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治疗中化疗耐药严重影响预后和生存率,因此有很多有关卵巢癌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并发现某些生化指标在耐药患者中出现异常表达.这些指标正逐渐应用于临床以预测卵巢癌患者是否存在化疗耐药.
作者:汪希鹏;狄文;林其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垂直传播中,宫内感染途径不仅是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是难控制与预防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作者:叶庆华;乔福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信号和途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溶解基质的一组重要酶类,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s)是MMPs的特异性抑制物.两者的表达、代谢平衡调节与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生理病理和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MMPs-TIMPs调节失衡、细胞外基质降解,以及基底膜消失,均可促进妇科恶性肿瘤发生浸润转移.MMPs、TIMPs表达量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监测妇科恶性肿瘤的理想标志物,并可针对其平衡采取相应的肿瘤治疗措施.
作者:赵捷;程敏;闻良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激素替代疗法(HRT)与乳腺癌关系是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认为乳腺癌发生是由多因素多步骤引起,近注意到编码雌激素代谢酶类基因及其表达是基础因素之一,而不同HRT药物又可影响该因素,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作者:邓文慧;吴宜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Ⅳ期卵巢上皮癌患者存在盆腔外转移病灶,尚无公认的理想治疗方案.在Ⅳ期卵巢癌中肿瘤细胞减灭术能达到理想程度,并在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积极意义.手术的范围应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尽可能使术后残留灶<2cm.为达到Ⅳ期卵巢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应强调术前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和行先期化疗以利于手术切净肿瘤.
作者:潘忠勉;李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主动死亡过程,方式与细胞坏死截然不同.细胞凋亡受自身基因控制,促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增多,细胞凋亡;抑制凋亡基因增多则细胞增殖.随研究深入,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及调控与产科的关系也逐渐被证明,正常妊娠随着孕周增加细胞凋亡比率增加,而各种病理妊娠细胞凋亡比率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其基因表达水平也相应改变,体现了基因调节与形态变化的一致.深入对其研究对病理妊娠的机制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桦;牛秀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本文综述了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介质,即内皮细胞活化表达产物粘附分子在PI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妊娠晚期PIH可溶性VCAM-1水平升高,而对于妊娠中期可溶性VCAM-1、ICAM-1水平及妊娠晚期可溶性ICAM-1、E-选择素、P-选择素水平的研究尚存在分歧.
作者:卢玉莲;崔徵;蒋丽;郝淑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恶性卵巢肿瘤严重威胁着妇女健康和生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易发生多途径、多部位的转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对恶性卵巢肿瘤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成为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近年来对其转移的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转移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更成为焦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兹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藉供参考.
作者:黄守国;江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综述近年来对细胞凋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包括细胞凋亡的检测手段、线粒体细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caspase的激活过程及抗肿瘤化疗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荣风年;程红英;汤春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血管生成的开关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双重调节.使这些调节因子变化的因素包括基因改变、缺氧、炎症反应、性激素和止血系统改变等.血管生成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进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其开关的调节与多种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有关,并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p53基因及雌、孕激素和三苯氧胺参与了子宫内膜癌中血管生成的调控.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途径.
作者:张岩;杨秀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曾琪;宋坚红;朱关珍;张令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齐璇;赵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费妙娟;张令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向梅;朱凤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贺国丽;王世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陈彤;刘学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刘小平;樊尚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韩薇薇;戴志卓;韩志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谭剑平;谢梅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陈鲁;高永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吴步初;喇端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夏恩兰;李自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火忠;火镇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罗营;糜苦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汪涛;张才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温秀艳;孙晓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张竹梅;饶儒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杨帆;王立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卢士燕;王振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徐惠成;何世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张春平;王桂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宋殿荣;刘映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欧春怡;牛铭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沈育红;刘晓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黄华芬;乐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李东至;唐家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消炎痛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属非甾体抗炎药类宫缩抑制剂,许多安慰剂对照试验认为其有效并延迟分娩>48 h,近期一些观察性研究揭示,其增加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由于方法学上的错误这些观察研究的结论应谨慎对待,近的一项决策性分析支持其危险性及益处并存,消炎痛在早产的应用研究应进行精心设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作者:张明;赵忠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治疗及预防乳腺癌是基于其抗雌激素作用.而雌激素敏感组织阴道、子宫、卵巢等对TAM的反应则复杂多样、与绝经状况相关.TAM对子宫内膜具有弱的致癌性.由于其应用日趋广泛,临床医生应对TAM的妇科作用及性功能影响予以关注.
作者:王波;岳天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宋殿荣;刘映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滑玮;陈亚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杨风蕊;张才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李俊男;熊光武;何世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对遗传病因学及分子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和产前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部分遗传病在妊娠中期(13~15周)即可诊断,加之基因治疗的进一步成熟,宫内基因治疗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就目前宫内基因治疗的技术和现状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乔庞;林其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对胎儿宫内行为的研究包括研究胎儿自发活动和受外界刺激后活动两大类.一些实验证实高危组胎儿行为状态较之正常胎儿发生改变,可通过观察胎儿宫内行为来评估胎儿安危.通过观察胎儿对不同外界刺激的反应来研究胎儿宫内早期智力发育.
作者:叶海慧;王正平;谢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其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其他发病率减少脑室内出血的作用十分显著.但产前反复给予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造成脑损害.
作者:李东至;黄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可分化为成熟个体的任何一种细胞类型,因而可用作细胞组织替代治疗,甚至利用其形成器官作器官移植.但其应用需解决诸如诱导分化、区分并选出已分化细胞、免疫排斥等问题.同时,由于ES细胞主要来源于体外受精的胚胎,因而ES细胞的研究与应用也产生一系列的伦理学问题.认为在充分发挥ES细胞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给予其来源者-胚胎-必要的尊重.
作者:张云山;张莹;高企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特异性的生长因子,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其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生长、分化的调节上.自从建立M-CSF基因完全缺无的op/op小鼠模型以来,其在生殖医学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但目前对M-CSF在胚胎植入过程中的生理作用仍所知甚少,并有许多有争议的报道.本文对近年有关M-CSF在胚胎植入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发现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庞战军;邢福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编辑部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