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 国际刊号:1000-8179
  • 国内刊号:12-1099/R
  • 影响因子:1.32
  • 创刊:1963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8
  • 全年订价:11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 天津市科技期刊优秀期刊奖(01)
  • 肿瘤学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2011年1期文献
  • PD-1/PD-L1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恶性程度高,具有强侵袭性、快速增长及早期转移等特点.初始治疗对化疗和放疗较敏感,但易复发且预后差.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拮抗剂,通过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在SCLC的临床研究中均获得了很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治疗SCLC的主要手段.本文旨在阐述PD-1/PD-L1抑制剂在SCL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同时,比较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与PD-L1表达作为生物标记物在SCLC的作用.

    作者:田浩;康晓艳;朱海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前列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伴脊柱转移1例

    患者男性,42岁,2017年11月因腰痛2个月余,加重伴双下肢无力半月余,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就诊.行骨盆MRI平扫+增强显示,前列腺癌伴周围侵犯,两侧髂血管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T1加权抑脂抑制强化明显,前列腺周围侵犯,不规则包块形成(图1A);胸腰椎MRI显示,T11椎体骨质及信号异常(图1B).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显示,游离前列腺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仅为0.069.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病理显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有少量横纹肌及纤维间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提示组织呈弥漫、成片浸润性生长,细胞质中的Desmin阳性表达(图2).结合临床上的发病年龄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考虑为前列腺胚胎性RMS.胸部MRI增强检查未发现明显占位.体格检查发现下腹部以下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1级.

    作者:董连峰;何韶辉;曹佳实;杨家祥;白广建;刘铁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727例胃癌根治术标本淋巴结精细分拣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标本中淋巴结精细分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实施胃癌根治术的727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手术切除标本中淋巴结分拣方式分为精细淋巴结分拣组和区域淋巴结分拣组,分析两组患者送检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因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患者淋巴结送检数目明显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0.001).在T分期、N分期以及TNM分期相同的情况下,精细淋巴结分拣组送检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0.001);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也显著多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P<0.001).此外,两组患者送检淋巴结数目与转移淋巴结数目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精细淋巴结分拣组r=0.181,P=0.023;区域淋巴结分拣组r=0.227,P<0.001),且精细淋巴结分拣组患者的送检淋巴结数目与转移淋巴结数目之间相关性弱于区域淋巴结分拣组患者.结论:胃癌根治术后精细淋巴结分拣可以提高送检淋巴结数目,提供精确的术后淋巴结分期,减少分期迁移,可以在临床上规范性推广.

    作者:张楠楠;邓靖宇;何文婷;刘勇;王学军;丁学伟;张汝鹏;梁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胃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胃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兴组学检测技术的涌现,胃癌分子流行病学工作者广泛探讨人群危险因素暴露、癌前病变、胃癌形成等过程中的相关遗传和宿主因素以及环境-遗传交互作用,探索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为胃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胃癌分子流行病学新研究进展,分别阐述基于候选策略下的血清和血浆标志物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基于组织芯片技术的研究以及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等方面的现有研究证据,为未来胃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胃癌的病因学研究和精准防控.

    作者:黄莎;戴瑨;高娟娟;游伟程;潘凯枫;李文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胃上部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根治性胃切除术仍然是胃上部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主要术式为全胃切除术或近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因其保留部分胃的功能,对患者营养状况影响较小而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胃癌的腹腔镜治疗效果不断改善.近年来,全腹腔镜技术被应用于胃上部癌的治疗,但该手术方式在根治范围及消化道重建等问题上尚存争议.本文将重点介绍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的适应证及如何合理地选择消化道重建的方式.

    作者:徐泽宽;徐皓;李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腹腔化疗港在胃癌腹膜转移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腹腔化疗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腹膜转移病灶,正逐渐被应用于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通过腹腔化疗港可反复多次进行腹腔化疗,而化疗港的顺利使用是腹腔化疗持续进行的关键.本研究将探讨在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留置腹腔化疗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腹腔化疗港留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化疗港在胃癌腹膜转移中应用的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方式.结果:共有54例患者植入55个化疗港,平均使用时间为8.4(0.8~32.0)个月,共13例出现并发症(23.6%),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堵塞(7.3%)、严重疼痛(5.5%)、感染(3.6%)、反流(3.6%)、置针困难(1.8%)及皮下硬结(1.8%).并发症发生的中位时间为化疗港放置后2.1个月.分析未发现与并发症相关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通过规范与细致的操作,腹腔化疗港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应用安全可行.

    作者:薛侃;李子禹;闫国军;高超;李双喜;任晖;季加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胃癌外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及影像技术的更新,中国胃癌外科在腔镜外科技术、加速康复外科、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精准医疗等多方面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腔镜外科手术有着切口小、恢复快等优势,进一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是新时代医患的共同需求.微创肿瘤外科治疗面临创新,需要新的平台及新的思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对临床医生的常规诊断和治疗提出新挑战.顺应科技的发展,因地制宜,鼓励多中心合作研究,完善专科数据的标准化与互联互通,完成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促进胃癌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为患者提供精准化的诊疗,是当前胃癌外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黄埔;季科;步召德;季加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05例残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残胃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由于确诊时通常已处于进展期,多数残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本文旨在探讨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7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结果:1)初次疾病良性组残胃癌(GSC-B)与初次疾病恶性组残胃癌(GSC-M)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63.22±8.95)岁和(58.93±10.06)岁;男女比例分别为17.5:1和2.6:1;初次手术至诊断残胃癌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90.95±95.18)个月和(64.53±73.15)个月;检出淋巴结总数分别为(17.6±12.5)个和(6.2±6.5)个;肿瘤分化良好型与分化不良型比例分别为0.89:1和0.20:1.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残胃癌吻合口组与非吻合口组相比: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远处转移及R0切除术是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R0切除术是影响残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GSC-M与GSC-B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所不同,但预后无显著差异.对于不能进行根治性切除的残胃癌,姑息手术并无生存获益.R0切除术是残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刘惠芳;邓靖宇;梁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胃癌术前分期研究进展

    准确的胃癌术前分期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精确的术前准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近年来,胃癌的术前分期已经通过超声内镜(EUS)、多层螺旋CT(MD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和分期腹腔镜等诊断手段获得了极大改善.由于各种诊断手段均存在优点与局限性,准确术前分期通常需要多种诊断模式的组合.本文就上述胃癌术前分期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顾鹏飞;邓靖宇;梁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18例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的TCT和hrHPV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使用现有的筛查方法,减少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 or 3,CIN2/3)及宫颈癌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8月318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航空总医院治疗的CIN2/3及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IN2/3为296例、宫颈癌为22例,采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检测方法,分析患者的年龄、TCT和hrHPV.结果:296例CIN2/3患者中30~39岁患者为130例(43.92%)、占第1位,20~29岁年轻患者为69例(23.31%)、占第3位.318例患者中TCT阳性为199例(62.58%),hrHPV阳性为308例(96.86%),两者联合筛查阳性为313例,阳性率为98.43%(313/318).hrHPV分型检测主要亚型依次为16、52、58、33、18、31型.结论:CIN2/3及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年轻化,年轻患者筛查不容忽视.TCT单独筛查较hrHPV单独筛查易漏诊高级别病变,TCT联合hrHPV筛查可提高检出率.TCT阴性,hrHPV非16、18亚型的其他hrHPV阳性,尤其是hrHPV52、58、33、31亚型阳性患者也建议行阴道镜检查.

    作者:石杏先;余立群;高国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淋巴瘤患者长期随访的死亡原因分析

    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经规范化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能长期生存.通过对淋巴瘤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与治疗相关的远期并发症,通过对淋巴瘤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其预后.本文旨在通过综述淋巴瘤患者长期随访所知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今后淋巴瘤患者的随访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作者:韩森;刘卫平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研究进展

    胃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是其重要治疗方案,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而术后癌灶复发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内医学水平不断发展,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得以不断改进,其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长期临床实践表明预防性运用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率并提高其5年生存率,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总体临床疗效方面的作用明确.本文旨在对中国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洪波;汪欣;刘斯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肿瘤大基因包高通量测序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推进、大数据处理分析水平的提升,以及基于各种分子标记物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抗肿瘤活性的表现,以高通量测序和大数据为基础的诊疗逐渐应用于临床,不同基因数的基因包(panel)检测为肿瘤诊疗提供依据.本文就高通量测序panel的分类,大panel在肿瘤诊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大panel在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促进精准医疗推广应用.

    作者:程亚楠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9月共收治4例术后病理确诊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为30~49岁,平均年龄39岁,均无基础疾病,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见表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大部分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偶有腹痛腹胀,可伴有泌尿系症状或便秘.术前完善腹盆腔增强CT扫描,肿瘤主要部分位于盆腔.所有患者在完善检查后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确诊为AAM(图1).4例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截至术后1年,均未复发.

    作者:邹博远;苗成利;罗成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同时性多发性胃癌的诊疗进展

    同时性多发性胃癌是指胃内不同部位同时出现2个及以上的独立肿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癌类型,约占胃癌总发病率的6%~14%.目前,多发性胃癌分为单克隆起源及多克隆起源多发性胃癌,部分肿瘤存在遗传易感性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多发性胃癌多见于老年男性,好发于近端胃,早期胃癌多见,与单发性胃癌相比,其脉管癌栓、分化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分期及发病位置不同,多发性胃癌患者可行内镜下局部切除、部分胃切除和全胃切除等治疗方法.对于存在遗传易感性的多发性胃癌患者,是否需行扩大性胃切除术则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季加孚;王安强;步召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肺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在世界范围内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病种之一.肝和肺是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已有诸多关于优化肝转移治疗策略的研究,但是关于肺转移应如何处理的文献却非常有限.考虑到直肠癌患者更易出现肺转移且中国 CRC 中直肠癌比例(约为 50%)高于西方国家(约为 30%),CRC 肺转移的治疗指南和共识可以更好地协助中国肿瘤医师处理常见临床状况.邀请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制定了CRC肺转移管理的专家共识,为CRC 肺转移的每种特定临床状况提供更为详细的多学科治疗策略.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microRNA-145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microRNA-145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解放军464医院62例宫颈癌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croRNA-145表达并将其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将microRNA-145表达质粒和无义对照质粒分别转染入宫颈癌HeLa中,分为过表达microRNA-145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细胞中β-catenin表达定位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细胞中TCF/LEF转录活性及与Cateninδ-1的直接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icroRNA-145对Cateninδ-1、C-MYC和Cy?clinD1表达的影响.结果:microRNA-145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41.28±2.00)个月,高表达组为(46.06±0.9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患者预后较差.过表达microRNA-145组HeLa细胞中的β-catenin主要分布于胞浆,对照组主要位于细胞核和胞浆;过表达microRNA-145组细胞中TCF/LEF转录活性受到抑制,伴随着Cateninδ-1、C-MYC和Cy?clinD1表达下调,microRNA-145与Cateninδ-1可直接结合发挥作用.结论:microRNA-145可通过与Cateninδ-1直接作用,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导,从而发挥抑制宫颈癌演进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王香青;马振军;包洪云;孔方方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三药联合化疗和单药拓扑替康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顺铂、依托泊苷、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方案和单药拓扑替康二线治疗敏感复发型小细胞肺癌(smal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吉林省肿瘤医院就诊78例患者资料,筛选敏感复发型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36例患者给予顺铂、依托泊苷、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方案,42例患者给予单药拓扑替康化疗.联合化疗组药物用法:顺铂25 mg/m2,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依托泊苷60 mg/m2,第1、2、3天静脉滴注;伊立替康90 mg/m2,第8天静脉滴注,连续给予5个2周方案的化疗.单药拓扑替康组药物用法:拓扑替康1.5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每3周1个周期.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及安全性.结果:联合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5.3个月(95%CI:4.3~5.8),拓扑替康组mPFS 3.2个月(95%CI:2.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联合化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mOS)16.3个月(95%CI:13.8~19.1),拓扑替康组mOS 13.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7).联合化疗组和单药拓扑替康组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主要有中性粒细胞下降[31例(86.1%)vs.28例(66.7%)]、白细胞下降[29例(80.6%)vs.21例(50.0%)]、贫血[26例(72.2%)vs.10例(23.8%)]、血小板下降[13(36.1%)vs.11(26.2%)].联合化疗组发生1例治疗相关死亡(发热性中性粒细胞下降合并肺部感染),拓扑替康组无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顺铂、依托泊苷、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方案比单药拓扑替康疗效更好,可考虑作为敏感复发型SCLC患者二线化疗的备选方案之一.两种化疗方案毒性均可耐受,但联合化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应进一步探索更为合适的化疗剂量.

    作者:张良;刘显红;柳影;白连伟;程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mRNA疗法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mRNA疗法以mRNA为制剂治疗疾病,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疗法,既可通过功能性蛋白的表达治疗基因缺陷性疾病或组织修复,又可通过抗原或抗体或受体的表达应用于免疫治疗,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编码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抗原、抗体或受体的mRNA进入细胞质后翻译成蛋白质,进而诱导特定免疫反应,实现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随着免疫治疗技术和mRNA的技术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和传染性疾病等的mRNA免疫治疗已步入临床应用阶段.本文将就mRNA的合成、纯化及修饰,基于mRNA的肿瘤免疫疗法、临床试验结果及开发新药所遇到的关键性机遇与挑战进行综述.

    作者:潘燕平;张昊;向虹;阳小胡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SVEP1 PKHD1 P5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VEP1、PKHD1与P5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其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0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ROC曲线为主要统计方法探究不同指标的免疫组化评分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根据其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以无瘤生存期主要研究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5(21~88)岁,中位AFP水平70.6(1.03~718840.0)μg/L,中位CA19-9水平22.89(0.6~1000.0)kU/L,中位肿瘤大小4.5(1.0~27.0)cm.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SVEP1、PKHD1、P5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表达水平使用免疫组化评分进行量化,三个指标免疫组化评分的ROC曲线中AUC面积分别为0.861、0.829、0.716,临界值分别为4、4、1分(P<0.001).SVEP1高危组(≤4分)与低危组(>4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和51.7%;PKHD1高危组(≤4分)与低危组(>4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3%和51.9%;P53高危组(>1分)与低危组(≤1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和27.3%,每个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3).PKHD1与SVEP1联合应用时,其ROC曲线的AUC面积为0.897(P<0.001),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94.4%.结论:P53预测原发性肝癌复发的准确性不足,不推荐首选使用.SVEP1、PKHD1预测原发性肝癌复发准确性较高,SVEP1特异性较高,PKHD1敏感性较强,两者联用效果更佳.

    作者:王雅蕾;邱志强;陈璐;程润芬;王靖怡;孙保存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GCNT3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葡萄糖胺基转移酶3(glycosyltransferase enzyme 3,GCNT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记技术(Western blot,WB)检测GCNT3在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此外,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164例NSCL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评估样本中GCNT3表达,分析GCNT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究GCNT3表达与NSCLC患者OS及PFS的关系,通过细胞功能实验研究GCNT3对NSCLC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qRT-PCR与WB结果均显示GCNT3在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IHC结果显示GCNT3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的性别、吸烟史、组织学类型、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GCNT3高表达NSCLC患者OS和PFS均差于GCNT3低表达患者(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GCNT3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抑制GCNT3表达后,NSCLC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GCNT3在NSCLC癌组织中高表达,GCNT3高表达的NSCLC患者OS和PFS较差,GCNT3有望成为评估NSCLC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孙晓燕;刘畅;张华;张彬;王长利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及防控现状

    癌症是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每年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占全球的23.7%和30%.由于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中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仍持续增加,癌症负担已不容忽视.癌症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除年龄因素外,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与癌症的发病密切相关.目前,国内癌症防控形势严峻,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实施系统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曹毛毛;陈万青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