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神经电生理常规法和环指法在腕管综合征(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常规法、环指法对48例(68侧)临床诊断为CTS的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常规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减慢12条,异常率17.6%.远端潜伏期(DML)延长28条,异常率41.2%.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异常46条,异常率67.6%.环指组:异常65条,异常率95.6%.常规法同环指法异常率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指法优于常规法,是确诊CTS的重要方法.
作者:姜荣刚;黄秋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偏头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0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患者作常规地脑电图描记,并与12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脑电图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脑电图与偏头痛间歇期正常对照组脑电图比较,P<0.01,急性发作期脑电图有统计学意义,但异常脑电图脑波无特征性改变.结论:脑电图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一般无特征性意义.
作者:叶飞;席刚明;姚凤春;周少华;岳炫烨;鲍玉华;庄风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电脉冲中药离子穴位透入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康复治疗,同时辅以电脉冲中药离子穴位透入治疗.对照组只使用常规药物和一般康复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天.治疗前后均进行运动功能测评.结果:研究组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辅以电脉冲中药离子穴位透入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颖;李来有;周庆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68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QT离散度(QTd)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高危组(Ⅰ组)20例和低危组(Ⅱ组)48例及10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的QTd变化.结果:Ⅰ组与Ⅱ组及对照组比较,QTd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为P<0.01).结论:QTd可作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发生的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程冕;盛艳华;史有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电图检查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并与CT结果作比较.方法:对16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EEG和CT检查.结果:(1)脑电图异常率为69.4%,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波增多,CT异常率为33.7%;(2)颅脑外伤EEG严重程度和外伤程度有关,外伤程度越高其EEG异常率越高;(3)轻和中型颅脑外伤EEG较CT异常率高,提示大多为脑功能变化而非结构性改变,而重型颅脑外伤两者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1)EEG和CT检查在颅脑外伤中只能相互补充,不能相互取代;(2)EEG检查对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判断、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有确定的价值.
作者:栗平;孟庆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35 patients with HIE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w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n these patients, mild was 12 cages,middle was 16 cages, serious wag 7 cages.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在青年晕厥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152例青年晕厥患者中,进行了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对窦性心动过速,各种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的检出率与普通心电图差异不大,而对窦性静止,快-慢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明显优于普通心电图(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为诊断心源性晕厥可提供依据.
作者:黄黎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脑电图(EEG)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1],是一项传统的脑功能评价方法,脑地形图(BEAM)是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的[2],是一项新的定量脑功能评价方法,采用脑电图与脑地形对比分析评价脑功能状态成为一种常用的临床研究方法,本文收集北京回龙观医院1995年8月~2002年1月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与脑地形图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脑电图与脑地形图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的评价作用,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万国;李良;张进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在脑电图领域,对于各种异常的脑电现象,可概括分为两种:其中一种称为阵发性异常,这属于短暂的病理性放电(discharge,或称发作波),很可能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异常增高有关;而另一种称为背景活动异常,包括慢波增多、懒波现象和局部低振幅等,它反映了大脑功能损伤区域及异常程度.
作者:鲁在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一、脑磁图发展简史美国的Baule和Mcfee在1963年首次记录了生物磁场,用200万匝的诱导线圈测量心脏产生的磁信号.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在20世纪,人类脑电活动研究的发展经过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即第一阶段自七十年前Berger发现了人类脑电波并发表了他的论文开始.第二阶段从1949年Dawson的工作开始,他记录并分析了人的脑诱发电位.
作者:路英智;宗文斌;陈兴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首先由Starr在1996年报道并命名,是近年来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有特殊临床表现的听力损伤.
作者:苗英章;魏欣;孙吉林;王宝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人脑神经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迁移能在脑的局部产生微弱的电流,这些电流可产生微弱的磁场.
作者:孙吉林;王宝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对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部位供血.
作者:高秋爽;刘青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病例报告 患儿王×,男,10岁,主诉头痛、头晕抽风约30分钟来院就诊.入院时患儿头痛、头晕10分钟后,出现头偏向一侧双眼球向右侧斜视、意识不清,右侧肢体抽动.
作者:霍俊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测定时间和年龄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P3)的影响.方法:用本实验室专利产品P300/CNV刺激器与原有的日制诱发电位仪Neuropack2 MEB7102K连接,听觉OB刺激序列模式,测定不同年龄正常志愿者的P30.结果:ERP各波潜伏期和波幅,不同测定时间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N2、ERP-P3潜伏期,40~60岁组与20~39岁组相比,潜伏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N2、ERP-P3波幅,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关系显示潜伏期与全年龄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84,P<0.01).结论:该仪器所测ERP-P3稳定性好;ERP-N2、ERP-P3潜伏期与年龄有关,波幅与年龄无关.
作者:肖爱娇;庄剑青;黄景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