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315
  • 国内刊号:12-1361/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5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临床异质性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分析

    目的:评估不同临床亚型的早期帕金森病( PD)患者的睡眠状况。方法基于PD患者一系列的运动及非运动临床表现,包括震颤、强直、少动、姿势步态异常、淡漠、抑郁、认知障碍等,以及基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486例早期原发性PD患者进行分型。亚型1(各种临床表现均轻,且运动表现以震颤为主);亚型2(各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均重);亚型3(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介于亚型1和2之间);亚型4(病程短、疾病进展速度快为特征)。进一步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对不同亚型的PD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测。结果48.6%( PSQI评分≥7分患者236例)的早期PD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女性PD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5.1%(130/236),男性发生率为44.9%(106/236),早期PD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睡眠障碍。不同亚型间患者PSQI分值[(亚型1(6.09±3.72)分、亚型2(9.36±4.24)分、亚型3(7.82±4.35)分、亚型4(9.09±4.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03,P=0.000)。结论睡眠障碍是早期P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睡眠障碍存在临床异质性。

    作者:王雪梅;冯涛;顾朱勤;刘萍;陈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应用螺内酯治疗对心功能和血清脑钠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心功能和血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84例CHF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螺内酯片20 mg/次,每日2次。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以及血清脑钠肽( BNP)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80.9%(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8,P =0.028)。治疗后两组的 LVEDd[(57.8±6.2)、(62.4 ± 7.8)mm ]以及血清 BNP [(364.4 ± 32.8)、(457.4 ± 43.2)ng/L]较治疗前[(64.6±7.4)、(64.8 ± 7.6)mm;(867.8 ± 78.5)、(864.4 ±74.8)ng/L]均明显降低,LVEF[(49.8 ± 5.4)%、(42.6 ± 4.6)%与(35.2 ± 3.9)%、(35.4 ± 3.5)%]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3.264、4.626、-5.373、-3.932、5.438和-6.548,P均﹤0.05),而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3.425、3.644和-2.846,P均﹤0.05)。结论螺内酯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脑钠肽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刘倩梅;张同乐;耿巍;孟海云;房伟;刘锦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结合新癫痫定义评估脑卒中后首发癫痫患者再发风险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首次发生癫痫后再发风险的评估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80例脑卒中后发生癫痫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80例脑卒中后发生癫痫58例,发生率3.67%,其中早发型癫痫6例(0.38%),迟发型癫痫52例(3.29%);其中仅1次癫痫发作31例(A组),1年内两次及以上发作27例(B组)。A组首次癫痫发作早发型2例(A1),晚发型29例(A2);B组首次癫痫发作早发型3例(B1),晚发型24例(B2),两组间癫痫发作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A组有13例病灶位于皮层,18例病灶位于皮层下方;B组有17例病灶位于皮层,10例病灶位于皮层下方,由此可见,B组病灶以皮层处居多,而A组病灶以皮层下方居多,但差异未见有统计学意义(χ2=2.555,P﹥0.05)。A组出血性卒中12例,缺血性卒中19例;B组出血性卒中10例,缺血性卒中17例,两组间脑卒中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05)。A组癫痫节律性慢波及痫样放电分别为11例、2例,B组分别为11例、13例。B组约有51.8%的再发癫痫患者存在感染史。结论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卒中,首次癫痫发作为晚发型癫痫病例,如果其脑电活动存在明显异常慢节律或痫样放电,靠近皮层容易引起癫痫再发作,故在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后应积极的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作者:陈奕菲;谭秀革;张春鹏;韩涛;张海燕;陈建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53例毛细支气管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对照组、27例),治疗组2(观察组,2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予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室( P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住院费用、撤机成功率、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56、2.13,P均﹤0.05);观察组患儿在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平均住PICU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21±1.63)d与(4.12±0.57)d,t=-9.16、(7.21±1.63)d与(5.36±1.20)d,t=-5.48、(9.87±1.54)d与(7.49±1.16)d,t=-7.32、(23.41±5.76)千元与(16.27±3.59)千元,t=-7.27,P均﹤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与3.8%,P﹥0.05)。结论对毛细支气管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儿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能减少机械通气和有创通气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节省住院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王建忠;吴春青;李学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效果和安全性

    目的:探讨骨皮质剥脱术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对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80例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骨皮质剥脱术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接骨板联合开槽植骨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100%(40/40)]显著高于对照组[90.0%(3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术中出血量(370.5±56.5)ml显著低于对照组(486.5 ± 64.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6,P﹤0.01);骨折愈合时间(5.6±1.2)个月也显著低于对照组(7.2 ±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8/4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11,P﹤0.05)。结论骨皮质剥脱术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对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安全有效,能够减少术中伤害,加速术后骨折愈合。

    作者:吴悦;赵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 BNP)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的影响。方法纳入人群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ACS患者38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6 h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3 d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其他给予常规治疗,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 mg,1次/d,顿服,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NT-pro BNP水平以及LVEF的变化。结果 NT- pro BNP治疗后(297.3±48.6) ng/L较治疗前(602.5±58.1)ng/L明显降低(t=2.98,P﹤0.01);LVEF升高[(41.6±0.34)%升至(56. 6± 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P﹤0.05)。ACS患者NT- pro 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 r=-0.539,P=0.000)。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改善心肌缺血作用,能明显降低ACS患者的NT-pro BNP水平。

    作者:张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miRNA-1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探讨miRNA-16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定的SLE诊断标准的SLE患者16例( SLE组),体检正常的健康对照者12名(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取研究人群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提取和纯化总RNA,实时定量PCR检测miRNA-16的表达,以小分子 RNA U6作为内对照,计算标准化后的2-△Ct值表示mi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并分析其与SLE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PBMC中miRNA-16的表达水平919.87±715.45高于健康对照组413.63±33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97,P﹤0.05);SLE活动组miRNA-16的表达水平1298.79±803.79高于稳定组540.95±3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45,P﹤0.05);miRNA-16的表达水平与抗核小体抗体呈正相关( r=0.669,P=0.005),与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r=0.608,P=0.012),与SLE活动指数评分呈正相关(r=0.530,P=0.035)。结论 SLE患者PBMC中miRNA-16异常高表达,与狼疮活动有关。

    作者:尹志华;郭粉莲;曾惠琼;曹智君;罗秀霞;叶志中;孙华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拉呋替丁联合奥美拉唑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拉呋替丁联合奥美拉唑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1片/次口服,1次/d。观察组采用拉呋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奥美拉唑用法同对照组,拉呋替丁2片/次口服,2次/d。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改变情况、临床病症改善情况、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均显著增加,而胃蛋白酶原Ⅱ均显著降低;观察组胃蛋白酶原Ⅰ[(89.46±13.25)μg/L]、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10.21±1.2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2.34±11.90)μg/L、6.45±0.93),t=7.358,P=0.017,t=9.125,P=0.004],观察组胃蛋白酶原Ⅱ[(8.76± 3.2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9.68±4.76)μg/L,t =4.035,P =0.049]。观察组胃脘痛消失率89.9%、腹胀消失率85.5%、食欲不振消失率84.1%、总有效率98.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65.2%、60.9%、8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高于对照组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7,P﹥0.05)。结论拉呋替丁联合奥美拉唑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病症,显著改善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含量,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作者:高金良;郭骏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沈阳部分地区脑血管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沈阳部分地区脑血管病( CVD)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按照指南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沈阳地区不同层次的7所医院,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期间CVD合并CAP住院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调查,明确沈阳部分地区CVD合并CAP治疗指南的执行情况;同时将收集病例分为指南依从组及指南非依从组,比较临床稳定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结合指南对其经验性治疗及转归分析。结果筛选合格病例488例,其中有38.5%的患者初始诊治基本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指南,初始经验性治疗总有效率为84.4%(412/488);指南依从组临床稳定时间(5.00±0.27)d优于非指南依从组的(8.00±0.45)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指南依从组住院时间(11.00±0.25)d优于非指南依从组(14.00±0.53)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分别按性别、有无心肺疾病、有无呼吸衰竭将入选病例分组,经统计学处理仅有呼吸衰竭组治疗有效率在指南依从组(90.9%)及非指南依从组(58.6%)中有差异,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26),其余组别相比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真正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指南诊断和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小,指南治疗的有效率没有明显区别,但是依据指南选择抗生素可改善CVD合并CAP的临床稳定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可减少无效病例及降低病死率;需要进一步推广诊断和治疗指南。

    作者:董晨光;王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肥胖伴高血压患者血清网膜素1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肥胖伴高血压患者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海军总医院干部门诊的肥胖患者130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肥胖伴高血压组(66例)及单纯肥胖组(64例);选取同期就诊的60例血压正常的非肥胖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各组血清Omentin-1浓度,比较各组血清Omentin-1的差异。分析Omentin-1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体质量指数( BMI)、腰臀比( WHR)、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 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单纯肥胖组、肥胖伴高血压组血清Omentin-1水平[(22.1±3.2)μg/L、(18.3±3.4)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26.7±5.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7,P﹤0.01);肥胖伴高血压组血清Omentin-1水平(18.3±3.4)μg/L显著低于单纯肥胖组(22.1±3.2)μg/L( t=21.5,P﹤0.05)。血清Omentin-1水平与BMI、WHR、SBP、HOMA-IR呈负相关(r分别为-0.447、-0.340、-0.350、-0.397,P均﹤0.01),而与年龄、DBP、FBG、TG、TC、LDL-C、、HDL-C、FINS、hs-CRP无相关性( 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BMI、SBP均是影响血清Omentin-1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Omentin-1在肥胖伴高血压患者中表达下调,与肥胖、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可能在肥胖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谢文秀;孙洪良;张宝和;王吉;华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中微量元素的变化在膀胱癌患者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锌( Zn)、铜( Cu)、硒( Se)、铁( Fe)的变化对于膀胱肿瘤的诊断及预防的意义。方法应用原子分光光度计检测25例膀胱癌患者(膀胱癌组)血清中Zn、Cu、Se、Fe的含量,并设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15例做为对照。分析两组血清中表达的差异性,及与膀胱癌分期的关系。结果微量元素Zn、Se在膀胱癌患者血清中含量[(0.942±0.029)mg/L、(0.050±0.038)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301±0.232)mg/L、(0.129±0.0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96、10.24,P均﹤0.05);而Cu(1.589±0.642)mg/L、Fe(1.615±0.096)mg/L的含量却高于对照组(0.808±0.261)mg/L、(1.179±0.32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39、5.11,P均﹤0.05),且与肿瘤分期有关。结论微量元素Zn、Cu、Se、Fe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有助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

    作者:陈苏;向小龙;陈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外周血CD44 v6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4v6在急性白血病( A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60例AL患者初治时(初治时组)、经联合化疗达缓解47例患者(缓解组)、其中20例又复发患者(复发组)及45例良性血液病患者(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CD44v6浓度,分析其不同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初治时组 CD44v6水平(179.34±39.41)μg/L、复发组(190.61±28.05)μg/L、缓解组(106.72±26.38)μg/L和正常对照组(98.31±21.78)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303,P﹤0.01),其中初治时组和复发组又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0例AL患者初治时白细胞水平与CD44v6水平呈正相关(r=0.826,P﹤0.01),与疾病危险分层、有无髓外浸润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5和0.512,P均﹤0.01)。结论 CD44v6升高与AL发病和病情进展有关,对其动态监测有利于判断病情和预测复发。

    作者:张敏娟;苏国宏;王庆;沈杰;王瑞环;刘春燕;赵玉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各项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及脑灌注压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CT检查确诊重型颅脑损伤病例21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常规给予吸氧、脱水、利尿、止血、抗感染、抗消化道溃疡、血糖控制、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等对症治疗。保守治疗34例,手术治疗176例。均给予24 h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及脑灌注压监测,并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颅内压水平:24 h颅内压﹤20 mmHg、20~35 mmHg、36~50 mmHg与﹥50 mmHg在预后良好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90.9%、66.7%、43.5%和22.2%,在预后不良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9.1%、33.3%、56.5%和77.8%,预后良好与不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3,P﹤0.01)。(2)脑组织氧分压:24 h脑组织氧分压﹤5 mmHg、5~15 mmHg、16~40 mmHg和﹥40 mmHg在预后良好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72.7%、32.7%、75.0%和80.0%,在预后不良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27.3%、67.3%、25.0%和20.0%,预后良好与不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01,P﹤0.01)。(3)脑灌注压:24 h脑灌注压﹤40 mmHg、40~60 mmHg、61~80 mmHg和﹥80 mmHg在预后良好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20.0%、49.3%、74.3%和79.2%,在预后不良患者中的比例分别为80.0%、50.7%、25.7%和20.8%,预后良好与不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30,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脑组织氧分压及脑灌注压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3项指标均与患者预后有关,有效控制颅内压升高、促进脑灌注压和脑组织氧分压升高,将有利于提高预后。

    作者:张焕芝;尹元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于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入住开滦总医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共237例,入院后核实一般情况、既往史以及辅助检查。于发病后1~2周内参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及 MoCA量表,MoCA﹤26分者认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MoCA≥26分者认知功能为正常。采用单因素分析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将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结果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5岁以上、低受教育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年龄偏小、教育程度高者(χ2值分别为16.661、5.453,P均﹤0.05);脑力劳动者发病率显著低于体力劳动者(χ2=5.458,P﹤0.05);基础疾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脑白质疏松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上述疾病者(χ2值分别为28.423、5.621、7.786、6.070,P均﹤0.05);吸烟多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吸烟较少或不吸烟者(χ2=5.045,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脑梗死发生后2周内67例出现认知障碍,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5岁( P=0.000)、糖尿病( P=0.043)、高血压(P=0.000)、脑白质疏松(P=0.041)、吸烟(P=0.035)。结论老年脑梗死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较多,干预需从多方面入手,需及早排查发现。

    作者:雷军;王淑娟;刘业松;薛斌;崔燕;孟令民;张楠楠;张萍淑;元小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系统抽样分组,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甲钴胺和α-硫辛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中药木丹颗粒口服治疗。两组均以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40/45),对照组为6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3,P﹤0.01)。研究组感觉绯总神经、感觉正中神经、运动绯总神经、运动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分别为(32.3±4.3)、(37.2 ± 3.2)、(36.3± 3.2)、(36.0 ± 2.8)m/s,治疗后为(47.6 ± 4.8)、(56.3±3.8)、(50.1±4.4)、(57.2 ± 3.8)m/s;对照组治疗前为(32.2 ± 4.1)、(37.3± 3.5)、(36.2 ± 3.5)、(35.8± 2.4)m/s,治疗后为(39.2 ± 5.2)、(42.2 ± 4.2)、(40.2 ± 4.1)、(43.1 ± 3.2)m/s,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研究组t值分别为12.930、20.938、13.814、24.460,P﹤0.01;对照组t值分别为5.757、4.881、4.041、9.939,P﹤0.01);研究组治疗后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464、13.558、8.965、15.457,P均﹤0.01)。研究组治疗前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比体积分别为(2.5± 0.3)、(6.7± 0.8)、(14.8± 2.1)mPa·s,(4.8±0.5)g/L、(0.048±0.005),治疗后为(1.7± 0.5)、(5.2 ± 0.7)、(10.3± 2.1)mPa·s,(3.7±0.6)g/L、(0.038±0.004);对照组治疗前为(2.5±0.5)、(6.8±0.7)、(14.7±2.3)mPa·s,(4.7±0.7)g/L、(0.048±0.004),治疗后为(2.3±0.2)、(6.3±0.8)、(13.9±1.4)mPa·s,(4.5±0.6) g/L、(0.047± 0.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t 值分别为7.472、7.685、8.252、7.670、8.505,P均﹤0.01),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指标有显著下降( t值分别为6.068、5.636、7.768、5.135、7.655,P均﹤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尿常规异常、心电图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中药木丹颗粒和西药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促进作用,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晓;崔宏旻;任芳;孔超;何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宫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宫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52.5±9.6)min、(72.6 ± 13.4)min,t=5.468,P=0.006]、术中出血量[(84.6 ± 16.7)ml、(116.8±28.4)ml,t=4.263,P =0.018]、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1.5±3.6)h 、(29.8±5.4)h,t =4.438,P=0.024]、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3.6 ± 1.4)分、(1.8±0.5)分,t=6.283,P=0.001]和住院时间[(5.4 ± 1.8)d、(9.6 ± 2.4)d,t=6.423,P=0.00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7394.9±1164.8)元与(5428.9±824.5)元,t=4.647,P=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肌瘤复发率(20.5%与1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6,P=0.637)。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卢秀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漂浮体位Letournel和Kocher-Langenbeck联合入路治疗粉碎性髋臼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漂浮体位Letournel和Kocher-Langenbeck联合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1997年9月至2013年9月,我们采用漂浮体位Letournel和Kocher-Langenbeck联合入路治疗50例粉碎性复杂移位髋臼骨折,观察其效果。结果50例患者手术时间2.5~6.6 h,平均3.6 h;术中失血660~3000 ml,平均1380 ml;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9~18周,平均11周。根据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88%(44/50)。按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的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46/50)。结论复杂移位髋臼骨折采用漂浮体位 Letournel 和 Kocher-Langenbeck联合入路治疗,有利于复位及内固定,可大限度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组织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曹俊培;沈谷丰;陆佳龙;李孟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莫沙必利联合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联合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 PD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PDS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试验组41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 mg/次,3次/d,餐前服用。试验组在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基础上加用健胃消食口服液,1支/次,3次/d,餐后服用。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PDS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总积分、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其PDS相关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试验组治疗前PDS症状总积分[(11.14±1.86)分]与治疗后[(2.90±1.39)分]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328,P﹤0.01);治疗后试验组[(2.90±1.39)分]与对照组[(4.94±2.03)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17,P﹤0.01)。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7.80%(36/4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26/39),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2,P﹤0.05)。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PDS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用莫沙必利。

    作者:郑婧;古赛;张秉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联合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轻中度蛋白尿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黄葵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 DN)轻中度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WHO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DN诊断标准的46例DN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降糖药物、调脂、钙拮抗剂降压及饮食控制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75 mg,每日1次,黄葵胶囊5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治疗观察时间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 BUN)、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0%(20/23)明显优于对照组52.2%(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1,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11.7±0.9)mg/L降至(5.8±0.3)mg/L],相比于对照组[(10.1±0.6)mg/L降至(9.8±0.4)mg/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81,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黄葵胶囊可以明显降低尿蛋白,对微炎症状态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姚为华;王东升;葛平;刘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进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与头位变动相关、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在前庭疾病中为常见。约占所有眩晕的20%~30%[1]。各个年龄均可出现,儿童少见[1]。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BPPV患者经确诊后通过手法复位能治愈或缓解,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及治疗。故早期识别和手法治疗非常关键。本文就BPPV的诊断与治疗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方芳(综述);邓晓清(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机制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疱疹病毒家族的一员,是一种大而结构复杂的含有病毒和细胞基因产物的包膜病毒。一旦被感染,可累及体内多个器官和组织,轻者终身处于潜伏状态不发病;严重者可致病甚至死亡。HCMV一旦侵入人体可产生持续性感染,胎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个体感染后往往会引起严重疾病。近年有新的证据表明, HCMV的感染和表达与人类恶性肿瘤,包括恶性神经胶质瘤、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明显相关。因此,关于HCMV的进一步研究变得更为迫切。

    作者:张丹;韩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郑重声明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2015年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