGC7901/ADR细胞IC50值(30.14 μmol/L)明显下降,RF为1.81;G-Rh2与ADR联用能够将SGC7901/ADR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与ADR单药处理比较,联用组细胞P-gp、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G-Rh2联合ADR能够提高SGC7901/ADR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增加细胞凋亡进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胡双双;闫克敏;王娇娇;郭萌;帖君;聂勇战;肖海娟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华蟾毒配基联合索拉非尼通过AURKA/Ras/Raf/ERK信号通路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华蟾毒配基联合索拉非尼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Huh7细胞增殖;Hoechst33342/PI荧光双染法检测Huh7细胞凋亡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Ki67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Bcl-2、Caspase-8、极光激酶A(AURKA)、Ras、Raf、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p-ERK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华蟾毒配基、索拉非尼及联合用药对Huh7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联合用药组的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具有协同效应;荧光染色可见细胞凋亡形态变化;索拉非尼引起Huh7细胞周期S期阻滞,华蟾毒配基和联合用药引起Huh7细胞周期GE/M期阻滞,联合用药组G2/M期阻滞较单药组更明显;华蟾毒配基和索拉非尼均能减弱Ki67表达,联合用药组的作用更为显著;华蟾毒配基、索拉非尼及联合用药上调Bax和Caspase-8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Bcl-2比例,对ERK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显著下调AURKA、Ras、Raf和p-ERK蛋白表达,联合用药组的作用更为显著(P<0.05).结论 华蟾毒配基联合索拉非尼通过AURKA/Ras/Raf/ERK信号通路抑制肝癌Huh7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作者:侯晓洁;徐忠伟;王佳宝;王志美;包军;赵蕾;代二庆;徐瑞成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基于反向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的臭椿酮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利用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建立臭椿酮抗肿瘤的“化合物-靶标-通路-疾病”网络,并探究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于PharmMapper服务器寻找臭椿酮抗肿瘤的潜在靶蛋白,并通过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数据库对获取的靶点进行相关通路分析,进一步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臭椿酮的“化合物-靶点-通路-疾病”相互关联网络.结果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臭椿酮对人源靶蛋白的102个潜在活性靶点、17条KEGG通路的作用与肿瘤相关.臭椿酮抗肿瘤作用于MAP2K1、PI3KR1、EGFR、GRB2、MDM2、MET等靶蛋白,其中有18、14和11个靶蛋白基因分别富集在肿瘤通路、蛋白多糖肿瘤通路、前列腺癌通路中,有6个靶蛋白基因分别富集在胶质瘤、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非小细胞肺癌通路中,主要通过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起到抗肿瘤的作用.结论 臭椿酮有望作为治疗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胶质瘤、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一个新的潜在药物,该研究为臭椿酮治疗肿瘤的靶标研究、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者:赵松峰;张晓坚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喜树碱通过抑制HSV-1复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抗HSV-1作用

    目的 探讨喜树碱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喜树碱作用于HSv-1感染的Vero细胞后,采用细胞病变(cytopathologic effects,CPE)法评价喜树碱体外抗HSV-1的作用,计算喜树碱半数毒性浓度(TC50)、病毒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治疗指数(TI),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喜树碱对HSv-1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喜树碱的T℃50为2 153.44 nmol/L,IC50为43.01 nmol/L,TI为50.07.RT-qPCR结果显示,喜树碱能明显抑制HSV-1 UL12、UL42、UL54、TK基因的表达,其抑制作用与喜树碱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喜树碱具有明显抗HSV-1的作用,能抑制HSV-1 UL12、UL42、UL54、TK基因的转录.

    作者:周洁;钟鹏禹;许群芬;陈恬;李祖锐;崔家旗;张倩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HPLC法测定林下山参制浆前后人参皂苷Re、Rg1、Rb1、Rg3、Rh1、Rh2含量的变化

    目的 分析林下山参制浆后人参皂苷Re、Rg1、Rb1、Rg3、Rh1、Rh2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HPLC-UV法,Innoval ODS-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体积20μL;检测波长203 nm.结果 林下山参中6种人参皂苷Re、Rg1、Rb1、Rg3、Rh1、Rh2质量分数分别由制浆前的0.651、0.506、0.363、0.014、0.023、0.031 mg/g变化为制浆后的0.517、0.413、0.105、0.122、0.214、0.098 mg/g.人参皂苷Re、Rg1、Rb1、Rg3、Rh1、Rh2分别在2.5~100 mg/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9 5;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105%,RSD为1.25%~3.05%.结论 林下山参中6种人参皂苷Re、Rg1、Rb1、R93、Rh1、Rh2的含量在制浆前、后发生变化.林下山参制浆后人参皂苷Re、Rg1、Rb1的含量降低,稀有人参皂苷Rg3、Rh1、Rh2的含量分别增高8.7、9.3、3.2倍.基于HPLC佳分离参数建立的6种人参皂苷成分同时分析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林下山参浆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闫彤;石国慧;吴韶;肖婷;沈光海;赵余庆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大头续断资源蕴藏量的估算研究

    目的 对大头续断Dipsacus chinensis蕴藏量进行研究,为中药资源量化提供新方法.方法 以全国大头续断的主要分布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依据,分别利用MaxEnt模型和空间插值法建立大头续断物种密度栅格数据和单株生物量栅格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大头续断资源分布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和评估.结果 全国大头续断野生资源适生区面积3.34×105 km2左右,资源药材蕴藏量约3.08×107 kg,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及青海高原东南部地区,其中四川省大头续断资源蕴藏量约为全国的69.48%,尤以四川省的阿坝州境内资源蕴藏量高;大头续断分布密度较高区段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境内,此区域为大头续断的核心分布区,并以此区域为中心向周围呈递减趋势;单株生物量地理分布整体特征呈现以横断山脉的垂直面为分界面,向两侧递增的趋势;生物量与温度季节性变异系数、年均温变化范围和4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12月份均温、月均(7、8月)降水量、季节降水量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该研究为大头续断新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中药资源可视量化评估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杜玖珍;孙洪兵;周诗淇;周毅;王红兰;蒋舜媛;冯成强;张美;周先建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布渣叶查耳酮合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目的 克隆布渣叶查耳酮合酶基因(MpCHS)全长cDNA,并对其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方法 以布渣叶叶片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为模板,根据其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引物序列,PCR扩增MpCHS基因全长cDNA,经质粒连接、转化、扩培,挑选阳性克隆测序、分析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MpCHS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得到MpCHS基因全长cDNA (GenBank:KY472608).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开放阅读框为1 176bp,编码含391个氨基酸的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2 700,理论等电点6.11,具有CHS家族蛋白3个保守的功能活性位点(165 C、304 H和337N)和特征多肽标签序列RLMMYQQGCFAGGTVLR和GVLFGFGPGL.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MpCHS与可可、陆地棉等木本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较近.RT-qPCR结果表明,MpCHS基因在不同部位均有表达,在叶片中的表达量随着生长过程逐步降低.结论 首次克隆得到MpCHS基因,并分析了MpCHS基因在布渣叶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为MpCHS基因的原核表达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解析布渣叶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参考.

    作者:岳春华;张初梅;林爽;黄奕辉;李坤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60Co-γ射线辐照对小儿清肺丸中5种有效成分的影响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小儿清肺丸中葫芦素B、葫芦素E、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素E5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考察60Co-γ射线辐照前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Agilent-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为甲醇-乙腈(1∶1),B为0.5%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30、321 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25℃.分别选择辐照剂量为2、4、6、8 kGy对小儿清肺丸进行辐照,比较辐照前后小儿清肺丸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并进行成组t检验考察其显著情况.结果 葫芦素B、葫芦素E、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素E分别在0.049~1.247、0.079~1.973、0.056~1.406、0.028~0.705、0.028~0.693μg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2%、99.7%、99.9%、98.9%、100.5%,RSD分别为0.6%、0.5%、1.2%、1.1%、1.2%;经过2、4、6、8 kGy辐照后,小儿清肺丸所含有效成分葫芦素B、葫芦素E、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素E均有变化,经成组t检验,在超过6 kGy后,葫芦素B辐照前后含量变化显著(P<0.05).结论 所建立的小儿清肺丸活性成分测定方法回收率高,重复性好,简单实用,可作为小儿清肺丸质控方法.在辐照剂量不超过6 kGy时,各成分变化不显著,可为小儿清肺丸辐照灭菌手段提供参考.

    作者:徐放;朴善花;李明珠;孙阳;王艳杰;梁颖;安铁洙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靶向熊果酸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靶向性研究

    目的 制备靶向熊果酸脂质体,并评价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靶向性.方法 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新型的靶向性功能材料叶酸-CONH-聚乙二醇-NH-胆固醇,以薄膜分散法制备靶向熊果酸脂质体;构建以钙黄绿素为荧光探针标记物的脂质体,用荧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靶向脂质体对HeLa细胞的穿透能力;以流式细胞术考察靶向脂质体的摄取效率.同时,考察靶向熊果酸脂质体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 薄膜分散法制备的靶向熊果酸脂质体对HeLa细胞具有明显的靶向作用,并且具有显著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靶向熊果酸脂质体可有效穿透HeLa细胞,且具有较强的杀伤宫颈癌细胞活性的作用.

    作者:杨光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马甲子总三萜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溶出性能研究

    目的 制备马甲子总三萜固体分散体(TTPR-SD)并考察其溶出性能.方法 以马甲子素和白桦脂酸的溶出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载体材料和不同制备方法对TTPR-SD中药物溶出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筛选佳制备工艺: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ay)分析药物的存在状态.结果 采用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以PVPK30为载体,药物/载体比例为1∶5,超声10min,磁力搅拌温度80℃时,马甲子素和白桦脂酸在60 min的累积溶出率分别达到89.19%和80.49%;马甲子总三萜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PVPK30中,与载体以氢键的形式结合.结论 马甲子总三萜制成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其溶出性能.

    作者:任娟;孙兴;阮佳;谭镭;詹雁;徐超群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冠心丹参胶囊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 采用UPLC法建立冠心丹参胶囊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Waters 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6 nm,建立10批次冠心丹参胶囊的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冠心丹参胶囊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定75个共有峰,经对照品进行化学指认共鉴定了其中的13个色谱峰,分别是甜菜碱、琥珀酸、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芦丁、木犀草苷、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10批供试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7,表明该药物总体质量较为稳定;但通过CA及PCA均发现不同批次药物质量之间存在微小差异,且主要分为2类,后进一步采用OPLS-DA筛选出了导致批次药物质量差异的3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甜菜碱、芦丁和丹酚酸B.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科学、准确、可靠且简便,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更加系统、全面地评价冠心丹参胶囊的药物质量,同时为今后中药制剂更进一步的质量控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康建;周霖;孙志;左莉华;张俊;屈凌波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不同干燥过程中光皮木瓜水分迁移规律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干燥过程中光皮木瓜水分迁移变化规律.方法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无损、非侵入的技术优势,监测不同干燥方式(热风干燥、蒸制后干燥、分段式干燥、阴干)下光皮木瓜的横向弛豫时间(T2)反演谱,分析水分迁移变化.结果 新鲜光皮木瓜片中含有3种状态的水,其含量为自由水>结合水>不易流动水,热风干燥、蒸制后干燥、阴干的规律相似,总水分逐渐散失,水分与非水组分的结合力会增强,蒸制加快了木瓜片的失水率,蒸制后干燥与热风干燥下木瓜片失水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段式烘干中,干燥的间歇阶段会发生不同状态水分之间的转换,以重新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低温干燥对木瓜组织破坏较小,更利于组织中不易流动水转化为自由水,进而较快散失,而高温干燥在前期就对木瓜片组织结构造成破坏,组织收缩变形,水分与非水组织间的结合力出现短暂增强的现象.结论 光皮木瓜干燥过程中3种状态的水分含量与LF-NMR T2谱的峰面积有较高的相关性,LF-NMR技术为光皮木瓜中水分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为木瓜的加工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陈衍男;赵恒强;卢丙;王晓;崔莉;郭兰萍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热敏性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目的 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姜黄素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和溶出度.方法 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丙烯酸树脂Eudragit E PO (EPO)为载体,溶解度参数法评价药物与载体的相容性.以姜黄素的含量、结晶度和溶出度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筛选热熔挤出过程中的机筒温度、螺杆转速和冷却速率,优化制备工艺,并与溶剂法和熔融法比较.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饱和溶解度测定和体外溶出度试验等对热熔挤出佳工艺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与评价.结果 佳制备工艺:螺杆转速为1 00 r/min,机筒温度为130~160℃,冷却方式为液氮冷却.此条件下制备的姜黄素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无定形态分散在载体中,药物与载体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结论 热熔挤出技术可制备热敏性姜黄素分散体,为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热敏性药物固体分散体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参考.

    作者:徐艳;张心怡;狄留庆;樊文玲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九华黄精本草考证

    查阅古今文献,对九华黄精的基原植物及药材使用进行本草考证.九华黄精基原植物为多花黄精,叶序类型为互叶型;九华黄精作为药用,其炮制方法主要为九蒸九晒法,近现代九华黄精从药用转为食用,可以进行九华黄精的食品开发,为九华黄精的现代化生产打下基础;但是目前仅能确定湖南、贵州、广西、安徽九华山所产多花黄精为佳,因此需进一步研究从而确定现代九华黄精是否可以成为道地药材.

    作者:赵祺;任仙樱;姜程曦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山豆根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

    山豆根被誉为治疗咽喉肿痛的第一要药,临床应用广泛.因山豆根毒效并存,临床常因不合理应用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结合近30年文献报道,剖析山豆根产生毒性反应的根本原因,并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探讨其发挥药效及产生毒性的实质,对如何促进山豆根临床合理应用提出探索性的思考.

    作者:聂安政;赵雪睿;高梅梅;钞艳惠;李肖;桂新景;朱春胜;张冰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成药用药指导比较分析

    随着《中医药法》的出台,经典名方制剂的应用引起各家企业的重视.目前经典名方制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专利、质量、临床等方面,缺乏对于普及应用方面的整体研究,其中制剂说明书方面的研究作为应用研究的一个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分析我国现有的关于中成药说明书研究的文献,多数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具体样本的统计分析以及数据对比和具体建议.研究了128品目的日本汉方制剂说明书及相关用药指导,具体分析了日本汉方制剂和我国中成药在中药经典名方的选择、说明书内容以及目录索引和指导手册方面的差异,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在经典名方目录的确立、用药说明书内容以及索引方式的改善、整体指导手册及应用数据库的确立3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以对我国中药经典名方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刘辰;高慧;闫国跃;阿里穆斯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松针的保健功效及相关产品研究进展

    通过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韩国食品安全网、世界知识产权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及相关文献,系统综述松针的相关保健功能、化学成分、专利及相关保健产品的现状与新进展.松针保健食品开发可从其现有保健功能、保健品剂型及其市场和资源方面着手,扩大松针保健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作者:王婷;徐俞悦;陈素红;颜美秋;吕圭源;刘婷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鬼针草属植物中多烯炔类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鬼针草属Bidens L.植物是菊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温带地区,多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功效.多烯炔类化合物为鬼针草属植物中的特色活性成分,在抗疟疾、降血糖、抗癌、抗炎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从植物来源、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3个方面对鬼针草属植物中发现的多烯炔类成分进行综述,为该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该类成分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方向.

    作者:王瑞;童玲;刘彩云;师彦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对香豆酸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对香豆酸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谷物和真菌中,在中药中含量也很丰富.对香豆酸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血管、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及神经保护作用.抗氧化活性是对香豆酸其他药理作用的基础.另外,对香豆酸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抑制黑色素形成及延缓皮肤老化.对对香豆酸的主要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药食两用资源的开发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管西芹;毛近隆;唐迎雪;王集会;孙蓉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中药标准汤剂的研究与思考

    中药汤剂具组方及用法、用量可随实际情况灵活变化的特点,经过几千年的应用,仍为目前中医常用的剂型.但缺乏对中药“汤剂”的质量品质内涵的研究,有学者提出“标准汤剂”这一概念.中药标准汤剂作为一种标准物质和标准体系,不仅确保临床用药的疗效,还可用于标化衡量临床用药的其他剂型.从影响汤剂“标准”因素综合分析探讨,规范煎煮过程,确保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的一致性,也为配方颗粒、经典名方、中药复方等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艳;白明;宋亚刚;郭晖;苗明三 刊期: 201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