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利用携带人工合成的共刺激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拮抗剂(CTLA4Ig)的真核表达载体,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进行基因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辅助性T淋巴细胞1型(Th1)倾向的C57BL/6J雌性小鼠,构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动物模型20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分别行甲状腺内质粒pCI/CTLA4Ig和空质粒pCI局部注射,另设非干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0只.获得血清和甲状腺、脾脏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样本中甲状腺自身抗体及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甲状腺组织CTLA-4的表达升高近两倍(P=0.038),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16及0.042),而Th2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显著升高(P=0.044).脾脏组织和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显示了同样的改变.血清中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在治疗前后改变不显著.结论 甲状腺局部CTLA4Ig基因的注射可通过诱导Th1优势向Th2偏移而对EAT起治疗作用.
作者:王璇;管丽娟;秦秋;李翠;朱远凤;张进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切除术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20例鞍区肿瘤术后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鼻蝶入路11例,经眉弓入路4例,经扩大翼点入路5例.颅咽管瘤4例,垂体瘤10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结果 20例患者中出现低钠血症14例,占70.0%;高钠血症6例,占30.0%.结论 术中注意保护垂体柄;术后严密监测电解质、尿量的变化;早期处理尿崩,分析低钠血症产生原因,正确处理;对高钠血症限钠补液;多数患者可以恢复.
作者:李忠昌;石海燕;侯保辉;孟祥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支架在结直肠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8例结直肠恶性梗阻患者采用内镜联合X线下临时性或姑息性支架治疗,观察肠梗阻缓解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28例患者接受支架治疗,仅1例失败.21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7~10 d行肿瘤一期切除,术后恢复顺利,支架放置后未发生支架移位及结肠穿孔.结论 经内镜放置支架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是一种临时过渡性或姑息性治疗手段,避免了结肠造瘘术,提高了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安良;何永健;王铁汉;刘庆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穿梭硬膜悬吊和常规硬膜悬吊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对照研究,探讨“穿梭”缝合硬膜悬吊法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的颅骨缺损患者的资料.按其硬膜悬吊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硬膜悬吊组24例和穿梭缝合硬膜悬吊组38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穿梭硬膜悬吊组手术时间(95.80±17.31) min短于常规组[(105.41±14.62) min];住院时间(11.60±0.82)d,少于常规组[(13.00±2.54)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0、3.426,P均<0.05).穿梭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8),明显低于常规组[25% (6/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穿梭缝合硬膜悬吊法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姜国伟;郭西良;钱锋;马奎;丁俊;张圣邦;徐旭东;孔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原因.方法 选择股骨骨折并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198例,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钢板内固定87例(对照组),锁定钢板内固定111例(研究组),随访患者的内固定断裂情况并分析患者内固定断裂的原因.结果 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患者出现内固定断裂5例(4.5%,5/111),传统钢板内固定断裂3例(3.4%,3/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3,P=0.987).断裂方式:钢板断裂4例、螺钉断裂2例和钢板断裂合并螺钉断裂2例.医源性因素导致内固定断裂发生率(30.0%,3/10)显著高于康复锻炼错误的患者(6.9%,2/29)(x2=3.851,P=0.046);两种因素同时出现者内固定断裂率为100%.结论 医源性因素合并康复锻炼错误是内固定断裂的主要原因,应正确选择内固定方法并正确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
作者:王建航;孙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的水平,探究AOPP与COPD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54例轻、中度COPD患者(COPD组);同期收集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相匹配.分别检测血清AOP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 健康对照组血清AOPP为(45.78±12.54) μmol/L、MDA为(2.96±0.55) μmol/L、SOD为(78.40±8.37) kU/L,COPD组血清AOPP为(68.93±10.62) μmol/L、MDA为(6.07±2.44) μmol/L、SOD为(53.66 ±5.99) k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7、-9.14、14.38,P均<0.01).轻度COPD组患者血清AOPP为(65.56±9.65) μmol/L、MDA为(4.21±1.83) μmol/L、SOD为(62.97 ±6.28) kU/L,中度COPD组血清AOPP为(71.79±11.37) μmol/L、MDA为(7.43 ±3.12) μmol/L、SOD为(41.25 ±5.89) k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4.80、13.00,P<0.05或P<0.01).结论 血清AOPP水平增高是COPD患者的重要病理变化,可能参与COP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是反映COPD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
作者:沈继龙;顾红军;裴晓红;周情太;李玲;周雪梅;朱晓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慢性间歇低氧对体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呼吸科就诊的80例成年OSAHS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OSAHS组中轻度40例,中重度40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采用Fe3+/Fe2+化学法测定,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采用DT-NB比色法或化学比色法测定.结果 各组研究对象晨起抽取静脉血测TAOC浓度:轻度组为(8.95±1.49) kU/L,中重度组为(5.67±1.66) kU/L,对照组为(10.98±1.68)kU/L;过氧化脂质(LPO)浓度:轻度组为(23.16±8.76)μmol/L,中重度组为(35.65±9.34) μmol/L,对照组为(12.87±6.85) μmol/L;GSH-PX浓度:轻度组为(171.99±29.20)U,中重度组为(159.39±32.75)U,对照组为(195.78±62.56)U.OSAHS各亚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的26例重度OSAHS患者治疗前TAOC为(4.39±1.47) kU/L,LPO为(37.13±10.16)μmol/L,GSH-PX为(131.87±29.06)U;治疗后TAOC为(9.15±1.76) kU/L,LPO为(14.08±9.85)μmol/L,GSH-PX为(189.65±53.75)U,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787、10.662、12.454,P均<0.001).相关分析表明,OSAHS患者LPO与AHI成正相关(r=0.764,P<0.01),与SaO2呈负相关(r=-0.678,P<0.01);TAOC、GSH-PX与AHI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11、-0.682,P均<0.01),与SaO2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95、0.708,P均<0.01).结论 OSAHS患者LPO水平升高,TAOC、GSH-PX水平降低,其引起的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具有协同作用,nCPAP治疗可有效逆转上述改变.
作者:吴坎金;杜兰英;张连勇;于金香;宫艳格;李晓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EUS-FNA)对纵隔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PentaxEG3630U超声内镜及22G穿刺针(Wilson-CooK),对22例纵隔占位患者行EUS-FNA.结果 EUS-FNA诊断为恶性肿瘤者15例,良性病变者6例,1例患者因未取得足够组织标本、后经手术确诊为小细胞癌.所有患者未出现任何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EUS-FNA在纵隔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是一准确、安全、实用的检查方法.
作者:裴雪侠;张海燕;鹿博;吴明波;张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并探讨影响认知功能的其他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38例)、非认知障碍组(42例),选择健康对照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3组血浆Hcy、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24 h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结果 糖尿病认知障碍组、糖尿病非认知障碍组、正常对照组血浆Hcy浓度分别为(19.56±5.23)、(16.21 ±3.27)、(14.67 ±4.27)μmol/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P<0.05),且糖尿病认知障碍组血浆Hcy水平高于糖尿病非认知障碍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非认知障碍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其他因素包括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及血浆Hcy水平,与患者MMSE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6、-0.285、-0.226、-0.392、-0.312,P均<0.05).结论 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均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Hcy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周文锐;梁兴伦;朱敏洁;李琛;陆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临床资料,对比不同胎龄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并分析病因及临床情况.结果 71例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足月儿34例,早产儿37例,早产儿发生率较足月儿明显增高[2.71% (37/1 364)与0.89% (34/3 808),x2=24.56,P<0.01].常见病因包括宫内生长迟缓、新生儿重度窒息、严重细菌感染(如败血症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宫内生长迟缓引起血小板减少多见于早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晚发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20,P=0.002);而严重细菌感染则多见于晚发性血小板减少症(x2=13.58,P<0.01).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出血比例明显低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儿(x2=5.85,P =0.016).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的病因为宫内生长迟缓,多引起早发性血小板减少,而严重细菌感染多引起晚发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比例高,需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针对治疗.
作者:林冰纯;杨传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掌侧入路联合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老年桡骨移位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老年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掌侧入路联合LCP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患者腕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采用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及X线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00~14.00个月,平均(11.15 ±1.76)个月,其中43例患者术后腕关节无疼痛,能满足日常生活要求,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4例术后仍存在腕关节疼痛且需服用止痛药,其中1例存在掌指及指间关节活动障碍.按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进行效果评定,优35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91.49%;术后X线片示桡骨远端关节面平均掌倾角(9.31±1.52)°,尺倾角为(11.74±3.23)°;45例患者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0.78 ±0.15) cm,2例桡骨远端短缩约有0.5 cm.结论 掌侧入路联合LCP治疗老年移位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满意,可有效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凤明;杨飞;王玮;张利辉;赵鹏;张世虎;张晓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患儿,男4h,因皮肤苍白2h入院.G1P1,母孕38周顺产,脐带、胎盘、羊水无异常,Apgar评分10分,出生体质量3 200 g.生后周身皮肤苍白,无发热,无抽搐,未治疗,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38次/min,呼吸60次/min,体质量3.21 kg,反应迟钝,呼吸促,颜面及周身皮肤苍白,睑结膜苍白,前囟平,2.0 cm× 2.0 cm,双肺呼吸音粗,左肺闻及明显湿罗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肋下3.0 cm,质软,脾肋下2.0 cm,质软,肠鸣音正常,四肢及阴囊水肿明显,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引出.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2.5×109/L,中性粒细胞0.239,血红蛋白41.7 g/L,血小板270×109/L.B型血,RH(+).TORCH阴性.肝炎标志物阴性.
作者:杨晓岩;程宪;张雁行;黄玉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10%的患者可长期无相关并发症,其中10%~15%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当年龄超过50岁[1].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CL)能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道梗阻、诱发胆管炎,反复的胆道下端梗阻和炎症发作导致胆道下端狭窄,因此我们需寻找佳诊治方案以解决此种潜在生命威胁的良性疾病.目前临床可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技术,治疗方式包括腹腔镜、消化内镜、经皮穿刺、开腹技术等,这些治疗技术可联合、分阶段、分次序进行综合治疗.但仍未有治疗CCL的统一性方案.现对CCL诊治方案作一综述.
作者:李志钰;冯亮;尹飞飞;孙世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减少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48例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16例),采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0.3、0.5、1.0 μg/kg)治疗,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Riker镇静-躁动(SAS)评分等变化,并比较恢复室滞留时间.结果 B、C两组在给药后即刻、给药后5 min和给药后10 min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均<0.05).C组给药后即刻、给药后5min的收缩压和心率均显著降低,低于B组和A组(P均<0.05);B组仅给药后即刻的心率低于A组.3组患者恢复室滞留时间比较,B组(37.5±6.4)min显著低于A组和C组[(43.2±8.9)、(47.5±9.8) min,F=14.362、P<0.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是较理想的镇静镇痛药物,0.5 μg/kg右美托咪定可减少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和心血管反应,是佳的治疗剂量.
作者:王爱民;朱跃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观察肾移植患者术中应用地佐辛联合芬太尼麻醉对麻醉效果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探讨地佐辛在肾移植麻醉中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 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地佐辛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均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3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2.5 mg/kg静脉推注,肌松药起效后行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的方法,1% ~2%七氟醚至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吸入,静脉持续泵注1%丙泊酚3 ~5 mg/(kg·h)和盐酸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至手术结束.芬太尼组于切皮前常规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地佐辛组于切皮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5 min(T2),拔管前5 min(T3)及拔管后1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各参数的变化和患者手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出手术室前采用模拟疼痛评分表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MAP、心率、SpO2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手术室前模拟疼痛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芬太尼组:(1.76±0.43)分,地佐辛组:(1.84±0.57)分,P =0.480 7];与芬太尼组比较,地佐辛组苏醒期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芬太尼组为22.5%,地佐辛组为2.5%,x2=7.314 3,P=0.007];手术后拔管时间明显缩短[芬太尼组为(15.15±2.25) min,地佐辛组为(12.21±2.16) min,P=0.000].结论 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肾移植患者麻醉,可明显缩短拔管时间,降低苏醒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可安全应用于肾移植患者的麻醉.
作者:刘峰;刘秀珍;王恒林;吕一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对异丙酚低诱导剂量的影响和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法,选择60例妇产科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右美托咪定组(治疗组)和对照组.诱导前治疗组按照右美托咪定0.1 μg/(kg·min)速度泵入并持续10 min;10 min后改为0.4μg/(kg·h)的速度输注,至麻醉插管后1h,观察结束;对照组以同样方法输注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in后,两组均以0.4mg/(kg·min)的速度泵注丙泊酚诱导.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且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在40~60时,记录丙泊酚的使用量.恒速输注丙泊酚基础上,给予芬太尼、罗库溴后2 min行气管内插管.记录镇静警觉评分(OAA/S评分)值、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BIS值.记录时间点为给药前(基础值)及给药后5、10 min和睫毛反射消失时、插管前、置入喉镜时及插管后1、3、5 min时.结果 OAA/S评分和BIS值在用药后5、10min,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睫毛反射消失时、插管前、置入喉镜时及插管后1、3、5 min时,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用右美托咪定后5、10 min时以及在插管前,治疗组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意识消失且BIS值在40~60时异丙酚的低诱导剂量在治疗组为(88.00±25.91) mg,对照组为(117.33±25.45) mg,治疗组异丙酚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4.423,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低异丙酚的低诱导剂量,维持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平稳,但对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孙宏伟;于玲;冯艺;杨拔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研究组麻醉诱导前给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诱导及麻醉方法同研究组.观察不用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及麻醉前、插管时、动脉瘤夹闭时脑氧代谢率(CMRO2)、脑血流量(CBF)、颅内压(ICP)变化,并观察两组复苏情况.结果 研究组插管时、插管后15 min、动脉瘤夹闭时、拔管时的MAP、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插管时、动脉瘤夹闭时的CMRO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4.2±5.0)%与(27.1±4.2)%,(33.9±4.3)%与(26.5±3.6)%;P均<0.05],CB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3.5±8.8)ml/(100 g·min)与(67.3±11.2) ml/(100 g· min),(56.8±9.2) ml/(100 g· min)与(67.3±11.2)ml/(100 g·min),P均<0.05],ICP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136.6±12.1) mmH2O与(168.3±15.8)mmH2O,(138.5±14.5)mmH2O与(170.4±12.1)mmH2O,P均<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7.35±1.12)h与(9.27±1.45)h,(12.98±3.76)h与(14.89±4.88) h;t值分别为10.92、9.23,P均<0.01],Stewar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12±0.33)分与(3.98±0.28)分;t =5.55、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稳定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提高脑氧摄取率,提高复苏效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靳丽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