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艾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和CD11b表达的影响.方法 出生7 d新生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4)和艾灸组(n=20).假手术组只做颈部手术,不闭合颈总动脉,不缺氧;模型组行颈总动脉闭合术,并给予缺氧处理;艾灸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每日1次,35 min/次.采用TTC染色检测小鼠脑梗死的面积;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和炎症细胞浸润;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CD11b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脑梗死面积增大,患侧脑组织大量细胞坏死脱落,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CD11b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的脑梗死面积缩小,患侧脑组织细胞排列较致密、整齐,炎症细胞较少,CD11b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艾灸具有减轻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这可能与其减少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肖爱娇;肖移生;欧阳昕;贺琳;陈明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糖蛋白过表达对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和大鼠胰岛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构建INS-1细胞(Ad-abcb1b腺病毒感染)和SD大鼠(Ins2-abcb1b随机插入)P-糖蛋白过表达模型.以阴性对照病毒和野生型SD大鼠为对照组,P-糖蛋白过表达组和转基因SD大鼠为实验组,萃取细胞和胰岛总RNA,定量PCR分别检测INS-1细胞和胰岛组织Abcb1b、Pdx1、Ins1、Ins2、Mafa、Mafb、Ngn3、Nkx6.1、Nkx2.2、Neurod1、Pax6等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糖蛋白过表达后,INS-1细胞Ngn3、Mafb转录水平升高(P<0.05),Mafa转录水平降低(P<0.001),其余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野生型和转基因大鼠胰岛组织中,各基因转录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糖蛋白过表达可能使INS-1细胞去分化,而对胰岛β细胞的分化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亚;高雅莉;李代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嗜酸乳杆菌对一氧化氮(NO)及其氧化介质表达的影响,探讨嗜酸乳杆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 24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嗜酸乳杆菌组,每组8只.正常饮食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脂饲料+腹腔注射维生素D3+免疫损伤法+FeSO4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嗜酸乳杆菌组大鼠在高脂饮食组的基础上,每天灌胃0.5 mL嗜酸乳杆菌菌液(1×109 CFU/mL),实验第4、8、12周末称量动物体质量.喂养12周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NO、精氨酸、精氨酸酶、过氧亚硝基(ONOO-)含量.分离大鼠主动脉血管,HE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学变化,Real-time PCR检测eNOS、iNO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NF-κB p65亚基的表达.结果 (1)整个实验过程中,高脂饮食组和嗜酸乳杆菌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正常饮食组均有明显增长(P<0.01).(2)HE染色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大鼠中主动脉形成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嗜酸乳杆菌组大鼠的主动脉形态得到明显改善,仅内皮细胞增生,没有观察到平滑肌细胞的坏死.(3)与正常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oxLDL、ONOO-、精氨酸酶、主动脉iNOS mRNA和细胞核NF-κB p65表达水平升高(P<0.01),血清NO和精氨酸含量、主动脉eNOS mRNA及胞质NF-κB p65亚基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嗜酸乳杆菌恰好能逆转上述改变(P<0.01).结论 嗜酸乳杆菌可能通过调节NOS的表达、增加NO生物利用度、保护内皮功能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王云鹏;郑文武;夏梦;程玲;廖双华;李丹;陈雨露;李亚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易复制、符合临床实际的代谢综合征(MS)合并心肌梗死(MI)大鼠模型,并探讨MS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OLETF大鼠用于建立MS模型,给予高脂饲料喂养;LETO大鼠作为对照,给予标准饲料喂养.MS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对照大鼠和模型大鼠分别给予假手术处理(sham组,MS-Sham组)和心肌梗死造模(MI组,MS-MI组).心肌梗死造模采用结扎大鼠心脏左前降支方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处理只开胸穿线不结扎左前降支.超声心动图测量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心肌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和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硫氧还原蛋白(TRX)和硫氧还原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的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 MS和MI对大鼠的LVEDD、LVESD、LVFS、LVEF均有影响(P<0.05),两者交互效应对大鼠的LVEDD、LVFS、LVEF有影响(P<0.05).MS和MI对大鼠心肌组织的GSH-Px、T-AOC、MPO、MDA及TRX和TXNIP蛋白和mRNA水平均有影响(P<0.05),两者交互效应对大鼠心肌组织的T-AOC、MDA和TXNIP mRNA水平有影响(P<0.05).结论 本研究建模方法简便、实用性强,符合MS合并心肌梗死临床发病实际.TRX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可能是MS加重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及左室功能下降的内源性机制之一.MS在MI中发挥影响左室功能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毅;任梦萌;方涛;邸研博;崔晓旭;刘勇;贺晶;国欣涛;田凤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究GDF-15对心衰患者心室重构的指导作用.方法 纳入219例心衰患者,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HAⅠ级组58例、Ⅱ级组39例、Ⅲ级组47例、Ⅳ级组75例;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组(LVEF<0.45,HFrEF组,69例)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组(LVEF≥0.45,HFpEF组,150例);选取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DF-15、PⅠCP、PⅢ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以及LVEF,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分析心衰患者血清GDF-15与PⅠCP、PⅢNP、NT-proBNP、LVEDD、LA、LVMI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 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GDF-15、PⅠCP、PⅢNP水平随NYHA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对照组、HFpEF组和HFrEF组LA、LVEDD、LVMI、NT-proBNP、GDF-15、PⅠCP及PⅢNP依次升高(P<0.05).心衰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PⅠCP、PⅢNP、NT-proBNP、LA、LVEDD、LVMI呈正相关(rs分别为0.549、0.533、0.539、0.393、0.403、0.485,均P<0.01),与LVEF呈负相关(rs=-0.568,P<0.01).结论 心衰患者血清GDF-15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关,并可反映心衰患者心室重构情况.
作者:曾超;于盼盼;李彩虹;陈万里;朱振宇;齐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Ⅰ期肺腺癌伴脉管癌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Ⅰ期肺腺癌的22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按照是否伴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和非脉管癌栓组.分析发生脉管癌栓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Ⅰ期肺腺癌伴脉管癌栓发生与肿瘤直径、附壁成分、腺泡成分、乳头成分、微乳头成分、伴有脏层胸膜侵犯、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术前癌胚抗原(CEA)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2 cm、微乳头成分≥12.8%、脏层胸膜侵犯为脉管癌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中应重视肿瘤直径、微乳头成分、脏层胸膜侵犯等影响脉管癌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伴脉管癌栓的患者尽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使患者生存期延长.
作者:任帅;孙大强;朱建平;纪林林;李鑫;杜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预测分析miR-126的靶基因,为研究miR-126影响男性喉癌患者进程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分析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miR-126对男性喉癌患者的具体影响,寻求miR-126影响男性喉癌患者的靶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对有效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miR-126高表达可提高男性喉癌患者总生存率(OS),且在正常组织中高表达;miR-126的58个靶基因中有7个(DNMT1、GRIN2B、L2HGDH、PIK3R2、PTPN7、SIRT1、TWF1)对生存有影响;GO富集分析发现有效靶基因参与异染色质形成和细胞代谢活动;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PIK3R2、SIRT1主要通过AMPK和FoxO信号通路影响细胞代谢和凋亡过程.结论 miR-126可以提高男性喉癌患者的OS,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其靶基因调节细胞代谢及凋亡过程实现的.
作者:魏梅;王晓雨;杜建群;林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爆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是1型糖尿病的亚型,临床少见.该病急性起病,病情凶险,发病机制是胰岛β细胞功能短时间内被严重破坏,预后极差,病死率较高.其病因不详,疑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现报告1例FT1DM致心脏骤停患者,以期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避免误诊.
作者:褚庆玉;何佳桐;贾山移;赵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4例肾脏疾病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分析2014年5月—2018年4月本院4例肾脏疾病伴PRES患儿临床症状和治疗过程.结果 4例均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伴头痛的3例患儿均于48 h内出现其他临床表现,4例患儿均存在抽搐,其中1例存在急性肾损伤,2例应用他克莫司治疗患儿发病时均伴肝功能损害,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不同程度升高,2例中1例CYP3A5基因检测表现为杂合突变(AG型),予减停他克莫司.4例经积极治疗,临床症状很快好转,随访PRES均未再复发.结论 头痛为PRES的首发症状,肾病综合征合并抽搐时,应注意与PRES相鉴别,高血压致高灌注及他克莫司致内皮损伤可为病因,应用他克莫司治疗的患儿颅MRI影像学可见细胞毒性水肿表现,应尽早行CYP3A5基因检测,密切监测肝功能及他克莫司血药浓度.
作者:吴瑕;张碧丽;王文红;陈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是由先天发育、后天获得性因素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椎动脉颅内段和(或)基底动脉,致其显著扩张、延长、迂曲、成角移位,或压迫周围神经或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为一种少见且病因不清的脑血管变异病.本文报告收治的1例频发头晕,主要临床表现为后循环梗死,以小脑、延髓为主,经严格检查后诊断为VBD的病例诊治情况,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牟苇杭;宋毅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坏疽性脓皮病伴溃疡性结肠炎继发肛瘘者少见,相关治疗方案亦少见报道,本文报告1例为坏疽性脓皮病伴溃疡性结肠炎继发肛瘘,持续应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效果不佳,改用生物制剂后好转的诊治经过.
作者:杜小燕;李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等效剂量法评价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患者1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质量指数(BMI)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0):舒芬太尼组(S组)、纳布啡组(N组)和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组(NS组).手术结束即刻给予PCIA,PCIA的总量为100 mL,负荷剂量为5 mL,自控追加剂量为0.5 mL,锁定间隔时间15 min,持续输注量2 mL/h.S组PCIA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10 mg+生理盐水配至100 mL.N组PCIA纳布啡2 mg/kg+托烷司琼10 mg+生理盐水配至100 mL.NS组PCIA舒芬太尼1μg/kg+纳布啡1 mg/kg+托烷司琼10 mg配至100 mL.比较3组患者手术结束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镇痛泵使用完毕时PCIA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药物补救总量,止吐药追加总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各个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A按压次数S组大于N组(P<0.05),N组和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Ramsay镇静评分大于S组和NS组(P<0.05),S组和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N组(P<0.0167),S组、N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S组托烷司琼追加剂量大于N组和NS组(P<0.05),N组和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追加补救止痛药物,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和皮肤瘙痒.结论 纳布啡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子宫全切患者PCIA,既可避免大剂量纳布啡产生的过度镇静效果,又可减少舒芬太尼用量,从而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且镇痛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孙振涛;朱泽飞;朱琳;朱娜娜;向导;王宁;曹亚楠;韩雪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与胆道闭锁(BA)患者肝纤维化分级、胆管反应程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5例胆道闭锁患儿行Kasai手术时的肝活检组织(G1组),另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因行Kasai术后肝脏功能衰竭而行肝移植术的病肝组织41例(移植组),将移植组按Kasai手术与肝移植的间隔时间分为2组:G2组(28例,间隔时间<2年)和G3组(13例,间隔时间≥2年).采用HE染色观察3组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7和CK-19蛋白在肝脏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7主要表达于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的胆管、汇管区周围肝细胞,随着肝纤维化程度进展,胆管细胞及肝细胞MMP-7表达强度增加,且胆管细胞比肝细胞表达更为强烈.MMP-7在G1~G3组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68±0.017)vs.(0.093±0.017)vs.(0.084±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41,P<0.001),CK-19在3组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19±0.036)vs.(0.157±0.040)vs.(0.110±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96,P<0.001),G2组MMP-7、CK-1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G1组与G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的肝纤维化程度分别为2(2,3)vs.4(3,4)vs.4(2,4)(H=17.785,P<0.001),G2组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余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3)相关性检验示:MMP-7蛋白表达量与肝纤维化程度呈弱正相关(rs=0.609,P<0.001),但与胆管反应程度(CK-19)无明显线性相关性(r=0.007,P=0.962).结论 MMP-7在BA患儿Kasai术后肝组织中高表达,并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表达升高,其可能参与并促进了BA肝纤维化进程,提示自体肝生存不佳.
作者:余晨;熊希倩;詹江华;胡晓丽;高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报告1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入院后给予强心、扩管、利尿、抑制心肌重构和改善心肌代谢等治疗,住院过程中患者反复发作室颤,且心功能差,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随访近2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由70 mm缩小到42 mm,左房内径由34 mm缩小到30 mm,左室射血分数由0.35提高到0.62.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日常活动不受限制,为CRT-D超反应,由此推测出本例患者取得超反应的原因可能是CRT-D纠正了传导阻滞导致的心脏进行性扩大.
作者:谢清清;崔丽;曹月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颅内碰撞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确诊.本文报道的2例颅内碰撞瘤分别位于小脑和鞍区,分别采用后正中入路和翼点入路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小脑碰撞瘤肿瘤完整切除,病理结果为转移瘤与脑膜瘤碰撞,术后14个月随访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多脏器衰竭死亡;鞍区碰撞瘤次全切除,病理结果为脑膜瘤与垂体瘤碰撞,术后左眼睑上抬困难,左眼视力下降,术后3个月随访左眼睑上抬困难症状缓解,术后1年随访未见肿瘤复发.
作者:程轶峰;徐德生;刘东;任义;尹绍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外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首先受试者接受斑贴试验检测接触过敏情况,对30例敏感性皮肤受试者面部外用含有EGF的护肤品,受试者早晚洁面后按推荐剂量(0.4~0.5 mL)每日2次,连续使用28 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28 d分别对受试者皮肤生理功能进行检测并做乳酸试验,同时对受试者皮损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斑贴试验结果均为阳性,阳性项目前3位的是硫柳汞、芳香混合物、重铬酸钾.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 d患者面部含水量、油脂含量开始呈增加趋势,pH值呈减小趋势(P<0.05);而经皮水流失情况在治疗后21 d,乳酸试验和皮损改善评分在治疗7 d起呈减少趋势(P<0.05).治疗前,治疗后7、14、21、28 d的阳性率呈逐渐降低趋势(P<0.001),28 d后乳酸刺激试验仍为阳性的7例受试者中2例为硫酸镍(++)、2例1项(+)、1例4项(+)、2例5项(+).皮损改善率呈增加趋势(P=0.058),斑贴试验示治疗28 d皮损仍无明显改善者的4例中2例5项(+)、2例4项(+).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无一例患者脱落.结论 含有EGF的护肤产品有效、安全且有助于恢复敏感皮肤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
作者:常贵珍;赵睿智;嬴双;张小艳;夏笛;周婉婷;高恒宇;张理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预防性注射硝普钠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预防无复流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将185例行pPCI的STEMI老年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93例)与硝普钠组(92例).硝普钠组开通冠脉后立即注射硝普钠200μ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比较2组患者术中无复流发生情况及术后肌钙蛋白T(cTnT)、估测射血分数(EF),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分析无复流发生危险因素.结果 硝普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估测EF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TnT及C-反应蛋白(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硝普钠组无复流发生比例、支架植入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梗死相关动脉分布、TIMI血流分级冠脉Gensini评分及SYNTAX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2组MA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期间硝普钠组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应用硝普钠、糖尿病、高SYNTAX评分为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硝普钠可明显减少接受pPCI治疗的老年STEMI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减少1年MACE事件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孙小强;李姮;何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Aurora-B介导NPM1(nucleophosmin1)蛋白磷酸化水平改变对骨肉瘤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NPM1在肉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Aurora-B与NPM1的相互关系.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获得沉默Aurora-B慢病毒(LV/ShAurora-B)、过表达NPM1慢病毒(LV/NPM1)和阴性对照慢病毒(LV/negative).转染人源骨肉瘤细胞系143B及U2-OS细胞,分为Lv/ShAurora-B组、NC(LV/negative)组和LV/ShAurora-B+LV/NPM1共转染组.Western blot分别检测LV/ShAurora-B组和NC组中Aurora-B、磷酸化NPM1ser125蛋白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增殖情况,Wound healing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 invasion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NPM1在肉瘤中高表达以及NPM1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且NPM1存在丝氨酸和苏氨酸磷酸化位点,Aurora-B与NPM1之间可能存在磷酸化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LV/ShAurora-B组中Aurora-B和磷酸化NPM1ser125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5),而NPM1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表型实验显示,LV/ShAurora-B组细胞的增殖、迁徙和侵袭能力均低于NC组(P<0.05),且LV/ShAurora-B+LV/NPM1共转染组能部分恢复下调Aurora-B对骨肉瘤细胞恶性表型的抑制(P<0.05).结论 Aurora-B通过介导NPM1蛋白磷酸化促进骨肉瘤细胞恶性表型.
作者:皮闻森;刘家明;黄山虎;刘志礼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CHOP疗法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中环状RNA circ_001569及其下游功能蛋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CHOP疗法中的4种化疗药物[环磷酰胺(1μmol/L)、羟基柔红霉素(0.2μmol/L)、长春新碱(1μmol/L)、泼尼松(1μmol/L)]处理T细胞淋巴瘤Hut78和HH细胞,以常规培养细胞作为对照.分组处理24 h后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特异性逆转录环状RNA和茎环法逆转录miRNA,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circRNA_001569、miR-145和BAG4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AG4蛋白表达.结果4种药物均可显著抑制Hut78细胞和HH细胞增殖(P<0.05).经过羟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处理后,Hut78和HH细胞circRNA_001569的表达水平降低,其下游分子miR-145表达上调,BAG4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结论CHOP疗法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过程中,环状RNA circRNA_001569可能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康庆伟;阎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BMSCs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HSCs增殖、凋亡、活化的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BMSCs,另培养HSCs.6孔板半透膜建立上下两层细胞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实验设H组(HSCs单独培养)、H-H组(HSCs与HSCs共培养)、M-H组(BMSCs与HSCs共培养)、M-H-C组(BMSCs与HSCs共培养并加c-met抑制剂),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检测HSCs凋亡率,MTT法检测HSCs的增殖,免疫荧光共聚焦定量检测HSCs中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HGF的浓度.结果 MSCs高表达阳性表面分子CD29、CD90,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BMSCs能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并促进其凋亡,且M-H组上清液中HGF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BMSCs与HSCs共培养过程中,BMSCs通过旁分泌HGF促进HSCs的凋亡,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
作者:李静;郑雪;丁新;向辉;陈卫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Currarino综合征(C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且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无临床症状,因此易造成误诊、漏诊.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X线平片、胃肠道造影、CT及MRI均可对CS提供不同的诊断信息.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多种影像学方法的联合应用对于CS的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CS的病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作一综述,旨在加深对CS的认识,以早期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陈静;王春祥;蔡春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超声微泡因具有微创性、高安全性、实时动态显像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造影中,可为心脏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随着分子研究的发展,超声微泡的靶向成像、基因治疗已在动物实验中被深入研究,这为心脏疾病未来的诊治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超声微泡在心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谭妍迪;赵云;周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