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在外周血中活性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53例行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穿刺标本和血液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癌组织中IDO表达及外周血中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浓度与IDO活性,分析IDO表达及活性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中IDO表达与临床T分期(P=0.006)、N分期(P=0.020)、临床分期(P=0.045)及ER状态(P=0.014)有关.新辅助化疗前外周血中IDO高活性伴随癌组织中IDO高表达(P=0.004),并与临床T分期(P=0.019)及N分期(P=0.047)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与化疗前临床T分期(P=0.049)、ER状态(P=0.025)及分子分型(P=0.014)有关;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与化疗前临床T分期(P=0.014)有关.更重要的是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及pCR均与化疗前IDO表达及活性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前外周血中IDO活性是影响pCR的唯一独立因素(P=0.032).结论: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中IDO表达和外周血中IDO活性与化疗疗效相关,可以为临床预测化疗是否敏感提供一定信息.
作者:赵杨;李昉璇;郭丰丽;穆坤;吴楠;张海莲;刘俊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线粒体在肿瘤细胞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变异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以及拷贝数变异等,这些变异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侵袭和转移.本文就mtDNA突变、拷贝数改变、mtDNA与核基因(nuclear DNA,nDNA)的比值,以及mtDNA变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认识mtDNA变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畅;白月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ENKTL)是一种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好发于亚洲和南美洲,其病程进展较快、病死率较高、预后不佳.目前应用的预后模型主要包括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韩国预后指数(Korean prognostic index,KPI)、NK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 of natural killer cell lymphoma,PINK)及包含EBV DNA的NK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 of natural killer cell lymphoma with epstein-barr virus DNA,PINK-E),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融合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一种将解剖结构成像和代谢功能成像相结合的影像技术,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优势,在多种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对于ENKTL的预后价值仍存争议.因此,本文针对治疗前、治疗中期和治疗结束后PET/CT对于ENKTL的预后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赵胜楠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肿瘤细胞周期治疗时代已经来临.直接调节细胞周期的蛋白如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检查点激酶(CHK)、Auro?ra激酶、Polo样激酶和WEE1激酶是细胞周期治疗药物的主要靶标.除了阻滞细胞周期从G1期进入S期外,细胞周期治疗还能够激活抗肿瘤免疫、控制代谢功能和调节转录水平.细胞周期治疗与激素药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EGFR)抑制剂和自噬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提高了肿瘤内科治疗的效果.在整合基因组学时代,细胞周期治疗为肿瘤精准治疗增加了新内容.本文对肿瘤细胞周期治疗的主要靶标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张百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1岁.因咳嗽1个月于2015年6月收入北京医院,既往无吸烟史.基线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占位,双肺多发转移病灶,头腹CT及骨扫描未发现转移.2015年7月行纵隔7区淋巴结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组织病理提示腺癌,ARMS法检测EGFR无突变,Ventana IHC ALK(-).
作者:张萍;聂鑫;李旭;李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男性,62岁.主因声嘶、咳嗽于2016年11月10日就诊湖南省肿瘤医院.肺部肿块穿刺组织病理学示:腺癌,ALK(+),诊断为Ⅳ期腺癌(T4N3M1),胸部CT(图1A)发现左上肺肿块,同时双肺、左侧胸膜、纵隔内及右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脑MRI提示多发脑转移病灶.
作者:江美林;彭文颖;邬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骨肉瘤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由于恶性程度高,转移发生早,骨肉瘤的治疗效果至今仍不理想,研究骨肉瘤恶性生物学特征的分子机制并探索高效的治疗方式,已成为国内外对骨肉瘤研究的热点.lncRNA(long non-coding RNA)是一类长链非编码RNA,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控,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近年来,lncRNA在骨肉瘤中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ln?cRNA通过与蛋白质、mRNA、miRNA等相互作用,影响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本文结合近年报道,对lncRNA在骨肉瘤分子机制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白广建;韩智涛;刘戈;陈广辉;信保全;刘铁龙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患者常出现复发和转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重要的癌基因,在头颈鳞癌中广泛过表达,且与HNSCC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是重要的治疗靶点.但HNSCC中的EGFR靶向治疗效果却不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那么有效.近几年的研究发现,EGFR促进肿瘤细胞对治疗耐受的机制可能与其过表达、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入核和自噬有关.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探讨如何在HNSCC的治疗中更有效地利用EGFR这一靶点,为探索HNSCC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李召卿;周旋;张仑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