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测定生理载荷下颈椎轴向旋转时各运动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并分析颈椎的耦合运动特点。方法招募16名健康志愿者,排除颈椎病史、颈部疼痛不适及发育畸形,年龄22~29岁(中位年龄23岁)。采用双X线透视成像系统和CT相结合的技术,将颈椎的CT扫描图像导入计算机三维建模软件,建立颈椎三维模型;然后将模型与双X线透视成像系统捕获的大左旋、右旋位的颈椎双平面透视的二维影像相匹配,在计算机软件的坐标系中再现颈椎的三维运动,进而算出颈椎大轴向旋转时各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结果(1)颈椎轴向旋转时,C1/2旋转范围占颈椎整体旋转角度的绝大部分;下颈椎各节段中以C3/4、C5/6节段轴向旋转范围大,C2/3小。(2)颈椎轴向旋转时,C1/2耦合侧屈方向与轴向旋转方向相反;C2/3、C3/4、C4/5、C5/6、C6/7节段的耦合侧屈方向与轴向旋转方向相同,其中C2/3的耦合侧屈角度明显小于C3/4、C4/5、C5/6节段。结论应用二维-三维匹配技术测量颈椎轴向旋转时各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得出颈椎轴向旋转时的耦合运动特点,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颈椎复杂运动的认知水平,并为颈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假体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梁威;李宏达;刘佳男;魏冬;夏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吲哚-3-甲醇(I3C)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CD45.1亚型C57BL/6J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经0 mol/L、10-8 mol/L~10-3 mol/L I3C处理后,接受不同剂量(0 Gy、1 Gy、4 Gy)的137Csγ-射线照射;继续培养18 h后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细胞活力。(2)设空白对照组和10-6 mol/L I3C组,经上述3种剂量射线照射后,接种于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7 d,观察骨髓粒-单核巨噬细胞集落(CFU-GM)形成情况。(3)取24只CD45.2亚型小鼠接受8 Gy 137Csγ-射线照射作为受体,CD45.1亚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供体)设空白对照组、4 Gy照射组和4 Gy照射+10-6 mol/L I3C组。将供体与竞争者(CD45.2亚型)骨髓细胞混和后,接种于受体小鼠体内(每组8只),流式细胞术检测受体小鼠外周血细胞中供体来源的细胞比例。(4)细胞设空白对照组、10-6 mol/L I3C组、1 Gy照射组和1 Gy照射+10-6 mol/L I3C组。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提取蛋白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结果(1)I3C浓度>10-4 mol/L时出现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P>0.05);相同剂量射线照射下,10-7~10-6 mol/L I3C可减轻射线对细胞的损伤;因此选取10-6 mol/L为本研究I3C的实验浓度。(2)相同剂量射线照射下,10-6 mol/L I3C组CFU-GM形成数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流式细胞结果显示,4 Gy照射组细胞移植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中供体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10-6 mol/L I3C预处理的供体小鼠细胞移植后,受体小鼠中供体细胞比例较4 Gy照射组升高(P<0.0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 Gy照射+10-6 mol/L I3C组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I3C可以减轻辐射引起的小鼠造血细胞损伤和功能下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通路有关。
作者:路璐;董佳丽;樊赛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膜片钳技术研究大鼠心房肌细胞延迟整流钾通道(IKur)的电流特性,以及伊布利特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Kur的影响。方法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插管,应用Langendorff装置恒流灌流,依次用无钙台氏液、Ⅱ型胶原酶,分离出大鼠单个心房肌细胞,采用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ur的电流图,计算电压电流曲线(I-V曲线),采用伊布利特配成2μg/L溶液灌流3 min,记录IKur。结果大鼠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的IKur电流特性:激活迅速,几乎无延迟现象,失活缓慢,峰电流呈现出外向整流特征,该电流约在-20 mV被激活,峰电流存在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峰值(2.01±0.27)pA/pF。对于去极化至-10 mV~+20 mV时,伊布利特没有对IKur产生影响;伊布利特降低了+30 mV~+50 mV时IKur的电流密度数值,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心房肌细胞的IKur电流特性:超速激活,无延迟现象,失活缓慢,峰电流呈现出外向整流特征,表现为显著的快速全动作电位时程的外向整流特征。2μg/L伊布利特灌流没有对IKur产生影响。
作者:李琼;李健;吴冬燕;任静;卢凤民;许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寻大鼠正常态雪旺细胞(NSCs)和激活态雪旺细胞(ASCs)差异甲基化基因。方法成年Wistar大鼠结扎坐骨神经,饲养7 d后分别从坐骨神经和臂丛神经提取ASCs和NSCs。S-100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情况。甲基化免疫共沉淀测序(MeDIP-Seq)技术筛选出ASCs和NSCs的差异性甲基化区域;分析与轴突再生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在染色体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结果成功获得了高纯度的ASCs和NSCs,两者S-100均表达阳性。在相同培养条件下,ASCs生长速度更快。MeDIP-Seq共发现177176个差异性甲基化区域,其中位于启动子(≤1 kb)内1097个、启动子(1~2 kb)内1136个,CpG岛内567个。共获得214个与轴突再生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与NSCs相比,ASCs高甲基化基因191个,低甲基化基因23个。这些基因位于各个染色体上,以12号染色体上多(22个),M染色体少(2个)。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涉及了轴突生长、轴突形成、轴突延伸和轴突导向等过程;并且与MAPK、细胞黏附分子和Ras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 ASCs和NSCs的甲基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能与轴突再生有关。
作者:林伟;樊保佑;冯世庆;任一鸣;周先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1例胸椎间盘突出(T11/12)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局麻X线透视下穿刺至病变节段,正位透视穿刺针尖位于上关节突外缘,侧位透视针尖在上关节突尖部、椎间孔后缘,环锯扩大椎间孔后安置工作通道至椎间隙后缘,内镜下在后纵韧带腹侧和椎间隙内摘除突出退变的髓核,直至脊髓完全松解。术后放置引流,并观察手术结果。结果手术顺利摘除突出髓核,脊髓显露清晰,减压充分。患者术后2d拔出引流管,3d下地活动,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由8分降至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自64降至4。MacNab标准评分为优。结论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手术风险大、创伤大,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可操作性,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优良。
作者:刘越;徐宝山;吉宁;姜洪丰;杨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心脏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合并NAFLD患者262例,按照心脏舒张功能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106例和异常组156例,比较2组腰围(W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小球滤过率(GFR)、C反应蛋白(CRP)、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UAER)、心肌质量指数(LVWI)、肝脏脂肪含量(LFC)的差异。全部患者按UAER<20μg/min及GFR≥90 mL/(min ·1.73 m2)为A组,UAER<20μg/min及GFR<90 mL/(min ·1.73 m2)为B组;UAER≥20μg/min及GFR≥90 mL/(min·1.73 m2)为C组,UAER≥20μg/min及GFR<90 mL/(min·1.73 m2)为D组。分析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对UAER正常组(<20μg/min)和异常组(≥20μg/min)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舒张功能降低的关系。结果异常组TG、SBP、HOMA-IR、CRP、UAER、LVWI和LFC均高于正常组(P<0.05),GFR低于正常组(P<0.05)。2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及D组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呈依次降低趋势(P<0.05),而LVWI呈依次升高趋势(P<0.05),C、D组LFC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 A、B组间L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ER正常组GFR<90 mL/(min·1.73 m2)为心脏舒张功能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UAER异常组较高UAER是心脏舒张功能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伴NAFLD同时并发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明显减低,UAER≥20μg/min时,较高UAER是心脏舒张功能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德满;邸阜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成人肝移植术后6个月内外周血Th1与Th2类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肝移植的患者23例作为患者组,男21例、女2例,年龄37~63岁,平均(52.7±7.6)岁。20名来自本院的健康成年职工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2~42岁,平均(31.0±6.1)岁。患者组术后长期服用他克莫司为主要免疫抑制剂,于术前(T0)、术后1个月(T1)、3个月(T3)和6个月(T6)时采集静脉血。对照组仅采血1次作为对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结果(1)患者组IL-2浓度表现为持续升高趋势,T1时较T0增高不明显,至T3时浓度进一步增高且高于T0,T6时浓度均高于T0和T1;患者组T0~T3时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T6时浓度高于对照组。(2)患者组IFN-γ浓度经历了从术前到术后1个月的短暂下降后开始升高,并于术后3个月达到高峰,随后又开始下降的趋势。T0与T1~T6浓度无差异,T3时浓度高于T1,至T6时浓度低于T3;与对照组相比,仅T3时点的浓度在其水平之上。(3)IL-10在患者组不同时点浓度无差异,且不同时点与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患者组TGF-β浓度在术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至T6时达到低浓度,低于T0~T3时点;与对照组相比,T0、T1时下降不明显,至T3和T6时点的浓度降低(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6个月内,Th1类细胞因子表达呈上升趋势,Th2类细胞因子中TGF-β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可能与肝移植术后的自身免疫反应及服用免疫抑制剂有关。
作者:李亚光;王凯;刘凯;周春雷;吴斌;高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创胎儿DNA检测(NIPT)在传统唐氏筛查临界风险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1日—2016年3月31日因“传统唐氏筛查为临界风险”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经知情同意自愿接受NIPT作为后续检查的2949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期传统唐氏筛查、超声检查、NIPT结果和侵入性羊膜腔穿刺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追踪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2949例传统唐氏筛查为临界风险孕妇均100%获得NIPT检测结果,发现NIPT高风险25例;25例中24例接受侵入性羊膜腔穿刺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胎儿染色体异常13例,其中21三体5例、13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4例、其他染色体异常2例;另有1例NIPT性染色体异常高风险者拒绝产前诊断,出生后随访新生儿未见异常。经随访,NIPT阴性孕妇中未发现染色体异常新生儿,临界风险孕妇中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0.44%(13/2949)。结论应用NIPT作为唐氏筛查临界风险孕妇的二线筛查将大大减少侵入性产前诊断的例数,明显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作者:涂新枝;段纯;李玉哲;杨晓敏;谢建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临床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83例。根据踝关节三维CT进行Haraguchi分型,其中HaraguchiⅠ型54例、HaraguchiⅡ型16例、HaraguchiⅢ型13例。根据不同骨折分型选择相应手术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HaraguchiⅠ型、HaraguchiⅢ型采用后外侧入路;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根据是否合并内踝骨折分别采用后内侧入路和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术后2周、4周、12周、6个月、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像。通过X线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相应转归。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和SF-36分别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83位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5.4±6.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8.6±4.2)周。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1~100分,平均(88.4±8.4)分;获优67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为97.59%。SF-36生理评分31.6~69.2分,平均(48.4±4.8)分,SF-36心理评分28.6~64.5分,平均(45.8±3.5)分。术后踝关节慢性疼痛1例,诊断为创伤性关节炎,经口服非甾体类药物治疗,踝关节疼痛可缓解。术后发生浅表软组织感染1例,经伤口换药后延迟愈合。所有病例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败并发症。结论根据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及骨折解剖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后外、后内、跟腱旁后内侧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获得满意手术效果。
作者:杨国跃;江汉;刘智;陈志清;侯晓斌;张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晚期静脉移植血管病(SVGD)与血常规指标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3月—2016年1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并行静脉移植血管(SVG)的冠状血管造影术(CAG)检查的CABG术后超过1年的再发胸痛患者,将CABG术后SVG狭窄≥50%、除外吻合口狭窄的病变定义为SVGD,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SVGD组及非SVGD组。对比2组患者血常规化验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常规指标与晚期SVGD发生的关系。结果共入选患者148例,其中SVGD组109例、非SVGD组39例。对比发现SVGD组和非SVGD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0.1232±0.0089 vs.0.1202±0.0052)、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3.40±2.11 vs.2.75±0.82)和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43.10±54.70 vs.124.57±3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0.1275[OR(95%CI):4.905(1.058~22.747),P=0.042]、NLR>3.34[OR(95%CI):4.013(1.466~10.987),P=0.007]是晚期SVGD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比容(PCT)>0.185[OR (95%CI):2.636(1.098~6.324),P=0.030]可能成为晚期SVGD的危险因素。结论 RDW>0.1275、NLR>3.34可提示晚期SVGD,PCT>0.185用于预测晚期SVGD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
作者:孙博;刘寅;高静;孙根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酶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分析方法,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例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基因分型;同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cy水平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Hcy水平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中 CC、CT、TT 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4.17%、43.33%、32.50%和35.00%、47.50%、17.50%;病例组中C和T等位基因为45.83%和54.17%,对照组中为58.75%和41.25%。3种基因型总体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0,P<0.05);病例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5,P<0.05)。结论 Hcy升高及其代谢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肺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马五林;杨芳;杨娜;运莉娜;王川川;赵双凤;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并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或介入术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发生情况,探讨DC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CT血管造影(CT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236例,其中135例行开颅夹闭者为夹闭组,101例行介入栓塞者为介入组,比较组间性别、年龄、既往史、术前GCS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WFNS分级、动脉瘤位置、预后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夹闭组中36例发生DCI (26.7%),介入组中11例发生DCI(10.9%),夹闭组发生率高于介入组(P<0.01)。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夹闭组和介入组预后不良率分别为17.0%和25.7%(P>0.01),总体病死率为11.0%,前者病死率低于后者(5.9%vs.17.8%, P<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sher分级3~4级、术后肺感染、开颅手术夹闭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DCI是导致动脉瘤术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重要因素,介入手术较夹闭手术动脉瘤术后DCI发生率低,密切注意DC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动脉瘤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朋然;靳张宁;蔡新旺;张振;高南南;王者;杨新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T1DM)的疗效。方法将10岁以上T1DM患儿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胰岛素(A)组和胰岛素+二甲双胍(B)组。A组60例,采用诺和锐30治疗;B组66例,采用二甲双胍+诺和锐30联合治疗。记录2组患儿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住院时间等治疗基本情况。治疗3个月后,对B组患儿进行随访,并对治疗前后的血糖、肝肾功能、乳酸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组均可有效控制血糖,但B组在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空腹血糖水平、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A组。B组患儿口服二甲双胍前后,肝肾功能和乳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儿童T1DM效果显著且安全。
作者:董瑾;黄乐;赵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APECD)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DLP)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9—11月收治的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1岁。3例患者均有明显肌力或感觉异常,手术治疗先行ODLP使脊髓后移,然后行APECD。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2周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中未发生颈髓损伤或血管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血肿形成、脑脊液漏、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实施APECD联合ODLP治疗,能够安全地进行神经减压并改善症状。APECD能保留椎间盘和运动节段,虽然不能预防椎间盘退变,但有利于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黎宁;徐宝山;刘越;杨强;姜洪丰;吉宁;张春虹;杨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咽炎与生活方式和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的、来源于同一地区、职业相近的7655例研究对象,进行包括吸烟、饮酒和运动状况的生活方式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性别之间生活方式和慢性咽炎患病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性别下生活方式和肥胖与慢性咽炎的关系。结果除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男性较女性吸烟和饮酒的比例、慢性咽炎患病率、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和空腹血糖水平均升高;不运动、体质量正常的比例降低(P<0.01)。随着饮酒和肥胖程度的增加,女性和男性中慢性咽炎的患病率均呈增加的趋势;男性目前吸烟者的慢性咽炎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女性不同吸烟状况下慢性咽炎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随着运动程度的增加,男性和女性慢性咽炎患病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1)。无论男女,较高收缩压、空腹血糖、较多的运动量为慢性咽炎的保护因素,肥胖为慢性咽炎的危险因素;目前吸烟和经常饮酒为男性的危险因素,高龄和偶尔饮酒是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慢性咽炎的预防和治疗管理中,加强身体锻炼、维持体质量正常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男性而言,戒烟和限制饮酒在慢性咽炎的防治中也具有潜在意义。
作者:苗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为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无附件受累的单节段腰椎结核(均为边缘性结核),并接受一期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患者共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1~61岁,平均(36.1±17.8)岁。病程2~16个月,平均11(9,12)个月。均为单节段受累,其中L2~3受累者7例,L3~4受累者10例,L4~5受累者6例,L5~S1受累者8例。3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7(6,8)分。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E级25例,D级6例。合并椎旁脓肿22例,髂窝流注性脓肿9例,伴后凸畸形12例,术前脊柱局部平均后凸Cobb角度21°±6°。术前采用四联抗结核方案化疗至少2周。手术均先俯卧位行后路微创固定,其中经皮微创螺钉18例(经皮组),经Wiltse入路置钉13例(经Wiltse入路组),再取侧卧位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或钛网融合。结果31例患者手术时间160~240 min,平均(204±54)min,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68±73)mL。1例前路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2周后伤口愈合,余30例刀口一期愈合。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经皮组和经Wiltse入路组术后3 d伤口VAS疼痛评分分别为(1.3±0.3)分和(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降至2(1,3)分,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神经症状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12例合并后凸畸形者平均Cobb角矫正15°±5°,较术前减小(P<0.05)。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8±9.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达到结核愈合标准,无腰椎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微创内固定结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可有效清除病灶,通过短节段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融合节段,降低前路手术创伤及并发症。
作者: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王连雷;阎峻;郑燕平;宫良泰;李建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获得可溶性好、纯度高的重组GST-CRH蛋白。方法通过对GST-CRH转化菌表达温度、菌液密度(OD600)、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以及诱导时间的摸索,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可溶性GST-CRH蛋白的表达情况,GST琼脂糖凝胶进行GST-CRH的纯化,Western Blot对表达的目的蛋白进一步鉴定。结果起始OD6000.8、IPTG工作浓度0.1 mmol/L、30℃诱导8 h为GST-CRH优诱导条件;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为表达的GST-CRH,纯化后纯度>95%。结论建立了GST-CRH的原核表达及纯化方法,获得了高纯度的GST-CRH可溶性蛋白。
作者:郁硕;陈锋;刘英富;霍景瑞;李光宗;张益;丁辉;樊毫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鼻咽癌CNE-2细胞自噬活性及自噬流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系CNE-2,分为对照组、RES干预组,对照组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不作处理;RES干预组加入40μmol/L RES,置37℃培养箱中培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p62、Beclin-1及mTOR通路蛋白p-mTOR、p-S6表达水平,腺病毒GFP-mRFP-LC3荧光瞬时转染技术通过不同颜色斑点检测自噬流表达。结果(1)RES干预组LC3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6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Beclin-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RES干预组p-mTOR和p-S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3)RES干预组的mRFP荧光点数(红点)多于对照组,GFP荧光点数(黄点)则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RES能够促进鼻咽癌CNE-2细胞自噬流,其机制可能与促进mTOR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王敏;赵红;郑家法;谢远杰;姚平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颈脊髓压迫症(CCM)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常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和后纵韧带骨化等多种原因造成椎管狭窄,进而压迫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症状。目前,后路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CEOLP)广泛用于3节段或更多节段CCM的治疗。该手术可以在保留颈椎后部结构的同时扩张椎管,非神经学并发症相对较少,但术后仍会出现神经根麻痹、轴性颈肩疼痛以及颈椎活动度(ROM)丢失等并发症。目前已经出现多种PCEOLP的改良术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近年来PCEOL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内固定材料和方法、手术入路、手术节段、不同术式的联合应用、“开门”尺寸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
作者:赵焕融;徐宝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6年度,《天津医药》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各位编委和审稿专家的大力支持,全年共有157位专家在百忙之中为本刊稿件进行了严谨、细致和深入的专业评审,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刊物的学术质量,多数专家评审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在此,《天津医药》编辑部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并敬望各位专家继续关心和支持本刊工作。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前椎间孔镜手术在全国蓬勃发展,说明脊柱外科已进入微创时代,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学习曲线和手术难点,以安全有效为前提,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需要采取便捷有效的措施,避免盲目追求新技术和高难度技术,避免扩大手术适应证和夸大疗效。术者必须具备扎实的脊柱外科功底并进行认真规范化的学习培训,制定合理的准入和培训制度,才能少走弯路、缩短学习曲线,使椎间孔镜等微创技术健康平稳地发展。
作者:徐宝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