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的结构表达、产生、生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研究有较大进展.AMH是属于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家族140ku的糖蛋白,由睾丸未成熟的Sertoli细胞及出生后卵巢生长卵泡的颗粒细胞分泌,具有调节细胞发育及分化,使雄性胚胎苗勒氏管退化的作用,可用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在临床上可用于真假两性畸形的诊断,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精子形成的标记等.
作者:龙雯晴;王伟民;喇端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迅猛发展,HLA分型技术越来越成熟,使得HLA基因与疾病相关的机理和学说不断完善,HLA基因与妊娠的关联研究也有所进展,特别是HLA基因与糖尿病的关联机制取得了一些肯定的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作为糖尿病的一独立特殊型与HLA基因相关机制的研究已开始起步.
作者:宋殿荣;刘映粦;焦书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胎儿心律失常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随着超声技术的进展,胎儿心律失常的产前诊断和治疗进展迅速.本文就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宫内治疗及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滕银成;汤希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的发生率约为1/1 600~2 000,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为其常见原因.仅根据临床表现很难对妊娠中的甲减及早诊断,因此,常规筛选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血清TSH水平为甲减筛选的敏感指标.妊娠过程中若甲减未能及时控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母亲甲减对胎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正日益受到重视.L-T4为治疗甲减的首选药物.孕期应监测甲状腺功能,并据此调整治疗剂量.
作者:王翠英;安振梅;魏松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胚胎的识别和植入受到来自胚胎或母体方面的调控,白细胞介素是具有免疫活性和无免疫活性细胞释放的多肽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与胚泡植入及胚胎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值得重视.
作者:鲁海鸥;张宁;阎素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发展卵细胞冻存技术已日趋迫切,能成功冻融卵细胞将给生殖医学带来极大发展.冷冻保护剂和冻融速率为影响卵细胞冻融的主要因素,冻融对卵细胞的透明带、皮质颗粒、纺锤体、细胞骨架和染色体等造成的损伤,降低了冻融后卵子的成活率、受精率和卵裂胚胎的发育能力,改变保护剂和冻融方法以及对冻融后卵子行ICSI处理有利于改善冻融卵细胞的受精率.
作者:潘永苗;石一复;金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是妇产科、皮肤科的常见病.常见的病原菌是念珠菌属中的白念株菌.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RVVC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从流行病学的传染源、感染和传播途径以及人体易感性三方面进行综述.这些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有效治疗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晓梅;武三卯;骆志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雌激素替代疗法(ERT)降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危险性,已被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所证实.雌激素(E)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E通过经典的雌激素受体α(ERα),或新近发现的雌激素受体β(ERβ),调节血管基因的表达,降低血浆粘滞性和血浆细胞粘附分子浓度,改变脂蛋白代谢而实现的.
作者:陈瑶;黄荷凤;金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双胎妊娠同单胎妊娠存在很大差异,特异性的胎儿异常包括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 TTTS)、双胎之一流失或死亡(intrauterine fetal death,IUFD)等,本文阐述了这些现象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新进展,如胎盘血管的吻合形式,对TTTS的激光治疗方法与不良反应,对进一步研究和指导临床工作很有意义.
作者:郭培奋;钟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胎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发育独立于母体,但母体通过胎盘提供足量碘源.母体来源的T4约占足月胎儿脐血T4的30%,来源于母体的T4对胎儿成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非常重要.如母胎均患甲低,则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对母体患甲亢或甲低并经放射治疗或口服抗甲状腺药物的胎儿,应在妊娠20周开始监测胎儿甲状腺功能或B超了解胎儿甲状腺大小.如出现胎儿甲低或甲状腺肿,可慎重经羊膜腔给予甲状腺激素.
作者:赵耘;胡永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子宫内膜增生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激素及其受体、局部生长因子与血管相关因子及其受体、相关酶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调控.RU486可拮抗孕酮对局部生长因子及相关酶活性的作用,促细胞凋亡,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以拮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促增生效应,作用于子宫内膜局部血管及血管相关因子而影响其血管形成及其生理功能,同时可直接/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水平出现异常变化,终影响子宫内膜的增生过程.
作者:李亚;何福仙;钟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基质-细胞之间的粘附.它们对维持完整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结构,介导细胞粘附和参与免疫反应均有重要作用.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在正常妊娠中参与胎盘血管的发育、介导各细胞间的粘附和调节母体免疫系统.妊高征患者粘附分子表达异常可能是妊高征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柯丽娜;胡章和;曹来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第七届国际子宫内膜异位症会议于2000年5月14~17日在英国伦敦举行.内容涉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机理、诊断、手术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现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郎景和;谭先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