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4-1870
  • 国内刊号:12-1399/R
  • 影响因子:1.15
  • 创刊:197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90年获得卫生部《国外医学》系列期刊评比一等奖
  • 妇产科学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03年6期文献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胎儿生长受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胞表面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生长发育的调节.它不仅影响到母体和胎儿自身组织的物质代谢活动,而且对胎盘的发育和功能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发生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作者:王秀;朱秋玲;苟文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环氧合酶-2与宫颈癌

    环氧合酶-2(COX-2)是一个炎症诱导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联系炎症与肿瘤发生的纽带之一.COX-2与宫颈癌的发生、浸润、转移、复发和预后关系密切,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特异性COX-2抑制剂防治肿瘤的有效性与可能性.

    作者:欧阳艳琼;吴绪峰;陈惠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PTEN与子宫内膜癌

    近发现肿瘤抑制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的致癌机制中起重要作用,PTE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缺失是子宫内膜癌的早期事件.PTE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的标记物,对监测子宫内膜癌和其与卵巢癌双发时的鉴别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雪;岳天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转基因动物在卵巢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转基因动物技术为人类恶性肿瘤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有利工具.在妇科肿瘤研究方面,转基因动物,特别是转基因小鼠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卵巢肿瘤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在卵巢肿瘤的发生与进展机制、多药耐药及卵巢肿瘤的生物治疗等方面.因此,就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究基础与常用方法及其在卵巢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瞿全新;糜若然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催乳素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机体内存在着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催乳素(PRL)尤其引人注目.当今研究从几方面说明,PRL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反应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因子,PRL生理的紊乱对于免疫及内分泌系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免疫平衡调节、生殖内分泌的作用等方面综合阐述PRL在网络各系统间的多重作用,力求从全新的视角认识PRL.

    作者:杨艳青;沈鸿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茶酚胺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机体儿茶酚胺(CA)类物质来源于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参与机体功能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随着对其生物合成、代谢及受体等研究的进展,发现CA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PIH)患者体内有明显变化,说明CA与PIH发病密切相关.PIH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孕妇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子宫胎盘的血流量减少.外周血中的CA有缩血管功能,影响妊娠妇女血压及胎儿胎盘循环.

    作者:邢艳霞;余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因子的改变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自然流产的原因极其复杂,近年来对自然流产患者尤其是反复自然流产者,在妊娠前及妊娠期各时段进行了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析,证实各种原因导致的流产,都伴有细胞因子的改变.这些发现为探索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临床监测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包洪初;胡继芬;朱凤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癌的化疗进展

    介绍有关子宫内膜癌化学治疗方面的进展.单一用药治疗是早试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法,迄今为止的观察结果尚不能肯定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单一用药.动脉插管化疗可以提高肿瘤内的药物浓度.凡腹水细胞学阳性或手术证实盆腔有转移者,建议进行腹腔化疗.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与孕激素受体有关.

    作者:汤玲;盛修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妊高征胎盘滋养细胞发育与细胞因子及基因调控

    滋养细胞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病因学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滋养细胞数目的改变,毒性作用,浸润能力的改变以及免疫学方面的异常在PIH的发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滋养细胞可合成多种细胞因子,其中很多因子与PIH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胎盘中大量滋养细胞的凋亡可能影响PIH的发生和结局.对其深入研究对PIH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丽峰;滕红;朱凤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MMP与妊高征胎盘血管重铸

    滋养细胞重铸障碍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发病的重要环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滋养细胞在重铸过程中分泌的重要酶类,其分泌的改变可能是PIH滋养细胞分化异常的外在表现.

    作者:张曦;侯磊;周郅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造血干细胞宫内移植

    造血干细胞宫内移植(IUHSCT)是出生前将供体造血干细胞植入胎儿体内用于早期治疗先天性疾病的方法.与造血干细胞生后移植(PHSCT)相比,IUHSCT不需要HLA配型相合及免疫抑制处理,移植排斥反应轻,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目前IUHSCT仍处于临床治疗前期,其发展有待于对胎儿发生学和移植屏障的深入研究及相关伦理学支持.从动物实验、临床应用及移植策略和伦理学问题等,对IUHSCT作一综述.

    作者:侯利萍;李笑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是一种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新方法,该法彻底切除宫颈及宫旁组织,完好保留子宫体部,并结合经腹或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达到与传统的宫颈癌根治术同样彻底的效果,且二者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病例数偏少,随访时间短,但为渴望生育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李鹏;王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催乳素功能及信号转导机制

    催乳素是子宫内膜蜕膜化的重要标志物,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机制参与内膜分化、蜕膜免疫、滋养细胞侵袭、胎盘血管生成及蜕膜退化和重建,是早期妊娠建立和维持的关键因素,综述近年对子宫内膜合成催乳素功能及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作者:王海燕;归绥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进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性激素、家族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高浓度胆汁酸引起胎盘、脐血管异常收缩进而使胎儿宫内急性缺氧.及早发现病情并了解严重程度,辅以综合的药物治疗,加强母儿监测,适时结束妊娠可改善母儿不良处境.

    作者:韩平;邹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TCR γδ T淋巴细胞和母胎免疫调节的关系

    妊娠是一复杂的生理过程,妊娠早期母胎界面的免疫反应状态决定妊娠结局.TCRγδT淋巴细胞具有识别绒毛滋养细胞表达的人类白细胞抗原G和E,并通过某种机制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偏移及免疫效应细胞活性等作用,而这些因素是参与母胎界面免疫反应的关键环节,认为TCRγδT淋巴细胞在妊娠早期的母胎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孙曙光;曲陆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基因变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基因的变异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和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EMs的发生有家族遗传倾向,一级亲属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某些卵巢癌的候选基因在EMs中也能检测到.孕激素受体(PR)的基因在异位内膜中有变异,无PR-B表达.氧化应激反应也可能诱发EMs发生,使用抗氧化剂能阻止诱发兔EMs.环境毒素二噁英(dioxin)可能会激活体内的某些化学酶系而诱发EMs.

    作者:丁岩;温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62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腹腔镜切除术后的满意度及疼痛评分改变

    作者:王赵;安瑞芳;曹缵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65子宫内膜癌的环氧合酶-2表达

    作者:贺国丽;王世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61全麻下同期行无张力阴道吊带与其他妇科手术

    作者:于艳;程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63青春期PCOS患者的生育要求和性行为:下降了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琳;尧良清;杨冬梓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60IVF期间测量子宫内膜体积和厚度预测垂体抑制或/和未抑制

    作者:曹彤;孙莹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64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和经腹子宫切除术的比较: 100例带光经阴道切开的研究

    作者:徐惠成;何世荣;常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57医源性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新治疗方法--明胶海绵栓塞法

    作者:马耀梅;陈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59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抗生素治疗

    作者:张竹梅;饶儒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058医用臭氧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

    作者:孙立;李梅;韩志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绝经期潮热与5羟色胺

    潮热是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常见症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中枢神经递质改变,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改变所致.其有效的治疗是雌激素替代疗法(ERT).但因ERT使用禁忌证及对ERT的争议,促使寻求新的非激素疗法.近来研究发现,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其类似物能安全有效地缓解潮热,同时以潮红为主要症状的嗜铬细胞瘤患者血中含有高浓度的5-HT,口服SSRI's后可以消除和缓解症状.提示绝经期潮热可能和5-HT有关,特别是5-HT2A受体亚型可能在潮热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罗晓梅;陈亚琼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