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河北中医药学报杂志

河北中医药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7-5615
  • 国内刊号:13-1214/R
  • 影响因子:0.86
  • 创刊:1986
  • 周期:季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 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 中医学
河北中医药学报杂志   2005年4期文献
  • 中药结合瑜伽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研究

    瑜伽是起源于印度的一个传统健身运动项目,近年来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医学界、运动科学界正在研究瑜伽的健身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的机理.本研究通过对11例腰肌劳损患者进行中药身痛逐瘀汤合肾气丸结合瑜伽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蓝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益肾除痹汤治疗颈椎病80例

    颈椎病,是由于脊椎老化引起的退行性脊椎病之一,临床症状多,轻者颈、肩、上肢疼痛,手指麻木,重者颈部活动受限,恶心、呕吐,甚至肢体酸胀、无力,治疗难度大.笔者用益肾除痹汤治疗80例,对缓解症状效果满意.

    作者:弓晓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参仙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探讨

    目的:评价参仙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参仙汤组30例用参仙汤治疗;炙甘草合剂组30例接受炙甘草合剂治疗;心律平组30例采用心律平治疗,疗程2个月.结果:参仙汤组、炙甘草合剂组、心律平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3.3%、30.0%、40.0%,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0.0%、96.7%,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参仙汤与炙甘草合剂、心律平比较,治疗效果相当,且参仙汤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杨平;沈海萍;张东珍;李凤云;杨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活血豁痰开窍法治疗脑外伤后精神障碍30例临床观察

    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属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范畴,常被称为外伤性脑病态,或外伤性柯萨哥夫精神病[1],是指颅脑受到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脑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时出现的精神障碍,约占头部外伤人数的3%~5%,平时与战时均属多见,青壮年居多.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与清心滚痰汤加减治疗脑外伤后精神障碍3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先强;祝金旭;刘同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岩舒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岩舒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监测.结果:治疗前CD3+ 、CD4+ 、CD4+/CD8+ 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治疗后CD3+ 、CD4+ 、CD4+/CD8+明显升高,CD8+有所降低,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经治疗CD3+、CD4+、CD4+/CD8+升高,CD8+有所降低.

    作者:张华;刘瑞来;王淑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蛇毒清丸的质量标准研究初探

    目的:制定蛇毒清丸的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本方主药大黄中对本方有效成份没食子酸的含量,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黄连、当归、白芷进行定性鉴别.结果:鉴别方法专属、灵敏、准确,含量测定在1.0~5.0 μg范围内呈线形关系,回收率为98.5%.结论:此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蛇毒清丸的质量.

    作者:刘纪青;张尚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芍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功效,临床常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的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病因病理十分复杂,其发生与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血液学及血液流变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并伴有脑循环机能和细胞代谢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如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局部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变性甚至死亡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该方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较全面地探讨了其抗脑缺血损伤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作者:张丽蕊;杨嘉萍;周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刺五加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组织bcl-2及p53表达的影响

    目的:动态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组织bcl-2及p53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于不同时间点检测bcl-2及p53表达情况.结果:刺五加注射液能提高bcl-2的表达并延长其表达的时间;刺五加注射液能有效降低p53的表达并降低其峰值.结论:刺五加注射液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

    作者:王亚贤;张凯波;张书芬;李继红;李建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红花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花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影响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红花组,采用一侧肾切除加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的方法复制FSGS大鼠模型,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评价纤维连接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肾组织出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免疫组织化学提示FN、LN在肾小球及小管中表达明显(P<0.01);红花组FN、LN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红花能抑制FN和LN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及其在肾小球及小管间质中的过度沉积,延缓其病程进展.

    作者:范焕芳;陈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医药预防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研究进展(1)

    肿瘤转移是人体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是引起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统计表明[1],约60%的肿瘤患者就诊时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转移,80%的患者终要发展到肿瘤晚期阶段,约8.6%的患者周围血中能查见癌细胞,76%患者在肿瘤复发、转移的2年内死亡.随着肿瘤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对肿瘤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原发灶的手段不断增多,然临床能否控制肿瘤转移的治疗还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中医药在临床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及减少肿瘤转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作者:钱彦方;房家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医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体会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后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中通常叫做病例分析法,在临床课教学中早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医学案例教学法尚处于探索阶段.

    作者:张士斌;武继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境外学生中医诊断学教学的体会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多,而我校是隶属于国务院侨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我国面向华侨子弟的高学府,来我校学习的境外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尤其是中医专业的学生,目前已占本科招生人数的70%以上.但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加上语言方面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中医理论深奥难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中医诊断学>方面的教学体会.

    作者:孟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患纠纷成因及其解决对策初探

    医患纠纷目前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发生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医患纠纷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纠纷,它不仅涉及医学科学问题,也涉及到卫生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当前,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医学知识不断增多、法律知识逐步普及,一旦发生医疗纠纷,非常7在意身心健康、经济损失的状况,暴力性医患纠纷事件时有发生.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到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也牵扯到百姓千家万户.剖析医患纠纷的成因及解决方式,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和化解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者:余永燕;刘艳骄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以推拿手法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错缝,治疗脊椎源性心律失常,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药物疗效不佳,且伴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心律失常患者,区组化随机分为手法治疗组(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以手法纠正错位的胸椎小关节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对照组常规口服倍他乐克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手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小关节紊乱相关的心律失常常规药物疗效不佳,手法治疗相关脊椎,是此类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后盾;谢志敏;朱子生;李松林;罗博元;陈小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针灸急救举隅

    针灸学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用针灸进行急救、治疗突发疾病的记载.根据临床观察,针灸具有扶正祛邪、促进防御和增强免疫的作用,能治疗诸如细菌性痢疾以及一些突发性的神经性疾病.有资料表明,针灸还对各个器官机能有一种良性的调节作用.尤其在急救中亦有治疗作用.笔者在十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针灸治疗急性病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湘;常红;罗亚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