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性分析2005年9月-2016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6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内镜下改变和治疗效果.其中男9例,女17例,年龄2~79(42.7±16.1)岁.结果 (1)26例患者中,常见的症状为腹痛19例(73.08%),其次为恶心、呕吐7例(26.92%),腹泻5例(19.23%);(2)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升高,并且累及浆膜层的患者其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累及黏膜层的患者(51.11%±10.95% vs.19.15%±13.41%,t=5.60,P<0.05);(3)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小肠为常见的受累部位,在黏膜表现正常的部位活检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激素可缓解症状,并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论 腹痛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提示该病,内镜检查需多部位活检,尤其是在十二指肠降段及末段回肠.
作者:郭文娟;杜时雨;张艳丽;王慧芬;秦耿;白如雪;宋爱平;姚树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女,61岁,主因发现左乳肿物1年于2016年12月28日入院.无疼痛、溢液等其他临床表现.乳腺查体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5.0 cm ×3.0 cm ×2.0 cm,质中偏硬,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不伴压痛.左侧乳头无内陷、酒窝征,乳腺皮肤无橘皮样改变.左侧腋下及锁骨上、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乳腺彩色超声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层结构不良,回声明显不均匀,内可见一不规则低回声团,大小为5.8 cm×3.3 cm×2.0cm,部分边界不清,呈毛刺样,周边可见高回声晕,内回声明显不均,可见一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图:低回声团内可见丰富杂乱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65.左侧腋下可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样回声.超声诊断:左侧乳腺腺体层实性占位伴钙化,左侧腋下多个肿大淋巴结.左侧乳腺钼靶提示:左乳腺体增生伴左乳头后上肿块影,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建议手术.术后病理:(左乳肿物)腺体小叶结构破坏,大量淋巴细胞增生浸润,淋巴滤泡形成,纤维血管增生,部分区域体积较大细胞增生浸润,可见核仁,散在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CD3(++),CD79a(+++),CD21(FDC网+),CD10(生发中心+),Bcl-2(生发中心-),Bcl-6(+),Ki-67生发中心外阳性率约30%.病理诊断:符合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伴弥漫大B细胞转化.诊断明确为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给予R-EPOCH方案(利妥昔单抗注射液375mg/m2,第1天;依托泊苷50 mg/m2,第2~5天;表柔比星25mg/m2,第2~5天;长春新碱0.4 mg/m2,第2~5天;环磷酰胺750 mg/m2,第6天,泼尼松片60 mg/m2口服,第2~6天).化疗过程中患者无明显特殊不适.3个疗程后复查左侧乳腺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左侧腋下淋巴结较治疗前缩小,且全身未见新增病变.现患者随访中.
作者:杨雅淇;薛红元;赵荣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患者,男,57岁,因右侧眼睑下垂1周于2015年2月23日入院.患者自2月15日出现双眼胀痛,后出现右侧眼睑下垂,右眼活动不灵,伴有复视,但复视持续3d后消失.患者无头痛、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麻木无力.既往史:2014年5月14日因右侧肢体无力,肌力4级,头颅MR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2个月后肌力完全恢复.有高血压病史1年,否认外伤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5年前有冶游史,无特殊家族史.入院时查体:BP 154/80 mmHg,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6;右眼眼压12 mmHg,左眼眼压14 mmHg;右侧眼睑下垂,平视时完全遮挡角膜,用力睁眼无明显变化.右侧眼球居中固定,左侧眼球运动自如,无复视、眼震,双侧瞳孔直径3.0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乳头无水肿.余脑神经、全身运动、深浅感觉、反射、自主神经系统均无阳性定位体征.
作者:唐铁钰;王兆霞;陈斌;刘姜冰;郑艳宇;张新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严重损害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介导的肝脏损伤在肝衰竭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肝衰竭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与持续性的炎性反应、免疫过激引起的免疫功能失调、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以及随后的免疫麻痹密切相关.对于ACLF治疗,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将有助于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该文对ACLF的免疫发病机制以及其免疫调节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罗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间质性膀胱炎(IC)又称为Hunner溃疡病、痛性膀胱炎,是一种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其主要好发于40多岁的中年女性,但是男性在任何年龄也可以发生.目前国内外对于IC研究较多,但是还没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迄今为止所描述的治疗方法都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重点是姑息治疗,只实现部分和在大多数情况下症状的缓解.该文旨在从临床表现、病因学、诊断、治疗等角度来介绍IC,从而进一步增强认识.
作者:吴佳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常见的慢性疼痛,由于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而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及发展与神经炎性反应密切相关,而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就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杜仁峰;郭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肥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T2DM)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在成年人中,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死亡事件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代表新一代的降糖药物可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很大的心血管获益.该文意在从生物学机制的角度来阐述GLP-1受体激动剂在治疗2型糖尿病同时带给患者的多方面的心血管获益.
作者:田国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住院的胃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45例于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40例患者术后给予肠外营养.观察术前、术后第1、7天的2组患者营养状况(血清PAB、TRF、Alb),IgA、IgG、IgM、CD3+、CD4+、CD4+/CD8+水平,术后恢复情况(首次排气、排便、下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d血清PAB、TRF、Alb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对照组下降程度大于观察组;术后7d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明显上升,但对照组仍低于观察组(P<0.05);2组术后1d患者血清IgA、IgG、IgM、CD3+、CD4+、CD4 +/CD8+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但对照组下降程度大于观察组,术后7d观察组各项免疫指标明显上升接近于术前,但对照组仍明显低于术前,且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20.3 ±3.1)h、首次排气时间(52.5±10.1)h、排便时间(64.1 ±9.0)h和平均住院时间(12.7±1.8)d,均明显早/短于对照组(31.3±2.0)h、(69.2±11.7)h、(82.5±9.1)h、(16.5±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早期给予积极的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快速康复.
作者:郭飞;张晓阳;边雅静;武雪亮;苏隽;薛军;屈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骨科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采用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行TLIF术;对照组采用开放式TLIF手术方式,2组患者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给予抗生素、脱水剂或激素.比较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临床效果,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对VAS、JOA、ODI进行评分,并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治疗后VAS、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治疗后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9.289、5.921、9.368、2.987、4.759、2.157、7.058,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 (43/47),对照组为87.2%(41/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48,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术口渗液、浅表感染、患肢麻木、脑脊液漏、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发生率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4.7%(x2=6.474,P<0.05).结论 脊柱微创通道镜系统辅助下行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腰椎功能障碍,创伤小,有利于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术后恢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方旭;陆生林;白宇;程军;莫洪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经口内镜下肌肉切开术(POEM)、球囊扩张(PD)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OEM组和PD组各4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治疗前后食管下括约肌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4s整合松弛压(4s-IRP)、症状缓解程度及食管扩张情况,并记录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OEM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PD组(t=9.895、6.130,P=0.000、0.000);治疗3个月后,POEM组LESP、4s-IRP明显低于PD组,LESRR显著高于PD组(t=4.783、4.068、4.742,P=0.000、0.000、0.000);POEM组治疗3个月、1年后Eckardt评分、食管扩张程度均显著低于PD组(t3个月=7.829、5.975、t1年=6.718、7.488,P均=0.000).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穿孔、出血、感染、胸痛、皮下气肿、气胸、食物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较好,而POEM术较PD术能有效改善贲门失弛缓症食管功能,降低LES压力,减轻吞咽障碍,有利于临床症状缓解.
作者:刘敬杨;褚艳杰;邵晶;徐睿玲;王爽;刘冰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和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3月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就诊单双号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依照患者的身体状况注射甘油果糖、呋塞米或者甘露醇等具有脱水降颅压作用的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7d后,对比2组患者出血后脑水肿、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清NSE、C反应蛋白(CRP)水平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76.59%(x2=3.887,P=0.048);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3.46±0.61)分vs.(5.73 ±0.82)分,t=15.271,P<0.01];观察组的脑水肿量和水肿体积高于对照组[(2.19±0.54)ml vs.(4.16±0.85)ml,t=13.471,P=0.000;(2.37 ±0.74)ml vs.(4.06±1.03)ml,t=9.165,P=0.000];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NSE、CRP水平低于对照组[(6.47±3.23) μg/L vs.(13.01±2.76) μg/L,t=10.533,P=0.000;(5.76±2.41) pg/L vs.(t2.70±2.84) μg/L,t=12.773,P=0.000].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明显,不但可以有效地减少脑水肿,快速恢复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还能降低血清NSE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作者:鲍治诚;张露远;吴亚平;陆丽云;唐晴;钱小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辽宁北部贫困地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现状及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初步探讨可能的改进措施.方法 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2月因胸痛就诊于辽北地区7家县医院的STEMI患者635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资料.结果 635例患者中,服用阿司匹林475例(74.8%),氯吡格雷212例(33.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 280例(44.1%),β受体阻滞剂178例(28.0%),他汀类药物429例(67.6%),低分子肝素134例(21.1%).行心脏超声检查116例(18.3%).院内接受再灌注治疗140例(22.0%),其中溶栓25例(3.9%),院内择期PCI 115例(18.1%);转院接受PCI治疗120例(18.9%),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8.8%(56/635),放弃治疗自行出院134例(21.1%).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8 548.9元,平均住院时长为8.3d.院内共发生心力衰竭92例(14.5%),急性心肌再梗死68例(10.7%),各种恶性心律失常118例(18.6%),心源性死亡56例(8.8%),脑出血和脑缺血性卒中17例(2.7%),严重消化道出血事件14例(2.2%).结论 辽宁北部贫困地区二级预防用药普遍偏低,接受心脏超声检查比例及再灌注治疗比例极低,应提高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能力,提高基于指南的二级预防用药比例,建立合理的AMI救治三级医疗体系,从而提高STEMI救治能力,改善预后.
作者:王永;栾波;赵宏伟;于国宁;王莉莉;孙佳禾;肖克令;李媛;张晓娇;侯爱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血清白细胞介素石(IL-6)水平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CHD)病情的评估.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疑诊为冠心病患者368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确诊为CHD患者286例作为CHD组,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亚组29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NSTE-ACS)亚组8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175例;再根据Gensini评分标准分为<20分亚组153例,20 ~40分亚组76例,≥40分亚组57例;另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82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及血清IL-6水平在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小板各项指标与IL-6的关联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MPV、PDW、IL-6水平均升高,而PL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0、7.150、8.670、10.000,P=0.003、0.000、0.000、0.000),而2组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2,P=0.347).在冠心病各亚组中,NSTE-ACS亚组及STEMI亚组MPV、IL-6水平均高于SAP亚组,PLT低于SAP亚组(F=5.130、8.210、19.540、11.230,P均<0.01);STEMI亚组PDW高于SAP亚组(P<0.01);而各亚组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60,P=0.384).MPV、PDW、IL-6水平随Gensini评分的升高而增加(F=62.010、46.54、102.140,P=0.000、0.000、0.000),PLT水平随Gensini评分的升高而降低(F=45.630,P=0.000),而3亚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40,P=0.239).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L-6与PDW、MPV呈正相关(r=0.367、0.431,P<0.001),与PLT呈负相关(r=-0.433,P<0.001),与PCT无显著相关性(r=0.036,P=0.539).结论 血小板参数与IL-6联合检测可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对指导冠心病临床治疗及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彭丽;向燕;王娟;吴敏;韩素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特点及手术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长海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PCI术的患者2 3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 65岁组(1 033例)、≥65岁组(1 275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础疾病/既往病史、合并疾病、PCI相关指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65岁组比较,≥65岁组患者中女性的比例、高血压病史、AMI病史、脑卒中病史的比例明显增高(x2=60.80、157.48、51.57、24.47,P均<0.001),CK-MB、CTnI、SCr水平明显升高(t=34.16、20.76、24.47、44.29,P均<0.001),吸烟史、高脂血症比例及LVEF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23.90、5.62,t=32.91,P<0.05).<65岁组以单支、双支冠脉病变以及A型、B型病变形态多见,支架置入数、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减少,PCI术的成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65、5.61、8.88,P<0.01).2组PCI术后MACE(心源性死亡、AMI、TVR、脑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PC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老年患者危险因素、病变严重程度、合并症均有所增加,但采用PCI治疗仍具有较高成功率,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张洁函;庄少伟;居海宁;于亚梅;王玉华;佟士骅;郑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血必净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7年3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ICU住院治疗的MODS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CVVH治疗,血液流速200 ml/min,超滤量150 ~ 300 ml/min,置换液流量3 000 ml/h,持续时间1~4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3次/d,疗程为7d.观察呼吸机支持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SCr、BUN、IL-1β、IL-10、TNF-α、TBil、PLT、PaO2、PaO2/FiO2、APACHEⅡ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74.5%(x2=4.821,P=0.028).观察组患者在呼吸机支持时间、ICU住院时间、PLT及APACHEⅡ评分方面的表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 <0.01).治疗后2组患者TBil明显降低,PaO2、PaO2/FiO2显著升高(P<0.05),SCr、BUN水平降低(P<0.05);IL-1β、IL-10、TNF-α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联合CVVH联合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脏器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增;陈炜;韩冬;黄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牛磺酸是否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激活,抑制炎性反应,发挥保护脑组织的作用.方法 于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行实验.SD大鼠54只,6只用于制备栓子,余48只大鼠随机分4组各12只,缺血2h再灌注4h对照Ⅰ组,缺血2h再灌注4h给药Ⅰ组,缺血2h再灌注22 h对照Ⅱ组,缺血2h再灌注22 h给药Ⅱ组.应用血栓栓塞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观察牛磺酸对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4h及22 h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Ⅰ比较,给药Ⅰ组缺血侧灰质区、胼胝体区及尾壳核区含MHC Ⅰ、MHCⅡ抗原阳性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降低(tMHCⅠ=3.594、5.169、4.269,tMHCⅡ =3.511、3.087、4.743,P<0.01或0.05);与对照Ⅱ组比较,给药Ⅱ组缺血侧灰质区、胼胝体区、尾状壳核区、视神经区含MHCI、MHCⅡ抗原阳性小胶质细胞数亦明显降低(tMHCⅠ=11.691、13.262、6.070、1.914,tMHCⅡ=30.533、38.554、5.913、2.311,P<0.01或0.05);结论 牛磺酸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时小胶质细胞激活,发挥对脑组织的全脑保护作用.
作者:王丽娟;赵留庄;周晓梅;牛军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1400W对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药理实验所实施.选取50只SD大鼠,随机将SD大鼠均分5组:创伤模型组(T组)、低剂量组(L组)、中剂量组(M组)、高剂量组(H组)和假手术组(C组)各10只,其中T组、L组、M组和H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模拟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模型,C组只开腹腔不进行盲肠穿孔.术后1h,接受CLP法的L、M和H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iNOS抑制剂1400W(100、200、400 μg/L)进行腹腔注射治疗,T组和C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免疫组化切片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QRT-PCR检测各组肠黏膜组织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 mRNA表达.结果T、L、M和H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T组严重,M组、H组明显减少,C组仅少量凋亡的上皮细胞集中在肠绒毛顶端及中下部等处;接受CLP的各组AI明显高于C组,T组AI明显高于L、M和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1400W治疗的L、M和H组AI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M和H组肠黏膜Caspase-3 mRNA表达量均高于C组,其中T组高,L、M和H组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iNOS抑制剂1400W可显著地抑制SD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屏障.
作者:王小伟;李勇光;高春生;曾舸;肖莉;刘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效果及相关指标的比较.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解放军第202医院儿科收治支原体肺炎患儿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2组患儿均给予止咳、祛痰、退热、降颅压、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20 mg·kg-1·d-1,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周后改为红霉素片10 mg·kg-1·d-1口服.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1·d-1,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周后调整剂量为口服阿奇霉素7.5 mg·kg-1·d-1.2组患儿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TNF-α、IL-4、IL-6、hs-CRP炎性因子水平、血气分析指标,并比较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7%显著高于对照组78.7%(x2=5.045,P=0.025);观察组在退热时间、平喘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3.295、3.908、9.265、4.583、5.710,P均=0.000);观察组血清TNF-α、IL-4、IL-6、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586、4.727、3.754、3.832,P均=0.000);观察组PaO2、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525、2.838、2.384,P=0.007、0.003、0.019);2组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效果优于红霉素,能显著降低TNF-α、IL-4、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秀凤;李奇玉;唐英;郭丽;张慧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综合科住院的慢阻肺患者23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指标及NT-proBNP水平等临床资料.并对出院患者进行1年随访,终点事件为因严重急性加重再入院及死亡.分析NT-proBNP对慢阻肺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老年慢阻肺患者病情平稳后1年内因严重急性加重再入院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001,95%CI 1.000~1.001).经ROC曲线分析,以NT-proBNP=170.5 pg/ml为截断值预测患者严重急性加重、以NT-proBNP=286.7 pg/ml为预测全因死亡具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T-proBNP≥170.5 pg/ml的患者严重急性加重风险明显升高,而NT-proBNP≥286.7 pg/ml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结论 NT-proBNP为老年慢阻肺患者严重急性加重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用于评估患者不良预后.
作者:宋雨;杨伟;王洁妤;钱玉英;李耘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氨溴索辅助治疗成人重症肺炎疗效及其对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3月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15 mg(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MMF、PEF)、炎性因子(hs-CRP、TNF-α、IL-6、IL-8、PCT)水平变化,并评价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4%显著高于对照组77.8%(x2 =4.181,P=0.041);观察组在发热、咳嗽、气促、肺部湿啰音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 =4.122、2.911、2.720、1.884,P<0.05或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FVC、FEV1、FEV1%、MMF、PEF显著高于对照组(t=2.556、6.843、3.758、5.653、8.051,P均<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IL-6、IL-8、PCT亦显著低于对照组(=4.422、4.231、4.830、35.182、15.570,P均=0.000);2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氨溴索应用于成人重症肺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使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朋飞;赵嘉;党治国;高燕;任海锋;赵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辅助治疗哮喘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肺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哮喘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减少运动负荷,给予吸氧、家庭氧疗.对照组给予抗胆碱药物、抗感染、氨茶碱类、镇咳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吸入治疗,160 μg/吸,2 吸/次,2次/d;2组疗程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炎性因子,慢阻肺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哮喘控制测评(AC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变化情况,并对2组患者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FVC、FEV1、PEF、DLCO、IC/TLC明显高于治疗前,RV/TLC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 =2.069、4.919、6.379、2.169、6.841、5.138,P=0.021、0.000、0.000、0.016、0.000、0.000);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炎性因子均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5、IL-6、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256、2.791、3.479、2.060,P=0.027、0.003、0.000、0.021);观察组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A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6.534、4.243、10.146,P=0.000、0.000、0.000);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口干、心悸、烦躁、便秘、急性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8、2.381、0.505、0.000、0.758,P=0.384、0.123、0.477、1.000、0.384).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治疗哮喘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有效改善肺功能指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祥乐;何美燕;邓玲;黄婷翠;余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癌胚抗原(CEA)、糖类癌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等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9月-2016年9月山东省济宁市兖矿集团总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200例(肺癌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200例(良性病变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3组研究对象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NSE及CYFRA21-1水平进行测定,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诊断肺癌的价值.结果 肺癌组患者的血清CEA、CA125、NSE及CYFRA21-1水平>肺部良性病变组患者>健康对照组(F=733.100、307.600、95.240、481.000,P均=0.000);血清CEA、CA125腺癌患者高,血清NSE小细胞肺癌患者高,血清CYFRA21-1鳞癌患者高(F=5.181、7.326、11.138、23.336,P=0.006、0.001、0.000、0.000);血清CEA、CA125、NSE及CYFRA21-1水平在Ⅲ~Ⅳ期肺癌患者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F=12.675、8.263、4.865、7.833;P均=0.00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从大到小依次为:4指标联合诊断> CEA> CYFRA21-1> CA125> NSE;4指标联合诊断肺癌佳cut-off值为9.967,此时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90.0%,约登指数(Youden index)为0.785.结论 CEA、CA125、NSE及CYFRA21-1在肺癌患者的诊断及临床分期判断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率,有助于肺癌筛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艳珍;李红霞;李爱华;刘霞;韩梅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肺部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疗效及其对炎性指标、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2月-2017年2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肺部MRSA感染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另予利奈唑胺注射液0.6 g,溶于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炎性指标(TNF-α、IL-1β、IL-6、CRP、PCT)、内皮功能(ET、NO)及其他相关指标(Lac、WBC、NE)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79.2% (x2=4.360,P=0.037).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NF-α、IL-1β、IL-6、CRP、PCT、ET、NO、Lac、WBC、NE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IL-6、CRP、PCT、ET、NO、Lac明显低于对照组(t=3.859、4.033、5.836、3.769、2.976、3.768、8.138、3.469,P均<0.01,而WBC、NE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9、0.598,P=0.448、0.276).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血小板降低、血肌酐升高、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听力降低、过敏、脱落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肺部MRSA感染疗效确切,有效降低炎性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红;韩华;温明超;吴小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