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天灸疗法技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缓解期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0例社区COP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缓解期根据肺功能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化痰等治疗;干预组除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外,在三九、三伏天加用中药穴位敷贴结合艾灸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对COPD疗效的影响。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显著升高(P均<0.01),且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天灸疗法防治COPD临床疗效显著,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起到未病先防、既病治疗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美容;朱英;陈斯宁;邓秋兰;杨筱菊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玉屏风( YPF)药液对环磷酰胺( CY)抑制C57BL/6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腹部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制作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分别使用玉屏风药液50 mg/d和100 mg/d给C57 BL/6小鼠灌胃,连续7 d。7 d以后,眼眶取血,血常规检测血细胞含量;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使用R848刺激细胞72 h, 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玉屏风药液可以抑制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减少,部分缓解环磷酰胺所致的脾淋巴细胞减少,增加脾细胞中B细胞、NK细胞的含量,部分提高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玉屏风药液能够部分缓解环磷酰胺对C57 BL/6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健明;陈殿慧;余秀雪;李璐;吴凡;梁辉;黄俊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76例因Ⅲ度房室阻滞而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根据起搏QRS波时限分为A组(pQRSd<190 ms)52例、B组(pQRSd≥190 ms)24例,术前及术后12个月、24个月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进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 LAD、LVEED、LVESD、LVEF),以心衰事件为终点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2个月,与A组比较,B 组LVEF 明显降低(P<0.05),2组间LAD、LVEDD、LVESD、血BN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4个月,与A组比,B组的LAD、LVSED、LVDED和血BNP明显增高(P<0.05或0.001),LVEF明显降低(P<0.001)。整个随访期间,B组比A组心衰再入院率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 QRS波时限的延长可致心脏功能的受损。
作者:蔡振荣;陆铭;王志华;庄晓华;凌佳;阚丽虹;罗心平;王静恩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不同pH值对脓毒症休克复苏的早期复苏、持续复苏、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73例,根据复苏前血气分析分3组:pH≤7.1521例为A组;7.15<pH<7.2527例为B组,pH≥7.2525例为C组,行复苏治疗。比较3组复苏治疗前血乳酸值,6 h复苏达标率、血乳酸清除率,24 h、48 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 ScVO2)达标率、血乳酸正常率,28 d生存率。结果3组复苏治疗前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6 h复苏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VP、ScVO 2、血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24 h Sc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乳酸正常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8 h ScVO2、血乳酸正常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8 d生存率A组为29%,B组为44%,C组为68%,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 P<0.05)。结论不同pH值脓毒症休克复苏前血乳酸值无差异;早期复苏可以改善不同pH值的休克患者低灌注与氧代谢,pH值低的休克患者液体复苏难以持续改善低灌注与氧代谢。
作者:杨润华;纪放;刘静;张龙海;时良玺;范赟芝;吴金珠;王世刚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为期10周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 T2DM)患者 DNA氧化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T2DM运动组( TE组,n=20)和T2DM安静组(TR组,n=20),另外选取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C组,n=20)。 TE组进行10周有氧运动,TR组和C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分别于实验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SH-Px )活性以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结果实验前,TE组与TR 组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体质量、BMI、DBP、HbA1c、ox-LDL、MDA和8-OHdG均高于C组(P均<0.05),而SOD和GSH-Px则低于C组(P均<0.05)。实验后,TE 组体质量、BMI、FBG、HbA1c、ox-LDL、MDA和8-OHdG降低(P均<0.05),而SOD和GSH-Px升高(P均<0.05);TR组和C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长期有氧运动可降低T2DM患者DNA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上调以及氧化应激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郭艳利;薄海;彭朋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硫酸镁微量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对相关实验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寻求佳的用药途径。方法将9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7例在此基础上应用25%硫酸镁溶液吸入治疗,对照组47例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吸入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评分、各实验室指标及体征变化。结果经24 h治疗后,观察组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评分、体征、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镁微量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有效改善患儿缺氧憋喘,缩短病程,促进肺功能恢复,在临床上可作为常用的给药途径,值得借鉴推广。
作者:任麦青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围生期血浆D-二聚体( D-dimer )、T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 CRP)与胎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妊高征孕妇12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孕检的健康孕妇6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2组孕妇分娩前、分娩后第3天血浆D-dimer、CD4+及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及CRP水平,并记录每位孕妇分娩即刻胎儿Apgar评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血浆D-dimer、T细胞亚群比例及CRP水平与胎儿Ap-ga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再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D-dimer、CD4+/CD8+、CRP指标与胎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分娩前相比,分娩后第3天对照组血浆D-dimer、CD4+/CD8+与CRP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观察组中D-dimer、CRP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CD4+/CD8+显著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娩前与分娩后第3天观察组血浆D-di-mer、CRP、CD4+/CD8+均较高( P均<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D-dimer、CD4+/CD8+、CRP指标与胎儿Apgar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dimer与CD4+/CD8+是分娩后即刻胎儿的Apgar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OR=0.673,P=0.032;OR=0.543,P=0.026)。结论妊高征孕妇围生期血浆D-dimer、T细胞亚群与CRP对评估胎儿Apgar评分有临床价值。
作者:钟晓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IL-1β对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正常组、IL-1β组、亚甲基蓝组、L-NAME组。采用离体组织灌流的方法,用RM6240 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观察IL-1β对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作用的影响;通过应用不同信号途径的特异性阻断剂,探讨IL-1β的作用机制。结果 IL-1β(终浓度为2,20,200μg/L)能抑制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振幅、频率和张力。亚甲基蓝(10μmol/L)和L-NAME(100μmol/L)能部分抵消IL-1β对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自发收缩的抑制作用,与IL-1β单独作用相比,振幅、频率和张力均较高( P均<0.01)。结论 IL-1β能抑制大鼠离体幽门括约肌的自发收缩,其作用可被亚甲基蓝、L-NAME部分阻断,说明其机制很可能与cGMP、NO有关。
作者:范双莉;任亚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髓鞘碱性蛋白( MBP)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60只,脑出血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MBP组、磷酸盐缓冲盐水( PBS )组、卵白蛋白( OVA)组,每组30只。每天应用Longa五级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同亚组按相应时间点取材,分别测定出血周围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免疫组化评分。取脾组织制作匀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Foxp3与β-actin的相对密度值。结果 MBP组在对应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GFAP和BDN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OVA组和PBS组(P<0.05或0.01);OVA组与PBS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Foxp3 mRNA在大鼠脾脏中的表达MBP组均明显低于OVA组和PBS组( P均<0.01),OVA组与 PB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BP对实验性脑出血后大鼠的行为学缺损有治疗作用,可减轻症状,上调BDNF、GFA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Foxp3 mRNA的表达;对血肿周边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恢复。
作者:袁宇;郭毅;李春晖;史彦芳;胡福广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干预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老年眼疾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干预护理,包括手术前心理干预、术前指导、手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第4天与第30天的视力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在手术后第4天视力值<0.3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第30天,干预组视力值>0.8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实施干预护理,能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孙向红;李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用于5岁儿童微量元素缺乏预防中的护理效果及价值。方法以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时间为节点,实施护理干预前的儿童316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随访护理;实施护理干预后的儿童316例作为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随访干预。分析2组儿童微量元素缺乏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儿童微量元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属微量元素缺乏知识知晓率和随访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患儿微量元素缺乏情况,提高家长知晓率、随访率及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谷聚爱;王志芹;杜雪芬;陈巧英;刘彦荣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并发尿潴留的相关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50例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资料,并对合并尿潴留的孕妇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初产妇、仰卧姿势、破膜后首次排尿时间≥3 h、破膜至临产时≥12 h者尿潴留发生率高。结论有无分娩经历、排尿姿势、破膜后首次排尿时间、破膜至临产时间是足月胎膜早破并发尿潴留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督促孕妇及时排尿,并适当调整排尿姿势可以有效降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并发尿潴留的几率。
作者:刘静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14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75例给予综合护理,并早期进行功能练习,使用静脉血栓泵,穿弹力袜,口服、皮下注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抗凝药物及中药制剂;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护理,未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结果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8%;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17%,2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早期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死率。
作者:高丽艳;王景成;刘文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120例需要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过程中给予疼痛护理,能够有效缓解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刘美荣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银杏叶制剂银杏叶提取物( Egb )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的具有独特药理活性的混合物,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测试手段对EG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EGb中发现了黄酮类、萜类内酯、聚异戊烯醇类、有机酸、烷基酚和烷基酚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在内的100多种化学成分[1]。舒血宁注射液是几种常见银杏叶制剂之一,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醇苷、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由于其具有价格低廉、临床用途广泛、疗效确切等优点,目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许多临床医生、护理以及药剂人员对于其应用范围、如何正确使用以及溶媒溶解等问题上存在一定误区。笔者就舒血宁注射液在临床各科室中的应用以及使用时溶媒的选择等问题加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李会银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 MMSE)表评估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4h、8h、1d、4d的认知功能水平及2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术后4h、8h、1d2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降低,其中硬膜外麻醉组患者评分均高于全身麻醉组(P<0.05),而术后4 d时2组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与麻醉前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 h和术后8 h硬膜外麻醉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均<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均可影响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硬膜外麻醉较全身麻醉能降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刘甦;杨晓瑞;岳红;郭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对比丙泊酚与咪唑安定用于ICU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镇静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咪唑安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发生苏醒再入睡以及恶心呕吐的情况,同时对比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发生苏醒后再入睡以及恶心呕吐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观察组在应用丙泊酚之后,其血压、呼吸频率、心率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P均<0.05)。结论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丙泊酚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患者,咪唑安定对于心肺功能差,需要长时间镇静治疗的患者则更为安全。
作者:郑友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小儿术前应用氯胺酮的佳剂量,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外科手术患儿30例,体质量7~12 kg,随机分为3组:A组术前给予氯胺酮8 mg/kg、咪达唑仑0.5 mg/kg,B组给予氯胺酮9 mg/kg、咪达唑仑0.5 mg/kg,C组给予氯胺酮10 mg/kg、咪达唑仑0.5 mg/kg,均于术前30 min口服,评估术前用药后对患儿镇静、情绪状态、与父母分离和静脉穿刺时行为的影响及术后神经行为的变化。结果3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显效快,A组显效慢,B组介于两者之间;A组苏醒时间长于C组和B组(P均<0.05);B组镇静、止痛效果与C组相近,但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组。结论氯胺酮9 mg/kg是较理想的小儿术前用药。
作者:徐兰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用于重症医学科( ICU)机械通气( MV)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ICU收治的100例MV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MS组50例镇静治疗联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M组50例单用咪达唑仑,比较2组镇静前后呼吸循环功能变化、镇静评分、各时间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较之给药前,镇静过程中2组患者RR、RR/VT、HR均明显下降,p( O2)/FiO2、Ramsay评分均明显升高,另外MS组MAP明显下降。组间比较,2组呼吸功能各指标及HR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给药后10 min、30 min、24 h时,MS组MAP明显低于M组(P均<0.05);MS组各时间点的Ramsay评分均明显高于M组(P均<0.05),总镇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M组(P均<0.05),停药后至完全清醒时间稍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对于ICU危重症患者,临床镇静方案的选择需慎重,尤其是针对机体基础情况差、血流动力学不稳的老年患者,应根据其生命体征严格选择并调整镇静药物剂量。
作者:李少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采用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效果。方法选取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4例( 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7例。 A组麻醉采用靶控输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B组麻醉采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 t1)、诱导后3 min( t2)、插管时( t3)、切皮时(t4)、腹腔镜探查时(t5)、拔管时(t6)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2组t2时HR均较t1时显著降低(P均<0.05);B组t2时的SBP、DBP明显低于A组(P均<0.05);2组在t3、t4、t5时的HR、SBP、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B组t6时的HR、SBP、DBP显著高于A组(P均<0.05);B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首次诉求镇痛药时间均明显早于A组( P均<0.05);2组丙泊酚的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采用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均平稳,但术毕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患者需提前给予镇痛药。
作者:覃正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比较带套囊与不带套囊气管导管在0~6岁小儿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年龄在0~6岁,体质量在3 kg以上,拟行全麻气管插管的手术患儿13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全麻快速诱导后插入带套囊和不带套囊的气管导管。观察并比较2组插管时更换导管的例数,控制呼吸时喉部漏气的例数,拨管时呛咳反应的例数,拨管前脱氧时血氧饱和度(Sp(O2))低值,拨管后10min内不吸氧时Sp(O2)低值,术后回访严重气道并发症导致的喘鸣例数。结果实验组换管的例数、控制呼吸时喉部漏气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拔管时的呛咳反应发生率,拔管前、拔管后10min内的Sp(O2)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喉头水肿及声门下狭窄等严重气道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选择材料和工艺良好的带套囊气管导管,在足月新生儿~6岁的患儿应用带套囊气管导管是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
作者:陈焕林;朱光贤;王雄;段锦玉;陈宏雄;肖建平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