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
  • 国际刊号:1008-6315
  • 国内刊号:12-1361/R
  • 影响因子:1.13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55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2018年4期文献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oluble 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sLOX-1)水平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6例,依据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比值分为左心室舒张不全功能组(76例)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组(70例),所有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sLOX-1浓度,采用心脏超声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分析sLOX-1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组血清sLOX-1(208.12±13.48)μg/L明显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组(152.12±12.96)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OX-1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OR=2.42,95%CI1.42~2.82,P=0.036).结论 sLOX-1可作为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一个指标.

    作者:闫杰;刘艳军;赵红;刁增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对比观察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补液和延迟补液复苏的临床效果

    目的 比较早期即刻补液与延迟补液复苏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将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即刻补液复苏;观察组给予延迟补液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复苏前后血凝学、血常规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休克1 h内的补液量和病死率,以及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病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凝血和血常规各项指标均较其治疗前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1.04±1.1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28.12±5.93)s均较对照组[(15.12±1.26)、(36.17±9.05)s]降低(t值分别为-15.37、-9.81,P均<0.05),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146.92±16.85)×109/L,较对照组(114.18±10.69)×109/L升高(t=-9.77,P<0.05);血红蛋白(hemoglobin,Hb)(112.21±9.46)g/L、剩余碱(base excess,BE)(-5.30±2.45)mmol/L均高于对照组[(92.95±11.20)g/L、(-8.27±3.53)mmol/L](t值分别为-11.46、-8.99,P均<0.05),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2.79±1.12)mmol/L低于对照组(3.54±1.37)mmol/L(t=-8.99,P<0.05).观察组休克第1小时内补液量(569.96±187.34)ml低于对照组(1957.35±204.14)ml(t=8.725,P<0.05),且ARDS发病率[3.33%(2/60)]、MODS发病率[3.33%(2/60)]及病死率[1.67%(1/60)]均低于对照组[8.33%(5/60)、6.67%(4/60)、6.67%(4/60)](χ2值分别为2.725、3.214、2.985,P均<0.05).结论 创伤性休克早期采用延迟补液复苏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血常规指标,减少第1小时内补液量,同时降低ARDS和MODS发生率.

    作者:王攀;曹益瑞;程建;达力;黄强;谭力铭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Tissue-Link联合Cusa与Pringle法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Tissue-Link联合Cusa与Pringle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6例,其中术中45例采用Pringle法进行肝癌切除术(对照组),另51例采用Tissue-Link联合Cusa法进行肝癌切除术(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指标及生存率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延长[(189.2±45.8)min与(151.6±34.7)min,t=-5.101]、术中出血量减少[(273.5±141.6)ml与(371.3±127.2)ml,t=7.396]、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降低[(15.7±8.9)μmol/L与(26.5±10.8)μmol/L,t=5.320]、术后白蛋白补充量也减少[(61.0±9.7)g与(84.6±9.3)g,t=7.698]、切缘肿瘤复发率[0与8.9%(4/45)]、肝内转移率[7.8%(4/51)与20.0%(9/45)]、肝外转移率[3.9%(2/51)与17.8%(8/45)]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31、6.315、6.746,P均<0.05).观察组术后2年、3年无瘤生存率(88.2%、76.5%)高于对照组(64.4%、44.4%,χ2值分别为5.468、8.902),且观察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80.4%)也显著高于对照组(51.1%,χ2=4.8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应用Tissue-Link联合Cusa较Pringle法的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率均降低,同时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显著提高.

    作者:卢志坤;吴永强;张权锋;何德谋;李兵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改良直肠下端黏膜切除术治疗重度直肠前突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直肠下端黏膜切除术(stapled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治疗重度直肠前突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80例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且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行STARR治疗,对照组行经阴道纵切横缝术修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症状及症状量化评分的差异;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收集术后1、3、6、12个月的Wexner便秘评分;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出血、疼痛、感染、肛门坠胀、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100%(40/40)与对照组90.00%(36/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0,P=0.027).两组治疗后7 d临床症状积分[治疗组(3.58±1.61)分、对照组(4.12±1.52)分]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4.23±2.13)分、对照组(5.33±1.12)分]与同组治疗前[治疗组(13.23±3.08)分、对照组(14.45±3.01)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临床症状量化评分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手术时间(15.65±1.61)min、术中出血量(10.77±5.23)ml、伤口愈合时间(9.28±1.41)d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25.89±3.71)min、术中出血量(43.31±8.11)ml、伤口愈合时间(14.87±1.9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32、14.266、15.518,P均<0.01).两组术后1、3、6、12个月Wexner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相比较,治疗组在术后疼痛、肛门坠胀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TARR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确切,远期效果好.

    作者:刘宇;杜雪峰;张海磊;魏永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胸外科住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治疗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合理建议.方法 收集总结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胸外科新诊断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合并COPD的发生率、临床特征、术后肺部并发症、COPD诊断及围术期肺康复治疗情况.结果 期间共收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6例,将675例进行全套肺功能测定患者纳入研究,其中95例接受支气管舒张试验,86例符合COPD诊断而纳入合并COPD组,未合并COPD组589例.合并COPD组中男性(69例,80.2%,χ2=24.032)、年龄≥65岁(51例,59.3%,χ2=6.784)、有吸烟史(55例,64.0%,χ2=29.474)和大量吸烟者(43例,50.0%,χ2=5.802)、肺鳞癌(47例,54.7%,χ2=6.241)的比例高于未合并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OPD组肺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6/67),明显高于未合并COPD组13.7%(78/568)(χ2=4.894,P<0.05);肺康复治疗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3.5%(5/37)低于未行肺康复治疗组患者36.7%(11/30)(χ2=4.886,P<0.05);86例(12.7%)合并COPD患者入院时临床诊断COPD仅6例(8.9‰),出院时仅23例(3.4%),出院医嘱中均未给出COPD规范治疗的建议.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常合并COPD,尤其是老年、男性、有吸烟史及肺鳞癌患者,但临床对合并症COPD诊断和治疗严重不足,胸外科医生应在诊治肺癌过程中早发现和规范治疗COPD,以改善预后.

    作者:高华;蔺军平;李斌;赵思华;杨建宝;白武民;王永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Smad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Smad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集的85例胃癌组织和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mad4的表达情况.结果 (1)Smad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29%(30/85),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91.67%(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01,P<0.001).(2)单因素研究中,Smad4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χ2=13.626,P<0.001)、淋巴结转移(χ2=7.267,P=0.007)、TNM分期(χ2=18.226,P<0.001)及肿瘤分化程度(χ2=9.134,P=0.010)相关,而与年龄(χ2=1.155,P=0.283)、性别(χ2=0.027,P=0.869)、肿瘤大小(χ2=1.037,P=0.309)无明显联系.(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OR=7.892,95CI 1.649~37.790,P=0.010)、分化程度(OR=0.160,95CI 0.026~0.977,P=0.047)、TNM分期(OR=15.042,95CI 2.292~98.751,P=0.005)是胃癌组织中Smad4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mad4可能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作为判断胃癌进展程度及预后水平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作者:潘迪;林连捷;王东旭;杨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泮托拉唑预防无法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肿瘤性出血随机、双盲、安慰剂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对预防无法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肿瘤性出血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徐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的胃癌患者肿瘤性出血患者,将无法手术切除的131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6例服用泮托拉唑40 mg、1次/d;对照组65例服用安慰剂40 mg、1次/d;疗程均为8周.观察随访期间两组的肿瘤性出血、输血需求和总生存期的差异.结果 患者的随访中位数时间为6.5(3.3,13.2)个月,泮托拉唑组发生肿瘤性出血7例(10.61%),安慰剂组发生13例(20.00%),两组发生肿瘤性出血的风险累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ray's检验:P=0.426).随访前5个月泮托拉唑组肿瘤性出血的累积发生率为0,低于安慰剂组的9.23%(6/65)(Gray's检验:P=0.039).两组输血需求和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肿瘤性出血相关的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泮托拉唑不能明显减少无法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肿瘤性出血.

    作者:董栋;娄培安;石祥奎;李文广;李婷;孔蕴馨;王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意外性N1期与临床性N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对比

    目的 对比分析意外性N1期与临床性N1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术后病理确诊pT1-3N1M0期NSCLC17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意外性N1期(cN0~pN1)NSCLC 75例(意外组),临床性N1期(cN1~pN1)NSCLC 101例(临床组),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转移复发、生存时间及1、3、5生存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意外组患者肿瘤直径、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及站数与临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意外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为10.7%(8/75),较临床组21.8%(22/10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8,P=0.039).意外组患者生存时间(46.8±5.5)个月,较临床组(29.7±4.9)个月明显延长(t=8.665,P=0.029),意外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64/75)、57.3%(43/75)、42.7%(32/75),均较临床组的73.3%(74/101)、43.6%(44/101)、28.7%(29/101)明显升高(χ2值分别为6.089、7.490、9.112,P均<0.05).结论 临床表现不同N1期NSCLC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意外性N1期NSCLC患者较临床性N1期NSCLC患者在局部复发、远期生存方面优势明显.

    作者:李冠燃;方原;汪洋;张庆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长链非编码RNA联合胃蛋白酶原在胃癌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chain non-coding RNA,lncRNA)联合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胃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86例,作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检查胃部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86例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PGⅠ、PGⅡ及lncRNA BC200水平的差异.单因素检验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差异,筛选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检测对胃癌影响作用的因素;同时,相关性分析法对上述因素与传统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其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胃癌组受试者CEA[2.84(1.63~8.45)μg/L、CA19-99.05(5.89~29.47)U/ml及lncRNA BC2001.872(1.125~2.61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受试者CEA[1.26(0.87~2.66)μg/L、CA19-9(6.42(4.32~9.86)U/mL、lncRNA BC2001.006(0.594~1.282)]表达水平上调(U值分别为3684、4782、2764,P<0.001、P<0.001、P=0.007).而胃癌组中PGⅠ[68.3(51.20~89.40)μg/L、PGⅡ18.85(10.06~29.37)μg/L]则较对照组中PGⅠ(115.10(81.70~166.00)]μg/L、PGⅡ(23.38(13.72~34.09)μg/L]显著下降(U分别为9155、5427,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19-9(OR=1.860,95%CI 0.889~1.462,P=0.039)、PGⅠ(OR=1.300,95%CI 1.224~1.623,P=0.023)、PGⅡ(OR=1.208,95%CI 1.002~1.501,P=0.044)及lncRNA BC200(OR=1.276,95%CI 1.008~1.107,P=0.020)对胃癌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GⅠ 的影响程度高.Spearman秩相关提示lncRNA BC200与CA19-9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891,P=0.007);PGⅠ(rs=-0.482,P=0.026)、PGⅡ(rs=-0.531,P=0.014)与CA19-9呈负相关.ROC曲线提示,lncRNA BC200联合PGⅠ、lncRNA BC200联合PGⅡ及CA199检测胃癌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4,0.783,0.721.三者相比,lncRNA BC200联合PGⅠ的AUC高,敏感度为63.5%,特异度为100%.结论 lncRNA BC200联合PGⅠ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患者胃癌的存在,为早期胃癌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彭沛;周龙;胡春兰;张艳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EMBM)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EMBM和ESD切除的60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EMBM术者32例(EMBM组),行ESD术者28例(ESD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EMBM组完全切除率96.9%(31/32),ESD组完全切除率96.4%(2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812);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2.3±2.6)mm明显大于EMBM组(9.1±2.2)mm(t=3.36,P=0.038);EMBM平均手术时间(20.5±5.1)min明显少于ESD组(36.8±4.5)min(t=6.718,P=0.008);EMBM组穿孔率为0,明显低于ESD组10.7%(3/28)(χ2=6.37,P=0.013);EMBM组术中严重出血率为3.1%(1/32),明显低于ESD组14.3%(4/28)(χ2=4.89,P=0.021);术后随访6~12个月,EMBM及ESD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EMBM和ESD均是内镜下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EMBM组.

    作者:朱曙光;李曙晖;陈鹏;刘春安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Ph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钙网质蛋白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究Ph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s)患者钙网质蛋白(calreticulin,CALR)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确诊的97例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分析不同类型MPNs,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情况,比较不同突变类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和预后(Cox回归模型).结果 在纳入的患者中,JAK2突变的发生率高,为64.95%(63/97),其次为CALR突变19.59%(19/97)和三阴性10.31%(10/97),MPL突变的发生率少为5.15%(5/97).ET和PMF患者CALR突变发生率分别为28.57%(10/35)与28.13%(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6,P>0.05);PV患者未检出CALR基因突变.与JAK2突变患者相比,存在CALR突变患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较低(P<0.05),存在CALR突变的ET患者血小板水平较低(P<0.017),而存在CALR突变的PMF患者血小板水平较高(P<0.017).JAK2突变患者和CALR突变患者的疾病进展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7.62%(30/63)和31.58%(6/19)(χ2=1.525,P>0.05),CALR突变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显著低于JAK2突变患者(HR=0.46,95%CI 0.26~0.98,P<0.05).结论 不同基因突变的MPNs患者临床特点间存在差异;CALR突变的MPNs患者的预后好于JAK2突变.

    作者:谢晓玲;廖彩翔;黎国伟;陈立;祝爱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大肝癌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大肝癌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不可切除性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给予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和单纯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并发症、1年和两年生存率、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7.44%(29/43)和46.51%(20/43)(P=0.049),实验组1年和两年生存率及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40%(35/43)、58.14%(25/43)、53.49%(23/43),显著高于对照组60.47%(26/43)、34.88%(15/43)、32.56%(1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P=3.031、P=0.049).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3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0%(4/43)与13.95%(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Cox回归显示,男性(OR=1.756,95%CI 1.044~3.563,P=0.041)、低蛋白血症(OR=1.523,95%CI 1.067~2.891,P=0.011)和腹腔积液(OR=1.719,95%CI 1.034~3.108,P=0.031)不利于患者的预后,TACE+冰冻消融较TACE单独治疗能更好地改善预后(OR=0.438,95%CI 0.283~0.712,P=0.001).结论 在不可切除性大肝癌患者中应用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预期.

    作者:文宠佩;林志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探讨食管全系膜切除并三野淋巴结清扫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食管全系膜切除并三野淋巴结清扫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评价临床效果,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以求更合理、有效的食管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接受全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126例食管癌患者资料,其中64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全系膜切除并系统三野淋巴结整块清扫(观察组),62例行常规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管置分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度、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不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数目与淋巴结转移度;术后随访两组肿瘤复发及死亡例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长[(264.9±32.9)min与(233.5±30.4)min,t=-5.56,P<0.001],但术中出血少[(152.7±26.4)ml与(235.5±30.6)ml,t=16.27,P<0.001],两组术后胸管置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清扫淋巴结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32.7±15.5)枚与(20.9±11.2)枚,t=-4.93,P<0.001],在淋巴结转移度上观察组小于对照组[6.7%(141/2094)与9.3%(120/1295),χ2=7.22,P<0.01].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吻合口瘘、乳糜胸、大出血、喉返神经损伤、气管损伤、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右喉返神经旁、胸段食管旁、腹腔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数目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分别是(4.7±3.2)枚与(1.5±1.4)枚,t=-7.25;(6.0±2.7)枚与(3.1±1.7)枚,t=-7.12;(5.7±2.4)枚与(3.2±1.9)枚,t=-6.48;P均<0.001],左右喉返神经旁、胸段食管旁淋巴结转移度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分别是8.7%(26/300)与18.1%(17/94),χ2=6.53;8.9%(34/382)与17.9%(35/195),χ2=10.04;P均<0.05].术后随访1~24个月肿瘤复发例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4.7%)与4例(6.5%),χ2=0.92,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胸腹腔镜食管癌全系膜切除并系统三野淋巴结整块清扫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近期效果良好,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但是其远期疗效仍需大量、长期的随访得到证实,相对更为彻底地清扫食管系膜及其淋巴结,大程度上减少肿瘤于系膜下的微转移,对于食管癌患者预后是有益的.

    作者:马昌云;吴芳;宋银峰;黄志坚;廖金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多廿烷醇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或总胆固醇(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 ASCVD 重要的危险因素. 虽然他汀类药物成为降脂的首要推荐药物,但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接受他汀治疗后其胆固醇水平仍不能达到目标值;同时由于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且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易于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而加重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此外,有部分老年患者不能耐受他汀特别是大剂量他汀治疗,这些成为老年人实现血脂达标的重要羁绊. 针对老年人群的以上特点,安全性高的植物药物为老年人安全、合理地降低胆固醇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多廿烷醇治疗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写作组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