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181
  • 国内刊号:12-1382/R
  • 影响因子:0.42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18-86
  • 全年订价:1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 生物医学工程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6年2期文献
  • FAM20C在骨和牙发育矿化中的作用

    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20,member C (FAM20C)又称牙本质基质蛋白4(DMP4),是一种分泌性钙结合激酶,在矿化组织中高表达,可使生物矿化相关的分泌性钙结合磷酸蛋白(SCPPs)家族磷酸化,调控磷酸钙沉积,形成并影响羟基磷灰石晶体的生长和排列.FAM20C突变可致Raine综合征(又称硬化性骨发育不良),导致骨、牙发育缺陷,低磷酸血症等,新生儿致死率高.近年来研究表明,FAM20C可促进成骨细胞、成釉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分化,负性调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影响血磷稳态,在骨和牙齿发育矿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就FAM20C在骨和牙发育矿化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莫泽欢;徐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磁性纳米颗粒在癌症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进展

    癌症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目前比较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是关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纳米技术的兴起给此方面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磁性纳米颗粒由于可以在固定磁场中定位,且具有可在交变磁场振动发热的特性,因此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显著的效果.随着对磁性纳米颗粒的深入研究,磁性纳米颗粒也必然在癌症治疗方面展现出独特能力.综述了单金属、双金属以及合金纳米颗粒在癌症诊疗一体化中的主要应用及进展,并对磁性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磁性纳米颗粒目前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发展得很快,但在磁性纳米颗粒被确认为低毒有效、诊疗俱备之前,磁性纳米颗粒对细胞、组织与器官的毒性、商用及医用标准化等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张宏遒;梅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团簇对HeLa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 探究由谷胱甘肽作为表面保护剂的金纳米团簇(GSH-Au NCs)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毒性影响.方法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用含有GSH-Au NCs的培养基处理HeLa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的荧光强度,观察HeLa细胞对GSH-Au NCs在1、2、6、12、24 h内的摄取情况.同时采用BALB/c荷瘤小鼠进行体内实验,分别腹腔注射0.2 ml浓度为3 mmol/L的GSH-Au NCs和等体积的蒸馏水(对照组)后24 h取出肿瘤组织,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组织中的金元素含量以探究纳米团簇在肿瘤处随时间的摄取情况.后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研究不同浓度(0.003~0.3 mmol/L)的GSH-Au NCs处理HeLa细胞24、48 h的细胞毒性.结果 HeLa细胞对GSH-Au NCs的摄取率在24 h内不断升高,24h时达峰值73.13%.荷瘤小鼠实验表明,腹腔注射GSH-Au NCs 24 h后,肿瘤组织对GSH-Au NCs的摄取量(320±15) ng/g较对照组(腹腔注射蒸馏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不同浓度的GSH-Au NCs处理HeLa细胞24 h,对细胞存活率有轻微影响,随浓度升高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GSH-Au NCs浓度为0.3 mmol/L时的HeLa细胞存活率降为对照组(GSH-Au NCs浓度为0)的86%(P<0.05);处理48 h时,各浓度组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GSH-Au NCs在体外和体内均易被细胞和肿瘤组织摄取,但其本身对HeLa细胞并无明显细胞毒性,可安全应用于影像、载药及靶向给药等生物医药领域.

    作者:王骏滢;薛虚慧;张晓东;孙元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双波长多通道激光针灸仪的设计与实现

    目的 利用弱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针对中医针灸穴位配伍的临床应用特点,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设计一种双波长多通道激光针灸仪.方法 采用单片机与半导体激光器设计硬件电路,以实现仪器的基本功能,并设计相应的上位机软件.结果 所设计的激光针灸仪可对多个穴位同时进行相同或不同激光参数(波长、功率密度、连续/脉冲)的激光针灸治疗,每个通道均可输出635、808 nm两种波长的激光,且激光功率连续可调.结论 双波长多通道激光针灸仪实现了对针刺疗法中提、插等手法以及艾灸疗法中小炷、中炷、大炷等灸法的模拟,可满足针灸临床治疗中对穴位配伍、量化治疗参数及电子病历管理等多方面需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恒勇;李真;崔峰;张海波;李迎新;吴金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于Hankel矩阵的磁共振波谱成像量化方法

    目的 针对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数据,研究基于Hankel矩阵的量化方法 、抑水方法 及代谢物信息图像成像方法 .方法 分析不同Hankel矩阵结构对几种MRSI数据方法 的影响,得到量化效率较高的Hankel矩阵结构.应用水成分信号强度大的特点,提出基于大幅值抑水处理MRSI方法 .从MRSI数据中提取感兴趣代谢物信息,再通过双线性插值进行代谢物信息成像.结果 Hankel矩阵列数为量化信号点数3/4时MRSI数据幅值及频率参数误差达到小,应用3/4信号长度构成Hankel矩阵的基于Hankel矩阵及部分重正交Lanczos算法的奇异值分解(HLSVDPRO)方法 ,仿真数据的幅值、频率、衰减系数准确度分别为96.94%、99.72%、95.55%.数据量化速度随采样点数的增加而减小,采样点数为512点时,量化参数误差达到小.基于大幅值抑水的方法 在仿真数据的抑水程度为99.55%.结论 将优化的Hankel矩阵结构应用于基于Hankel矩阵的MRSI量化方法 中对参数准确度和速度均有提升,佳采样点数为512,基于大幅值抑水方法 对MRSI数据抑水彻底,通过对代谢物信息成像,可在(超)早期对疾病进行诊断.

    作者:黄敏;陈晨;陈军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型节血型体外循环管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通过改良设计个性化针对性订制的高分子材料体外循环节血管路(婴儿与成人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与临床预后.方法 41套针对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外科手术实际情况设计的新型成人(20套)及婴儿(21套)体外循环管路分别应用于成人及10 kg以下婴儿患者(实验组),与使用原有常规型成人(20套)及婴儿(19套)管路患者(对照组)进行临床使用对比,观察两者在预充量、用血量、主泵泵压、血红蛋白(Hb)、游离血红蛋白(f-Hb)、血小板(Pit)计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与胶体渗透压(COP)水平、乳酸(Lac)水平、拔气管插管时间及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应用新型节血型管路的成人及婴儿患者分别与应用常规管路的成人及婴儿患者比较,预充总量、婴儿预充用血量、术中用血量及f-Hb水平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泵泵压、Hb、Pit、SvO2与COP、Lac水平、停机改良超滤结束后Hb水平、拔气管插管时间及ICU时间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型化节血型订制高分子材料体外循环管路在维持正常成人与婴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血流动力学、氧合与灌注水平的基础上发挥了积极的降低预充量与血制品用量的作用;同时提高了血液相容性,减少了红细胞的破坏,术中术后各项生理指标稳定,手术预后与安全性良好,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值得推广.

    作者:武婷;史国宁;王健;蔡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乙酰普鲁兰纳米粒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目的 考查乙酰普鲁兰纳米粒子(PAN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为研究PANs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奠定基础.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PANs溶液和BSA溶液混合,应用荧光法和圆二色谱(CD)法考察二者间的相互作用,计算PANs与BSA结合的缔合常数(Kq),观测PANs-BSA抗尿素变性的作用.结果 PANs对BSA荧光的影响具有浓度相关性,PANs溶液(0.015~0.25mg/ml)与BSA(0.25 mg/ml)的缔合常数Kq从2.64×104增高至3.55×105;在尿素或加热条件下,PANs-BSA溶液和BSA溶液的CD光谱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 PANs对BSA的荧光光谱具有显著影响,但PANs未影响尿素和高温对BSA的变性作用.

    作者:唐红波;张彤;陶晓军;杜博;冯欣;张其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具有实时、快速、无需标记、无背景干扰和样品无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及药物检测等领域.着重介绍了SPR传感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总结了SPR芯片的表面修饰技术和SPR传感器联用技术,其中联用技术重点从分子印迹联用技术、免疫分析联用技术及核酸联用技术3个方面及在医疗等临床检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娟;彭媛;吕小毅;高志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