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8147
  • 国内刊号:12-1259/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1999年被评为天津市高校学报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6年2期文献
  • TuM2-PK,tPSA,fPSA/tPSA和PSAD对PSA灰区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TuM2-PK,tPSA,fPSA/tPSA和PSAD在PSA灰区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tPSA在4~10 ng/mL的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前列腺炎老年患者共252例,测其血中TuM2-PK,tPSA和fPSA,计算fPSA/tPSA比值;经直肠B超测前列腺体积,计算tPSA与前列腺体积之比,得到PSAD.用SPSS19.0分析TuM2-PK,tPSA,fPSA/tPSA和PSAD在PSA灰区对PCa的诊断价值.结果:PCa组的TuM2-PK,fPSA/tPSA和PSAD比前列腺炎老年组及BPH组均有显著变化(P<0.05);3组间的tPSA没有显著差异(P>0.05).TuM2-PK AUC(0.948)>PSAD AUC(0.801)>fPSA/tPSA AUC (0.610)> tPSA AUC(0.499).当TuM2-PK、tPSA、fPSA/tPSA和PSAD佳临界值分别取24.30 U/mL、6.60 ng/mL、0.16和0.15 ng/(mL·cm3)时,诊断P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9%和92.1%,72.2%和44.9%,80.5%和60.2%,83.3%和71.8%.结论:在PSA灰区,TuM2-PK、fPSA/tPSA、PSAD均能提高PC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TuM2-PK比fPSA/tPSA和PSAD对于PCa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作者:管明秀;周云丽;王萌;仝颖娜;刘晓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HBV慢性感染者肝脏组织中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的表达水平

    目的:计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组织中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的肝脏组织中CD4+T和CD8+T细胞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HBV感染者68例,健康对照组(非HBV感染组)3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慢性HBV感染组的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非HBV感染组相比,P均<0.001;在HBV感染组中,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耐受期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CD4+T、CD8+T细胞在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中的表达水平与二者在免疫耐受期相比,均有增高趋势,然而CD4+T、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及再活动期任意两期之间比较,P均>0.05.结论: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及再活动期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各期肝脏的免疫状态;FoxP3+Tregs细胞可能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

    作者:程婷婷;王凤梅;朱争艳;刘辉;吕洪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作者:蒿若楠;胡芳;张杰;马志承;唐万斌;胡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前列腺导管腺癌诊疗分析(附6例报道)

    目的:探讨前列腺导管腺癌(DAP)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提高对DAP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前列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7~80岁,平均76.8岁,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2例伴肉眼血尿,3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高于正常值,6例均由病理证实为DAP,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行手术或药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48个月,4例患者死亡,2例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DAP早期较难诊断,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早期确诊后建议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作者:李鹏昊;杨同;张志宏;徐勇;杜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术前应用氨溴索对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老年患者开胸术后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氨溴索对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心肺功能的疗效.方法:收集入院需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88例,患者均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6 min步行试验步行距离>300m,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术前应用氨溴索治疗,对照组应用安慰剂.术前3d及术后3、8d行静态肺功能、超声心动及组织多普勒检查,术后3d检测血清B型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术后肺功能及心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试验组基础状态比对照组更稳定,P<0.05.BNP、CRP、PCT检验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肺感染、肺不张、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术前应用氨溴索可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改善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减少患者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更好的应对手术,减少不良预后.

    作者:韩小磊;张鹏;李新;陈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根管通畅锉用于弯曲根管预备后诊间疼痛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根管通畅锉系统预备弯曲根管术后发生诊间疼痛的情况.方法:选取急性牙髓炎患者60例,通过根尖X线片确定根管弯曲程度,随机分为3组:K锉组,PathFile组,M-Path组. K锉组使用ISO标准K锉逐渐疏通根管至20#;PathFile组和M-Path组分别疏通根管从13#至19#.随后3组分别使用M3机用镍钛根管预备系统行逐步深入法根管预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记录患者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的患牙疼痛情况.1周后使用热牙胶充填系统进行根管充填,根尖X线片观察根充效果.结果:PathFile组和M-Path组VAS评分显著低于K锉组(P<0.05).结论:PathFile根管预备系统及M-Path系统能显著降低弯曲根管预备后的疼痛反应.

    作者:岳洋;华烨;王颖铖谣;刘大勇;赵梦明;贾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会厌囊肿等离子手术与传统方法围手术期术后不良反应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会厌囊肿等离子手术与传统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及影响术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施行会厌囊肿摘除术病人,采用逐一配对法进行配对,纳入等离子手术组(治疗组)90例,传统手术组(对照组)90例.对比两组术中与术后1周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全组术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等离子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无术中不良反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8%(25/90)和60.0%(54/9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内出血、吞咽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6%和16.7%,14.4%和3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和是否等离子手术是影响会厌囊肿摘除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会厌囊肿等离子手术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是否等离子手术和手术时间是影响会厌囊肿摘除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牛俊涛;黄永望;李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骨导麦克风在咀嚼运动研究中的探索

    目的:应用骨导麦克风收集正常成人咀嚼运动产生的咀嚼音,并对咀嚼音特点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随机选取均角骨面型的个别正常(牙合)在校大学生30名,其中男性13名[平均年龄(26.8±2.1)岁],女性17名[平均年龄(26.3±1.8)岁].每人咀嚼4粒熟花生米,每粒花生米重量为(2.24±0.16)g.使用骨导麦克风记录咀嚼音,praat5.4.04软件收录录音样本wav文件,分析男女两组音强(MI)、大音高(MP)差异及MP、MI与咀嚼循环次数(MC)和咀嚼时间(M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男女两组咀嚼MI、MP,MC和MT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咀嚼MC与MT相关系数为0.804 (P<0.01),MI和MC、MT相关系数分别0.992 (P<0.01)、0.844(P<0.01),均呈高度正相关.而MP与MC、MT无相关性.结论:咀嚼音强可做为咀嚼运动中耗能的参考指标;正常成人男女咀嚼音强、大咀嚼音高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夏樾;肖丹娜;王璐;高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患者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观察31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根据观察期内是否新发单纯性结膜下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检查指标.两组均行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分析各组间临床及生化指标、baPWV的差异,探讨影响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31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观察期内新发单纯性结膜下出血30例次.出血组患者透析龄、血压、既往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病史、血磷、iPTH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肝素用量、血肌酐、TC、TG、CRP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baPWV检测结果显示,出血组患者baPWV为(20.4±3.1)m/s,明显大于未出血组(14.2±3.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病史、血压、baPWV水平是新发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病史、血压、baPWV可能是导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的重要原因.

    作者:郑元培;傅胜惠;高姗;闰铁昆;赵少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胸部肿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胸部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19.3%(65/336),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FEV1/FVC<70%、术前合并高血压病、心电图异常,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400 mL、术后血氧饱和度(SpO2)<95%以及电解质紊乱为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前合并糖尿病及术式对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龄、肺功能减低、术前合并高血压病、心电图异常、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及术后缺氧、电解质紊乱均可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而与患者性别、术前合并糖尿病及胸部肿瘤部位无密切关系.

    作者:王海;张鹏;陈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镜下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改良注射与传统注射治疗2型胃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对比

    目的:评价内镜下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改良三明治注射治疗2型胃食管静脉曲张(GOV2)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为传统组织胶三明治治疗(碘油-组织胶-碘油),共53例;改良组为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改良三明治治疗(聚桂醇-组织胶-聚桂醇),共92例,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胃静脉曲张改善情况、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5.13±7.5)月、(14.75±7.31)月,两组止血成功率均为100%,术后静脉消失率分别为18.9%、34.8%,有效率分别为43.4%、43.5%,总体有效率分别为62.3%、78.3%,再出血率分别为39.6%、33.7%,其中总体有效率和静脉消失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静脉曲张消除与缓解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肺栓塞,改良组未出现异位栓塞,两组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内镜下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改良三明治治疗GOV2的疗效优于传统组织胶注射治疗.

    作者:边芬;张国梁;羊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型含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的含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并测试其生物活性.方法:以取代氨基苯甲酸和吡唑羧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含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测试化合物4a~4d对人肺癌A-549,人肝癌Bel7402和人肠癌HCT-8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4个结构全新的含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 NMR、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表明,化合物4d对Bel7402细胞株在浓度为5μg/mL时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他化合物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4d显示了较好的抑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文玺;王润玲;董卫莉;刘艾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抑制剂的分子设计

    目的:设计针对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的抑制剂,提高其降低血脂水平,为以后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方法:以现有torcetrapib抑制剂为模板,利用Schrodinger Suite 2009软件中的“Core Hopping”模块进行修饰,对修饰后的结构用“Core Hopping”模块改造结构;利用Schrodinger Suite2009中的Glide模块对druglike数据库中10万个化合物进行高通量虚拟筛选,得到结构进行修饰.利用Glide模块对所建立的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应用Qikprop模块做ADM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预测来推测这些化合物的成药可能性.结果:对torcetrapib结构进行修饰,得到8个较好的化合物;通过对druglike数据库进行高通量虚拟筛选得到1个化合物-ZINC26608950,修饰后得到6个化合物.用分子对接方法分析了新抑制剂和CETP的相互作用机制,与现有的抑制剂torcetrapib相比有更好的结合能力.通过ADME预测得出设计出的化合物均符合类药5原则.结论:通过两种方法得到14个CETP抑制剂,分子对接初步证明其可以抑制CETP,此为CETP抑制剂的结构改造及活性测定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炳旺;马英;李彬寒;王润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膀胱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了解HOTAIR与膀胱癌恶性程度、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88例膀胱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HOTAIR RNA的差异表达,分析HOTAIR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aln-Meier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OTAIR表达水平与膀胱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HOTAIR 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HOTAIR RNA高表达与肿瘤高分级及临床高分期有关(P<0.05),HOTAIR高表达组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HOTAIR低表达组(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HOTAIR RNA高表达可能为膀胱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及其恶性程度相关,HOTAIR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患者生存率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李宁;马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天津汉族人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候选SNP位点与天津汉族人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易感性的关系,寻找影响甲状腺功能的SNP位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天津地区共收集336例甲减病例和328例体检健康的对照人群,收集静脉血5 mL,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对PTC、VAV3、FOXE1、KIT、CCBE1基因及其附近区域上的8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基于等位基因的性别分层分析显示,在男性中,仅VA V3基因的位点rs4915077与甲减的易感性显著相关,P=0.027.而在女性中,VA V3基因的rs1472565,KIT基因附近的rs17827152和CCBEI基因上的rs4940904位点与甲减的易感关联性极为显著,P分别为0.001,0.012和0.023.基于基因型性别分层分析显示,仅在女性中发现KIT基因的rs17827152与甲减有显著关联性,P=0.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中,rs4915077位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回归模型的偏回归系数β=-0.544.在女性中,仅rs17827152位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偏回归系数β=-0.723.结论:在天津汉族男性中,VA V3基因的rs4915077位点多态性与甲减的易感性相关,而在女性中,VA V3基因的rs1472565,KIT基因的rs17827152和CCBEI基因的rs4940904位点多态性均与甲减的易感性相关.

    作者:王文强;张琪;谭龙;唐彩云;刘圣美;陈雯;沈钧;张万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苯达莫司汀代谢相关基因的单核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苯达莫司汀,4-{5-[双-(2-氯乙基)氨基]-1-甲基-2-苯并咪唑基}-丁酸,1963年由德国科学家合成,是一种兼具烷化剂和抗代谢特性的低毒抗肿瘤药.苯达莫司汀有3个基团(烷基化基团、苯并咪唑环和丁酸侧链),烷基化基团是功能基团,发挥抗肿瘤活性;苯并咪唑环起嘌呤类似物作用,发挥抗代谢作用.在高浓度时,苯达莫司汀主要表现出烷基化药物特性,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NA)交联作用,直接抑制DNA复制、修复和转录.

    作者:徐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CDH10启动子甲基化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钙粘蛋白细胞粘附分子(PCDH10)是一种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既往研究认为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因高甲基化而下调,并与肿瘤的发生、增殖、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相信深入了解PCDH10启动子甲基化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对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准确全面的评价临床,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提高患者预后.

    作者:郭小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红景天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红景天注射液的色谱指纹图谱,为红景天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以Agilent XDB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水(0.07%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L· min-1,检测波长278 nm,柱温30℃;以中国药典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版)对注射液进行指纹图谱数据分析.结果:所建立的色谱条件能够有效分离红景天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确定了6个共有峰,以化学对照品比对结合HPLC-MS鉴定了其中5个色谱峰,分别为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酪醇、红景天苷和对香豆酸.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文中所建分析方法精密度RSD≤1.90%、重现性RSD≤0.32%、稳定性RSD≤1.63%,均符合要求.对9个批次注射液进行的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相似度均大于0.96.结论:文中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以用于红景天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杨胜岩;赵国华;王仁久;房宗宝;吴海波;刘倩;唐铖;段宏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复方呋塞米螺内酯胶囊的处方筛选

    目的:利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优选复方呋塞米螺内酯胶囊处方.方法:以不同处方配比的崩解剂、粘合剂、填充剂、润滑剂为载药辅料,以崩解时限、装量差异、体外溶出度等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及相关分析筛选优处方.测定自制与市售制剂在不同溶出介质中的体外溶出度,并计算f2因子进行比较.结果:确定佳处方中辅料的种类及其用量,羧甲基淀粉钠(CMS-Na)为崩解剂,水为粘合剂,微晶纤维素(MCC)、乳糖为填充剂,硬脂酸镁、滑石粉为润滑剂.自制与市售制剂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度行为并无显著差异(50≤f2≤100).结论:该试验筛选出的优化复方制备处方和工艺条件,所得颗粒均匀、硬度适宜,制得胶囊外观整洁、崩解迅速.

    作者:李美珍;上官可可;杨金荣;房志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厂家及批次麻黄配方颗粒质量差异的研究

    目的:考察不同厂家及不同批次麻黄配方颗粒剂质量差异.方法:采用红外光谱(FTIR)法明确麻黄颗粒剂与麻黄对照药材成分的相似度;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主要生物碱成分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柱:WondaSil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3%磷酸溶液(含0.05%三乙胺)(4∶96,v∶v),流速:1.0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不同厂家各批次麻黄配方颗粒与麻黄对照药材红外特征图谱的相似度≥92%;不同品牌麻黄颗粒剂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同厂家不同批次麻黄颗粒剂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厂家、同厂家不同批次麻黄配方颗粒剂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汪贤梅;张志强;唐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变化,评价曲关他嗪对CK-MB、cTnⅠ及h-FABP的影响.方法:将9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37例)及对照组(61例),于PCI术前即刻及术后次日清晨6时分别检测血清CK-MB、cTnⅠ及h-FABP,另选取对照组加测术前即刻、术后3h、6h及术后>10h的血清h-FABP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CK-MB及cTnⅠ含量较同组术前明显增高(P<0.05),曲美他嗪组术后CK-MB及cTnⅠ含量较同组术前有所增高(P>0.05),对照组和曲美他嗪组术后>10h测得h-FABP值分别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曲美他嗪组CK-MB、cTnⅠ术前-术后差值分别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h-FABP术前-术后差值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对照组术前即刻、术后3h及术后6h h-FABP值逐渐增高,术后>10h降低,但仍高于术前即刻水平(P<0.05).结论:PCI术治疗对UAP患者术后心肌细胞可造成微小损伤,PCI术前至少24 h以上给予曲美他嗪能够减轻UAP患者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作者:邵帅;李广平;石昭昭;倪艳萍;刘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vWF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的诊断及临床预后价值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水平在血栓形成及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具有完整资料确诊AF患者61例,无AF史30例做为对照组,根据食道超声(TEE)及有无血栓史将AF患者分为血栓组(n=13)及非血栓组(n=48),测定D-二聚体及vWF含量,并评价血栓组行抗凝治疗后3个月的血栓情况,将其分为血栓溶解组(n=9)及血栓未溶解组(n=4),复测各组的两因子水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与非血栓组vWF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血栓组vWF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经治疗后血栓溶解组两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血栓未溶解组两因子水平也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与vWF水平呈正相关性(r=0.952,P<0.05).结论:vWF及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评估AF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高低,同时可以预测合并血栓的AF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张彦月;林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A66G、蛋氨酸合成酶(MS)基因A2756G 3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发病的关系.方法:以220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象,选择同期就诊的无高血压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MTHFR C677T、MTRR A66G、MS A2756G 3个基因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1)ISH组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4.81±5.88) μmol/L]高于对照组[(12.71±4.32)μmol/L],有统计学意义(P<0.05);(2)ISH组患者MTHFR T/T及C/T基因型分布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9.5%、60%、49.5%)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4%、45.4%、38.1%)(P<0.05).(3)MS基因A2756G的各型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ISH组患者MTRR基因A/G及G/G基因型分布频率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对ISH的影响可能一部分是通过其关键酶基因的突变造成的;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突变可能是ISH的遗传危险因子;而MTRR基因A66G、MS基因A2756的多态性改变与ISH的发生可能无明显关系.

    作者:麻仕利;王伟;梁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阵发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后复发的关系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阵发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入选阵发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73例,均首次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收集所有患者的RDW、房颤病程、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水平、左房直径的临床数据.设定术后3个月为空白期.平均随访(17±15)个月.复发定义为术后3个月发生的持续时间>30 s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速、房扑、房颤.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RDW与复发的关系.结果:房颤复发24例、未复发49例,复发组患者术前RDW、左房直径、房颤病程、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均高于未复发组(R<0.05),经多元Logistics回归显示,左房直径、房颤病程、RDW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增高、左房直径增大、房颤病程延长与阵发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后复发有关.

    作者:李宏亮;刘彤;许纲;刘恩照;焦占全;李广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AMI的住院患者167例,依据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86例)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81例);同时收集非急性心肌梗死8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在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等).比较3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并分析血浆Lp-PLA2水平与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AMI患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在STEMI组升高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随着Lp-PLA2水平的升高而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3)AMI患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发生组的患者[(288.732±124.873) ng/mL对(231.537±92.059) ng/mL],P<0.05.(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p-PLA2水平是影响AMI患者院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p-PLA2对AMI患者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可优化AMI患者院内风险评估.

    作者:宋温婷;李秀;王丹丹;郭星梅;刘相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