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母体血清、羊水、脐血中的抑制素A和激活素A主要来源于胎盘.抑制素A、激活素A的合成分泌可能与胎盘功能有关.在一些妊娠相关疾病,如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流产、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缺氧和21三体综合征中,抑制素A和激活素A有不同的变化.测定其在血清、羊水中的表达,可能对这些妊娠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预后评估及随访等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宋绮颖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近年,无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是边远落后地区,早产发生率均有上升趋势.早产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45.9%-75%,存活的早产儿中8%-25%留有神经及智力方面的后遗症.早产的原因尚未阐明,但内在炎症反应是其主要病因.多种病原体可导致宫内感染,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成纤维细胞内快速表达,分解细胞外基质和调节氨基酸葡聚糖,刺激羊膜、蜕膜和绒毛膜产生前列腺素,从而促使胎膜早破、宫颈成熟和扩张、子宫收缩乃至胎盘剥离,导致早产的发生.
作者:王芬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早产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围生儿死亡和发病的首要病因.因此早产的预测和早期诊断是当前产科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产科和新生儿科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从物理指标、实验室生化指标、免疫指标、使用宫缩抑制剂及保胎药物、抗生素的应用、促胎肺成熟等方面提出许多预防、治疗早产和降低围生儿死亡、发病的方法.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介绍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宫颈环扎术、孕激素及其制剂(17-α己酸羟孕酮)、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药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补充疗法等在早产防治中的作用.
作者:吴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原因.E5,E6,E7是HR-HPV编码的3种早期癌蛋白,对宫颈上皮细胞有刺激生长和转化功能.近期研究发现,E5在癌症发生的早期阶段通过干预生长因子受体,干扰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s),促进病毒癌基因的转化等过程发挥致癌作用.E6干预P53,使其对细胞生长负调节功能丧失,失去对细胞周期的正常调控,引起细胞无限增生并向恶性转化.E7干预视网膜母细胞瘤(Rb)蛋白,解除其抑制细胞增殖功能,发挥致癌作用.综述这3种早期癌蛋白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是指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在维持机体免疫自稳、调控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Treg细胞也可能通过相同的机制消弱机体的抗肿瘤效应.FOXP3是近年发现的影响Treg生物功能发挥的关键转录因子,是Treg表面特异性标志,是Treg发育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基因.综述Treg生物学特性及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纺锤体检查点是在细胞有丝分裂期保证染色体正确分离的重要监控机制,维持着基因组稳定性.纺锤体检查点的分子调控机制已逐步明确,许多肿瘤细胞存在纺锤体检查点功能缺陷,纺锤体检查点表达量的失调、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启动子甲基化等可能与其功能异常有关.抗肿瘤药物通过影响纺锤体检查点的表达而启动杀伤肿瘤效应.深入了解肿瘤纺锤体检查点调控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杀灭肿瘤细胞的靶向化疗药物.
作者:陈勇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近年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广泛应用.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在二维影像下操作,需要以气腹暴露手术视野.随着腹腔镜手术例数的增加及手术范围的扩大,逐渐认识了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如二氧化碳(CO2)气腹可导致腹膜间皮细胞肿胀、连接中断及基底膜裸露,可抑制腹腔内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T淋巴细胞活性等.综述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对腹膜及腹腔内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
作者:贾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潮热是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症状,但其内在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近年临床发现,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对潮热有一定疗效,开拓了研究潮热的多种思路及治疗方向,包括雌激素、5-羟色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化学分子机制假说相继出现.潮热可能是雌激素低落导致5-羟色胺、β-内啡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多种神经介质代谢异常,同时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范围变窄,体温调节紊乱,基础体温的波动不能通过血管舒缩代偿,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结果.
作者:鲁泽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压力性尿失禁在各年龄段妇女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及社会形象,现行的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对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制的探索,已认识到中段尿道及尿道外括约肌是尿控关键.近年,自体干细胞移植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获得可喜成果.综述干细胞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况.
作者:陆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针对VVC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用药和口服用药,两种方法均有效.大量抗真菌药物的出现使选择用药出现争论.一般认为,唑类是首选用药,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硼酸是二线用药,乳酸杆菌活菌制剂、精油疗法、抗过敏药为辅助用药.非传统疗法可治疗较顽同的病例.治疗中也需要考虑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包括妊娠、月经、药物敏感性、个人喜好等.
作者:夏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脐血于细胞为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新的选择,与外周血及骨髓干细胞相比,脐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病率、低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及疾病复发率具有明显优势,易获得性及免疫耐受等特性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吸引人们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归纳总结脐血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及外周血干细胞的优缺点,概括脐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及再生医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重点阐述脐血干细胞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脐血干细胞移植的巨大优势为干细胞移植开创了新的篇章.
作者:党建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以不同温度刺激去卵巢大鼠,观察下丘脑视上核(SO)和室旁核(PVN)细胞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更年期妇女血压、渗透压以及体温调节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去卵巢(OVX)和假手术(Sham)大鼠分别置于4,10,25,33和38℃5个温度等级的培养箱内,2 h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实验组SO和PVN的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同一温度刺激后,SO表达c-Fos蛋白强阳性细胞的密度4,10和38℃时OVX组较Sham组明显低.PVN表达c-Fos强阳性细胞的密度4,10,33和38℃时较Sham组低.不同温度刺激下,OVX组与Sham组SO和PVN表达c-Fos蛋白阳性细胞的密度变化规律相似:低于25℃时,细胞密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高于25℃时,随着刺激温度升高而增大.不同温度刺激下,Sham组表达c-Fos蛋白强阳性细胞的密度SO和PVN相邻温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VX组SO除了4℃与10℃、33℃与38℃外,其他各相邻温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VX组PVN只有25℃与3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一温度刺激下,实验组SO和PVN细胞c-Fos蛋白表达不同;不同温度刺激下,SO和PVN对外界温度刺激的敏感范围缩小,敏感细胞密度降低.以上变化可能引起机体血压、渗透压以及体温调节异常,出现头晕、血压不稳和潮热等一系列更年期相关症状.
作者:张慧;马晓艳;王珂;杨立元;白文佩;秦丽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妊娠中期糖尿病筛查异常妊娠妇女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门诊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149例妊娠24-28周的妇女行50 9葡萄糖负荷试验,结果>7.8 mmol/L者进行75 g糖耐量检查,按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诊断妊娠糖尿病(GDM)、糖耐量低减(GIGT)和正常(NP)3组,对其进行β细胞功能评价.结果:①GIGT组、NP组的稳态模型评价β细胞功能(HOMA-β)均高于GDM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NP组、GIGT组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均低于GDM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②GDM组和GIGT组中空腹血糖正常者间HOMA-β和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空腹血糖异常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GDM组、GIGT组中空腹血糖正常者和异常者间比较HOMA-β差别无统计学意义,HOMA-I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IGT妊娠妇女虽未诊断为糖尿病,但其β细胞功能已受损,应予以重视.对空腹血糖升高的妊娠妇女需进行合理干预,以改善其妊娠结局,降低或延缓其日后发生2型糖尿病.
作者:张志坤;陈叙;常颖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营养代谢状态.方法:回顾性对比年龄、妊娠周数、产次符合要求的148例GDM患者(GDM组)及150例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的妇女(NGT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妊娠妇女妊娠期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值,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钙、肌酐水平以及新生儿体质量.结果:与NGT组相比,GDM组妊娠期BMI增长值较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06).而两组间的年龄及妊娠周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DM组巨大儿发生率较NGT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GDM组在血浆白蛋白、三酰甘油以及血钙水平与NGT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两组间的总胆固醇及肌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DM组存在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妊娠期及早监测体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含量变化,对于GDM的治疗及妊娠期营养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胜雯;韩姹;高晓丽;牛秀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应用黑升麻异丙醇提取物--莉芙敏(ICR)治疗1-4周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羟色胺1A受体(5-HT1AR)和5-HT2AR在大鼠下丘脑视前区表达的变化情况,为莉芙敏缓解围绝经期潮热症状的机制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去卵巢组(OVX组)、OVX后戊酸雌二醇治疗(OVX+E2)组和OVX后ICR治疗(OVX+ICR)组,每组40只.所有大鼠术后恢复2周后,再用相应的药物分别治疗1,2,3,4周,麻醉,心脏灌注,取脑,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和5-HT2AR的表达.结果:①OVX组1-4周时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阳性细胞数量和吸光度均较同期Sham组增加;ICR和戊酸E2治疗1-4周后,OVX+E2组和OVX+ICR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室周带表达5-HT1AR的阳性细胞数量和吸光度均较同期OVX组减少.②下丘脑视前区中间带和外侧区5-HT2AR阳性细胞数量和吸光度的变化:OVX组大鼠,1-4周均较同期Sham组增加;ICR和戊酸E2治疗1周和2周后,OVX+E组和OVX+ICR组较同期OVX组增加;治疗3周和4周后,OVX+E2组和OVX+ICR组均较同期OVX组减少.结论:5-HT1AR和5-HT2AR在去卵巢大鼠下丘脑视前区的表达量均增加;ICR和戊酸E2治疗后,5-HT1AR在大鼠下丘脑视前区的表达量减少,而5-HT2AR在下丘脑视前区的表达先增多后减少.ICR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视前区体温调节中枢的5-HT1AR和5-HT2AR的表达,以缓解围绝经期的潮热症状.
作者:马晓艳;张慧;王珂;杨立元;朱赛楠;濮鸣亮;秦丽华;白文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记物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检测27例正常妊娠妇女(A组)和10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单纯妊娠期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B组)45例,重度子痫前期(C组)57例]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活性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①C组AT活性低于A组和8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的AT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组vWF水平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的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与B组、C组出凝血功能指标(PT,AP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重度子痫前期并发症组(n=40)AT活性低于无并发症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WF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监测vWF和AT水平有助于观察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情况,用以指导临床药物的使用,改善子痫前期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增彦;梁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是治疗宫颈癌的重要术式,其对肿瘤的控制有较好的疗效,但并发症较多,有的甚至较严重.许多研究提示部分早期低危宫颈癌者并无宫旁组织转移.近年对宫旁受累的危险因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为缩小手术范围奠定了基础.对部分早期低危宫颈癌患者似乎可缩小手术范围,实施大的宫颈冷刀锥切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减少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高永良;朱笕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前,子宫内膜癌(简称内膜癌)是欧洲和北美洲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对西欧妇女来说,内膜癌是癌症致死的第7大危险因素,占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数的1%-2%.在欧盟国家每年有81500例妇女患病,而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作者:Plataniotis G;Castiglione M;杨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2011年1月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11年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2011年指南以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9年妇科肿瘤新分期标准为基础,对2010版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修订.
作者:李晶;罗祥美;林仲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patiotemporal image correlation,STIC)技术从三维影像的电影回放中获得胎儿心脏的数据.与常规二维超声相比,STIC技术能提供更多的观察心脏解剖结构的切面和信息,简化图像采集过程,减少对检查者经验的依赖.STIC技术有多种成像模式,包括重建模式、剖面模式、X线断层超声波成像模式(TUI模式)、容积分析模式(Volume analysis模式),且每一种模式都可以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B-FLOW技术联合应用,医师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种或多种成像模式进行后期脱机分析,从而显示胎儿心脏解剖结构和诊断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钱晓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胆红素代谢对人体有重要作用,游离型胆红素可自由穿过脂膜和血脑屏障等,产生细胞毒性而引发新生儿核黄疸.胎儿胆红素代谢与成人不同,胎儿期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其体内只有少量胆红素可经肝脏转化为无毒的结合型胆红素,大部分是非结合型胆红素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溶于血浆中,通过胎盘上的胆红素转运载体运送至母体代谢.当胎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或白蛋白浓度降低等病理情况下,胆红素可从白蛋白结合位点上解离成为游离型胆红素,其可对胎儿产生神经毒性作用,造成胎儿不良结局.
作者:王晓璐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