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乳腺癌前病变及其与早期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以乳头溢液为主诉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以及近5年来收治的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共收治乳头溢液(不伴肿物)患者252例,其中乳头状瘤病或导管上皮增生活跃31例,占12.3%,乳腺癌22例,占8.7%,3例乳头状瘤病3年后发生同侧乳腺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患者192例,其中乳头状瘤病或导管上皮增生活跃23例,占12.0%,乳腺癌19例,占9.9%;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终显典型恶性征者52例,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5.2%(52/l 008).结论: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乳头溢液)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是癌前病变和早期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作者:辛智芳;吴斌;刘海涛;苏传富;孔令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癌旁肝组织CyclinD1、c-myc及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TM plu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D1、c-myc及p53蛋白在52例HCC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yclin D1及c-myc在HCC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率(P<0.05),在HCC中p53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c-myc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63 7,P-0.002 2、r-0.344 5,P=0.027 3,);CyclinD1、c-myc及p53在人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肿瘤分化程度明显有关(P<0.05),CyclinD1的检出率与门静脉癌栓明显有关(P<0.05),p53的检出率与血清AFP和TSGF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D1、c-myc及p53的检出率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个数、HBsAg状况无明显关系.结论:CyclinD1、c-myc及p53蛋白的过表达可促使肝癌细胞增殖,使肝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力,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朱波;欧超;罗元;曹骥;班克臣;焦杨;李瑗;苏建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20例正常膀胱组织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5.6%(21/32)、71.9%(23/32)和84.0%(27/32),20例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中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之间差异无明显相关性(P>0.05),敏感性明显高于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结论: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马鹏程;张石生;万江厚;白进良;朱俊芳;赵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补骨脂素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细胞内Ca2+浓度与凋亡之间关系.方法: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补骨脂素对HL60的细胞毒性影响,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HL细胞内Ca2+浓度和凋亡比率.结果:补骨脂素对HL60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补骨脂素促进细胞凋亡比率,细胞凋亡与Ca2+浓度成正相关.结论:补骨脂素影响HL60细胞凋亡,Ca2+介导的细胞凋亡是补骨脂素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蔡宇;陈冰;张荣华;杨燕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卵巢透明细胞癌伴高雄激素血症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卵巢肿物伴高雄激素血症患者1例,临床表现闭经,男性化.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复习.对卵巢非功能性肿瘤产生雄激素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患者病理诊断为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后两周高雄激素血症恢复正常,对化疗不敏感,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伴高雄激素血症罕见,临床和病理应与分泌雄激素的卵巢间质细胞肿瘤、脂质细胞瘤及胃肠道转移瘤等其它恶性肿瘤和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主要根据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璐芳;高冬霞;陈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89年1月至1994年6月收治的78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数和腋尖淋巴结转移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被筛出,提示,淋巴结转移数分级与淋巴结分组对预后的影响有一定的重叠,但腋尖淋巴结出现转移是独立于淋巴结转移数分级之外另一个对预后有着独立影响的预后危险因素且与10年生存期相关(RR=1.570).结论:腋尖淋巴结转移为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张明;宁连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其多成分分化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50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6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0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11例、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3例)的临床、病理、合并症、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不同类型肿瘤均有部分病例伴多成分分化,(12例伴平滑肌分化、10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纤维分化、1例伴纤维粘液样分化、1例伴上皮样分化,其中10例同时伴两种分化成分).50例中有9例伴发子宫平滑肌瘤(其中1例同时伴发腺瘤样瘤,1例伴发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结论:不同类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均可伴发多成分分化及其他类型肿瘤,具备多样性病理形态特征,肿瘤有无浸润及肿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数量是确定本瘤性质的必备条件.
作者:李胜水;范螂娣;唐涛;郭东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影响大、小肝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m23-H1、c-Met、MT1-MMP(membrane-type 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Ki-67蛋白在53例大肝癌(瘤体直径>3cm)及40例小肝癌(单肿瘤结节,瘤体直径≤3em)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因子的关系.结果:nm23-H1、c-Met、MT1-MMP蛋白在大、小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分别为P=0.005、P=0.008和P=0.007);nm23-H1蛋白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41);c-Met、MT1-MMP蛋白表达与肿瘤包膜浸润、远处转移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大肝癌组织表达nm23-H1、c-Met、MT1-MMP蛋白发生改变,是促使其生物学行为较小肝癌更为恶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何萍;张雁瑞;车丽洪;吴惠茜;赵国强;薛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软组织肉瘤各病种发病情况及相对频率,并调查软组织肉瘤发病趋势.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所有收治的原发软组织肉瘤796例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初步得到各病种发病情况和相对频率,并推测其发病趋势.结果:依据病理分型发病率高者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等,分别占所收治例数的31.5%,16.8%,16.8%和16.2%.软组织肉瘤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各亚型均有各自的特点.结论:软组织肉瘤发病率较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软组织肉瘤中发病率高.软组织肉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作者:方志伟;陈勇;宋金纲;张如明;杨蕴;马育林;张瑾;滕胜;邢汝维;多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和胃周淋巴结内环氧化酶-2(COX-2)mRNA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选取胃癌患者43例和正常胃粘膜组织15例,取癌灶、癌旁、淋巴结和正常胃粘膜标本,通过采用PCR(Real-time Semi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COX-2 mRNA表达.结果:1)癌灶处COX-2 mRNA表达高于癌旁和正常胃粘膜组织的表达;2)癌旁COX-2 mRNA表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的表达(P<0.05);3)侵透浆膜的胃癌组织COX-2mRNA表达高于未透浆膜的表达;4)弥漫生长的胃癌组织COX-2mRNA表达高于团块状及巢状生长者的表达(P<O.05);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淋巴结组织COX-2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表达(P<0.05).结论:胃癌组织COX-2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其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胃癌周围淋巴结组织COX-2mRNA的表达情况可作为推测癌周淋巴结有无微小转移癌的一个具有提示意义的参考指标.
作者:邢承忠;郭晓临;刘瑾;徐惠绵;袁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质蛋白SPARC在食管鳞癌的增殖、侵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SPARC在食管鳞癌组织和其相邻的正常粘膜组织的表达差异,同时对蛋白表达进行定位.结果:36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中30例SPARC蛋白表达阳性,正常食管上皮组织表达阴性(P<0.01).SPARC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与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的表达间有显著差异(P<0.05).4例癌纽织细胞核有表达,其余均为细胞浆表达.结论:SPARC和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食管癌出现转移时SPARC蛋白表达升高.
作者:车轶群;王海;齐军;郭健;刘芝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综合治疗的合理选择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116例宫颈癌,对其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1)单纯手术组I b、Ⅱa、Ⅱb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0.0%、50.0%.手术+术前放疗组I b、Ⅱa、Ⅱb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85.7%、81.8%.手术+术后放疗组I b、Ⅱa、Ⅱb 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5.0%、75.0%.放疗+化疗组Ⅲ、Ⅳ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6%,0.各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临床分期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盆腔淋巴结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95.7%,盆腔淋巴结转移1~2枚者3年生存率为75.0%,盆腔淋巴结转移>2枚者3年生存率为56.3%.结论:宫颈癌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术前放疗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淋巴结转移枚数与宫颈癌的生存率相关,术后有不良预后因素者应加辅助治疗.
作者:周业琴;谭榜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温热低渗化疗结合术后活性碳吸附丝裂霉素C(MMC-CH)腹腔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2例进展期胃癌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手术结束前43℃蒸馏水恒温腹腔滞留15min关腹,上腹腔置化疗管,一周后活性碳(CH)375mg+丝裂霉素C 50mg+37℃生理盐水100ml混悬液通过预置化疗管缓慢注入腹腔内.对照组:手术结束前43℃蒸馏水恒温腹腔滞留15min吸出关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1个月全身静脉化疗.全部病例均采取D2胃癌根治性手术.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49.24%,43.46%和43.46%,35.58%;平均生存期分别为42.64±6.2个月,36.26±5.4个月;实验组较对照组3、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提高5.78%和7.88%(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温热低渗化疗结合MMC-CH术后腹腔化疗可提高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和生存期.
作者:赵海平;欧阳晓晖;孟兴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介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埃罗替尼和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单药治疗及和化疗药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探讨化疗、放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及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等因素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疗效的关系,阐述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
作者:张可;谢广茹;潘战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IRESSA(ZDl839,Gefitinib)作为一种能口服的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在多个国家获准上市,用于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着IRESSA的临床广泛应用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如何选择对IRESSA敏感的患者,充分发挥其靶向性,是近年来探索如何提高IRESSA疗效的热点.本文从IRESSA疗效与患者特征、IRESSA疗效与EGFR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IRESSA疗效与EGFR突变三个方面,将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韩宇;徐建明;宋三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18岁.主诉:4个月前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伴大小便困难1个月.当地医院考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随来我院门诊.MRI示:腰4~骶1锥体水平椎管内可见占位病变,边缘清晰,信号不均匀.2005年1月23日入院治疗.查体:脊椎生理屈度正常,无侧突.颈椎活动自如:双上肢感觉和肌力正常.腰椎活动尚可.腰棘突有压痛.
作者:成继民;陈玮;安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女性,63岁.因活动后心慌、胸闷、气促6个月,近2个月加重,于2004年9月1日住院.查体:心律齐,心率110次/分,心音略弱,心尖区可闻及Ⅱ级舒张期杂音和I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底部可闻及湿罗音.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12次/分);胸片考虑为两肺感染;CT检查:左房内可见约64mm×27mm高回声团块,似见有一蒂连于房间隔,团块随心动周期而运动,舒张期入二尖瓣口,二尖瓣膜正常,回声增强开放受限,呈圆隆样改变;超声示:前叶运动曲线呈城墙样,其后方可见浓密样回声:彩色多普勒示:瓣口血流呈湍流,大流速2.6m/s,峰值压差27mmHg,收缩期瓣膜关闭有裂隙,彩色多普勒血流呈像示:少量反流,余瓣膜形态活动正常.诊断:左心房粘液瘤.于9月14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肿瘤切除,切开心脏见肿瘤位于左心房,瘤体约6cm×3.5cm×3em大小,随着血流而摆动,有一细蒂与房间隔相连,随后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
作者:张海燕;方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微波灭活骨愈合及再血管化的过程及机制.方法:建立兔胫骨微波灭活模型,分别于3、6、12、24周行大体观及X线、四环素荧光双标记、电镜及SPECT骨扫描,观察灭活骨愈合、荧光双标记、放射性浓聚及板层骨的形成,自身对侧对照.结果:微波灭活骨6周愈合,24周板层骨初步形成,塑形完成;四环素荧光首先出现在哈佛氏管的周围,逐渐向间板侵润;放射性浓聚从两端开始变淡,向中间发展.结论:微波灭活骨能够愈合,其愈合及再血管化的速度均慢于新鲜自体骨;宿主骨两端毛细血管的直接长入是微波灭活骨再血管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作者:杨庆诚;梅炯;蔡宣松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