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315
  • 国内刊号:12-1361/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5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2016年08期文献
  • 双心室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治疗起搏依赖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双心室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对起搏依赖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例需行起搏治疗的Ⅱ度Ⅱ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安置三腔起搏器。按心室起搏方式不同,应用数字表随机程控分为A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关闭左心室电极,10例)和B组(双心室起搏组,10例)。12个月后交叉治疗,A组程控为双心室起搏,B组程控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继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种起搏方式对观察指标的影响,包括患者6 min 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MLHFQ)、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心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12SD)、左心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大延迟(Ts?dif)、起搏QRS波宽度(QRSd)。结果 A组患者治疗12和24个月后6MWD明显增加[(242?58±37?56)、(347?42±36?59)、(340?67±24?99) m], LVEF明显增加[(39?97±5?84)%、(57?92±10?01)%、(60?50±10?06)%], QRSd 明显变窄[(139?25±10?43)、(114?25±10?07)、(110?83±11?08) ms],NT?proBN 含量显著降低[(2857?84±236?48)、(2144?26±301?43)、(2025?91±307?42) ng/L];B 组患者治疗12和24个月后6MWD 明显增加[(228?17±38?06)、(329?33±46?28)、(350?67±35?43) m],LVEF明显增加[(40?25±11?24)%、(59?50±9?14)%、(60?17±10?29)%],QRSd 明显变窄[(142?42±10?66)、(118?58±9?94)、(116?25±10?59) ms],NT?proBNP含量显著降低[(2848?25±318?65)、(2144?26±301?43)、(2025?91±307?42) ng/L],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组间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相比,双心室起搏对起搏依赖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功能影响未显示出优势。

    作者:葛智儒;王璐;赵汉君;张晨君;黄宇;刘秋云;邱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对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后评价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与CRP水平对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收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确诊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患者67例,于确诊当日和确诊后第4、8天检测PCT与CRP。将67例患者按预后分为存活组(43例)和死亡组(24例)。结果67例VAP患者中有24例(35?8%)于确诊28 d内死亡。两组患者CRP在确诊当日和确诊后第4、8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在确诊当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组患者在确诊后第4、8天的PCT中位数(P25,P75)明显高于存活组[4 d:0?4(0?3,1?1)μg/L与4?7(2?3,10?8)μg/L,P<0?05;8d:0?2(0?1,1?7)μg/L与3?9(3?2,14?8)μg/L,P<0?05]。存活组患者的PCT水平从确诊当日[0?7(0?4,4?2)μg/L]至确诊后第8天[0?2(0?1,1?7)μg/L]显著降低(P<0?05)。第4天的血清 PCT水平>1μg/L是死亡的强征兆,其比值比为23。结论 PCT是危重症患者VAP的重要预测标志物。第4天的PCT水平对预测VAP病死率非常关键。

    作者:张萌;郑慧峰;张劼;杨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96周延长疗程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延长疗程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我院门诊CHB患者60例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29例)和B组(31例)。 A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96周,B组患者使用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治疗96周。观察治疗过程中12、24、48、96周时患者ALT 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应答率及HBeAg、HBsAg的转阴率、转换率。结果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应答率及HBeAg、HBsAg血清学转阴率、转换率在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 A 组 HBeAg 转换率在48、96周分别为34?5%和6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B组HBeAg转换率在48、96周分别为35?5%和6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2)。结论 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及拉米夫定治疗未能显示出快速降低病毒载量、较高免疫学应答的疗效优势;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96周延长疗程治疗可以显著提高HBeAg转换率。

    作者:鲍旭丽;渠亚超;熊芳;张飞飞;张蕾;闾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a不同药物巩固时间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影响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 a不同药物巩固时间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术后GnRH?a治疗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激素水平、炎症递质、随访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6个月组总有效率为97?14%(34/35),明显高于3个月组[80?00%(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5);治疗后6个月组患者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均低于3个月组[(2?42±0?33)、(3?79±0?42) U/L,(3?49±0?45)、(5?12±0?60) U/L,(89?48±10?23)、(130?48±16?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74、12?858、12?305,P均<0?05);治疗后6个月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8均低于3个月组[(18?48±2?23)、(31?49±4?05) ng/L,(14?45±2?18)、(23?49±2?95) ng/L,(35?29±4?52)、(58?49±7?2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648、14?580、16?017,P均<0?05);6个月组妊娠率、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3个月组[51?43%(18/35)与22?86%(8/35),74?29%(26/35)与40?00%(14/35)],复发率明显低于3个月组[8?57%(3/35)与31?43%(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18、8?400、5?714,P均<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后进行6个月GnRH?a治疗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调节激素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境;侯涛;梁惠;戴仕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胶原三螺旋重复蛋白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胶原三螺旋重复蛋白1( CTHR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THRC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76例患者胃癌组织中CTHRC1阳性表达41例(53?95%,41/76),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仅有1例CTHRC1阳性表达(3?33%,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332,P=0?000)。(2)在早期胃癌中,CTHRC1多表达于细胞核,随着胃癌的进展,CTHRC1在胞浆中的表达逐渐增加。(3)CTHRC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00)、淋巴结转移(P=0?009)、TNM分期( P=0?007)密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 P 均>0?05)。结论CTHRC1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胃癌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潘迪;林连捷;王东旭;张喆;郑长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持续颅内压监测辅助下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辅助下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105例实施脑实质内颅内压监测患者(监测组)和112例未实施颅内压监测患者(对照组)应用甘露醇的次数及总量、并发症及预后。结果监测组和对照组甘露醇使用次数分别为(42?1±5?4)次和(59?5±8?2)次,两组甘露醇使用总量分别为(820?1±114?8) g及(1187?7±241?5) g,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次数及总量均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2及0?01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608和0?471);监测组患者急性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11?4%(12/104)、28?6%(30/105),对照组分别为29?6%(33/112)、41?9%(47/11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36)。监测组预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48%,χ2=13?02,P<0?01)。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崔刚;杨海峰;孙跃春;李宾;王秀芹;张智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防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不同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效果,为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23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据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A组(703例)、B组(211例)、C组(109例)。 A组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 B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 C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1、6个月及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及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 A组用药后1、6个月及1年时MACE发生率分别为9?1%(64/703)、16?6%(117/703)、28?4%(200/703),B组分别为14?6%(31/211)、25?5%(54/211)、37?9%(80/211),C组分别为16?5%(18/109)、29?4%(32/109)、34?0%(37/109)。 A组用药后1、6个月及1年时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或C组( P均<0?05);B组用药后1、6个月时MACE发生率低于C组,用药后1年时却高于C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患者用药后1、6个月及1年时在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狭窄方面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在心绞痛发生率方面,A组在1、6个月时显著低于B、C组(P均<0?05),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至1年时,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年时,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略高于B组和C组(4?3%、2?4%、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组较单抗治疗组,其总体MACE发生率减少,尤其是心绞痛的发生率减少为突出,且未增加消化道出血事件,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至1年时,该优势逐渐减弱。

    作者:唐芸;肖碧;李萍;马厚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自身免疫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Ⅱ型一例

    男,56岁。因恶心、呕吐、无力11 d,在外院经补钠、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效果不佳,于2015年2月5日来我院进一步治疗。既往曾因间歇性严重乏力在外院诊断为痉挛性截瘫,有1型糖尿病病史,平时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查体:中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身高168 cm,体质量55 kg,BMI 19?49 kg/m2。平卧位,查体合作。神志清,精神一般,言语缓慢、含糊。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高。双侧巴氏征阳性。急诊化验肌钙蛋白12 ng/L,血离子:Na+112 mmol/L,K+4?5 mmol/L,Cl-76?0 mmol/L,Ca2+1?48 mmol/L。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素(TSH)21?5 mU/L,游离 T4(FT4)8?97 pmol/L,游离T3( FT3)正常。入院后检查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小液化灶;双侧上颌窦、筛窦、蝶窦黏膜增厚。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3?54×1012/L,血红蛋白114 g/L。生化全项:FPG 6?9 mmol/L,Na+113 mmol/L,K+4?1 mmol/L,Cl-78?0 mmol/L,Ca2+1?95 mmol/L。血沉45 mm/1 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491?00 kU/L(正常值0~115 kU/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5 kU/L(正常值1~34 kU/L)。入院诊断:(1)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1型糖尿病;(4)痉挛性截瘫;(5)脑血管病变?给予左甲状腺素片(德国默克公司)50μg每日1次服用;生理盐水250 ml+浓氯化钠3 g静脉滴注,每日静脉补钠3?15 g;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及时监测血离子(血离子包括Na+、K+、Cl-、Ca2+)浓度;同时给予保护胃黏膜、营养神经等治疗。补钠2 d复查Na+为114 mmol/L。2月7日主任医师查房时追问病史,患者7年前开始感觉乏力,曾因间歇性严重乏力诊断为“痉挛性截瘫”。近3年来自觉抵抗力差,易感冒,常在感冒后医院就诊,诊断电解质紊乱并反复住院。查体:秃头,无胡须,腋毛、阴毛稀少。全身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呈棕褐色,分布全身,掌纹、甲床明显,舌表面可见色素沉着。考虑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抽血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结果显示:8:0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1566?0 ng/L(正常值7?2~63?3 ng/L ),皮质醇110?5 nmol/L (正常值171~536 nmol/L);同日16:00 ACTH为1162?0 ng/L,皮质醇为103?4 ;nmol/L(正常值64~327 nmol/L)。激素昼夜节律消失,据此可以确诊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给予生理盐水100 ml+氢化可的松10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3 d后患者未再恶心、呕吐,并可床边活动。

    作者:夏金;马效霞;王璐璐;孙佩;侯鲁鲁;逄曙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垂体瘤患者术后肾上腺功能与激素替代的评估

    手术是除泌乳素瘤外的垂体瘤的首选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在术后可发生垂体功能减退,其中以急性肾上腺危象为严重,而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则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术后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轴进行准确的评估对垂体瘤术后患者的合理治疗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尚缺乏对肾上腺轴进行评估的可靠方法。本文综述了肾上腺功能低下的危害、HPA轴评估方法的新进展以及术后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的新观念,明确了术后重新评估和定期随访以及制定个体化方案的重要性。

    作者:王琳;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环状RNA及其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环状RNA( circRNAs)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不同于其他RNA,其结构特殊,为一个闭合共价环状结构,并且在真核细胞中表现出高度稳定表达的特性。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大量内源性circRNAs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且多数circRNAs具有表达稳定、耐RNA酶降解、通常在组织细胞中有差异性和特异性表达的特点。 circRNAs绝大多数由外显子形成,少部分由内含子形成。对于circRNAs的功能研究发现,circRNAs具有类似竞争性内源性RNA( ceRNA)的海绵功能,还可以调控转录以及翻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RNAs可能在很多疾病中,尤其是肿瘤细胞中存在异常表达。这可能成为诊断和预测一些疾病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circRNAs在核糖核酸的领域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并且可以广泛地涉及生命的多个领域。

    作者:牛意;孙国贵;胡万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对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氧化应激通过影响多种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细胞损伤和凋亡,参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血糖波动可加剧氧化应激,加重组织损伤凋亡。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特异性的与其受体结合,发挥多系统生理效应,延缓胃排空、降低食欲、减少食物摄入量及减轻体质量,增强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抑制葡萄糖依赖性的胰高血糖素分泌,改善血糖波动。另外,GLP?1通过自身调控功能,降低活性氧簇,抑制氧化酶活性,上调抗氧化防御相关基因,增加抗氧化酶水平,减轻氧化应激状态。

    作者:薛慧;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现状

    作为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 )正在逐渐被人们认识。2001年学者们发现AIP患者血清IgG4含量明显增高,2%的慢性胰腺炎为1型AIP;1型AIP被认为是一种与IgG4相关的全身性疾病。至今有一些与1型AIP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抗原被鉴定,但IgG4在此病中的作用是肯定的,因为发病机制的不准确性,AIP的诊治不容乐观。

    作者:邓锋;黄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帕金森病震颤机制脑部网络模型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元退化性疾病,具有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缓慢、姿势平衡障碍四大症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大量研究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老年化、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多种机制。50%患者首发症状为震颤,震颤是帕金森病目前难治疗的症状,但其产生机制尚有争议,因此了解震颤的产生机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卞育婕;王莹雪;周玉奇;崔逸爽;周国龙;魏子峰;张宇新;王茜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