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通窍活络化痰逐瘀汤治疗具有三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具有三高表现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0例给予通窍活络化痰逐瘀汤治疗,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的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NO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1),tNOS含量明显升高(P<0.05),iNOS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tNOS和iNOS含量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通窍活络化痰逐瘀汤治疗具有三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明显改变血清NO、tNOS和iNOS的含量,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晓华;闫金辉;蔡书景;陈敬;刘明清;杨桂染;杨怡;韩雪;王利勇;黄冬冬;董静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基于解剖认识,使用量表客观评估使用毫针点刺的方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04例肩峰下滑囊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试验Ⅰ组37例,采用毫针点刺加参麦针痛点注射方法治疗;试验Ⅱ组35例,采用毫针点刺法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局部封闭法治疗。采用SPADI评分方法评估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随访1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5%,91%和91%,术后随访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2%,77%和72%。3组术后1周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试验Ⅱ组和对照组。结论毫针点刺法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亨;许学猛;曾科学;李鹏;胡零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活血泻浊法对肾小球硬化大鼠肾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毒清组、经验方组,后3组采用5/6肾切除法制作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并给予相应药物灌胃4周,取肾组织切片,行HE、PAS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 GSI );采用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求得基质阳性面积比值。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SI、基质阳性面积比值均升高( 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经验方组GSI、基质阳性面积比值有降低( P均<0.05);而尿毒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湿、活血泻浊组成的经验方能够改善模型大鼠肾脏病理,降低GSI及基质阳性面积比值,改善肾小球硬化的程度。
作者:李葆青;邱模炎;李楠;吴鋆;刘恩;张万强;焦强;栾洁;王爱强;汪用文;王瑾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蓬草除痹汤( PCCB)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 CIA)大鼠模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7、IL-1β、TNF-α及T细胞亚群CD4+T、CD8+T、CD4+T/CD8+T的干预作用,探讨PCCB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CCB组、雷公藤组、空白组及模型组,连续给药2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流式细胞术评价PCCB对CIA大鼠关节炎指数(AI)及大鼠血清IL-17、IL-1β、TNF-α和CD4+T、CD8+T、CD4+T/CD8+T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28 d后,PCCB组、雷公藤组关节肿胀度及AI显著改善(P均<0.01);血清IL-17、IL-1β、TNF-α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CD4+T降低,CD8+T升高,CD4+T/CD8+T显著降低,且PCCB组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组(P<0.05)。结论 PCCB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炎指数,下调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7、IL-1β、TNF-α的水平,调节大鼠血清中CD4+T、CD8+T及CD4+T/CD8+T 比例,这可能是PCCB治疗RA的主要机制,为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春景;王霞;魏民;优鲁都斯;王学涵;董晶晶;宋继荣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A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 B组)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C组)。采用常规法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超微结构改变,利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中MDA、SOD、XO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B组相比,C组肺血管扩张、炎性细胞聚集、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肺组织MDA、XOD活力明显降低,SOD活力升高。结论丹参酮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志君;孟庆春;高淑杰;赵秀花;朱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评估血管入路对Crusade评分为中至极高危出血风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院内出血( IHMB)的影响。方法对249例经Crusade评分为中至极高危出血风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1例患者经桡动脉入路(TRI),148例经股动脉入路(TFI),主要终点为院内主要出血(IHMB)。结果 TRI组IHMB发生率及输血率低于TFI组(P均<0.05),2组患者在院内及1 a时的病死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发生IHMB患者1 a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发生IHMB患者(P<0.05)。 TRI可作为独立的IHMB负性预测因素(P<0.01)。结论与TFI相比,TRI可减少有中至极高危出血风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 IHMB,IHMB与1 a内病死率明显相关。
作者:宋文奇;段君君;司志燕;马丽辉;温芳华;聂亚楠;赵梦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疗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 、EMBASE、chochrane图书馆,然后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统计数据进行合并,对文献质量进行方法学评价,后根据异质性大小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有10篇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6篇文献对术后6个月有效率进行了报道: RR=1.16,95%CI(1.06,1.27);3篇文献对术后6个月显效率进行了报道:RR=16.0,95%CI(1.01,2.55);3篇文献对术后3个月有效率进行了报道:RR=1.22,95%CI (1.08,1.37)。10篇文献中5篇对术后6个月的踝肱指数(ABI)进行了统计:RR=0.19,95%CI(0.08,0.29);10篇文献中3篇对术后3个月的ABI进行了统计:RR=0.21,95%CI(0.17,0.26)。结论 Meta分析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可以改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有效率,改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ABI,但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均不高,另外由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量较少和部分文献的发表偏倚和低质量偏倚,还不能得到较为肯定的结论。
作者:庄丽华;胡家才;吴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后路经关节突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法及Otani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0.5 mL;术中3例患者因硬膜撕裂发生脑脊液漏,给予缝合及修补后愈合。 JOA评分由术前的(6.3±2.0)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2±2.8)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6±3.1)分,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0%;术后随访15~32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脊柱不稳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8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作为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在脊髓获得充分减压的同时能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刘法敬;丁晓坤;胡成栋;曹俊明;申勇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Kv)、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阻断剂对家兔离体Oddi 括约肌( SO)肌环张力的作用及中药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甙对其调控作用。方法制备离体兔Oddi 括约肌肌环标本,放置于平滑肌恒温灌流浴槽中,观察Kv通道阻断剂4-aminopyridine (4-AP)、BKCa通道阻断剂tetraethylammonium chloride ( TEA)对家兔离体SO肌环的收缩作用;观察芍药甙对4-AP和TEA引起的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4-AP、TEA均可以引起SO肌环收缩,且随4-AP、TEA浓度增加,收缩程度也在增强。4-AP和TEA对SO肌环的收缩作用可以被芍药甙抑制。结论在离体条件下,Kv通道和BKCa通道对维持SO细胞的静息膜电位起主要作用。芍药甙可能通过对Kv通道和BKCa通道的调控,实现了对SO细胞的舒张反应。
作者:雒建瑞;王芳;冯骅;王长淼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降低动静脉内瘘感染发生率的应用价值。方法250例施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130例与对照组1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动静脉内瘘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感染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柳娟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43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 TPN)组和肠内+肠外营养( PN+EN)组。通过观察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1周、第2周的营养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营养指标变化。结果肠内与肠外途经均能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第1,2周时PN+EN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TPN组( P<0.01),且PN+EN组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 PN+EN组预后亦显著优于TPN组。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EN联合应用PN能给患者带来较满意的营养支持效果,从而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李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2组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疼痛程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和总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均<0.05)。研究组手术后疼痛程度为Ⅰ级的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予以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还能够减缓疼痛和并发症程度,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志徐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方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ICU住院的患者15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程序,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是一种科学的、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减轻经济负担,并提高生存率。
作者:田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14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综合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综合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期阶段与恢复期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及护理重点。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变化。结果护理后,综合组患者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心肌疼痛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SAS评分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综合组SAS及SDS分值均低于中国标准常模。结论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预后不同阶段侧重不同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减轻心肌梗死引起的焦虑抑郁情绪,预防心肌梗死再发。
作者:吴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血糖的影响。方法将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10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出院时及随访时FBG、2hPG及HbA1c水平相比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出院时与随访时FBG、2hPG及HbA1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丙型肝炎伴发糖尿病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辅助临床治疗控制血糖水平,保障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侯小红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45例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疾病不确定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疾病不确定感,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作者:方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ONFH)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多发于中青年(美国资料为平均38岁,我国中日友好医院资料为平均34.5岁)[1-2],根据对该病的自然病程研究,未经有效治疗,多数患者将在1~4 a内出现股骨头塌陷[3]。但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对中青年的中长期疗效仍难肯定,Babis等[4]报道40岁以下的THA 15 a的假体生存率为54%~85%。相当比例的青年患者将要遭受一次或多次关节翻修,对患者均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疾病的早、中期采取积极有效的保留髋关节(简称“保髋”)的治疗是必要的。虽然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保髋手术治疗有诸多方法,笔者从生物学和力学的角度来考虑,将保髋手术治疗方法归结为3大类,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振南;谢利民;于潼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