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槐果碱对酒精性肝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槐果碱低剂量组和槐果碱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给予酒精灌胃12周;槐果碱低剂量组和槐果碱高剂量组分别于灌胃第9周起同时给予槐果碱20 mg/(kg·d)和40 mg/(kg·d)背部皮下注射,共4周;正常组灌胃生理盐水及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称取各组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计算肝指数,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HE染色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指数,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1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肝指数和血清ALT、AST、TC、T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槐果碱低剂量组和槐果碱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肝质量、肝指数和血清ALT、AST、TC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槐果碱高剂量组升高及降低更为明显(P均<0.05).HE染色显示槐果碱低剂量组和槐果碱高剂量组肝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模型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肝组织中Caspase-3、Caspase-8、Caspase-1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槐果碱低剂量组和槐果碱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槐果碱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槐果碱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 槐果碱具有明显保护酒精性肝病大鼠肝脏损伤的作用,可减少肝脏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线粒体和内质网凋亡有关.
作者:乔春萍;付白清;游庆华;叶慧英;李玉芳;李玉琴;王凯;陈岳祥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网膜素-1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12例,分为生存组88例和死亡组24例.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网膜素-1水平、脂联素及代谢参数,并对各变量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浆网膜素-1水平在生存组、死亡组逐渐下降(P<0.05).血浆网膜素-1水平与APACHEⅡ评分、HbA1c、hs-CRP、HOMA-IR呈负相关(P均<0.05),与脂联素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HbA1c、脂联素是血清网膜素-1的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APACHEⅡ评分、网膜素-1、hs-CRP是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血清网膜素-1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死亡密切相关.网膜素-1的表达可能会受到糖脂代谢和疾病预后的影响.
作者:廖春梅;陈兴财;陶建青;颜玮茹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496例新疆地区恶性肿瘤合并抑郁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方法 以2016年1—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的经病理明确诊断的785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现场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中医体质量表,统计分析恶性肿瘤合并抑郁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结果 496例入组的恶性肿瘤合并抑郁的患者中,阳虚质154例(31.05%)出现频率高,其次为气虚质84例(16.94%)、气郁质75例(15.12%).恶性肿瘤合并抑郁组与不合并抑郁组的兼加体质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体质类型可能为恶性肿瘤合并抑郁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且尤以2种兼夹体质多见.
作者:王冬梅;庞瑞;杨亮亮;孙永强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中药健脾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期刊数据库(1997年6月—2017年6月),包括中国知网、万方论文数据库,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筛选出19篇文献进行JADAD评分,Meta分析显示中药健脾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临床综合疗效、改善肝功能指标(ALT、AST)、降血脂(TC、TG)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健脾化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较西药治疗有优势,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但由于纳入的文献存在发表偏倚,今后需进一步完善该病的临床研究,需更多高质量能被广泛认同的证据加以证实.
作者:杨洪超;孙建光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早期营养干预联合养正消积胶囊对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行同步放化疗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养正消积胶囊治疗,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营养干预联合养正消积胶囊治疗可明显改善头颈部肿瘤同步放化疗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燕;高彤;冯景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耳鸣患者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反应及压痛阈,研究二穴在耳鸣时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耳鸣提供选穴依据.方法 选取耳鸣患者75例作为耳鸣组,非耳鸣者30例作为非耳鸣组,对2组受试者太白穴和三阴交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反应阳性频次,并采用压痛测试仪测量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阈.结果 耳鸣组与非耳鸣组三阴交穴压痛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组太白穴压痛频次明显多于非耳鸣组(P<0.05);不同侧别耳鸣患者双侧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频次均明显多于单独左侧和单独右侧(P均<0.05),而单独左侧和单独右侧压痛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组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阈均明显低于非耳鸣组(P均<0.05);不同侧别耳鸣及脑鸣患者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左、右侧压痛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耳鸣患者太白穴和三阴交穴压痛均以双侧为主且对压痛均敏感,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二穴是耳鸣的敏感反应穴.
作者:付茜茜;马圆;田珊珊;刘岱;解秸萍;冀美琦;陈陆泉;唐汉文;史大为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靶区交替调强放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弥漫型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研究要求的58例弥漫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9例患者选择双靶区交替调强适形放疗(30 Gy/15次)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9例患者仅行双靶区交替调强适形放疗(30 Gy/15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KPS评分改善情况、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统计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2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上升大于10分比例(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0.37%)(P<0.05).2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8+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者治疗后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及3个月、6个月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观察组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Ⅲ~Ⅳ级放射性肝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乏力、Ⅰ~Ⅱ级消化道反应、Ⅰ~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双靶区交替调强放疗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弥漫型肝癌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力,延长生存期,降低Ⅰ~Ⅱ级消化道反应和Ⅰ~Ⅱ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江洲;张拓;高霞;陶丹;刘艳屏;黄颖;黄慧;龙志雄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海地区汉族、藏族、回族乳腺癌患者中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汉族、藏族、回族各30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XCL12和CXCR4表达情况,结合术后Ki-67、EGFR结果 ,分析CXCL12和CXCR4表达与患者Ki-67、EGFR、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CXCL12、CXCR4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均<0.05),但汉、藏、回族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XCL12、CXCR4表达阳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XCL12、CXCR4表达与Ki-67、EGFR阳性表达、TNM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病理学分级无关(P均>0.05).结论 青海地区汉族、藏族、回族乳腺癌患者间CX-CL12、CXCR4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而CXCL12、CXCR4表达情况与乳腺癌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合理预测乳腺癌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标记物.
作者:赵海宁;谢莹莺;马德寿;才旦多杰;刘震;刘燕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因子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定眩通络汤口服,同时给予小针刀治疗,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OV)评分、体格检查阳性率、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SOV评分中各项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及总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颈部扭曲实验及臂丛牵拉试验阳性率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直径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NO水平均显著提高(P均<0.05),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NO升高及ET-1降低程度更大(P均<0.05).结论 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小针刀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治疗疗效,机制可能与上调NO、下调ET-1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肖赤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化痰开窍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以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为治则的中药汤剂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评估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治疗2周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2周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患者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开窍法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临床症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丽曼;骆华;杨杰;杜美茹;刘宏斌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对中耳炎乳突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为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将行中耳炎乳突根治术治疗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性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基础护理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干预,观察比较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焦虑、抑郁状况、舒适程度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心理状况,采用简化舒适状况评估量表评价舒适程度.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舒适评估量表中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以及文化4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中耳炎乳突根治术围手术期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建议可作为首选护理方案予以推广使用.
作者:赵红燕;陈亚林;瞿燕平;刘金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急救效率、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急救效率、急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疝、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可有效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急救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小丽;姜丽娟;顾玉慧;严海霞;朱玉琴;王虹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1] ,血瘀证作为冠心病的主要和常见证型,已经成为冠心病病证结合研究的主要对象. 而非编码RNAs( ncRNAs)是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RNA,与冠心病密切相关[2-3].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对冠心病血瘀证相关ncRNAs进行了探索,筛查出相应的miRNA、lncRNA及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4-6]. 因此,本文将对冠心病血瘀证相关ncRNAs的研究概况及现有成果进行阐述,以期为更好地认识及治疗冠心病血瘀证提供依据.
作者:董艳;姚魁武;刘咏梅;姜文睿;王阶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