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6450
  • 国内刊号:11-2338/R
  • 影响因子:1.98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73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连续多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年8期文献
  • 氯硝柳胺杀灭钉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氯硝柳胺杀灭钉螺的效果并了解影响其杀灭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抽取了10个省(市)33个县共37个点,采集钉螺,随机分组,用不同浓度的氯硝柳胺分别浸泡24 h、48 h,观察其杀灭效果,计算不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生境的LC50.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结果 氯硝柳胺溶液1.0 mg/L浸泡24 h和0.5 mg/L浸泡48 h,杀螺率均达100%.同一作用时间,对钉螺的杀灭效果随着药物浓度降低显著下降,浸泡钉螺24 h,LC50均值为0.0939 mg/L,而浸泡钉螺48 h,LC50均值为0.0625 mg/L,浸泡24 h和48 h间的杀灭钉螺LC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1,P<0.01).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氯硝柳胺对钉螺的杀灭效果在48 h、不同生境(山丘型、湖沼型和水网型)Slg LC50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64,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浓度、时间、生境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2.047(OR=5.573)、0.263(OR=2.924)、0.187~0.210(1.969~2.560).结论 氯硝柳胺能有效杀灭钉螺,药物浓度、作用时间以及钉螺孳生地类型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吕媛;易尚辉;刘桃成;易银沙;汪耀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国七个地区1998-2005年急性腹泻住院患儿中星状病毒感染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中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流行毒株血清型.方法 选择国内7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或PCR方法检测星状病毒,对星状病毒阳性标本应用RT-PCR方法分型并经测序确证.结果 1998-2005年在7个地区的调查点共收集1668份急性腹泻粪便标本,检测出星状病毒阳性标本91份,平均检出率为5 5%;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10月份到次年1月份;95%患儿年龄在2岁以下,其中以9~11月龄儿童发病多,检出率为7.4%,12~17月龄、6~8月龄、0~6月龄儿童的检出率依次为6 1%、5.6%、5.6%.确定型别的49份标本中45份为HAstV-1型,1例为HAstV-3型,2例为HAstV-5型,1例为HAstV-8型.结论 星状病毒是中国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流行毒株以1型为主,同时存在多个型别的散在流行.

    作者:方肇寅;孙亚萍;叶新华;王慧;章青;段招军;Xi Jiang;Duncan Steele;Roger Glass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客观地评价北京市现行不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选择既往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的大学生及出生时全程免疫过的儿童,检测血清HBsAg、抗-HBs及抗-HBc,全阴性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选大学生280人,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3针基础免疫,其中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140人,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10μg、10μg、10μg)140人.入选儿童98人进行1针加强免疫,其中酿酒酵母疫苗49人(5μg),汉逊酵母疫苗49人(10μg).免疫后1个月采血检测抗-HBs.结果 大学生3针免疫后,抗-HBs有效阳转率(≥10 mIU/ml)酿酒酵母疫苗低于汉逊酵母疫苗(93.5%,99.3%,P<0.05),几何平均滴度(GMT)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 mIU/ml,94.6 mIU/ml,P>0.05).从男性看,接种酿酒酵母疫苗的抗体有效阳转率及GMT均低于汉逊酵母疫苗(85.7%,100.0%,P<0.01)(56.6 mIU/ml,98.6 mIU/ml,P<0.01),而对于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8%,98.5%,P>0.05)(103.4 mIU/ml,90.3 mIU/ml,P>0.05).从同种疫苗不同性别看,接种酿酒酵母疫苗抗体有效阳转率及GMT男性均低于女性(85.7%,98.8%,P<0.01)(56.6 mIU/ml,103.4 mIU/ml,P<0.01),而汉逊酵母疫苗男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98.5%,P>0.05)(98.6 mIU/ml,90.3 mIU/ml,P>0.05).出生时按程序免疫的儿童,其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1).70例阴转者经1针加强免疫后,98.6%出现阳转,GMT显著提高到免疫前的15倍.阳转率及GMT 2种疫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97.4%,P>0.05)(80.5 mIU/ml,68.5 mIU/ml,P>0.05).结论 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种类及受种者性别均有关系.成人基础免疫,按目前常规使用剂量,男性接种汉逊酵母疫苗效果优于酿酒酵母疫苗,女性2种疫苗效果均好.儿童加强免疫,2种疫苗效果均较理想.重组疫苗初免后抗体阴转者的免疫记忆良好,新生儿完成重组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至少6年之内无需加强.

    作者:张弘;马建新;龚晓红;刘立荣;吴钶;罗凤基;赵伟;曾照丽;白云骅;孙灵利;徐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青少年营养转型期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血糖、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关系的队列研究

    目的 应用队列研究方法探讨超重/肥胖学龄儿童在青少年期体重指数(BMI)与血压、血脂、血糖、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与追踪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北京市健康学龄儿童(7~11岁)与9年后同一观察对象(16~20岁)共193名,于基线时(9年前)及随访时(9年后)对每名学生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并均应用生化法于空腹1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清总胆固醇、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方法检测随访时16~20岁学生的心脏结构、血流及功能.根据儿童期BMI值分为儿童期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比较同一观察对象儿童期与青少年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同一人群青少年期较儿童期血脂、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儿童期肥胖组较正常体重组于9年后随访时(青少年期)的BMI(24.71 kg/m2±4.57 kg/m2和20.54 kg/m2±2.84 kg/m2)及收缩压(117.22 mm Hg±17.44 mm Hg和102.20 mm Hg±11.68 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增高(P<0.001和P<0.05),室间隔增厚(0.87 cm±0.12 cm和0.77 cm±0.12 cm)及左室后壁增厚(0.91 cm±0.13 cm和0.79 cm±0.31 cm)(P<0.01和P<0.05)、左室心肌质量(167.84 g±16.29 g和128 95 g±63.00g)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88.12 g/m2±17.19 g/m2和79.35 g/m2±39.01 g/m2)明显增加(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心输出量增加,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下降(P值均<0.05),心脏舒张功能各项指标体重正常组与肥胖组及超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肥胖儿童较学龄体重正常儿童在成长为青少年后,BMI及血压明显增高,左室壁增厚,左室心肌质量增加,提示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是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华琦;刘朝晖;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广州、南宁市汽车安全带佩戴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广州、南宁市汽车安全带佩戴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3种不同类型的道路选取观察点,在4个不同时间段对目标车辆进行观察.结果 司机安全带正确佩戴率南宁市(63.8%)高于广州市(49.3%),而不正确佩戴率广州市(22.9%)高于南宁市(8.1%);乘客安全带佩戴率广州市高于南宁市,包括正确佩戴率和不正确佩戴率;安全带佩戴率受道路类型、时间、性别和车型等的影响,正确佩戴率高速路高于其他道路、白天高于晚上、女性高于男性、小型汽车高于其他车型,不正确佩戴率工作日高于周末.结论 广州市男性出租车司机安全带不正确佩戴率高;两地区周末和晚上佩戴安全带率较低,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司乘人员佩戴安全带的意识.

    作者:李功理;李丽萍;Mark Stevenson;Rebecca Ivers;周颖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大兴安岭林区蜱和鼠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了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及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应用巢式PCR扩增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RFLP分析显示特殊带型的样本测序分析.结果 检测全沟硬蜱1336只,293只阳性,阳性率为21.93%;森林革蜱144只,6只阳性,阳性率为4.17%;嗜群血蜱144只,未发现有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检测鼠9种145只,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4种5只,感染率为3.45%;其中检测8只棕背(鼠平),2只阳性.RFLP分析及序列分析显示蜱中有B.garinii 20047亚型、B.garinii NT29亚型、B.afzelii基因型以及不同基因型或亚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鼠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包括B.garinii 20047亚型和B.garinii NT29亚型.SSCP分析结果显示带型多于36种.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蜱及鼠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其中全沟硬蜱的感染率较高;B.garinii型为主要基因型,且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单只蜱中存在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人和宿主动物是否存在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尚待进一步研究.全沟硬蜱和棕背(鼠平)分别是该林区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媒介和主要储存宿主.

    作者:褚宸一;何静;王剑波;哈森高娃;张泮河;吴晓明;赵秋敏;蒋宝贵;高燕;曹务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国六省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目的 对中国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方法 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实验方法对中国6省165株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按照PulseNet命名原则对带型进行命名.结果 将114株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成25个带型;K6GN11C30012(50株)、K6GN11C30015(19株)及K6GN11C30016(10株)是其主要带型,三个主要带型之间聚类相似性很高.将51株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为14个带型;其中K6GN11C90004(22株)与K6GN11C90010(13株)是其主要带型,K6GN11C90004与K6GN11C90010带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O:3与O:9血清型的主要带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O:3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可能起源于一个克隆系,且在不同地区和年代变异很小;O:9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可能起源于两个不同的克隆系,且各自有一定的变异.O:3与O:9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亲缘关系较远.

    作者:金东;崔志刚;肖玉春;王鑫;顾锋;夏胜利;胡万富;杨晋川;汪华;顾玲;徐建国;阚飙;景怀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神经管畸形高、低发区农村孕早期妇女血液叶酸水平比较研究

    目的 了解神经管畸形高发区与低发区农村孕早期妇女血液叶酸状况.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2003年神经管畸形高发与低发两个地区共688名农村孕早期妇女的血浆叶酸与红细胞叶酸水平进行研究.结果 高发区农村孕早期妇女血浆叶酸浓度(10.53 nmol/L)与红细胞叶酸浓度(389.2 nmol/L)中位数明显低于低发区妇女(血浆叶酸30.39 nmol/L,红细胞叶酸926.0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发区妇女血浆叶酸缺乏率约为50%,红细胞叶酸缺乏率约为43%,远高于低发区妇女(血浆叶酸6%,红细胞叶酸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低发区服用叶酸组妇女血浆叶酸水平约为不服用组的2倍,红细胞叶酸水平是不服用组的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低发区服用叶酸组孕早期妇女的血浆缺乏率均低于不服用组,相对危险度(RR)值分别为0.60(95%CI:0.36~1.01)与0.16(95%CI:0.06~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低发区服用叶酸组与不服用组红细胞叶酸缺乏率之间的RR值分别为0 64(95%CI:0.36~1.13)与0.39(95%CI:0.13~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叶酸的孕早期妇女中,低发区血浆叶酸水平约为高发区的1.7~1.9倍,红细胞叶酸水平约为高发区的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服用叶酸的孕早期妇女中,高发区血浆叶酸与红细胞叶酸缺乏率约为低发区的10~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管畸形高发区农村孕早期妇女血液叶酸水平很低,增补叶酸可有效提高妇女血液叶酸水平、降低妇女叶酸缺乏率,高发区育龄妇女怀孕前后每日服用0.4 mg叶酸的剂量可能不足,建议增加服用剂量.

    作者:张乐;任爱国;李智文;郝玲;田熠华;李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三城市未婚青少年重复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青少年人工流产者中重复人工流产发生的比例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2005年7-9月,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和郑州市的27所医院,共调查了2295名<25岁未婚人工流产妇女.在分析时,把其中有重复人工流产的736人作为病例组,把以前无流产史的1559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应答者平均年龄为21.92岁,小为15.25岁.20岁以下占17.2%.重复人工流产发生比例为32.1%.在736名重复人工流产者中,以前有1次流产者占75.3%,2次者占18.1%,3次者占4.2%,4次者有13人,5次者有4人,高是8次(1人).与对照组相比,在重复人工流产组中,初次同房<18岁的比例较高(16.2%:9.4%,P<0.01),暴露于性生活已3年及以上的比例较高(33.6%:6.6%,P<0.01),已同居1年以上的比例较高(64.6%:23.9%,P<0.01),有规律性生活的比例较高(48.5%:37.1%,P<0.05),多性伴的比例较高(36.0%:15.0%,P<0.01),被迫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较高(6.0%:3.9%,P<0.05),本次怀孕是避孕失败所致的比例较高(39.3%:31.6%,P<0.01)和有高危流产史的比例较高(30.8%:3.1%,P<0.01).与对照组比,重复人工流产组在男性不支持流产,男性不参与决定及男性没有陪伴来做流产方面都有较高的比例,分别为(10.3%:5 9%,P<0.01;30.3%:24.0%及27.5%:23.5%,P<0.01).结论 未婚重复人工流产比例较高,影响重复人工流产的因素主要有:初次同房年龄小、暴露于性生活的期限长、同居、规律性生活以及多性伴、被迫性行为、避孕失败和高危流产.重复流产与男性因素有关.

    作者:程怡民;王潇滟;吕岩红;蔡雅梅;李颖;郭欣;黄娜;徐晓;许俊才;Francoice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执行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1997-2004年<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法规)执行情况.方法 采用多层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居民入户调查,调查对象为15岁以上所有家庭成员,全市共抽取了4个区为研究现场,即1997年为西城、宣武、海淀、丰台区;2001年为西城、宣武、海淀、丰台区;2004年为宣武、崇文、朝阳、丰台区.结果 70%左右的单位(学校)的会议室都有禁烟标志;40%左右的人从未看见过检查员批评或处罚吸烟者,只有不足10%的被调查者经常看见检查员批评或处罚吸烟者;60%左右的人从未听到过表彰或者处罚控制吸烟的信息,只有不足10%的被调查者听到过表彰或者处罚控制吸烟的信息;人们获得法规内容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和报纸.结论 禁烟法规执行8年来,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作者:崔小波;李春雨;饶英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国农村地区已婚妇女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其相关知识调查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地区已婚妇女家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知识.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在吉林、安徽省和重庆市的人口基金项目县,采用多阶段容量比例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5个乡镇,对3998名18岁及以上的已婚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地区家庭暴力发生非常普遍,一生中总暴力、心理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比例分别为64.8%、58.1%、29.7%和16.7%;调查前12个月中总暴力、心理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的发生比例分别为42.6%、37.2%、14.0%和7.7%.不同种类家庭暴力常常同时存在,将近1/3的妇女同时遭受2种或3种家庭暴力的伤害.调查妇女对家庭暴力的认识较差,75.2%的调查妇女对家庭暴力不了解,很多遭受过家庭暴力伤害的妇女对家庭暴力也一无所知,尤其是对心理暴力的知晓情况更差.结论 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暴力发生非常普遍,尤其是心理暴力,但已婚妇女对家庭暴力的了解还比较欠缺,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赵凤敏;郭素芳;王临虹;吴久玲;王蕾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云南省昭通市1953-2003年炭疽流行病学分析

    云南省昭通市1953年开始有人、畜炭疽病系统疫情报告;1957年5月昭阳区首次报告炭疽发病14例,之后陆续在鲁甸、巧家、盐津、永善、镇雄、彝良、威信等县有发病,大关、绥江、水富县无病例,但大关、水富县曾有牲畜炭疽疫情报告.

    作者:金碧荣;熊绍云;谢玲;曹继东;代友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零过多资料的统计方法在上呼吸道感染调查资料中的应用

    本文采用零过多Poisson分布模型(ZIP)和零过多负二项分布模型(ZINB)对南京市某城区2004年125户居民一年间的发病情况,实际分析124户家庭430名调查对象;其中男204人,女226人.

    作者:张华君;闵捷;王蓓;胡晓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200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暴发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

    伤寒、副伤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每年发病例数高达3000~5000余例,近10年年发病率在6/10万~13/10万之间波动,以1995年为高(达13.38/10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在全国发病率排第4~5位,位于贵州、云南和浙江省之后,是我国伤寒、副伤寒重点控制的省份之一.

    作者:董柏青;龚健;林玫;杨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徐州市某社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对徐州市某社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对象为2004年参加体检的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离退休职工4582名,从中选择生活在同一社区10年以上、资料完整的离退休职工1976名,男性1141名,女性835名,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9岁±7.5岁.

    作者:王玉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百日咳的研究现状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尤以婴幼儿多见,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尽管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施百日咳疫苗的免疫接种,使百日咳感染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道[1],现在全世界每年仍有3500万的百日咳患者,高达29.4万的儿童死于百日咳及其并发症,且90%的病例来自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百日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者:徐颖华;张庶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综合医院住院结核病患者特征与治疗转归的对应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综合医院结核病住院病例的治疗效果,探索不同属性特征的结核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转归.方法 对南充地区综合医院2003年结核病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χ2检验确定对住院转归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属性变量,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对应分析方法揭示结核病患者不同属性特征与不同住院转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 χ2检验结果显示,住院结核病例的性别、年龄、入院时病情、伴随病(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及住院天数对住院转归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应分析图进一步显示患者属性特征与住院转归的关系:(1)住院期间死亡的结核病患者与治愈、好转的结核病例属性特征差别较大;(2)年龄在15岁以上、入院时病情急的男性结核病患者住院期间容易出现好转的治疗结局;(3)入院时病情一般、没有伴随病、住院时间超过8天的女性结核病例相对容易出现治愈的结局;(4)住院治疗效果较差的结核病例在年龄<15岁、入院病情危重两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结论 (1)如何从病案繁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对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2)综合医院结核住院患者特征与住院转归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应针对不同特征的结核住院患者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以强化完成抗结核病治疗提高治愈率.

    作者:高晓凤;陈建;杨小东;孙鑫;李幼平;秦雯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1020名社区人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调查和相关分析

    目的 描述社区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分布特征,探讨Hcy与血脂水平等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高Hcy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脑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 从2500名社区人群筛选出1020名无心脑血管病史并可以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的人群为样本,记录吸烟饮酒史、血压、人体测量学和生化资料,采用荧光生化法测定血浆Hcy水平,使用SPSS 12.0软件对检测指标进行处理.结果 社区人群中Hcy水平男性(15.0 μmol/L±5.8 μmol/L)高于女性(12.4μmol/L±3.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P<0.05);高Hcy血症的发生率男性(47.2%)高于女性(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狭窄组中Hcy水平(18.3 μmol/L±5.3 μmol/L)高于非狭窄组(12.9 μmol/L±4.6 μmol/L);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Hcy水平与血脂等之间无相关性,而仅与性别和年龄相关(P<0.05).结论 社区人群中Hcy水平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两者是高Hcy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与血脂等诸因素无相关性,高Hcy血症易致脑动脉狭窄.

    作者:黄海威;郭明辉;黄家星;林锐金;张颖;陈亚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淋病奈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江苏省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状况、耐药基因突变型的分布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淋球菌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小抑菌浓度(MIC),采用PCR法扩增含有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和parC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根据所测MIC,本研究分离的95株淋球菌对环丙沙星100%的耐药;通过测序分析,在54株淋球菌中检测到gyrA和parC的18种突变形式,parC基因突变点越多,MIC相对也较高.结论 parC基因的突变导致淋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

    作者:徐金水;王蓓;王长娴;郭海健;糜祖煌;凌健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值与HBeAg、抗-HBe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DNA的拷贝数(HBV DNA)与HBeAg、抗-HBe的相关性.方法 对883例乙肝患者采用美国雅培公司AXSYM全自动酶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法检测HBeAg、抗-HBe和Roche COBAS AMPLICOR定量PCR仪及COBASAMPLICORHBV MONITORTM试剂盒内标法检测患者的HBV DN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HBV DNA与HBeAg呈线性正相关(r=0.505,P<0.01 Mean:HBV DNA:7.12×1012拷贝/ml;HBeAg:218.31 S/CO).DNA含量104拷贝/ml对应HBeAg:104 S/CO;DNA含量在105~108拷贝/ml,HBeAg:112 S/CO;DNA含量109~1015拷贝/ml,HBeAg:252 S/CO.(2)HBV DNA与抗-HBe无线性正相关(r=-0.052,P=0.477>0.05 Mean:HBV DNA 8.0×1010拷贝/ml,抗-HBe:0.18 S/CO).结论 HBV DNA与HBeAg呈线性正相关,HBeAg>100S/CO,HBV DNA>104拷贝/ml,病毒复制活跃.HBV DNA与抗-HBe无线性正相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病毒复制有所下降,但病毒载量仍较高,不可忽略其传染性.

    作者:窦亚玲;程歆琦;李永哲;韩建华;倪安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13个VNTR位点用于113株结核分支杆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应用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分子分型技术,对北京地区113株肺结核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分型研究,探讨北京地区菌株DNA多态性和基因型特征.方法 采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结核分支杆菌13个VNTR位点进行检测,并应用Gel-Pro analyzer 3.1软件和BioNumerics 3.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113株结核分支杆菌可分为4个基因型(分别为Ⅰ、Ⅱ、Ⅳ和V型),其中Ⅰ型占92.0%(104/113),其他3型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Ⅱ型占4.4%(5/113),Ⅳ和V型均为1.8%(2/113),而标准菌株H37Rv在分型中为独立的一个基因型,即Ⅲ型.结论 北京地区的结核分支杆菌存在基因多态性,其主要流行型为Ⅰ型.

    作者:曹晓慧;蒋毅;张媛媛;刘志广;赵秀芹;金秀琴;韩宝龙;徐瑞兴;刘敬华;吕晶;薛小洛;万康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利用串联重复序列研究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分型

    目的 应用基因组中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对不同地区88株炭疽芽胞杆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炭疽芽胞杆菌染色体DNA基因组中存在着串联重复序列.在串联重复序列两侧设计引物,PCR扩增,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影像分析软件对PCR扩增产物碱基含量进行测算,并与测序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出串联重复拷贝数,对拷贝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聚类分析发现,88株菌株可分为三大群,45个基因型,基因型与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就某一地区炭疽暴发而言,其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具有相似性.(2)研究发现,A16R疫苗株作为中国的疫苗株具有代表性.结论 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的串联重复序列具有遗传稳定性和特异性,可作为炭疽芽胞杆菌基因分型的指标,在炭疽暴发和生物恐怖事件中的病原体溯源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田国忠;海荣;俞东征;魏建春;马凤琴;蔡虹;张建华;郑玉红;付秀萍;张志凯;张恩民;徐冬蕾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筛检项目总效果评价的新指标——需筛检人数

    目的 介绍需筛检人数(NNBS)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用途.方法 利用需治疗人数(NNT)的基本思想引入评价筛检项目总效果的新指标,以大便隐血试验(FOBT)筛检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和X线检查筛检乳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两项研究为实例,计算需邀请参加筛检人数(NNI)和NNBS.结果 通过计算得到欲通过实施FOBT筛检方案,要在14年内使当地45~74岁人群预防1例因结直肠癌所致的死亡,NNI为1220人,NNBS为665人;此外,欲通过实施乳腺X线检查筛检方案,要在8年内使当地40~74岁妇女预防1例因乳腺癌所致的死亡,NNI为1961人,NNBS为1494人.结论 NNBS能以较直观的方式来评价筛检项目的总效果,便于研究人员、卫生决策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作者:童峰;陈坤;何寒青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第二讲遗传关联性研究及其Meta分析的报告规范

    随着遗传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兴起,复杂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日益得到关注.但目前遗传关联性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样本量小、研究结果不一致、研究报告质量偏低.因此,规范地报告遗传关联性研究,采用Meta分析将现有研究证据进行系统汇总是亟需完成的工作,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基因-疾病关联效应.为此,本文综述了遗传关联性分析及其Meta分析的报告规范(MOOSE),并提出了报告遗传关联性研究的Meta分析时需注意的特殊问题.

    作者:余灿清;詹思延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对成年后超重和肥胖患病危险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食物短缺及营养不良对成年后超重和肥胖患病危险的影响,对成年人慢性病的原因溯源,为国家制订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将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出生的研究对象作为受灾害影响人群,将灾害之后(1964年)出生的人群作为未受灾害影响人群(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平均体重指数(BMI)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并计算受灾害影响组人群患超重和肥胖的相对危险度(OR).结果 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BMI均值显著高于未受灾害影响的1964年出生的女性(P<0.01),调整地区等因素后,1959-1961年出生女性的超重患病率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1959、1960年出生女性的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1964年出生的对照组女性(P<0.05).与1964年出生女性比较,生命早期受灾害影响的1959-1961年出生女性患超重的危险性分别增加28.9%(OR值95%CI为1.063~1.565)、37.2%(OR值95%CI为1.136~1.658)、35.2%(OR值95%CI为1.103~1.657),1959、1960年出生女性患肥胖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6.5%(OR值95%CI为1.088~1.972)、39.6%(OR值95%CI为1.039~1.876).而男性四组之间的平均BMI水平、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命早期遭受食物供应不足及营养不良可能会使成年后患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增加,制订适合国情的妇女、儿童营养改善政策,特别是控制新生儿低体重的有效措施对预防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文华;杨正雄;翟屹;孔灵芝;陈春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