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其复发率高,许多学者开始探讨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机制.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经血逆流、激素依赖及免疫因素等方面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同时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生殖状况、囊肿特征、临床分期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等临床因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相关.目前主要采用手术联合相关辅助治疗手段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后,降低复发率.
作者:沈芳华;刘惜时;郭孙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母胎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仍不明了.树突状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在免疫激活以及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蜕膜中存在树突状细胞,对蜕膜树突状细胞的表型、亚群、分泌的细胞以及可能的功能研究表明,蜕膜树突状细胞不同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蜕膜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妊娠免疫耐受的形成.
作者:陈赛英;季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脂氧素是继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后被证实的又一重要的花生四烯酸产物.研究发现,脂氧素具有抑制炎症,免疫调节等独特功能,在机体多种炎症免疫细胞,多种器官功能紊乱中发挥广泛的调节作用.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脂氧素通过与胎盘中高亲和力的脂氧素受体结合,可能发挥重要的负性调节作用,并可能成为早期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新型药物.
作者:倪镌;黄引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作为妇科常见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有关其发病机制的免疫学说一直备受关注,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细胞于腹腔中存活、黏附、种植、侵袭并发展为EMs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大量研究表明,EMs与自身免疫病(AID)具有共同的特征.综述该病复杂发病机制,重点强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在该病的发生、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及其与AID的共同特征,为EMs的免疫诊治提供可能的新思路.
作者:李明清;李大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胎盘生长因子促进妊娠早期时滋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正常妊娠胎盘形成和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可促进子宫内膜的蜕膜化过程,抑制滋养细胞的增生、迁移、浸润,参与胎盘结构的形成及功能调节,在胎盘和胚胎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这两种因子表达异常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滋养细胞功能低下、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可能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赵艳萍;李留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目前认为盆底神经损伤可能是SUI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正常女性下尿道通过体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经相关神经递质调节尿道括约肌收缩.第二产程延长、巨大儿、年龄及医源性因素等都可造成神经损伤,影响神经反射传导,致使盆底肌群萎缩,从而引发SUI.盆底肌锻炼和电磁刺激治疗都是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而有关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作者:王佳佳;华克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免疫学概念的引入对深入理解EMs发病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趋化因子及受体在EM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Ms患者腹腔内多种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水平升高,其异常表达可能招募免疫细胞进入腹腔,促进腹腔炎症反应,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促进内膜的黏附、侵袭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复杂机制促进EMs的形成.
作者:喻静;李大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卵巢上皮性癌脑转移是卵巢癌少见的并发症.脑转移发生率增高主要与目前正规、有效的化疗使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有关.其诊断依据病史、症状和辅助检查,比较容易.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疗、全脑放疗、化疗及其他治疗方法综合应用.对近年来卵巢上皮性癌脑转移的发生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杜雪;糜若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化疗在肿瘤治疗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何预防或克服耐药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对信号转导与肿瘤关系的深入研究,从信号转导角度探索肿瘤耐药机制,认识到针对信号转导异常环节进行干预是探索逆转耐药的新思路等,对提高肿瘤化疗敏感性有重要意义.以肿瘤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综述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在肿瘤化疗中可能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寻求新的治疗模式和提高治疗增益比.
作者:张海燕;孙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宫颈癌作为女性高发的妇科恶性肿瘤,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技术、治疗方法.蛋白质组学是研究蛋白质组成和动态变化的新兴学科,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生物学标记物的筛选和鉴定、治疗疗效的评价及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就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在宫颈癌组织蛋白表达中的应用,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进展综述.
作者:林毅;吴洁丽;朱雪琼;吕杰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寻找有效诊治手段愈显重要. 宫腔镜检查直观、可定位活检,已成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手段. 宫腔镜检查可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率,但是否引起癌细胞腹膜腔内扩散有争议.利用宫腔镜注射追踪剂探测前哨淋巴结安全可行,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新手段.宫腔镜手术微创,可保留子宫,不破坏盆腔解剖结构,不影响卵巢功能,已逐渐尝试性用于治疗有手术禁忌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宫腔镜检查还可用于子宫内膜癌腔内放疗前准确定位、放疗后观察疗效与随访.
作者:刘文利;王惠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基因甲基化是基因正常的修饰形式,但是异常基因甲基化是基因失活的一种重要机制,对肿瘤的发生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表现为在肿瘤细胞中整体甲基化程度降低和局部甲基化程度的增高.研究发现许多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超甲基化与卵巢癌的关系密切.主要就抑癌基因超甲基化与卵巢癌在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和预测癌细胞的转移、复发以及提高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探讨,并对基因甲基化的研究方向作简要描述.
作者:王莹;刘曼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持续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子.由于宫颈癌筛查技术不断提高,使宫颈癌的发病明显下降.目前许多国家推荐应用HPV DNA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尽管HPV DNA检测应用于宫颈癌的筛查在临床上显示了明显优势,但由于HPV感染到发展为癌症要经过几十年的潜伏期,即使有HPV感染也不一定发展为宫颈癌.而滥用HPV DNA检测导致的错误诊断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焦虑、额外的开支、过度的治疗.
作者:李蕾;瞿全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同源异型盒基因是控制女性生殖道胚胎细胞发育和分化的重要因子,近年发现其异常表达与妇科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研究发现在卵巢癌中HOXA7,B7,BARX2,DLX4基因与肿瘤的恶性型有关,HOXA9,10,11基因与肿瘤向不同组织类型分化有关,CDX2基因可作为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癌的标记;在子宫内膜癌中HOXA13,D10基因对肿瘤的发展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HOXA10基因在内膜癌中的作用尚有争议;对宫颈癌的研究发现,部分HOX基因在肿瘤组织中呈过表达;而对滋养细胞肿瘤的研究中发现,DLX4可能参与肿瘤侵袭.
作者:赵宇清;丰有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卵巢癌肉瘤(ovarian carcinosarcoma,OCS)是临床极为罕见但恶性程度很高的一类肿瘤,因组织中含癌和肉瘤两种成分而得名.WHO将其划分为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一个亚型,但该肿瘤有完全不同于卵巢上皮性癌的病理学表现和组织学来源.在临床上该肿瘤也表现出较卵巢上皮性癌更高的恶性程度、更低的化疗反应率和更差的预后.对OCS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化疗方案,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似乎优于其他化疗药物.放疗对OCS的疗效不肯定.
作者:崔红梅;穆荣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maspin是初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分离出的一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编码产物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卵清蛋白亚族.体外细胞培养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maspin具有抑制肿瘤细胞运动、侵袭、转移、抗血管新生和诱导凋亡等作用.目前对maspin抗瘤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与妇科肿瘤的关系报道不多.综述mapin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细胞凋亡、血管新生、细胞黏附、表遗传学调节过程的影响以及在妇科肿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郑锦霞;李英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阴道是女性人体构造不可缺少的部分,阴道的微生态和免疫功能平衡破坏易引起阴道炎症或相关疾病.阴道炎根据其病因和病原体的不同有十余种之多.现就常见阴道炎的治疗及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阴道炎治愈标准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对临床医师实践有所裨益.
作者:石一复;李娟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如果在胎儿发育时期受到异常量的雄激素与雌激素作用,将影响其成年后卵巢的功能.胎儿时期仅雄激素不足,对卵巢发育几乎无影响;但雌激素不足将导致卵母细胞和卵泡发育受损,使其成年后卵巢发育不成熟或发育异常,胎儿时期受到过多的雌激素或雄激素的作用都会导致其成年后相似的卵巢功能低下,发生类似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增大的多个卵泡,雄激素过多症,伴随黄体生成激素(LH)分泌过多的卵巢不排卵,卵母细胞发育能力降低.
作者:王烨;姚美玉;吴效科;侯丽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可在正常或异常妊娠时对胎儿血液动力学变化及胎儿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变化进行研究.但早期评价胎儿心脏功能成为临床重要问题.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已作为无创性评价心室功能的方法用于成人,该技术用于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中,为评价胎儿心脏功能提供了新途径.该技术评价胎儿心肌运动简便、可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提供实时动态心室各部位和各层次的运动信息,有助于揭示局部心肌运动与心室壁心肌结构间的动态和立体关系.与实时三维、四维成像技术一起成为评价胎儿心脏形态和功能的超声新技术.
作者:曹荔;陈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