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不同程度的疼痛时,血浆、脑脊液中内啡肽含量的差异,并了解其与血浆皮质醇含量变化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肖晓山;陈造宏;李明友;刘瑛;周代伟;徐斌晖;刘志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减少手术出血和库血用量日益为麻醉医师所关注.本文对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IVH)结合抑肽酶(壹枚泰,兰州大得利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用于髋关节大手术,并和氨甲苯酸(PAMBA)进行比较.了解手术出血量、输血补液量,以及围术期HCT、Hb、PLT和凝血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心田;曾庆华;何伟;黎玉辉;高晓秋;庄新茂;温科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终末期肾病有效治疗方法为胰肾联合移植[1].但在此期间病人均有糖尿病伴尿毒症、高血压和酸碱平衡失调.此类病人的状况较为复杂,对麻醉期间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我院1999年9月至2000年4月进行6例一期胰肾联合移植,临床效果满意,本文就麻醉处理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熊君宇;王俊科;孙艳红;刘洪涛;刘海梅;滕宝润;盛卓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胸科手术麻醉时常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r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行肺隔离.DLT型号的正确选择直接影响通气阻力、分泌物引流及插管成功率.本文重点探讨选择适宜DLT型号的规律,并分析插管失败的原因.
作者:欧阳葆怡;温晓晖;梁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胸段硬膜外复合吸入全麻在肺部疾病、食管疾病的开胸手术中广范应用,但胸段硬膜外多以术后镇痛为主,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在单肺通气期间是否影响氧合仍没有定论.本文以开胸手术需单肺通气的病人进行观察,以在1.5MAC内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抑制不存在明显量效关系的七氟醚[1]为对照,探讨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对开胸手术氧合的影响.
作者:卢继红;常瑗丽;牛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院自1997年12月~2000年12月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转子泵或离心泵左心转流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辅助循环技术治疗13例心脏术后并发严重心源性休克的高危险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杨敏;刘中民;刘泳;卢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术创伤的大小及时间长短对血小板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胆囊切除术全麻病人30例,随机分为LC组及OC组.两组病人均于全麻后分别采集静脉血10ml,并于手术开始后1h、2h各采血10ml,分别制备贫血小板血浆和富血小板血浆,测定GPⅠ/Ⅰx、vWF、PAdT.结果GPⅠb/Ⅰx、vWF、PAdT麻醉后手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中PAdT LC组明显低于OC组(P<0.05).GPⅠb/Ⅰx OC组明显高于LC组(P<0.01),且随时间延长,OC组亦显著高于LC组(P<0.01).vWF以LC组减少显著(P<0.05),两组均在手术开始后2h降低明显.结论手术中GPⅠb/Ⅰx、vWF、PAdT的升高与降低均与创伤大小有关.
作者:马亚群;潘宁玲;刘怀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罗哌卡因引起惊厥时的剂量,对机体的影响及咪唑安定对罗哌卡因致惊厥的拮抗作用.方法家兔20只,分成罗哌卡因组(R)和咪唑安定+罗哌卡因组(MR),均在未麻醉下行耳正中动脉、耳缘静脉穿刺置管.经动脉监测MAP、HR,取样测全血乳酸浓度、血气及血浆罗哌卡因浓度.MR组预先经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8m/kg,两组均以0.5mi/min输注0.75%罗哌卡因至惊厥发作停药.记录抽搐起止时间为惊厥持续时间.结果R组和MR组罗哌卡因惊厥阈量分别为4.86mg/kg和12.26mg/kg,惊厥持续时间分别为7.25min和8.59min,惊厥时动脉血药浓度分别为11.52μg/ml和16.77μg/ml,罗哌卡因4.86mg/kg对血压、心率影响很小,罗哌卡因12.26mg/kg使血压下降31%,心率减慢35%,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两组动物均无需特殊处理全部存活.MR组在惊厥过程中能维持动脉血pH正常,血乳酸水平不升高.结论罗哌卡因对心血管毒性作用较轻,0.8mg/kg咪唑安定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罗哌卡因的全身毒性反应,能提高罗哌卡因惊厥阈量2.5倍.
作者:杜敏逸;吴新民;马琼;解大建;桂志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三种常用麻醉药物对老年人及青年人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组,年龄平均67.3岁;青年组年龄平均25.9岁,每组10人.分别观察不同浓度(0.25、0.50、1.00、2.00ug/ml)的异丙酚、氯胺酮、依托咪酯三种静脉麻醉药物对两组肘静脉血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青年组淋巴细胞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老年组;2.无论对青年组还是老年组,四个浓度的异丙酚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而氯胺酮和依托咪酯则在高浓度时(大于1ug/m;)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功能(P<0.01),这种抑制作用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胺酮和依托咪酯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老年组和青年组间差异不明显.
作者:王爱国;李军;张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ASA Ⅰ~Ⅱ级初产妇40例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双盲分两组:R组(n=20)腰麻用药为0.75%罗哌卡因1.2~1.4ml(9~10.5mg);B组(n=20)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剂量同R组.术中两组麻醉效应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补充1.6%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评估麻醉效应,并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相似(P>0.05),但R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维持时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R组显著低于B组(P<0.01);术中R组有4例(20%)发生心动过缓,B组5例(25%)出现主观气促感;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腰联合麻醉剖腹产手术安全有效,与0.75%布比卡因相比,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
作者:金沐;陈秉学;谭洁芳;孙来保;黄文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地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时不同流量对人体碳氧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非吸烟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四组,气体总流量设置为Ⅰ组0.5l/min,Ⅱ组1l/min,Ⅲ组2l/min,Ⅳ组4l/min.钠石灰于术前1日手术结束后更换(周一手术钠石灰于周五手术结束后更换).地氟醚浓度为1.5MAC.测定麻醉前、麻醉后2h、4h、6h和术毕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百分比浓度,同时观察术后至病人出院时病人有否急性或延迟性神经功能损害.结果麻醉前各组COHb浓度无明显差异,2h各组COHb浓度无明显差异,Ⅳ组在4h、6h和术毕时有明显升高,而且随时间延长COHb浓度有继续升高的趋势.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和头痛的病人多发生在Ⅳ组.研究病例中未发现有延迟性神经损害.结论中低流量地氟醚麻醉不会产生过多的COHb,流量过高导致的钠石灰干燥、钠石灰温度升高以及钠石灰闲置时间过长是COHb产生过多的主要原因.
作者:裴凌;王俊科;孙新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载体气体对Ohmeda Tec6地氟醚蒸发器输出浓度的影响.方法14例地氟醚吸入全麻病人,采用Ohmeda210麻醉机,5.0L/min高流量,Tec6地氟醚蒸发器的输出刻度分别设置为6%和3%,依次使用5种不同载体气体:100%O2,70%02+30%№O,30%O2+70%N2O,70%O2+30%N2,30%O2+70%N2.每更换一次载体气体间隔10min,每组载体气下分别采集40人次样本,用Datex ULT-V麻醉气体监护仪监测地氟醚蒸发器实际输出浓度(FIdes).结果不同载体气体明显影响Tec6地氟醚蒸发器的FIdes,随着载体气体O2浓度的降低FIdes明显下降,相同O2浓度下№O作为载体气较N2对FIdes的影响明显.结论Tec6地氟醚蒸发器的实际输出浓度受载体气O2浓度和N2O的影响.
作者:郭树荣;岳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是否能保护接受全心离体缺血再灌注的未成熟兔心脏,并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在IPC中的作用.方法利用Langendorff模型灌注幼兔(14~21d)离体心脏,经历5min缺血、10min再灌的IPC后,用4℃的st.ThomasII停搏液使心脏停跳,观察其在生理体温(39℃)下接受45min缺血、40min再灌的血液动力学、冠脉流出液心肌酶及心肌能量变化.并利用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aibenclamide(Gli)作为工具药来研究IPC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IPC明显改善心率(HR)、冠脉流出量(CF)、心脏功能指标(LVDP、±dp/dtmax)恢复率,减少室性心律失常,保存心肌ATP含量;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减少.预处理前灌注Gli(10 μμmol/L)20min则完全消除了上述IPC的保护效应.结论IPC对经历全心缺血再灌注的未成熟兔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涉及到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
作者:朱斌;闵苏;龙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CPB)中小剂量抑肽酶对全身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28例首次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肽酶组,各14例,于麻醉诱导前、CPB前、CPB结束后1h及24h用免疫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和CD18的表达.结果CDllb/CD18的表达与CPB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4、0.538,P<0.05),CPB结束后1h及24h对照组CD11b的表达较麻醉诱导前及同时点的抑肽酶组明显上调(P<0.05);CD18的表达仅在CPB结束后1h明显上调并高于抑肽酶组(P<0.05),CPB结束后24h表达下调有所缓解,但仍高于麻醉前基础值(P<0.05).结论CPB所致的炎性反应可能与转机时间有关,小剂量抑肽酶对CPB术后CD11b/CD18表达增加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兰;毛咏秋;肖红;雷松;王泉云;刘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产前缺氧性适应后胎鼠、新生大鼠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变化,探讨产前缺氧性适应对胎鼠、新生鼠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临产前Wistar孕大白鼠22只随机分成2组,Ⅰ组为实验组(缺氧性适应组):将孕鼠置于缺氧性适应密封仓中,当氧浓度降至15%时,将孕鼠放入新鲜空气中5min,再放入密封仓中,重复第一次过程,然后待其自然分娩.Ⅱ组为对照组:除密封仓不密闭(氧浓度21%)外,其余同Ⅰ组.两组于缺氧性适应(Ⅱ组模拟)后1、3、8、24、48、72、120、168 h分别各取7只新生大鼠断头取脑,10%甲醛固定,做海马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评定HSP70免疫反应强度.结果1.正常胎鼠、新生鼠脑组织中无HSP70表达;2.缺氧性适应后8hHSP70即有表达,可持续至168h,但以24h强;3.在海马各区和皮层均有HSP70表达,但以海马CA1区强.结论热休克蛋白(HSP70)参与了产前缺氧性适应的形成.
作者:赵平;龙波;崔健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下实行开胸手术的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分成二组,Ⅰ组吸入1%~2%异氟醚全麻+2%利多卡因6~7ml/h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0.125%布比卡因5~6ml/h连续72h止痛;Ⅱ组静脉注入1~2 mg@kg-1.h-1氯胺酮加连续硬膜外(药物及方法同Ⅰ组)维持麻醉,术后采用0.1%布比卡因+0.0003%芬太尼5~6ml/h连续72h止痛.6例肺癌为Ⅲ组,麻醉同Ⅱ组,术后镇痛应用硬膜外连续注入0.1%氯胺酮4~5ml/h.于麻醉前、切皮前、切皮后2h及术后第1d、第3d、第5d分别检测外周血清中SIL-2R、IL-6和TNF-α水平.结果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三组SIL-2R、IL-6和TNF-α没有明显变化;切皮后2hⅠ、Ⅱ组SIL-2R明显降低(P<0.05),Ⅲ组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IL-6无明显变化,TNF-α仅Ⅰ组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d血清中SIL-2R明显上升达峰值(P<0.01),IL-6Ⅰ仅Ⅱ组明显升高(P<0.01),TNF-α无明显变化;术后第5d仅Ⅲ组SIL-2R仍高于手术前水平(P<0.05).结论手术创伤是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的主要因素,不同的麻醉方法对细胞因子影响的作用时间不尽一致.
作者:胡永华;王宏志;宛凤玲;童月琪;潘振宇;杨拔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化疗后的恶性肿瘤患者氧自由基增加,电镜所见红细胞形态改变[1],由此推测这些改变必然涉及到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而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此类患者术前及术中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以寻求有效的纠正措施.
作者:代冬梅;赵光瑜;陈筠;王永顺;王忠慧;方敏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对PGE1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的肺动脉高压的量效规律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试验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8~52岁,诊断为二尖瓣狭窄或合并关闭不全为主的瓣膜病变,B超显示有肺动脉高压、房颤19例,心功能Ⅲ级18例,Ⅳ级2例.对照组: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8~48岁.病情相同.方法用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等麻醉诱导后置入漂浮导管,用温度稀释法测定心排指数(CI).复跳后调节血液动力学指标平稳后停体外循环.在麻醉平稳并尽量维持液体出入量和酸碱平衡的情况下,试验组将PGE1通过销骨下静脉注入,初始剂量为10ng@kg-1@min-1,每隔15min递增10ng@kg-1@min-1直至50ng@kg-1@min-1或至平均动脉压(MAP)约60mm Hg停止,同步测定各项指标数据.对照组:不用PGE1.
作者:周斌;柳子明;徐少明;柴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研究旨在动态观察氯胺酮对大鼠不同脑区3',5-环腺苷酸(cAMP)含量、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及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影响,探讨氯胺酮麻醉与cAMP信使系统的相关性.
作者:张志龙;曾因明;王钧;段世明;范建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研究观察地氟醚麻醉在腹部外科手术期间对不同年龄组病人血糖及相激素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机制. 资料和方法选择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成年病人30例,ASA Ⅰ~Ⅱ级,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病史.术前心、肺、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和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红蛋白及球压积等项检查正常,术前无影响血糖的药物治疗史.根据病人年龄分为成年组(18~60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
作者:张利萍;蒋建渝;孟秀丽;夏登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旨在调查神经外科术后疼痛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和镇静水平,为术后疼痛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韩如泉;李学斌;王保国;王恩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维拉帕米(verapamil)为钙通道阻滞剂,能选择性阻滞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钙通道与疼痛调控密切相关,L型钙通道阻滞剂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抗伤害反应,同时加强吗啡类药物和局麻药的镇痛效应[1-3].本文对下肢骨科手术后病人,应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gesia PCEA)观察单次硬膜外注射维拉帕米和维拉帕米复合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力勇;黄键;葛衡江;刘怀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硬膜外腔内注入吗啡镇痛在临床使用广泛,且镇痛效果较为确切.但在止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阿片类药物固有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延迟性呼吸抑制等.如何在提高阿片类药物镇痛效应的同时,减少其副作用是麻醉科医师关注的课题.据报道,恩丹西酮(Ondansetron)可治疗椎管内注射吗啡引起的皮肤瘙痒[1].本文对比观察恩丹西酮预防椎管内吗啡镇引起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汝敏;潘宁玲;李海红;杜新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局部麻醉药有较多优点,常单独或与全身麻醉并用.施行局部麻醉时要经常留意局麻药中毒的发生,以保证病人安全.本文概述对局麻药中毒的一些新认识.
作者:郑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十年来,我国麻醉专业队伍迅速扩大,但与其它临床学科相比,麻醉学科在专业教育方面仍欠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参考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1-5],我们对麻醉科住院医师进行了一次问卷查,希望能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反映当前的专业教育状况,并具体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作者:白浪;车薛华;陈旎 刊期: 2001年第06期