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火灾一直是预防的重点,只有分新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火灾成因,消除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火灾隐患,才能有效预防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火灾,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
作者:王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保护生命、维持生活的场所,是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全国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把地震避难场所建设列入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来抓,目前已呈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局面.
作者:陈江驰;刘仲达;丁俊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宣传保障工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中具有前瞻性、统筹性的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外部保障力量,正确的舆论环境和议题引导可以直接作用于救援行动,促进救援行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宣传保障工作需要从制度上规范并完善相关机制,做好信息共享,把握舆论导向,为公众提供正确的应急防护指导,消除恐慌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为应急救援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宣传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应急时期的救援需求.
作者:夏一雪;郭其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加强警地联训,是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主题主线战略思想的具体举措,是武警部队在新时期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执勤处突体系能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韩新庆;赵宏军;王占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高效发展,高速铁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使用.高铁技术在为人们出行带来方便,为经济发展助力的同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定的紧急情况,处理不慎,便可能诱发灾难性事故.本文通过对高速铁路交通事故的研究,对高铁事故成因做了一简要的分析,同时,也对高铁事故救援技术战术提出了部分自己的看法.
作者:王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本文从当前我国处置化学危险品事故的基本程序入手,结合消防部队参加处置化学危险品实战经验,重点对处置过程中警戒区划定、个人防护、现场洗消等重要程序在具体操作上进行了探讨,并参考了美国NFPA471(1997)《处置危险品事件推荐做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对于指导消防部队参加化学危险品事故的处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宋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破坏性地震中的生命救援是国际国内救援队伍不断探索的难题.本文从实战出发,深入分析了破坏性地震生命救援的特点,提出了消防部队在破坏性地震中生命救援的主要措施.
作者:马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清代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因此清政府在历代王朝治理灾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特别是在灾害救助方面,颇有创新,为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通过分新清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灾害救灾措施,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作者:焦贺言;毕丽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2012年5月12日上午,江苏省徐州市开展了防震减灾应急救援通信保障演练.江苏省地震局刘建达副局长、徐州市政府王昊副市长及军分区领导参加了此次演练;同时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徐州工程学院部分师生也参加了演练.
作者:王友亮;谢依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为强力推进武警部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全面提升抢险救援能力,3月至5月,武警部队在北京(凤凰岭)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分两批组织了应急救援专业教练员培训,各应急救援队干部骨干及机关参谋共204人参加.
作者:王亮;王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一、灾害篇1、直接灾害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日本气象厅初定级为7.9级,随后立即更正为8.8级、8.9级,又回调到8.8级,后定级为9.0级;我国一开始发布的是里氏8.6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是8.8级,当天不久美国地质勘探局将地震震级从里氏8.8级修正为里氏8.9级,后定级为9.0级.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此次地震震级位例全世界第五.
作者:张永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据报道,新加坡地铁是世界上安全的地铁之一.新加坡地铁设备设施配置、遇到火警后逃生路线设置、乘客疏散到火灾救援以及管理方面非常值得我国借鉴.新加坡人口大约有468万,城市人口密度很大.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新加坡政府认为有必要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大效能.除填海造地之外,有计划地发展地下空间,也成为政府有效利用土地的关键手段.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新加坡在科学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特别是地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步构筑起一个高效、便捷、安全、节能的地下交通体系.
作者:张吉平;潘跃明;赵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地震灾害经常造成震中区通讯系统瘫痪和强烈震感区的电话拥塞,对于政府迅速掌握震情、灾情信息和开展应急指挥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急通信在地震应急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5.12汶川地震时,我所在的咸阳市秦都区远距震中800公里,但震后手机通信拥塞而中断,使我深切感受到加强地震应急通讯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李靠社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